流行病学实习讲义
流行病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流行病学发展史第二节流行病学的定义一、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研究任务)的科学。
二、定义的诠释:1研究对象:人群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医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
流行病学群体常用于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
2研究水平:群体水平3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病等一切疾病。
伤害——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给伤害的定义为:“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称为伤害。
”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分故意伤害:指有意识地加害于个人或他人,并常伴有暴力行为。
意外伤害:指无意识的伤害。
健康状态——包括身体生理生化的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
三、现代定义及其认识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第三节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确定二、突发事件的应急与处理SARS、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三、疾病相关监测监测目的:描述现状、应急反应、决策依据、干预评价监测类型:疾病监测、生物学监测、行为监测、环境监测、虫媒监测我国的监测系统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 (1950年)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传染病监测(单病监测系统);出生、死亡监测;综合疾病监测系统(1980年);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染病监测;出生、死亡监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行为监测;第四阶段(21世纪初-):整合,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四、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的研究五、疾病自然史研究六、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疾病防制和健康促进的效果评价,以及医疗、卫生及保健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均需要以人群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建立在科学的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是流行病学的特殊功能。
《流行病学》实习课学习教案x(2024)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 力,降低疾病发病率。
改善环境
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减 少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
27
二级预防策略及措施
01
早期发现
通过筛查、体检等手段,早期发现 疾病或疾病迹象。
早期治疗
对确诊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提高治 愈率,降低死亡率。
VS
数据收集技巧
确保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掌握访 谈和沟通技巧;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 免主观偏见;注意数据保密和隐私保护。
2024/1/28
21
0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结果解读
2024/1/28
22
描述性统计方法应用
01
02
03
数据清洗和整理
对收集到的流行病学数据 进行清洗,处理缺失值和 异常值,并进行数据整理 ,以便于后续分析。
目的
描述健康状况及趋势,发现健康问题,评估干预措施效果,预测未来健康问题,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类型
包括疾病监测、健康相关行为监测、环境因素监测等。
2024/1/28
31
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
明确监测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如问卷 调查、实验室检测、医疗机构报告等。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和 讨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5
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
数据获取和处理难度较大
在实际研究中,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但往往面临数据来源受限、数据质
量不高等问题,需要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流行病学实习五

详细描述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 是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发病率、 患病率、死亡率等指标。流行病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 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探究影响分布的原因,为预 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具有群体性、对 比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以人群为基础,通过对比不同 组别的人群来揭示疾病分布差异,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对疾病的影响,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流行规律。
02
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病例报告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等途径报告病例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
断和治疗情况等。
监测系统
利用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收集特定疾 病或健康事件的数据。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目标人群 进行调查,收集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实验室检测
通过实验室检测,获取病原体的基因 序列、抗体水平等信息。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将与健康 大数据结合,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建议在学习流行病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和掌握。
关注前沿研究动态
建议多关注流行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了 解学科发展方向。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建议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和 实践操作能力。
流感大流行
流感病毒不断变异,防控难度大,需要不断更新疫苗和治疗措施,同时加强国 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05
公共卫生实践项目
项目选择与设计
项目背景
选择与当前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的项目,确保 项目的实际意义和可行性。
目标人群
明确项目的目标人群,以便制定合适的策略 和措施。
实习一疾病频率的测量流行病学教材

未来研究方向
疾病频率测量的新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频率的测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可以研究新的测量方法,以提高疾病频率测量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流行病学与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未来可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流 行和分布情况。
实习:疾病频率的测量流 行病学教材
• 引言 • 疾病频率的测量方法 •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和混杂 • 疾病频率测量的实际应用 • 实习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实习目的
01
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02
学习如何测量疾病频率
了解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03
流行病学简介
流行病学定义
疾病预测
根据历史数据和流行病学模型,预测未来疾 病流行趋势。
健康指标评价
利用流行病学数据和指标,评价人群健康状 况和卫生政策效果。
04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和混杂
偏倚
定义
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某种原因导 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的现象。
分类
偏倚可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等。
避免方法
在研究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偏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计算公式
患病率 = (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病例数 / 同期平均人口数)× 10000。
影响因素
患病率受到患病时间和人群特征的影响。
应用
患病率可以反映疾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死亡率
定义
实习七 流行病学实验 PPT课件

资料三
本次作业: 问题14:研究对象的选择有无不妥,为什
么? 问题15:分组是否合理? 为什么? 问题16:效果的评价标准客观吗?为什么? 问题17:有关结论是否真实客观?为什么?
可以选择社区人群,在代表性上较好外推。但依 从性与易感性上不如新兵好。
资料二
问题 9:与资料一比较,同为干预性研究,此次实 施方案是否有所区别? 资料一采用的是社区干预实验、主要是针对社区人 群整体。该资料采用的是现场试验,干预单位是个 体,即将干预措施具体分配到每个个体。
资料二
问题10:样本估算合理吗?为什么?
资料二
问题8:选择该目标人群对开展此项研究是否合适, 为什么?还有哪些人群可以候选进行该研究,各自有 何优缺点?
资料二
在以上原则中,新兵作为研究对象为流感高发者, 且稳定集中、便于随访符合了某些条件,但在第 代表性上,新兵为18~25岁,年龄覆盖相对不广, 且只有男性。如果研究目的是针对整人群则代表 性不足。
资料二
问题12:何为盲法?就本研究来讲采用哪种盲法 较好?为什么?
流行病学实验特别是临床实验中,为了除去人 (研究对象、观察者、资料整理和分析者)的主 观心理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的某些干扰作用,最 好使用盲法,盲法可分为单盲、双盲及三盲三种。
资料二
单盲:指只有研究者知道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 道自己属于哪一组。这种盲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 更好地观察了解研究对象,必要时可以及时处理研 究对象可能发生的意外问题,并且可以避免研究对 象的主观因素所带来得偏倚。
N:为计算所得一个组的样本大小
问题11:何为安慰剂,就本研究来讲对安慰剂有 什么具体要求?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 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 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
实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VS
实例2
某医院心内科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研究:该研究选择了某医院心内科20152020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 和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实验室检查 结果等信息,探讨心内科患者并发糖尿病 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
研究实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
通过查阅医院病历系统、人口普查数据、癌症登记系统等途径收集数据,并进行 整理和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行清理、整理和分组,包括缺失数据处理、异常值处理、变量转换等, 以确保数据质量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实例的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
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 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病理特 征、治疗方式等,并计算相关
指标如发病率、死亡率等。
相关性分析
探讨甲状腺癌发病趋势与人口学 资料、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因 素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系数和 回归系数等。
生存分析
对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算生存曲线和生存函数,并探 讨影响因素和预后因素。
研究实例的结果解释与讨论
结果解释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解释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和影响因素,以 及心内科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
结果讨论
将研究结果与其他类似研究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研究结果 的差性流行病学
通过收集和分析疾病在人群中 的分布特征,揭示疾病在人群
中的存在状况和分布规律。
分析性流行病学
通过比较不同特征人群中疾病的 发病率或死亡率,探讨疾病病因 和影响因素,为病因假设提供证 据。
实验性流行病学
通过随机分组和实施干预措施,评 价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有效的 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关注的是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而非仅仅关注个 体患者的特征和结局。
流行病实习课1

队列研究归因危险度 AR吸烟者肺癌的死亡率=0.57‰,非吸烟者肺癌的死亡率=0.07‰,那么AR=0.57-0.07=0.50‰,表示吸烟者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0.50‰。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R%吸烟者肺癌的死亡率=0.57‰,非吸烟者肺癌的死亡率=0.07‰,那么AR%=0.50/0.57 = 88%。
表明吸烟者中88%肺癌的死亡是由于吸烟引起的。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例如有关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吸烟者的RR=1.7,而人群吸烟者的比例(Pe )为55%,那么PAR%=27.8%。
这表明人群中27.8%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是由于吸烟所致,如果完全控制吸烟之后,人群中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将下降27.8%。
习题【课题一】为了证实非职业性环境接触青石棉与恶性肿瘤,特别是肺癌和间皮瘤危险的关系,对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和作为对照的同省无石棉污染的禄丰(两县在民族、生活习惯、文化教育、地理气候以及性别和年龄构成上均具有可比性)进行了既往9年(1987年1月1日~1995年12月31日)的死亡率调查,结果见表6-1。
表6-1 接触青石棉与恶性肿瘤发病的关系问题:1、上述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2、该类型的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有何区别和联系?调查人数 观察人年死亡人数(死亡率,1/10万人·年)全肿瘤 肿瘤 间皮瘤 胃癌 肠癌暴露组 4543 39430.05 72(182.60) 21(53.26) 7(17.75) 6(15.22) 6(15.22) 非暴露组 5626 48236.48 60(124.39) 12(24.88) 0(2.07) 9(18.66) 3( 6.22) 合计 10169 87666.53 132 33 7 15 9 1、该研究是历史性队列研究2、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主要区别是对暴露与其引起的后发病的观察时间顺序不同,历史性队列研究的观察的方向为从因至果,而病例对照研究的观察的方向为从果究因。
《流行病学》实习课学习教案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流行病学》实习课教课方案教研室: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课程名称:流行病学教材名称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主编叶冬青初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初版社版次第1版授课内容:疾病频次的测量课前准备:1.同理论课教师沟通,认识理论课的内容。
准备本次课班级名单调份。
目的:1.掌握发病率、生病率、病死率、死亡率、时点生病率等常用指标的见解、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熟悉生病率与发病率、病死率与死亡率指标在分子、分母上有何差异,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在流行病学的各样方法中,怎样运用各样频次指标。
重点:1.发病率和生病率的见解、计算及应用,两者的差异和联系。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见解、计算及应用,两者的差异和联系。
难点: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次测量常用指标应用条件。
第一阶段:理论课内容简要回首(45’)一、疾病频次测量(20’)重点:发病率与生病率的计算方法及意义,两指标的差异(分子、分母及应用的差异)(一)发病率(incidence rate)1、见解:表示在一准时期(年度、季、月)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次。
此指标可用来描绘疾病散布。
裸露人口: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分子:一如时期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2、应用:1)、用作描绘疾病散布2)、反应疾病发生比率3)、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二)生病率(prevalence rate)1、见解:某特准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率(但不钖死亡及痊愈者)。
商议发病的因素,提出病因假定和讨论预防举措的收效,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2、分类(按察看时间):1)、时期生病率2)、时点生病率3、影响生病率高升因素:1)、病程延伸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伸3)、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5)、健康者迁出6)、易感者迁入7)、诊疗水平提高8)、报告率提高4、影响生病率降低因素:1)、病程缩短2)、病死率增高3)、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迁出6)、治愈率提高5、应用:1)、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2)、为医疗设备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备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花销的投入等供应科学依照。
流行病实习课

分层分析是按照某种特征(如年龄、性别等)把研究人群分为不同的层次(层),然后分别分析各层中暴露与疾病的关联。
意义:既可以识别混杂因素,也可以控制混杂,同时提高检验效率。
举例:食管癌与吸烟的研究时,考虑饮酒为混杂因素,则按是否饮酒进行分层分析。
1、按饮酒与否进行分层
按饮酒与否分层分析食管癌与吸烟的关系
过敏
1.76
0.00
维生素类药
外伤
0.61
1.92
心脏病类药
循环系统疾病
30.65
19.17
心脏病类药
关节炎风湿病
3.46
49.92
问题
如何解释表8-1中两种不同来源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的差异?原因?
据表显示,与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相比,对以医院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偏倚大小与方向予以测量如何控制该偏倚
2.Se=24/37=0.65 Sp=31/38=0.82
3.真实分布
病例对照
暴露57 27
非暴露194 224
合计251 251
aOR=2.44 bias=-0.45
4.如何避免该偏倚:
1.选择一个与暴露史有联系的鲜明的记忆目标帮助研究对象联想回忆
2.尽量使用客观记录资料
3.加强宣传使研究对象了解研究的重要性
答案
该差异由于入院偏倚
根据前面所给公式分别计算各类药物OR值的偏倚
设多组对照,其中一个应来自社区人群,如果通过不同对照组所获得的差异不大,则可认为无入院偏倚;相反,则提示有此偏倚存在
课题二(表略)
考查点:以“健康工人效应”为例讨论易感性偏倚
课题背景:某些报道显示,橡胶行业工人不但总死亡率较一般人群高,而且肿瘤、心血管等疾病死亡率也有升高的趋势。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橡胶行业工人全死因及其他一些死因观察死亡数低于期望死亡数。
流行病学及实习材料及答案讲课课件

析。 访资料,而且他们的职业和经历往往是相同的,可 使非暴露组与暴露组增加可比性。如在英国医师会 员中选择吸烟和不吸烟的人群研究吸烟的危害。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设立非暴露是为了比较,没有比较就看不出 暴露的作用,故其重要性不亚于暴露组。
其优点是观察随访时可免受暴露组的影响,缺点是 需费力去另外选择一个人群进行随访。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⑵人群对照:
这可看作不设对照,它实际上并未与暴露组 平行地设立一个对照组,而是利用了整个地区的 现成发病或死亡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⑶内对照:
先选择一组人群,将其中暴露于所研究因 素的对象作为暴露组,其余即为非暴露组。就 是说在选定的研究对象内部就形成了对照组, 而不需另外设立对照组。
2.暴露人群的选择
⑶一般人群:即某地区的全体人群,选择其中暴露 于所研究因素的人做暴露组。研究的因素和疾病往 设立非暴露是为了比较,没有比较就看不出暴露的作用,故其重要性不亚于暴露组。
足够的观察人群和暴露情况;
往在一般人群中比较常见,如人们生活环境中所存 根据研究对象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分组;
这可看作不设对照,它实际上并未与暴露组平行地设立一个对照组,而是利用了整个地区的现成发病或死亡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
缺点
➢所需样本量大,花费大,时间长; ➢执行难度较大。
应用条件
➢ 已有明确的假设需验证; ➢ 所研究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一般不低于5‰; ➢ 明确规定暴露因素和结局变量; ➢ 可靠的测量手段; ➢ 足够的观察人群和暴露情况; ➢ 能完成随访的人群; ➢ 足够的人、财、物力。
流行病学专题调查实习课-任务布置与调查设计概述

1、语言精炼,数字要准确
例1:在日常生活中,您有充沛的精力去应付吗? 您有充沛的精力去应付日常生活吗?
例2:您认为预防高血压病应从哪个年龄组开始 A 20-30 B 30-40 C 40-50 D 50-60 ? A 20-30 B 31-40 C 41-51 D 51-60 ? A 20~ B 30~ C 40~ D 50~ ?
– 空间范围---调查哪个或哪些地区的 – 时间范围---调查哪段时间范围内的 – 人群范围---什么特征的
• 调查对象的数量(样本含量):
– 把握“样本量适当”的原则; – 保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的最少的样本例数。
确定调查项目和制订调查工具
• 调查项目的确定:简明精练,定义明确,通俗 易懂,数量适中。
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 调查对象指根据调查目的确定所要观察的哪些对象;而观察单位指组 成调查对象的各个单位(个体)。
– 在研究医院的服务质量时,医院是调查对象,医院工作的每个医务人员为 其观察单位.
– 在研究当今中国矿工工人肺癌发病率时,调查对象当今中国矿工工人,每 个矿工为基本的观察单位。
• 调查对象的界定:
研究方法的选择
•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 普查 – 抽样调查 – 典型调查(案例调查)
• 调查涉及的时间分类: – 回顾性调查 – 横断面调查 – 前瞻性调查
研究方法的选择
• 抽取样本的方式分类(抽样调查): – 概率抽样调查 – 非概率抽样调查
• 按资料收集的方式分类: – 访谈法(interview study) – 观察法(observation study) – 问卷法(questionnaire study)
流行病学实习讲义

流⾏病学实习讲义流⾏病学常⽤指标⼀.实习⽬的:1.掌握流⾏病学研究中常⽤的测量疾病和死亡频率指标的计算⽅法。
2.掌握这些指标的⽤途和意义。
3.理解率标化的⽬的,熟悉率标化的具体⽅法。
4.理解“⼈时”单位的含义,了解其适⽤条件,熟悉其具体计算⽅法。
⼆.学时:3学时三.实习内容:1.1992年我国某市肺癌流⾏病学调查资料。
2.某⼩学⿇疹流⾏资料分析。
3.1952~1953年某市推⾏⽩喉预防接种资料分析。
4.两城市1990年死亡率⽐较。
【课题⼀】某市有10万⼈⼝,其中男性45,000⼈,⼥性55,000⼈,1992年死亡总数为1,000⼈(男600,⼥400)。
当年,肺癌发病50例(男40,⼥10),其中45例死亡(男36,⼥9)。
作业要求:计算下列各指标。
1.1992年该市粗死亡率2.1992年该市肺癌死亡率3.1992年该市性别死亡率4.1992年该市肺癌病死率5.1992年该市肺癌死亡构成⽐6.1992年该市肺癌性别死亡率⽐(男/⼥)【课题⼆】某⼩学共有学⽣300名,某年1~5⽉份发⽣了⿇疹流⾏,共发⽣病例20名。
经调查发现,300名学⽣中有190名以往接种过⿇疹疫苗,另有10名曾患过⿇疹,其中2例发⽣在前⼀年的12⽉份。
本次⿇疹流⾏资料见图1。
图1 学⽣⿇疹发病时间分布⽰意图作业要求:完成下表计算。
表1 计算结果记录1⽉2⽉3⽉4⽉5⽉1~5⽉罹患率(%)期间患病率(%)【课题三】某市⼈⼝30多万,全市共分10个区,1952~1953两年内该市推⾏⽩喉预防接种。
接种对象是14岁以下托⼉所、幼⼉园和⼩学校⼉童。
第七区为该市⽩喉预防重点区。
该区1952~1954年期间⼈⼝基本没有变动,共有14岁以下接种对象5000⼈。
接种从1952年1⽉开始进⾏,连续不断地延⾄1953年9⽉,共接种3000⼈。
在此接种期间及此后9个⽉⾄1954年6⽉为⽌,曾对接种者及接种对象未接种者中发⽣的⽩喉病例进⾏登记,结果如下:表2 某市第七区1952.1~1954.6⽩喉预防接种情况及⽩喉发病情况⽇期接种⼈数接种者中发病⼈数未接种者中发病⼈数*1952 1~3⽉ 250 0 10 4~6⽉ 400 2 5 7~9⽉ 600 0 8 10~12⽉ 700 1 12 1953 1~3⽉ 550 0 4 4~6⽉ 350 2 3 7~9⽉ 150 1 610~12⽉ 0 2 1954 1~3⽉ 3 4 4~6⽉0 3 合计3000957*若接种前发病,不再考虑接种依据该资料,某⼤夫计算接种者和未接种者⽩喉年发病率结果如下:0002.15.230009=÷=接种者年发病率 0004.115.2200057=÷=未接种者年发病率作业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该⼤夫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2.完成下表并重新计算发病率。
实习流行病学实验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流行病学概述 • 实习流行病学实验的目的和意
义 • 实习流行病学实验的方法和技
术 • 实习流行病学实验的案例分析 • 实习流行病学实验的总结和展
望
01
流行病学概述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
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 群中的分布、影响因素以及制定预防 控制策略的科学。
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未来 流行病学实验的发展需求。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流行病学实验的发展和创新。
注重伦理和隐私保护
在开展流行病学实验时,应充分考虑伦理和隐私保护问题,遵循相关 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主要任务
描述疾病分布情况,探索病因,制定 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评估健 康状况和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人群中的数据来观察疾病分布情况和 影响因素。
实验法
通过人为控制条件下的干预措施来研究疾病和健康状 态的变化。
理论流行病学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理论推理来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 的变化。
02
实习流行病学实验的目的和意 义
实习流行病学实验的目的
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
了解流行病学实验在公共 卫生领域的应用
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实习流行病学实验的意义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01
02
03
提升对流行病学学科的 认识和理解
流病实习一

问题 : 1:2003年该市乙脑发 病率 2:2003年该市乙脑病 死率 3:2003年该市乙脑死 亡率 4:将2003年该市乙脑 发病率、病死率、死 亡率水平与同年全国 的乙脑发病和死亡水 平进行比较
【课题四】
2004年7月9日~13日,宁夏银川市21户居 民从某商城水产品市场购买织纹螺。共68 人食用,53人中毒发病,1人死亡 问题: 1.本次食物中毒的罹患率 ; 2.本次食物中毒的病死率 。
布夹数 捕获 数 3461 111 1798 55 2927 93 1447 108 1867 111 11500 478
捕获 率
感染 数 8 9 4 13 3 37
带毒 率
【课题八】
某市1972-2000年共报告10613例胃癌,假定同期该 地人口相对稳定,约112万,表1-5为该市胃癌年平 均年龄别发病率和世界标准化人口数 问题: 1:计算1972-2000年该市全人群的胃癌年平均 粗发病率(1/10万); 2:根据世界标准化人口构成,计算全人群的胃 癌年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 3:对上述两个指标的含义和适用情况进行讨论
【课题六】
假定对5名个体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某疾病 结局的发生情况。每名研究对象的随访起 止日期如表1-3,图1-2为随访示意图
1:计算累计发病率 2:计算每名研究对象及合计的随访时间; 3:计算发病密度; 4:请分析在本例中使用那个指标更合适 开始随访日期 1996.1 1996.7 1996.1 1997.1 终止随访日期 1997.12 1999.6 2000.12 2000.12 随访时间(年)
问题
1 2 3 4
5
合计
1998.1 --
《流行病学》实习课教案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流行病学》实习课教案教研室: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课程名称:流行病学教材名称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主编叶冬青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版次第1版授课内容:疾病频率的测量课前准备:1.同理论课教师交流,了解理论课的内容。
2.准备本次课班级名单一份。
目的:1.掌握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时点患病率等常用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2.熟悉患病率与发病率、病死率与死亡率指标在分子、分母上有何区别,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3.在流行病学的各种方法中,如何运用各种频率指标。
重点:1.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概念、计算及应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死亡率与病死率的概念、计算及应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率测量常用指标应用条件。
第一阶段:理论课内容简要回顾(45’)一、疾病频率测量(20’)重点:发病率与患病率的计算方法及意义,两指标的区别(分子、分母及应用的区别)(一)发病率(incidence rate)1、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年度、季、月)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此指标可用来描述疾病分布。
暴露人口: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2、应用:1)、用作描述疾病分布2)、反映疾病发生比率3)、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二)患病率(prevalence rate)1、概念: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但不钖死亡及痊愈者)。
探讨发病的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2、分类(按观察时间):1)、期间患病率2)、时点患病率3、影响患病率升高因素:1)、病程延长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3)、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5)、健康者迁出6)、易感者迁入7)、诊断水平提高8)、报告率提高4、影响患病率降低因素:1)、病程缩短2)、病死率增高3)、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迁出6)、治愈率提高5、应用:1)、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2)、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

实习一描述性研究【目的】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熟悉描述性研究的调查方法和设计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原理、用途和优缺点。
掌握Epi infor、Epidata等相关软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和开展中的应用技能。
【时间】3学时【内容】一、现况调查的基本原理现况调查也称横断面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既可进行普查,也可进行抽样调查。
现况调查属于描述性研究,即收集研究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特征资料,以阐明其在人群中的分布和流行特征。
有时,现况研究同时也可以收集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可能存在联系的资料。
【课题一】为了解老年人中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某市于1982年组织医务人员对该市七区一郊的九各地段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6393名(其中市区5866名,郊区527名)进行了调查,其中部分结果见表1-1。
表1-1 1982年某市老年人多发病患病情况市区郊区疾病患病人数患病率(%)患病人数患病率(%)高血压1687 28.76 120 22.77冠心病316 5.39 11 2.09脑血管病152 2.59 12 2.28动脉硬化2369 40.39 203 38.52 慢性支气管炎1062 18.10 188 35.67 肺气肿737 12.56 163 30.93糖尿病149 2.54 2 0.38高血脂症1913 32.61 135 25.62恶性肿瘤19 0.32 0 0(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1985)问题1: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是描述性的,还是分析性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问题2:为什么在现况研究中通常只能进行患病率的计算,而不能进行发病率的计算?【课题二】某作者于1981年对某市高校全部45岁及以上男性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现况调查,共调查971人。
主要了解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及体重与这些疾病的关系。
其中部分结果见表1-2、1-3.表1-2 某市45岁及以上男性知识分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注:﹡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26者为肥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常用指标一.实习目的:1.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量疾病和死亡频率指标的计算方法。
2.掌握这些指标的用途和意义。
3.理解率标化的目的,熟悉率标化的具体方法。
4.理解“人时”单位的含义,了解其适用条件,熟悉其具体计算方法。
二.学时:3学时三.实习内容:1.1992年我国某市肺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某小学麻疹流行资料分析。
3.1952~1953年某市推行白喉预防接种资料分析。
4.两城市1990年死亡率比较。
【课题一】某市有10万人口,其中男性45,000人,女性55,000人,1992年死亡总数为1,000人(男600,女400)。
当年,肺癌发病50例(男40,女10),其中45例死亡(男36,女9)。
作业要求:计算下列各指标。
1.1992年该市粗死亡率2.1992年该市肺癌死亡率3.1992年该市性别死亡率4.1992年该市肺癌病死率5.1992年该市肺癌死亡构成比6.1992年该市肺癌性别死亡率比(男/女)【课题二】某小学共有学生300名,某年1~5月份发生了麻疹流行,共发生病例20名。
经调查发现,300名学生中有190名以往接种过麻疹疫苗,另有10名曾患过麻疹,其中2例发生在前一年的12月份。
本次麻疹流行资料见图1。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发病病程图1 学生麻疹发病时间分布示意图作业要求:完成下表计算。
表1 计算结果记录1月2月3月4月5月1~5月罹患率(%) 期间患病率(%)【课题三】 某市人口30多万,全市共分10个区,1952~1953两年内该市推行白喉预防接种。
接种对象是14岁以下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校儿童。
第七区为该市白喉预防重点区。
该区1952~1954年期间人口基本没有变动,共有14岁以下接种对象5000人。
接种从1952年1月开始进行,连续不断地延至1953年9月,共接种3000人。
在此接种期间及此后9个月至1954年6月为止,曾对接种者及接种对象未接种者中发生的白喉病例进行登记,结果如下:表2 某市第七区1952.1~1954.6白喉预防接种情况及白喉发病情况 日 期 接种人数 接种者中发病人数未接种者中发病人数*1952 1~3月 250 0104~6月 400 2 5 7~9月 600 0 8 10~12月 700 1 12 1953 1~3月 550 0 4 4~6月 350 2 3 7~9月 150 1 6 10~12月 0 2 1954 1~3月 3 4 4~6月0 3 合 计3000957*若接种前发病,不再考虑接种依据该资料,某大夫计算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白喉年发病率结果如下:0002.15.230009=÷=接种者年发病率 0004.115.2200057=÷=未接种者年发病率作业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该大夫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2.完成下表并重新计算发病率。
表3 接种者、未接种者观察“人时”计算日期季初人数a 季内加入人数b季内发病人数c季内退出人数d观察“人季”=a+b/2-(c+d)/2接种者1952 1~3月 0 250 0 / 125 4~6月 250 400 2 /7~9月600 0 /10~12月700 1 /1953 1~3月550 0 /4~6月350 2 /7~9月150 1 /10~12月 0 0 /1954 1~3月 0 3 /4~6月 0 0 /合计/ / 9 /未接种者1952 1~3月5000 / 10 250 4870 4~6月4740 / 5 4007~9月/ 8 60010~12月/ 12 7001953 1~3月/ 4 5504~6月/ 3 3507~9月/ 6 15010~12月/ 2 01954 1~3月/ 4 04~6月/ 3 0合计/ / 57 /接种者年发病率=未接种者年发病率=【课题四】甲、乙两城市1990年死亡资料如表4。
表4 1990年甲、乙两市20岁以上各年龄组死亡率及粗死亡率年龄组人口数死亡数死亡率(‰)甲乙甲乙甲乙20- 2,000 5,000 10 30 5.0 6.0 40- 3,000 3,000 24 30 8.0 10.0 ≥60 5,000 2,000 200 100 40.0 50.0 合计10,000 10,000 234 160 23.4 16.0作业要求:1.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计算甲、乙两城市1990年标化死亡率。
⑴直接法:用两地各年龄组人口之和作为标准人口。
表5按标准人口计算期望死亡数年龄组标准人口死亡率(‰)期望死亡数甲乙甲乙20- 5.0 6.040- 8.0 10.0≥60 40.0 50.0合计23.4 16.0甲地标化死亡率=乙地标化死亡率=⑵间接法:用两地所在大地区的死亡率作为标准死亡率。
表6 按标准死亡率计算期望死亡数年龄组标准死亡率(‰)人口数期望死亡数甲乙甲乙20- 5.7 2,000 5,00040- 9.0 3,000 3,00060 42.9 5,000 2,000合计19.7 10,000 10,000甲地SMR=乙地SMR=甲地标化死亡率=乙地标化死亡率=2.回答下列问题:⑴比较两种标化方法所得结果,解释上述标化率的意义。
⑵实际率和标化率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疾病的分布一.实习目的:1.学习疾病按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的描述方法。
2.掌握统计图表的基本制作要点。
3.体会疾病分布描述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时:3学时三.实习内容:1.1962年我国某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调查2.一项对日本胃癌的移民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1880-1930年美国麻省男性结核病死亡率资料的出生队列分析【课题一】某县位于我国华东地区某省北部,该县地势平坦,属于平原地区。
全县北部地势略高,南部地势较低,有Y河从县境东西贯穿而过,南有H 河与邻县为界。
全年降雨量多集中在秋季,秋季降雨量大小往往影响H河水位的升落,如H河水位上涨,湖泊倒贯,湖水四溢,农田受淹,严重影响秋收秋种。
该县主要为旱地作物,夏收以冬小麦为主,秋收为豆类等。
农民由于缺乏建筑材料,住房比较简陋,秋收时农民多在场地上搭建“人”字形工棚,进行野外露宿。
该县流行性出血热自1958年即有发生,1961年,疫情陡升,遂引起卫生单位的重视。
自该年起,某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协同当地卫生防疫站逐年进行该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监测。
本材料的人口资料来自该县公安局,基本属实。
现将该县流行性出血热调查所得的部分资料提供如下,以便计算分析。
(一) 疾病按时间分布表1 某县1961~1962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时间按月分布月份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合计病例数15 271 754 304 54 22 3 1423 构成比%作业要求:根据表1所提供的资料计算月构成比并绘制该县1961~1962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按月分布的直方图。
(二) 疾病的地区分布1961年8月至1962年7月某县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各区的病例分布见表2。
表2 各区病例的分布(1961.8~1962.7)各区编号人口数病例数发病率1 49,471 7452 64,298 2313 50,625 334 71,061 185 75,289 1026 46,149 127 21,069 438 67,601 79 76,588 1010 67,112 0图1作业要求:计算各区的发病率,并描绘统计地图(图1)。
(三) 疾病的人群分布该县1961年8月至1962年7月不同性别、年龄出血热的发病分布见表3(下页)。
作业要求:1.计算年龄性别发病率、病死率,填入表中。
2.绘制年龄、性别发病率线图。
河河YH123 456789 10北表3 某县不同性别、年龄组出血热的发病分布(1961.8~1962.7)年龄组性别人口数病例数死亡人数发病率(万/万) 病死率(%)0-男女62,39933,33912138510-男女81,00670,151124526520-男女63,56653,14629086251230-男女46,47534,09523674241240-男女34,34131,2031103620850-男女29,01824,59752485460以上男女22,37623,133131612(四) 分析讨论作业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该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季节分布特点。
2.该县流行性出血热地理分布有何特点?3.该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年龄分布有何特点?【课题二】实际工作中对一种疾病的描述往往是人群、地区和时间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是利用移民这一特殊人群研究疾病的分布,从而找出疾病的病因。
图2是美国人Smith 利用日本移民研究胃癌病因的一个实例。
110100100020406080100死亡率(1/十万)110100100020406080100男性女性日本 日本第一代移民第一代移民美国白人美国白人第二代 移民第二代 移民年龄(岁)年龄(岁)图2 胃癌年龄死亡专率美国白人(1959~1961)、日本国内(1960~1961)美国日本第一代移民(1959~1962)、第二代移民(1959~1962)作业要求:请仔细观察图2,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用文字描述图2所显示的信息。
2.从图2所显示的信息,分析胃癌的发生原因。
【课题三】现况年龄与出生队列分析1880-1930年美国麻省男性结核病死亡率资料如下表:表4 Massachusetts 男性年龄别结核病死亡率(/10万)年龄(岁)年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0-4 760 578 309 209 108 41 5-9 43 49 31 21 24 11 10-19 126 115 90 63 49 21 20-29 444 361 288 207 149 81 30-39 378 368 296 253 164 115 40-49 364 336 253 253 175 118 50-59 366 325 267 252 171 127 60-69 475 346 304 246 172 95 >70 672 396 343 163 127 95作业要求:1.根据表4提供的资料绘制1880、1890、1900年的现况年龄结核病死亡率折线图。
2.同一资料,绘制结核病死亡率的1860、1870、1880年出生人群的出生队列分析图。
3.比较两图的主要差异。
4.合理解释两图差别的原因。
现况调查的设计要点一.实习目的:1.正确使用现况调查方法。
2.掌握现况调查的设计要点。
3.理解现况调查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二.学时:1.5学时三.实习内容1.对两项现况调查事例进行评价。
2.某市卫生防疫站针对本区人群中HBsAg携带情况的一次现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