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不等式讲解
几何不等式
几何不等式知识定位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竞赛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在历年竞赛中占据非常大比例,几何不等式就其形式来说不外乎分为线段不等式、角不等式以及面积不等式三类,在解题中不仅要用到一些有关的几何不等式的基本定理,还需用到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本文归纳总结了几何不等式的若干性质及定理,将通过例题来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
知识梳理1、几何不等式定理:几何不等式就其形式来说不外乎分为线段不等式、角不等式以及面积不等式三类,在解题中不仅要用到一些有关的几何不等式的基本定理,还需用到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下面先给出几个基本定理:定理1在三角形中,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定理2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反之亦然.定理3在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第三边大的,所对的角也大,反之亦然.定理4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两顶点距离之和,小于另一顶点到这两顶点距离之和.定理5自直线l外一点P引直线l的斜线,射影较长的斜线也较长,反之,斜线长的射影也较长.说明:如图2-135所示.PA,PB是斜线,HA和HB分别是PA和PB在l上的射影若HA>HB,则PA>PB;若PA>PB,则HA>HB.事实上,由勾股定理知:PA2-HA2=PH2=PB2-HB2,所以PA2-PB2=HA2-HB2.从而定理容易得证.定理6 在△ABC中,点P是边BC上任意一点,则有PA≤max{AB,AC},当点P为A 或B时等号成立.说明 max{AB,AC}表示AB,AC中的较大者,如图2-136所示,若P在线段BH上,则由于PH≤BH,由上面的定理5知PA≤BA,从而PA≤max{AB,AC}.同理,若P在线段HC上,同样有PA≤max{AB,AC}例题精讲【试题来源】【题目】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AC,AM为中线,P为△AMC内一点,证明:PB>PC 【答案】如下解析【解析】证:在△AMB与△AMC中,AM是公共边,BM=MC,且AB>AC,由定理3知,∠AMB>∠AMC,所以∠AMC<90°过点P作PH⊥BC,垂足为H,则H必定在线段BM的延长线上.如果H在线段MC内部,则BH>BM=MC>HC.如果H在线段MC的延长线上,显然BH>HC,所以PB>PC.【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当堂例题【难度系数】3【试题来源】【题目】已知P是△ABC内任意一点(1)求证:1/2(a+b+c)<PA+PB+PC<a+b+c(2)若△ABC为正三角形,且边长为1,求证:PA+PB+PC<2【答案】如下解析【解析】证明:(1)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PA+PB>c,PB+PC>a,PC+PA>b 把这三个不等式相加,再两边除以2,便得PA+PB+PC>1/2(a+b+c)又由定理4可知PA+PB<a+b, PB+PC<b+c,PC+PA<c+a.把它们相加,再除以2,便得PA+PB+PC<a+b+c.所以1/2(a+b+c)<PA+PB+PC<a+b+c(2)过P作DE∥BC交正三角形ABC的边AB,AC于D,E,于是PA<max{AD,AE}=AD,PB<BD+DP,PC<PE+EC,所以PA+PB+PC<AD+BD+DP+PE+EC=AB+AE+EC=2.【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当堂练习【难度系数】3【试题来源】【题目】如图,在线段BC同侧作两个三角形ABC和DBC,使得AB=AC,DB>DC,且AB+AC=DB +DC.若AC与BD相交于E,求证:AE>DE【答案】如下解析【解析】证:在DB上取点F,使DF=AC,并连接AF和AD.由已知2DB>DB+DC=AB+AC=2AC,所以 DB>AC.由于DB+DC=AB+AC=2AC,所以DC+BF=AC=AB.在△ABF中,AF>AB-BF=DC.在△ADC和△ADF中,AD=AD,AC=DF,AF>CD.由定理3,∠1>∠2,所以AE>DE【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当堂例题【难度系数】3【试题来源】【题目】设G是正方形ABCD的边DC上一点,连结AG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K,求证:1/2(AG+AK)>AC【答案】如下解析【解析】证如图,在GK上取一点M,使GM=MK,则1/2(AG+AK)=AM在Rt △GCK 中,CM 是GK 边上的中线, 所以∠GCM=∠MGC .而∠ACG=45°,∠MGC >∠ACG , 于是∠MGC >45°,所以∠ACM=∠ACG +∠GCM >90°.【知识点】几何不等式 【适用场合】当堂练习题 【难度系数】3【试题来源】【题目】设h a 、h b 、h c 是ΔABC 三边上的高,求证:12<h a +h b +h ca +b +c <1【答案】如下解析【解析】 证明:在Rt ΔADC 中,∵AC >AD ,∴b >h a .同理可证:c >h b ,a >h c ,∴h a +h b +h c <a +b +c ,h a +h b +h ca +b +c <1.(1)设ΔABC 的垂心为H 点,∵HA +HF >AF ,HF +HB >FB ,HB +HD >BD , HD +HC >CD ,HC +HE >CE ,HE +HA >EA ,上述六个式子相加得,2(h a +h b +h c )>a +b +c , 则得,h a +h b +h c a +b +c >12 (2)由(1)、(2)∴12<h a +h b +h c a +b +c<1. 【知识点】几何不等式 【适用场合】当堂例题 【难度系数】4【试题来源】【题目】ΔABC 中,∠A >90°,AD ⊥BC 于D .求证:AB +AC <AD +BC【答案】如下解析【解析】 证明:(法一)在BC 上取点E ,使BE =AB ,在AC 上取点F ,使AF =AD ,连结AE 、EF 、DF .则∠BEA =∠BAE =90°-12∠B . ∠1=90°-∠BEA , ∴∠1=12∠B ,又∠A >90°, ∴∠DAC >∠B ∴∠2>∠1, ∵AD =AF ,AE =AE∴DE <EF ,且∠ADF =∠AFD , ∴∠EDF >∠EFD ,∵∠ADE =∠ADF +∠EDF =90°, ∴∠AFE =∠AFD +∠EFD <90°, ∴∠EFC >90°.∴在ΔEFC 中,EF >FC .即BC -AB >AC -AD ∴AB +AC <AD +BC(法二)以A 为顶点,AB 为一边,作∠GAB =90°.∵∠A >90°,∴AG 在∠BAC 内部,ABCD21FA B C DE∵AD ⊥BC ,AB ⊥AG ,∴BG 2=AB 2+AG 2 (1),BG ·AD =AB ·AG (2) (1)+(2)×2得BG 2+2BG ·AD =(AB +AG )2.∴(BG +AD )2>(AB +AG )2,即BG +AD >AB +AG , 在ΔAGC 中,GC >AC -AG .∴BG +AD +GC >AB +AG +AC -AG , 即AB +AC <AD +BC .【知识点】几何不等式 【适用场合】当堂练习题 【难度系数】4【试题来源】【题目】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H 是其最大的高,BM 是AC 边上的中线,且AH =BM ,证明:∠B ≤60°【答案】如下解析【解析】 证明:延长BM 至D ,使DM =BM ,连结AD ,则ΔADM ≌ΔCBM .∴AD =BC , ∠D =∠CBM .∵AH 是ΔABC 最大的高,又三角形的一边与这条边上的高的乘积是定值, ∴BC 是ΔABC 最小的边. ∴BC≤AB ,AD≤AB .∴∠CBM =∠D≥∠ABM ,过点M 作MN ⊥BC 于N ,则MN ∥AH . ∵AH =BM , ∴MN =12BM . ∴∠CBM =30°.∵∠B =∠ABM +∠CBM≤30°+30°=60°.即∠B≤60°(当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时,等号成立)ABCDG【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当堂例题 【难度系数】4【试题来源】【题目】在ΔABC 中,∠A =90°,AD ⊥BC 于D ,ΔPQR 是它的任一内接三角形.求证:PQ +QR +RP >2AD .【答案】如下解析【解析】 证明:作点Q 关于AB 、AC 的对称点Q '、Q ",连PQ ',RQ ",AQ ,AQ ',AQ ".显然,PQ '=PQ ,RQ "=RQ ,AQ '=AQ =AQ ".∠Q 'AB =∠QAB ,∠Q "AC =∠QAC , 而∠BAC =∠BAQ +∠CAQ =90°, ∴∠Q 'AQ "=2∠BAC =180°.即Q '、A 、Q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PQ +QR +RP =Q 'P +PR +RQ "≥Q 'Q "=2AQ . ∵AD ⊥BC , ∴AQ ≥AD .故PQ +QR +RP >2AD .BA BCDPRQ【知识点】几何不等式 【适用场合】当堂练习题 【难度系数】3【试题来源】【题目】2×3的矩形内放入两个与此矩形相似的互不重叠的小矩形.且每个矩形的边与大矩形的边平行,求两个矩形周长之和的最大值. 【答案】403【解析】 解:这两个小矩形可以都竖放,或都横放,或一横一竖放.(1)都竖放:宽=2×23=43,两个矩形周长=8+163=403.(图1) (2)都横放,一个在另一个上面:设一个矩形的宽为x ,另一个为2-x ,则周长=2(x +2-x )+2×32×2=10.(图2) 都横放,并排放置:周长=3×2+2×2=10,(图3) (3)一横放一竖放,左边一个宽x ,右边一个长y ,则x +y ≤3,32x ≤2,23y ≤2.周长=2(52x +53y )=2×53(x +y )+2×56x ≤12+29.(图4) 即最大值为403.【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当堂例题 【难度系数】5"图2图3图4图1【试题来源】【题目】试证:锐角三角形的内接三角形中,以垂足三角形的周长最小 【答案】如下解析【解析】 证明:1︒ 先在BC 上任取一点D ,固定D ,求出以D 为一个顶点⊿ABC 的内接三角形中周长最小者.作D 关于AB 、AC 的对称点D ’、D”,连D’D”交AB 、AC 于点F 、E ,连DF 、D’F ,DE 、D”E ,对于任一以DD 一个顶点的⊿ABC 的内接三角形XPQ ,连QD’、QD ,PD ”、PD , 于是可证DE +EF +FD =D’D”≤D’Q +QP +PD”=DQ +QP +PD . 即⊿DEF 为固定点D 后周长最小的内接三角形.2︒ 当点D 的BC 上运动时,对每一点D ,都作出1︒中得出的周长最小三角形,再求这些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值.连AD 、AD’、AD ”,则AD =AD’=AD ”,且∠D’AB =∠DAB ,∠D”AC =∠DAC , 于是∠D’AD”=2∠A . 所以D’D”=2AD sin A .当点D 在BC 上运动时,以点D 为BC 边上高的垂足时AD 最小.3︒ 说明此时的最小三角形就是⊿ABC 的垂足三角形.由于D 为BC 边上的垂足. 对于垂足三角形DEF ,由∠DEC =∠AEF ,而∠DEC =∠CED", 故点E 在D’D”上,同理,F 在D’D”上,即⊿DEF 为所求得的周长最小三角形.【知识点】几何不等式 【适用场合】当堂练习题 【难度系数】5习题演练ABCDD'D"E FABCDD'D"EFA BCDD'D"E F P Q【题目】如图,已知△ABC中,AB=AC,E、F分别在AB、AC上且AE=CF.求证:EF≥BC.【答案】如下解析【解析】证明:过E作ED平行且等于BC,连接DF,DC(如图),∴BCDE是平行四边形,∴DC平行且等于BE,∴∴1=∴A,∴AB=AC,AE=FC,∴BE=AF=DC,∴∴AEF∴∴CFD,∴EF=DF,在∴EFD中,EF+DF>DE,∴2EF>BC,即EF>BC,当E、F为AB、AC中点时,EF=BC,∴EF≥BC.【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随堂课后练习【难度系数】3【题目】如图,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且2b<a+c,求证:2∴B<∴A+∴C.【答案】如下解析【解析】证明:延长BA到D,使AD=BC=a,延长BC到E,使CE=AB=c,连接DE,这就把图形补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有BD=BE=a+c,∴∴BDE=∴BED,作DF∴AC,CF∴AD,相交于F,连接EF,则ADFC是平行四边形.∴CF=AD=BC,又∴FCE=∴CBA,∴∴FCE∴∴CBA∴EF=AC,于是DE≤DF+EF=2b<a+c=BD=BE.这样,在∴BDE中,便有∴B<∴BDE=∴BED∴∴2B<∴BDE+∴BED=180°一∴B=∴A+∴C,即2∴B<∴A+∴C.【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随堂课后练习【难度系数】4【题目】过三角形的重心任作一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部分,求证:这两部分面积之差不大于整个三角形面积的.【答案】如下解析【解析】证明:设△ABC重心为G,过点G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与各边交点依次为A1、B1、B2、C1、C2、A2连接A1A2;B1B2、C1C2,∴三角形重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二倍,∴A1A=A1B l=B1B,BB2=B2C l=C1C,CC2=C2A2=A2A,∴A1A2∴BC,B1B2∴AC,C1C2∴AB,∴图中的9个三角形全等.即∴AA1A2∴∴A1B1G∴∴B2GB1∴∴C2C l C、所以上述9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均等于∴ABC面积的.若过点C作的直线恰好与直线A1C1、B1C2、B2A2重合,则∴ABC被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之差等于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即等于∴ABC面积的.若过点C作的直线不与直线A1C1、B1C2、B2A2重合,不失一般性,设此直线交AC于F,交AB于E,交C1C2于D,∴GB l=GC2,∴EB1G=∴DC2C,∴B1GE=∴C2GD,∴∴B1GE∴∴C2GD、∴EF分∴ABC成两部分的面积之差等于,而这个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S∴C1C2C的面积.从而EF分∴ABC成两部分的面积之差不大于∴ABC面积的.综上所述:过三角形重心的任一直线分三角形成两部分的面积之差不大于整个三角形面积的.【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随堂课后练习【难度系数】4【题目】如图,在△ABC中,P、Q、R将其周长三等分,且P、Q在AB上,求证:.【答案】如下解析【解析】证明:作CL⊥AB于L,RH⊥PQ于H,∴RH∴CL,∴,则==,不妨设∴ABC的周长为1,则PQ=,AB<,∴.∴AP≤AP+BQ=AB﹣PQ<,∴AR=﹣AP>﹣,又AC<,从而,∴,∴>.【知识点】几何不等式【适用场合】随堂课后练习【难度系数】4。
基本不等式几何证明方法
基本不等式几何证明方法宝子,今天咱来唠唠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证明方法,可有趣啦。
咱先说说基本不等式是啥哈,就是对于正实数a、b,有(a + b)/(2) ≥ √(ab),当且仅当a = b时等号成立。
那它的几何证明可形象了呢。
想象一个直角三角形,设直角边为a和b。
我们以a + b为边长构造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a + b)^2。
然后呢,我们把这个正方形进行分割。
在这个正方形里,有四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就是a和b。
那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总和就是4×(1)/(2)ab = 2ab。
中间还剩下一个小正方形,这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a - b(假设a>b哈),它的面积就是(a - b)^2。
所以整个大正方形的面积(a + b)^2就等于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加上中间小正方形面积,也就是(a + b)^2=4×(1)/(2)ab+(a - b)^2。
化简一下就得到(a + b)^2≥4ab,两边同时除以4,就有((a + b)^2)/(4)≥ ab,再开个方,就得到(a + b)/(2) ≥ √(ab)啦。
你看,当中间小正方形面积为0的时候,也就是a = b的时候,这个等号就成立了呢。
就好像这个正方形被分割得特别规整的时候。
还有一种几何证明也很有意思哦。
我们画一个半圆,直径是a + b。
然后在直径上取一点,把直径分成a和b两段。
从这点作一条垂直于直径的弦。
根据圆的性质,这条弦长的一半就是√(ab)。
而半圆的半径就是(a + b)/(2)。
因为弦长的一半肯定小于等于半径呀,所以又一次证明了(a + b)/(2) ≥ √(ab)。
当这条弦刚好是直径的时候,也就是a = b的时候,等号就成立啦。
宝子,这么看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证明是不是超级好理解,就像看一幅画一样,一下子就明白这个不等式为啥是成立的啦。
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法
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法记A、B两个集合的元素分别为$a_1,a_2,...a_n$和$b_1,b_2,...b_m$,则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法有以下几种:一、全等不等式若A集合的平均数$\frac{\sqrt[n] {a_{1} a_{2} \cdots a_{n}}}{n}$大于B集合的平均数$\frac{\sqrt[m] {b_{1} b_{2} \cdots b_{m}}}{m}$,则有$\sqrt[n] {a_{1} a_{2} \cdots a_{n}} >\sqrt[m] {b_{1}b_{2} \cdots b_{m}}$,若A集合的平均数$\frac{\sqrt[n] {a_{1} a_{2} \cdots a_{n}}}{n}$小于B集合的平均数$\frac{\sqrt[m] {b_{1} b_{2} \cdots b_{m}}}{m}$,则有$\sqrt[n] {a_{1} a_{2} \cdots a_{n}}<\sqrt[m] {b_{1}b_{2} \cdots b_{m}}$二、非全等不等式若$c_i$为正数,$i=1,2,...,m$,则有$\frac{\sqrt[n] {a_{1} a_{2} \cdotsa_{n}}}{n} > \frac{\sqrt[m] {c_1 b_1 c_2 b_2 \cdots c_m b_m}}{c_1 + c_2 + \cdots +c_m}$,若$c_i$为负数,$i=1,2,...,m$,则有$\frac{\sqrt[n] {a_{1} a_{2} \cdotsa_{n}}}{n} < \frac{\sqrt[m] {c_1 b_1 c_2 b_2 \cdots c_m b_m}}{c_1 + c_2 + \cdots +c_m}$三、全小或全大不等式若$c_i$ 为大于0的数,$i=1,2,...,m$,则有$\frac{\sqrt[n] {a_{1} a_{2} \cdotsa_{n}}}{n} \ge \frac{\sqrt[m] {c_1 b_1 c_2 b_2 \cdots c_m b_m}}{c_1 + c_2 + \cdots + c_m}$,若$c_i$ 为小于0的数,$i=1,2,...,m$,则有$\frac{\sqrt[n] {a_{1} a_{2}\cdots a_{n}}}{n} \le \frac{\sqrt[m] {c_1 b_1 c_2 b_2 \cdots c_m b_m}}{c_1 + c_2 +\cdots + c_m}$四、主子不等式若$c_i$为正数,$d_i$为负数,$i=1,2,...,m$,则有$\frac{\sqrt[n] {a_{1} a_{2}\cdots a_{n}}}{n} > \frac{\sqrt[m] {c_1 b_1 c_2 b_2 \cdots c_m b_m + \sum_{i=1}^{m} d_i}}{c_1 + c_2 + \cdots + c_m + \sum_{i=1}^{m} d_i}$。
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与其应用
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与其应用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不等式关系,它在数学推导和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的概念、证明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
一、算术平均与几何平均的定义与性质在介绍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的定义与性质。
1. 算术平均:对于一组数a₁,a₂,...,aₙ,它们的算术平均记为A,即A=(a₁+a₂+...+aₙ)/n。
算术平均是指将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所得到的值。
2. 几何平均:对于一组正数a₁,a₂,...,aₙ,它们的几何平均记为G,即G=(a₁a₂...aₙ)^(1/n)。
几何平均是指将一组数的乘积开n次方所得到的值。
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都是常见的求平均值的方法,它们有以下性质:性质1:对于任意一组正数a₁,a₂,...,aₙ,有G≤A。
性质2:当且仅当a₁=a₂=...=aₙ时,有G=A。
二、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的概念与证明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是指对于一组正数a₁,a₂,...,aₙ,有G≤A,即几何平均不大于算术平均。
下面我们将给出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的证明。
假设a₁,a₂,...,aₙ是一组正数,我们来证明G≤A。
首先,我们考虑当n=2的情况。
此时,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分别为A=(a₁+a₂)/2,G=(a₁a₂)^(1/2)。
我们可以通过平方的方式来证明G≤A。
由(a₁-a₂)²≥0可得a₁²-2a₁a₂+a₂²≥0,进一步变形得到a₁²+a₂²≥2a₁a₂。
再对不等式两边同时开2次方,即得到(a₁²+a₂²)^(1/2)≥(2a₁a₂)^(1/2)。
即G≥(2a₁a₂)^(1/2),进一步化简得到G≥(a₁+a₂)/2=A。
所以,当n=2时,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成立。
接下来,我们假设当n=k时,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成立。
即对于一组正数a₁,a₂,...,aₙ,有G≤A。
6几何不等式
§6几何不等式几何中表示量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几何不等式.几何不等式就其形式来说分为线段不等式、角不等式以及面积不等式三类.下面给出一些基本的几何不等式性质. (1) 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反之也成立.(3) 两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夹角大的第三边也大;反之也成立.(4) 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两顶点的距离之和小于另一顶点到这两个顶点的距离之和. (5) 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小于另外两边之和的一半. (6) 在△ABC 中,点P 是边BC 上任意一点,则有 PA ≤max{AB ,AC }, 当点P 与点B 或C 重合时,等号成立.在解决几何不等式问题时,经常要用到一些已经学过的基本定理和已经证明过的结论,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几何、三角、代数等解题方法进行计算和证明.同时,还需考虑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1、与线段有关的不等式问题 例1、已知BC 是△ABC 的最长边,O 是△ABC 内部任意一点,直线OA 、OB 、OC 分别交对边于点1A 、1B 、1C .证明:(1)1OA +1OB +1OC <BC ;(2)1OA +1OB +1OC ≤max{1AA ,1BB ,1CC }.证明:(1)如图1,过点O 作OX ∥AB ,OY ∥AC ,分别交BC 点X 、Y . 再过点X 、Y 分别作XS ∥1CC ,YT ∥1BB ,分别交AB 、AC 于点S 、T .因为△OXY ∽△ABC ,则XY 是△OXY 的最大边.由性质6知 1OA <max{OX ,OY }≤XY .又△BXS ∽△BC 1C ,△YCT ∽△BC 1B ,所以,由1CC <max{CA ,BC }=BC ,可得BX >XS =1OC .同理,CY >YT =1OB . 故BC =XY +BX +YC >1OA +1OB +1OC .(2)设11OA AA =x , 11OB BB =y , 11OC CC =z . 则 x +y +z =OBC ABC S S +OCA ABC S S +OABABCS S =1.故1OA +1OB +1OC =x 1AA +y 1BB +z 1CC ≤(x +y +z )max{1AA ,1BB ,1CC } =max{AA 1 ,BB 1 , CC 1 }.说明:其实,(2)比(1)更强,由(2)可以推得(1). 例2、如图2,在△ABC 中,∠B =2∠C .求证:AC <2AB.证明:延长CB 至D ,使得DB =AB .则有∠D =∠BAD ,∠ABC =2∠D . 由题设知∠ABC =2∠C .所以,∠D =∠C .故AD = AC .在△ABC 中,因为DB +AB >AD ,即2AB >AD ,所以,AC <2AB .说明:(1)把问题中的不等量尽量集中到一个三角形(或者 两个具有紧密关系的三角形) 中,利用三角形中的线段不 等关系(或角的不等关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常用的解题 思路.(2)若将题中的“∠B =2∠C ”改为“∠B =n ∠C ”,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在△ABC 中, 若∠B =n ∠C (n 是不小于2的正整数),则AC ≤nAB .例3、已知P 是△ABC 内任一点.(1)求证: 12(AB +BC +CA )<PA +PB +PC <AB +BC +CA ; (2)若△ABC 是正三角形,且边长为1,求证: 32<PA +PB +PC <2. 分析:不等式12(AB +BC +CA )<PA +PB +PC 可化为AB +BC +CA <2(PA +PB +PC )=(PA +PB )+(PB +PC )+ (PC +PA ),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得证.由不等式PA +PB +PC <AB +BC +CA 的轮换对 称性,只要证明PA +PB <CA +CB 即可.证明:(1)在△PAB 中,PA +PB >AB .同理,PB +PC >BC ,PC +PA >CA .三式相加得 2(PA +PB +PC )>AB +BC +CA ,即12(AB +BC +CA )<PA +PB +PC .又由性质4知PA +PB <CA +CB .同理,PB +PC <AB +AC ,PC +PA <BC +BA .三式相加得 PA +PB +PC <AB +BC +CA . 综上可知12(AB +BC +CA )<PA +PB +PC <AB +BC +CA .(2)如图3,若△ABC 是正三角形,过P 作MN ∥BC ,交AB 于M 、交AC 于N , 则△AMN 也是正三角形.由(1)的结论知PA +PB +PC >12(AB +BC +CA )=32.又由性质6有AP ≤max{AM ,AN }=AM ,且BP <BM +MP ,CP <NC +NP . 三式相加得AP +BP +CP <AB +MN +NC =AB +AN +NC =AB +AC =2.所以,32<PA +PB +PC <2.例4、已知凸六边形ABCDEF 的边长都为1.证明:对角线AD 、BE 、CF 中至少有一条不超过2. 证明:如图4,由于∠A +∠B +∠C +∠D +∠E +∠F =720,故不妨设∠A +∠F ≤7203=240°.作菱形ABGF ,则∠GFE ≤60°,FG =FE =1.于是,GE 是△FGE 的最小边. 故GE ≤1.又BG =1,则BE ≤BG +GE ≤2.例5、有A 、B 、C 三个村庄成三角形(如图5),A 、B 、C 三个村 庄上小学人数的比为1∶2∶3.现需要办一所小学.问小学应设在什么地方,才能使得上学儿童所走的路程的总和S 最小?解:设小学办在点P ,A 、B 、C 三个村庄的上学人数分别为a 、2a 、3a .则 S =aPA +2aPB +3aPC =a (PA +PC )+2a (PB +PC )≥aAC +2aBC . 当且仅当P =C 时,上式等号成立. 所以,小学设在C 村庄,可以使得上学 儿童所走的路程的总和S 最小.2、与角有关的不等式问题例6、在△ABC 中,已知12AC >AB .求证:12∠ABC >∠ACB . 证明:因为AC >2AB >AB ,所以,∠ABC >∠ACB . 如图6,作∠ABD =∠ACB ,交AC 于D . 下面只要证明∠CBD >∠ACB .因为△BAD ∽△CAB ,所以,BC BD =ACAB>2,即BC >2BD . 又CD >BC -BD ,两式相加得BC +CD >2BD +BC -BD =BD +BC ,即CD >BD .所以,∠CBD >∠ACB .故∠ABC =∠ABD +∠DBC >∠ACB +∠ACB =2∠ACB . 从而,12∠ABC >∠ACB .说明:与角有关的不等式常常转化为边的不等式进行证明. 例7、已知平面内的任意四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试问:是否一定能从这样的四个点中选出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使得这个三角形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大于45°?试证明你的结论.证明:根据内角的大小分情况讨论.(1)如图7,若四边形ABCD 是凸四边形,那么,必有一个内 角不大于90°,不妨设为∠A .于是,∠A =∠BAC +∠CAD ≤90. 所以,∠BAC 与∠CAD 中必有一个不大于45°.(2)如图8,若四边形ABCD 是凹四边形,联结AC ,则△ABC 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不妨设为∠A .于是,∠A =∠BAD +∠CAD .所以,∠BAD 与∠CAD 中必有一个不大于12×60=30≤45.综上可知,一定可以从中选出三点符合题意.说明:由不等式的性质“若1a +2a +⋯+n a =m (1a ,2a ,⋯,n a 为正数),则必存在i a (i =1,2,⋯,n ),满足i a ≤mn”,得出“凸四边形必有角不大于90°,三角形中必有角不大于60°”的结论,由此找出不大于90°的∠A .再将∠A 分成两个角,得到含有不大于45°内角的三角形. 3、与面积有关的不等式问题例8、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在边BC 、CA 、AB 上.求证:min{AEF S ,BFD S , CDE S }≤14ABC S .证明:设min{AEF S ,BFD S , CDE S }=S .如图9,注意到又由均值不等式知同理,则故min{AEF S ,BFD S , CDE S }≤14ABC S说明:在处理几何不等式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时,常常会用到一些代数不等式.本题用到了不等式2()x y +≥4xy .例9、正△ABC 的边长为1,点M 、N 、P 分别在边BC 、CA 、AB 上,且MB +CN +AP =1.求△MNP 面积的最大值.解:如图10,设BM =x ,CN =y ,AP =z .则0≤x 、y 、z ≤1,x +y +z =1.故ANP S +BPM S +CMN S =12[x (1-z )+y (1-x )+z (1-y )]sin60°=34[x (1-z )+y (1-x )+z (1-y )]. 由2()x y z ++≥3(xy +yz +zx ),易得xy +yz +zx ≤13.从而,x (1-z )+y (1-x )+z (1-y )=x +y +z -(xy +yz +zx )≥1-13=23.故NMP S =ABC S -(ANP S +BPM S +CMN S当x =y =z =13时,上式等号成立.因此,△MNP 例10、△ABC 是边长为8的正三角形,M 是边AB 上一点,MP ⊥AC 于点P ,MQ ⊥BC 于点Q ,联结PQ . (1)求PQ 的长的最小值;(2)求△CPQ 面积的最大值.解:(1)设△ABC 的高为h ,则h =由ACM S +BCM S =ABC S ,得MP +MQ =h =如图11,过点P 、Q 分别作边AB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1P 、1Q . 因为∠PMA =∠QMB =30°,所以,1PM =PM ,1Q M =QM QM ,PQ ≥11PQ =1PM +1MQ PM +QM )=6. 当M 为AB 的中点时,上式等号成立. 因此,PQ 的最小值为6.(2)因为∠PMA =∠QMB =30°,所以,AP +BQ =12AM +12BM =12AB =4,CP +CQ =16-(AP +BQ )=12.故CPQ S =12CP ·CQ sin C ·CQ 2()4CP CQ =.当M 为AB 的中点时,上式等号成立.因此,△CPQ 面积的最大值为4、费马点问题例11、在已知平面内找一点P ,使得它到△ABC 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此点称为费马(Fermat)点).解:(1)证明点P 不会在△ABC 外.如图12,将△ABC 外部分为6个区域. 若点P 在区域Ⅰ中(如图13),则有 AB +AC ≤PB +PC <PA +PB +PC ,即点A 到三顶点的距离之和比点P 到三顶点的距离之和小. 若点P 在区域Ⅲ和Ⅴ,也有同样的结论.若点P 在区域Ⅵ中(如图14),设BP 交AC 于点Q .则有 QA +QB +QC =QB +AC <BP +AC <PA +PB +PC ,即点Q 到A 、B 、C 三点的距离之和比点P 到A 、B 、C 三点 的距离之和小.若点P 在区域Ⅱ和Ⅳ,也有同样的结论. 因此,点P 一定在△ABC 的内部或边上.(2)当△ABC 的三个内角均小于120时,以BC 、CA 、AB 为边分别向△ABC 外作等边△BCD 、等边△CAE 、等边△ABF ,再分别作 三个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三个外接圆的圆周在△ABC 内的交点,即对△ABC 三边张角均 为120°的点记为点P (如图15).下面证明:对于△ABC 内任意一点Q ,都有PA +PB +PC ≤QA +QB +QC .过A 、B 、C 三点分别作PA 、PB 、PC 的垂线,三条垂线相交所成 的三角形记为△111A B C .因为P 对△ABC 三边张角均为120°,则 ∠111B AC =∠111C B A =∠111ACB =60°. 所以,△111A BC 是正三角形,设其边长为a .任取不同于P 的一点Q ,向△111A B C 的三边作垂线,得到距离1h 、2h 、3h . 由“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等于正三角形的高”得 2111A B C S =a (PA +PB +PC )=a (1h +2h +3h )≤a (QA +QB +QC ). 因此,PA +PB +PC ≤QA +QB +QC .当且仅当Q =P 时,上式等号成立.如图16,将△BAQ 绕点A 旋转,使B 成为CA 延长线上一点B ′,Q 为Q ′. 因为旋转角小于或等于60°,所以,QQ ′≤AQ . 则QA +QB +QC ≥QQ ′+Q ′B ′+QC ≥CB ′=CA +AB . 当且仅当Q =A 时,上式等号成立.综上所述,当△ABC 各个内角均小于120°时,费马点为△ABC 内部对三角形的三边张角均为120°的点. 若△ABC 中有一 内角不小于120°,则此内角的顶点即为费马点. 练习题1.在△ABC 中,若∠B =n ∠C (n 是不小于2的正整数),则AC ≤nAB .(提示:如图18,在△ABC 的外接圆上,将∠B所对的AC n 等分,联结相邻分点得n 条彼此相等的弦,且这些弦都与AB 相等. 因为折线A 12A A ⋯1n A -C 的长大于AC ,所以,AC ≤nAB .)2.在△ABC 中,AB >AC ,AM 为中线,P 为△AMC 内一点.证明:PB >PC .(提示: 易知 ∠AMB >∠AMC .于是,∠AMC <90°.过P 作PH ⊥BC 于点H ,则垂足H 必在MC 的内部 或其延长线上.从而,BH >CH .因此,PB >PC .)3.在Rt △ABC 中,P 是斜边BC 的中点,Q 、R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求证:△PQR的周长大于BC 的长.(提示:如图19,分别作点P 关于AB 、AC 的对称点M 、N ,联结 MQ 、NR .由对称性知PQ =MQ ,PR =NR .联结AP ,由对称性知M 、A 、N 三点共线,且 ∠MPN =90°.所以,MN =2AP =BC .故PQ +QR +RP =MQ +QR +RN >MN =BC .)4.如图20,将任意△ABC 的三边四等分,边BC 、CA 、AB 上的分点分别为1A 、2A 、3A ,1B 、2B 、3B ,1C 、2C 、3C . 记△ABC 、△111A B C 的周长分别为p 、1p .求证:12p <1p <34p .(提示:易知13C B =14BC . 在△131B B C 中,有 13C B +31B B >11B C ,即14BC +12CA >11B C .同理,14CA +12AB >11C A ,14AB +12BC >11A B . 三式相加即得1p <34p .在△11AB C 中, 11B C >1AB -1AC =34CA -14AB .同理,11C A > 34AB -14BC ,11A B > 34BC -14AC .三式相加即得12p <1p .)5.凸四边形ABCD 中,AB +AC +CD =16.问:当对角线AC 、BD 为何值时,四边形ABCD 面积最大?面积最大值是多少?(提示:设AB =x ,AC =y ,则CD =16-x -y .而ABCD S =ABC S +ACD S ≤12xy +12y (16-x -y )=- 122(8)y -+32.所以,当∠BAC =∠ACD =90°,AC =8,BD =,四边形ABCD 的最大面积为32.)6.如图21,在△ABC 中,AB =AC ,D 为BC 的中点,E 为△ABD 中任意一点,联结AE 、BE 、CE . 求证:∠AEB >∠AEC . (提示:如图21,作点E 关于AD 的对称点E ′,联结AE ′、CE ′、 EE ′,并延长EE ′交AC 于点F .根据对称性得△ABE ≌△ACE ′.所以,∠AEB =∠AE ′C .易知∠AE ′C =∠AE ′F +∠CE ′F >∠AEF +∠CEF =∠AEC ,即∠AEB >∠AEC .)7.已知凸六边形ABCDEF 的边长至多为1.证明:对角线AD 、BE 、CF 中至少有一条不超过2. (提示:如图22,联结AC 、CE 、EA .在△AEC 中,不妨设边CE 最大,即CE ≥AC ,CE ≥AE .对A 、C 、D 、E 四点用托勒密不等式,有AD ·CE ≤AC ·ED +CD ·AE ,故AD ≤AC CE ·DE +CD ·ACCE≤1×1+1×1=2.)8.如图23,在凸四边形ABCD 中,M 、P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已知AM +AP =a .求证:ABCD S <212a .(提示:如图23,联结AC 、MP .则AMP S +14BDC S =AMCP S =12ABCD S .又BDC S <ABCD S ,AMP S ≤12AM ·AP ≤12·2()4AM AP =218a ,从而,ABCD S <212a .)。
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不等式
1 a2
1 b2
1 c2
6
3
的多重条件。
当且仅当a=b=c= 4 3 时,等号成立.
方法·规律·小结
(1)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较多,关键是从式 子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
(2)运用三个正数的平均值不等式证明不 等式时,仍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在解题中,若两次用平均值不等式,则只有 在“相等”条件相同时,才能取到等号.
4x
2x2 2
x
2x2(2 (2 2
x2x)
2)
x42
xx22 2
3
(x22x(22) 2
3
3x2
)
3
32 27
abc
a
b
c
3
3
a、b、c R
练习:
4、a,b, c
R , 求证a2
时,Vmax
2a3 27
6 合的最大容 积是 2a3 .
27
错解分析
求函数y 2x2 3 , (x 0)的最小值.
x
解: y 2x2 3 2x2 1 2 33 2x2 1 2 33 4
x
xx
xx
ymin 33 4 (错解:原因是取不到等号)
正解: y 2x2 3 2x2 3 3
即(x+y+z)3 27xyz
例2(1)当0 x 1时,求函数y x2(1 x)的最大值.
解: 0 x 1, 1 x 0,
y x2(1 x) 4 x x (1 x)
22
x 4( 2
谈谈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
谈谈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摘要:在我们现阶段的数学学习中,不等式常常是大家头疼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证明不等式是空中楼阁,没有踪迹可寻。
其实不然,证明不等式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放缩法,反证法等。
然而有些不等式有着几何意义,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几何思想代入到不等式中,用几何方法来证明不等式。
关键词:几何;数学;不等式;证明引言:将几何思想代入不等式其实是解不等式的一个重要思想。
一般具有几何意义的不等式都比较简单,大可归为几大类。
接下来,我们将用几个实例来谈谈如何利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
1构建平面几何图形将不等式与几何结合起来就只有几个关键点,一是构建平面几何图形,这里我们常常借助的是三角形,这得益于三角形有一个很好的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
利用这个性质我们可以引申出多个不等式:a+b>c,a-b<c(a,b,c分别为▲abc的三条边)。
我们用一个实例在说明。
例1:已知函数f(x)=√(x2+1),当a,b∈R时,求证|f(a)-f(b)|<|a+b|。
看到f(x)=√(x2+1),我们首先就想到了勾股定理,因此构造▲ACD,作AB⊥CD交CD于点B,AB=1,BC=a,BD=b。
则AC=√(a2+1),AD=√(b2+1),CD=a+b。
在▲ACD 中,|AC-AD|<|CD|,因此,|f(a)-f(b)|<|a+b|。
2构建平面解析几何图形还有一种就是构建平面解析几何图形。
这里我们常用的是距离公式:点到点的距离|AB|=√{(a1-b1)2+(a2-b2)2},其中A(a1,a2)、B(b1,b2);点到直线的距离d=|a1m+a2n+c|/√(m2+n2),其中点(a1,a2),直线mx+ny+c=0。
我们还是用实例来说明。
例2:设x,y∈(0,1),求证√(x2+y2)+√[(x-1)2+y2]+√[x2+(y-1)2]+√[(x-1)2+(y-1)2] ≥2√2。
观察这个不等式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因此,我们就利用该点,在坐标系中构建一个正方形OABC,使其边长为1,即OABC四个顶点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为(0,0)、(1,0)、(0,1)、(1,1)。
第75讲 几何不等式
令x1=,x2=,x3=,那么x1+x2+x3=1,且
y=··
=··=··
≤=.
当且仅当x1=x2=x3=时取等号,所以sinαsinβsinγ≤,由此推出sinα、sinβ、sinγ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不妨设sinα≤,则α≤30o或α≥150o.当α≥150o时β<30o, γ<30o.命题也成立.
8.设ABCDEF是凸六边形,且AB=BC,CD=DE,EF=FA,证明++≥.(第38届IMO预选题)
9.设△ABC是锐角三角形,外接圆圆心为O,半径为R, AO交BOC所在的圆于另一点A´,BO交COA所在的圆于另一点B´,CO交AOB所在的圆于另一点C´.证明OA´·OB´·O C´≥8R3,并指出等号在什么条件下成立.(第37届IMO预选题)
(2004年罗马尼亚国家选拔考试试题)
本节“情景再现”解答
1.连接BE,则△BDF的面积
S△BDF=zS△BDE=z(1–x) S△ABD=z(1–x)yS△ABC=z(1–x)y
由平均值不等式,得到z(1–x)y≤()3=.
当且仅当z=1பைடு நூலகம்x=y,y+zx=,即x=y=z=时成立等号.
所以,△BDF面积的最大值为.
利用算术几何均值不等式可得
T=++
≥=6.②
另一方面,由于a,b,c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则有
0<(a+b-c)(c+a-b)=a2-(b-c)2≤a2,
0<(a+b-c)(b+c-a)=b2-(a-c)2≤b2,
0<(b+c-a)(c+a-b)=c2-(a-b)2≤c2,
几何图形的切比雪夫不等式
几何图形的切比雪夫不等式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估计几何图形之间距离的问题。
而切比雪夫不等式(Chebyshev's inequality)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估计方法。
本文将介绍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定义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实用性。
一、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定义切比雪夫不等式是由俄罗斯数学家切比雪夫(Pafnuty Chebyshev)于1867年提出的。
该不等式描述了一维实数集合中数值距离的分布情况。
而在几何图形中,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二维平面上的点集之间的距离估计。
定义:对于在平面上的任意两点A(x1, y1)和B(x2, y2),它们之间的距离d满足以下不等式:d ≤ max(|x1 - x2|, |y1 - y2|)其中max为取两个数中的较大值的函数。
二、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应用1. 距离估计切比雪夫不等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式来估计两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计算两点在x和y方向上坐标差的绝对值,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上界,在平面上任意一点与这两点之间的真实距离d一定小于等于这个上界。
这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用途,比如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地面距离等。
2. 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领域,切比雪夫不等式可以用来估计图像中不同像素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像素之间在RGB或灰度空间的数值差异,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上界,该上界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像素是否相似。
例如,当两个像素的RGB数值差异小于某个阈值时,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相似的。
通过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图像相似性的判断。
三、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实例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应用,我们以图形距离估计的实例来说明。
假设我们有一个平面上的正方形ABCD,其中A(0, 0)、B(0, 2)、C(2, 2)、D(2, 0)。
现在我们需要估计任意一点P(x, y)与这个正方形之间的最短距离。
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定义,我们可以计算点P与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之间的距离,并取最大值作为距离的上界。
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数学归纳法
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数学归纳法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不等式之一,它基于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许多数学应用中被广泛应用。
而证明这个不等式就需要用到数学归纳法。
一、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的概念算术平均值是一组数相加后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所得到的值,通常用符号“A"表示,即“A=(a1+a2+...+an)/n”。
几何平均值是一组数的乘积的n次方根,其中n是这组数的个数,通常用符号"G"表示,即"G=(a1*a2*...*an)^(1/n)"。
二、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表述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是指对于任意一组非负实数a1,a2,...,an(n个数),它们的算术平均数A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G之间满足"A>=G"。
三、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数学证明方法,它基于以下两个基本思想:1.证明基础:首先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即“P(1)”成立。
2.归纳假设:假设当n=k(k≥1)时命题成立,即“P(k)”成立。
3.归纳步骤:通过假设“P(k)”成立,在此基础上证明“P(k+1)”成立。
四、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明1.证明基础:当n=2时,有"A=(a1+a2)/2",“G=(a1*a2)^(1/2)"。
此时,有"A-G=(a1-a2)^2/8>=0",即当n=2时命题成立。
2.归纳假设:假设当n=k(k≥2)时命题成立,即“A>=G”成立。
3.归纳步骤:现在来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即证明“A'>=G'”。
其中“A'”和“G'”分别表示除去最后一个数后剩余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即“A'=((a1+a2+...+ak)/k)",“G'=((a1*a2*...*ak)^(1/k)"。
九年级数学几何不等式例题讲解
九年级数学几何不等式例题讲解知识点、重点、难点所谓几何不等式,指不等关系出现在几何问题之中,它将几何的论证与不等式的技巧有机结合在一起,其综合性与难度都较高。
有关几何不等关系的性质和定理如下: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一不相邻内角。
3.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4.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5.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所夹的角越大,则第三边越大。
6.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中,第三边越大,则它所对的角越大。
7.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大于任一直角边。
8.同圆或等圆中,弧长越长,所对的圆心角以及圆周角越大。
9.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大于任何一条非直径的弦。
可以看到,几何不等式的基础大多数源于三角形中,所以三角形中的不等式是占绝大多数的,而很多包括四边形、圆的问题都可以化为三角形中的不等关系,因此三角形中的各种不等式是我们讨论的一个重点。
要注意到,很多几何不等式实际上是代数不等式,还有相当一部分几何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用到了经典的代数不等式,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均值不等式和柯西不等式。
柯西不等式:设1212,,,,,,n n x x x y y y R ∈则222222212121122()()().n n n n x x x y y y x y x y x y ++++++≥+++当且仅当iix y λ=(λ为常数,1,,i n =)时,等号成立。
均值不等式:设12,,0,n x x x >则12n x x x n+++≥例1:已知AD 是△ABC 的∠A 的平分线,过A 作直线PQ ⊥AD ,M 是PQ 上任一点,求证:MB +MC >AB +AC .分析 欲证MB +MC >AB +AC ,如能适当地进行变换将MB 、MC 、AB 、AC 集中到一个三角形内,问题就好解决了。
因为PQ ⊥AD ,则PQ 平分∠BAC 的外角∠BAC ,如以PQ 为轴将△AMB 翻转180°,AB 将落在AF 上。
基本不等式几何解释半圆模型
基本不等式几何解释半圆模型
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不等式,它可以用于证明许多其他不等式。
几何解释半圆模型是一种用几何图形来解释基本不等式的新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让我们考虑基本不等式的表述:对于任何实数 a、b、c,有: a + b ≥ c
a + c ≥ b
b +
c ≥ a
我们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解释这个不等式。
想象一个半圆壳,其中左半边是一个上凸的半圆,右半边是一个下凸的半圆。
我们将不等式中的三个实数 a、b、c 分别表示为半圆的上凸部分和下凸部分的半径,即:
a = π/2 - r1
b = π/2 - r2
c = π/2 - r3
其中,r1、r2、r3 分别是半圆壳的上凸部分和下凸部分的半径。
那么,我们可以将基本不等式表示为:
π/2 - r1 + π/2 - r2 ≥π/2 - r3
即:
(π/2 - r1) + (π/2 - r2) ≥ (π/2 - r3)
化简后,可以得到:
π/2 - r1 + π/2 - r2 ≥π/2 - r3
π/2 - r1 ≥π/2 - r3
r1 ≥ r3
这个几何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在数学中,基本不等式可以用来证明许多其他不等式,例如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等等。
通过几何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此外,半圆模型还可以用于解释其他一些数学概念,例如极值问题、最值问题等等。
通过这种几何解释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更好地应用它们。
几何模型之二图形中的最短距离定值及不等式问题
学生: 科目: 数 学 教师: 谭 前 富知识框架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 (1) 应用几何性质:①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② 两点间线段最短;③ 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④ 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
⑵运用代数证法:① 运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 ②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题精讲】一. 最短路径和几何不等式问题: 考查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斜边大于直角边”,“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
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
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最短路径和几何不等式问题的两种基本模型----:Ⅰ、归于函数模型:即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和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及增减性,确定某范围内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Ⅱ、归于几何模型,这类模型又分为两种情况:(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2)归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差的最大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较难的会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式问题考查。
二.最短距离中的数形结合:例:求代数式9)12(422+-++x x 的最小值.课 题几何模型之二:图形中的最短距离、定值及不等式问题教学内容三.立体几何中的最短路径问题:(1)台阶问题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5cm ,3cm 和1cm ,A 和B 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 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 点,最短线路是多少?(2)圆柱问题 有一圆形油罐底面圆的周长为24m ,高为6m ,一只老鼠从距底面1m 的A 处爬行到对角B 处吃食物,它爬行的最短路线长为多少?变式1:有一圆柱形油罐,已知油罐周长是12m ,高AB 是5m ,要从点A 处开始绕油罐一周建造梯子,正好到达A 点的正上方B 处,问梯子最短有多长?变式2: 桌上有一个圆柱形玻璃杯(无盖),高为12厘米,底面周长18厘米,在杯口内壁离杯口3厘米的A 处有一滴蜜糖,一只小虫从桌上爬至杯子外壁,当它正好爬至蜜糖相对方向离桌面3厘米的B 处时,突然发现了蜜糖。
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不等式,也被称为AM-GM不等式。
该不等式指出,对于一组非负实数,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所有数的和除以数量)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值(所有数的乘积开
根号)。
简单地说,对于一组非负实数a1,a2,...,a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a1+a2+...+an)/n ≥ (a1 * a2 * ... * an)^(1/n)
其中,左边代表这些数的算术平均值,右边代表它们的几何平均值。
这个不等式在代数和数学证明中经常被使用,尤其在优化问题和
不等式证明中。
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比如对于任意
数量的非负实数。
此外,还有类似的不等式,如几何-调和平均不等式、算术-调和平均不等式等,它们在数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这个不等式的证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完成,包括数学归纳法、Cauchy-Schwarz不等式等。
无论如何,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几何法证明不等式(精选多篇)
几何法证明不等式(精选多篇)几何法证明不等式用解析法证明不等式:^2(a,b∈r,且a≠b)设一个正方形的边为c,有4个直角三角形拼成这个正方形,设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a,另一条直角边为b,(b>a)a=b,刚好构成,若a不等于b时,侧中间会出现一个小正方形,所以小正方形的面积为(b-a)^2,经化简有(b+a)^2=4ab,所以有((a+b)/2)^2=ab,又因为(a^2+b^2)/2>=ab,所以有((a+b)/2)^2可以在直角三角形内解决该问题=^2-(a^2+b^2)/2=/4=-(a-b)^2/4能不能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举例一下。
比如证明sinx不大于x(x范围是0到兀/2,闭区间)做出一个单位圆,以o为顶点,x轴为角的一条边任取第一象限一个角x,它所对应的弧长就是1*x=x那个角另一条边与圆有一个交点交点到x轴的距离就是sinx因为点到直线,垂线段长度最小,所以sinx小于等于x,当且尽当x=0时,取等已经有的方法:第一数学归纳法2种;反向归纳法(特殊到一般从2^k 过渡到n);重复递归利用结论法;凸函数性质法;能给出其他方法的就给分(a1+a2+...+an)/n≥(a1a2...an)^(1/n)一个是算术,一个是几何。
人类认认识算术才有几何,人类吃饱了就去研究细微的东西,所以明显有后者小于前者的结论,这么简单都不懂,叼佬就是叼佬^_^搞笑归搞笑,我觉得可以这样做,题目结论相当于证(a1+a2+...+an)/n-(a1a2...an)^(1/n)≥0我们记f(a1,a2,……,an)=(a1+a2+...+an)/n-(a1a2...an)^(1/n)这时n 看做固定的。
我们讨论f的极值,它是一个n元函数,它是没有最大值的(这个显然)我们考虑各元偏导都等于0,得到方程组,然后解出a1=a2=……=an再代入f中得0,从而f≥0,里面的具体步骤私下聊,写太麻烦了。
解析几何柯西不等式
解析几何柯西不等式几何柯西不等式是数学中一项重要的不等式,它描述了向量的内积与向量的模长之间的关系。
几何柯西不等式的表述非常简洁,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几何意义。
假设有两个n维实数向量a和b,它们的内积可以表示为a·b。
根据几何柯西不等式,任意两个向量的内积的绝对值不会大于它们的模长之积的绝对值。
即有:|a·b| ≤ |a||b|这个不等式告诉我们,两个向量的内积的绝对值最大的情况是当它们的方向完全相同的时候,此时内积等于它们的模长之积。
而当两个向量的方向完全相反时,内积的绝对值最小,等于它们的模长之积的相反数。
几何柯西不等式的证明可以通过向量的投影来进行。
我们可以将向量a在向量b上进行投影,得到一个与向量b同方向的向量a'。
根据向量的投影,我们可以将向量a表示为a'和与b垂直的另一个向量a''的和。
同样地,向量b也可以表示为b'和与a垂直的向量b''的和。
利用向量的投影,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a = a' + a''b = b' + b''将这些等式代入a·b的表达式中,可以得到:a·b = (a' + a'')·(b' + b'')展开后可以得到:a·b = a'·b' + a'·b'' + a''·b' + a''·b''根据向量的几何意义,a'·b''和a''·b'都是与b垂直的向量与与a垂直的向量的内积,因此它们的值为0。
于是,上式可以简化为:a·b = a'·b' + a''·b''根据向量的投影,我们可以得到a'·b'的值不会大于a'和b'的模长之积,同样,a''·b''的值不会大于a''和b''的模长之积。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几何不等式附答案
第三十二讲 几何不等式1.三角形的不等关系是研究许多几何不等问题的基础,这种不等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同一三角形中进行比较;一类是在两个三角形中比较.这里主要方法是把要比较的边或角如何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或适当安排在两个三角形之中.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有关边或角不等关系的证明,常有以下定理: (1)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4)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5)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例题求解【例1】 如图19-2,在等腰梯形ABCD 中,A ∥BC ,AB=CD ,E 、F 分别在AB 、CD 上且AE=CF .求证:)(21BC AD EF +≥.思路点拨 如图所示,延长AD 至D 1使DD 1=BC ,延长BC 至C l ,使CC l =AD ,连结C l D l ,则ABC 1D l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和CDD l C l 是两个全等的梯形,在D 1C 1上取一点G 使D 1G=AE ,连结FG 和EG . 由AE=CF ,则EF=FG ,又EG=AD 1=AD+BC , ∴ 2EF=EF+FG ≥EG=AD+BC . 即)(21BC AD EF +≥. 注 当且仅当点F 落在EG 上时,即E 为AB 的中点时,结论中的等号成立.证明这类不等式的一个常用方法是能过添加辅助线,把要比较大小的线段或角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或者适当地安排在两个三角形中,以便应用上述基本不等式关系.【例2】 如图19-3,△ABC 中,AB>AC ,BE 、CF 是中线,求证:B E>CF .思路点拨将BE、CE分别平移到FG、FD,则四边形EFDC为平行四边形,作FH⊥BC于H.∴AB>AC,且F,E分别为AB、AC的中点,∴ FB>CE.∴ FB>FD,由勾股定理得:HB>HD,即FB>FD.又∵GH=GB+BH=EF+BH=DC+BH>CD+DH=CH,即GH>CH,∴ GF>CF.即 BE>CF.【例3】如图19-4,在等腰△ABC中,AB=AC,D为形内一点,∠ADC>∠ADB,求证:DB>DC.思路点拨把△ABD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BAC至△ACD′,连接DD′,则AD=AD'.∴∠ADD′=∠AD′D,而∠ADC>∠ADB,∴∠ADC>∠AD′C,∴∠ADD′+∠D′DC>∠AD′D+∠CD′D∴∠D'DC>∠DD'C.∴ CD′>DC,即DB>DC.注几何图形在平移、对称、旋转变换中,只是图形位置发生变化,而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不变.【例4】如图19-5,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且2 b < a +c,求证:2∠B<∠A+∠C.思路点拨延长BA到D,使AD=BC= a,延长BC到E,使CE=AB=,连结DE,这就把图形补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有BD=BE= a + c.∴∠BDE=∠BED.作DF∥AC,CF∥AD,相交于F,连结EF,则ADFC是平行四边形.∴CF=AD=BC.又∠FCE=∠CBA,∴△FCE≌△CBA∴ EF=AC= b.于是 DE≤DF+EF=2 b < a+c=BD=BE.这样,在△BDE中,便有∠B<∠BDE=∠BED∴∠2B<∠BDE+∠BED=180°一∠B=∠A+∠C,即2∠B<∠A+∠C.【例5】过三角形的重心任作一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部分,求证:这两部分面积之差不大于整个三角形面积的91. 思路点拨 如图19-6,设△ABC 重心为,过点G 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与各边交点依次为A 1、B 1、B 2、C 1、C 2、A 2连结A 1A 2;B 1B 2、C 1C 2,∵ 三角形重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二倍, ∴ A 1A=A 1B l =B 1B , BB 2=B 2C l =C 1C ,CC 2=C 2A 2=A 2A . ∵ A 1A 2∥BC ,B 1B 2∥AC ,C 1C 2∥AB , ∴ 图中的9个三角形全等.即△AA 1A 2≌△A 1B 1G ≌△B 2GB 1≌…≌△C 2C l C . 所以上述9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均等于△ABC 面积的91. 若过点C 作的直线恰好与直线A 1C 1、B 1C 2、B 2A 2重合,则△ABC 被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之差等于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即等于△ABC 面积的91. 若过点C 作的直线不与直线A 1C 1、B 1C 2、B 2A 2重合,不失一般性,设此直线交AC 于F ,交AB 于E ,交C 1C 2于D ,∵ GB l =GC 2,∠EB 1G=∠DC 2C ,∠B 1GE=∠C 2GD , ∴ △B 1GE ≌△C 2GD .∴ EF 分△ABC 成两部分的面积之差等于12DFCC DF C S S 四边形-∆, 而这个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S △C 1C 2C 的面积. 从而EF 分△ABC 成两部分的面积之差不大于△ABC 面积的91. 综上所述:过三角形重心的任一直线分三角形成两部分的面积之差不大于整个三角形面积的91. 【例6】 如图19-12,在△ABC 中,P 、Q 、R 将其周长三等分,且P 、Q 在A B 上,求证:92>∆∆ABCPQR S S . 思路点拨 易想到作△ABC 和△PQR 的高,将三角形的面积比化成线段的乘积比,并利用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定理,把其中两条高的比转换成三角形边上线段的比. 如图19-12,作CL ⊥AB 于L ,RH ⊥PQ 于H ,则ACAB ARPQ CL AB RH PQ S S ABCPQR ⋅⋅=⋅⋅=∆∆.不妨设△ABC 的周长为1,则PQ=31,AB<21,∴32>AB PQ .∵AP ≤AP+BQ=AB —PQ<613121=-,∴AR=31—AP>31-6161=.又AC<21,从而31>AC AR ,∴923132=⨯>∆∆ABC PQR S S . 【例7】 (2000年江苏省初三竞赛题)如图19-13,四边形A BCD 中,AB=BC ,∠ABC=60°,P 为四边形ABCD 内一点,且∠APD=120°.证明:PA+PD+PC ≥BD .思路点拨 在四边形ABCD 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B ′D ,由∠APD=120°可证明B'P=AP+PD .易知B' C ≥PB'+PC .得B' C ≤AP+PD+PC .下证BD= B'C .∵△AB'D 是等边三角形,∴ AB'=AD ,∠B'AD=60°,又易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故AC=AB ,∠BAC=60°,于是△AB'C ≌△ADB ,∴ B'C= DB .【例8】 设a h 、b h 、c h 是锐角△ABC 三边上的高,求证:121<++++<cb a h h h cb a . 思路点拨 如图19-14,在Rt △ADC 中,由于AC>AD ,故a h b >,同理可证b h c >,c h a > ∴c b a h h h c b a ++<++,即1<++++cb a h h h cb a ①设△ABC 的垂心为H 点,由于HA+HB>AB ,HB+HC>BC ,HC+HA>AC ,即HA+HB+HC>)(21c b a ++.从而)(21c b a HC HB HA h h h c b a ++>++>++, 即21>++++c b a h h h c b a ② 由①、②得121<++++<cb a h h h cb a .学历训练 (A 级)1.在△ABC 中,AD 为中线,AB=7,AC=5,则AD 的取值范围为 .2.(安徽省数学竞赛)已知在△ABC 中,∠A ≤∠B ≤∠C ,且2∠B=5∠A ,则AB 的敢值范围是 .3.(太原市初中数学竞赛试题)用长度相等的100根火柴棍,摆放成一个三角形,使最大边的长度是最小边长度的3倍,求满足此条件的每个三角形的各边所用火柴棍的根数 .4.(全国高中理科试验班招生数学试题)面积为1的三角形中,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满足a ≤b ≤c ,则a+b 的最小值是 .5.(江苏数学竞赛培训题)在任意△ABC 中,总存在一个最小角α,则这个角α的取值范围为 .(B 级)1.如图19-16,△ABC 中,E 、F 分别为AC 、AB 上任一点,BE 、CF 交于P ,求证:PE+PF<AE+AF .2.如图19-17,等线段AB 、CD 交于O ,且∠AOC=60°,求证:AC+BD ≥AB . 3.如图19-18,矩形ABCD 中,E 、F 别是AB 、CD 上的点,求证:EF<AC .4.已知 a 、b 、x 、y 均小于0,122=+y x ,求证:b a x b y a y b x a +≥+++22222222. 5.如图19-19,在△ABC 中,∠B=2∠C ,求证:AC<2AB .6.平面上有n 个点,其中任意三点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求n 的最大值.7.如图19-20,已知△ABC 中AB>AC ,P 是角平分线AD 上任一点,求证:AB -AC>PB —P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不等式的证明及应用一、1.定义:几何问题中出现的不等式称为几何不等式. 常常表现为角的大小,线段的长短,面积的多少等. 在几何不等式的证明中,将综合运用到我们所学的很多知识,但最首要的是要注意运用几何中基本的不等关系和一些重要定理.证明不等式,视其论证过程中,以运用何种知识为主,大致分为三种方法:几何方法;三角方法;代数方法。
2.证明几何不等式常用方法(1)代数方法:利用变量代换、因式分解、配方等手段将几何问题转为代数问题,其思路是:适当地引入变量,将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特别是二次函数;恰当选择变量为关键;利用重要的几何不等式及代数不等式当证明涉及三角形不等式时,注意应用:①三边长的固有不等关系;②海伦公式;③边长的大小顺序关系与对应角的大小顺序关系相同,而与对应高、中线及分角线长的顺序相反.(2)三角方法:利用三角函数来反映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从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这时最常用的三角知识是:三角恒等变形:这主要是应用和、差、倍、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及和差化积公式等,制造出便于应用已知不等式的形式,以完成命题的证明;边角互换:这主要是利用三角函数定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把一个关于角(边)的不等式转化成边(角)的不等式.(3)几何方法:即指用纯粹的平面几何知识来证明几何不等式,这时最常用的平面几何知识是:抓住几何图形的特征,挖掘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几何不等关系.事实上,一些最基本的几何不等关系在有关几何不等式的论证中异常活跃,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与面积有关的几何不等式也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宽,富于智巧.证明这类不等式大都需要利用面积的等积变换、面积公式及面积比的有关定理等知识. 3.几个著名代数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算术平均不等式等. 4.几个著名的几何不等式(1)托勒密定理的推广:在凸四边形ABCD 中,一定有:BD AC BC AD CD AB ⋅≥⋅+⋅,等号成立时四边形ABCD 是圆内接四边形.证明1:取点E ,使ACD ABE CAD BAE ∠=∠∠=∠,则ABE ∆∽ACD ∆ ∴CD BE AC AB =,ADAEAC AB = ∴BE AC CD AB ⋅=⋅ (1) 又DAE BAC ∠=∠ ∴ABC ∆∽AED ∆ ∴ADACDE BC = ∴DE AC AD BC ⋅=⋅ ∴BD AC DE BE AC DE AC BE AC AD BC CD AB ⋅≥+⋅=⋅+⋅=⋅+⋅)(上式等号成立当且仅当E 在对角线BD 上.此时ACD ABD ∠=∠,从而四边形内接于圆.Y XPCBAPF EDC BA证明2:复数法:设A 、B 、C 、D 对应的复数分别是1z 、2z 、3z 、4z 用到下面的恒等式142324313412()()()()()()0z z z z z z z z z z z z --+--+--=则12341423|()()||()()|AB CD AD BC z z z z z z z z ⋅+⋅=--+--12341423|()()()()|z z z z z z z z ≥--+--2431|()()|z z z z AC BD =---=⋅(2)(嵌入不等式) 设,,,(21),x y z R A B C k k Z π∈++=+∈, 求证:C xy B zx A yz z y x cos 2cos 2cos 2222++≥++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B z C y x cos cos +=及B z C y sin sin =. 证明:C xy B zx A yz z y x cos 2cos 2cos 2222---++)cos(2)cos cos (2222C B yz z y x C y B z x +++++-=222)sin sin ()cos cos ()cos cos (2C y B z C y B z x C y B z x -++++-=0)sin sin ()cos cos (22≥-+--=C y B z C y B z x 当且仅当B z C y x cos cos +=且B z C y sin sin =时取等号(3)艾尔多斯——莫迪尔(Erdos —Mordell )不等式:在ABC ∆内部任取点P ,,A d B d ,C d 分别表示由点P 到顶点C B A ,,之间的距离,c b a d d d ,,分别表示由点P 到边AB CA BC ,,的距离, 则)(2c b a C B A d d d d d d ++≥++证明1:过P 作直线XY 分别交AC AB ,于Y X ,,使ABC AYX ∠=∠ 则AYX ∆∽ABC ∆ ∴BCABXY AY BC AC XY AX ==, 又∵A b c AXYd XY d AY d AX S ⋅≤⋅+⋅=∆212121 ∴b c A d XY AY d XY AX d ⋅+⋅≥即b c A d BCABd BC AC d ⋅+⋅≥同理:a c B d AC AB d AC BC d ⋅+⋅≥a b C d ABACd AB BC d ⋅+⋅≥ ∴)(2c b a C B A d d d d d d ++≥++ 证明2:F A E P ,,,四点共圆 则A d AEF=sin 在EFP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2222C B d d d d EF b c b c +⋅⋅-+=22)sin sin ()cos cos (C d B d C d B d b c b c ++-=2)sin sin (C d B d b c +≥∴C d B d EF b c sin sin +≥ ∴b c A d ACd A B d sin sin sin sin +≥同理a c B d B C d B A d sin sin sin sin +≥a c C d CBd C A d sin sin sin sin +≥ ∴)(2c b a C B A d d d d d d ++≥++ 证明3:设γβα=∠=∠=∠CPA BPC APB ,,则αcos 2222⋅⋅-+=B A B A d d d d ABβcos 2222⋅⋅-+=C B C B d d d d BC γcos 2222⋅⋅-+=A C A C d d d d CA又βsin 2121⋅⋅=⋅C B a d d d BC ∴)cos 1(2)(sin cos 2sin 222ββββ-⋅⋅+-⋅⋅=⋅⋅-+⋅⋅=C B C B C B C B C B C B a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2cos 212sin 22sin )cos 1(2sin 2βββββC B C B C B C B C B d d d d d d d d d d ⋅=⋅⋅⋅⋅=-⋅⋅⋅⋅≤即2cos 21βC B a d d d ⋅≤ 同理2cos 21γA C b d d d ⋅≤2cos 21αB A c d d d ⋅≤ )2cos 2cos 2cos (21αγβB A AC C B c b a d d d d d d d d d ⋅+⋅+⋅≤++)(21C B A d d d ++≤(嵌入不等式) 证明四: 设2,2,2BPC CPA APB αβγ∠=∠=∠=,且αβγπ++=设它们的内角平分线长分别是a b c w w w 、、,且a a b b c c w d w d w d ≥≥≥、、 只要证更强的结论2()A B C a b c d d d w w w ++≥++112()()22B C B C B C a B C d d d d a d d a w ⋅++⋅+-=222(2)B C B C B C B C d d d d a d d ⋅+-+= 又222cos 22B C B Cd d a d d α+-=,即2222cos 2B C B C d d a d d α+-=∴22(1cos 2)cos B C B Ca B C B C B Cd d d d w d d d d d d ααα=+=≤++ 同理b A C w d d β≤,c A B w d d γ=∵αβγπ++=∴由嵌入不等式得2()2()a b c B C A C A B A B C w w w d d d d d d d d d αβγ++≤≤++(4)外森比克不等式:设ABC ∆的边长和面积分别为c b a ,,和S ,则S c b a 34222≥++,当且仅当ABC∆为正三角形时等号成立.证明方法很多,证明略5.费尔马(Fermat )问题:在ABC ∆中,使PC PB PA ++为最小的平面上的P 点称为费尔马点.当︒≥∠120BAC 时,A 点为费尔马点;当ABC ∆中任一内角都小于︒120时,则与三边张角为︒120的P 点为费尔马点. 例1 已知ABC ∆,设I 是它的内心,C B A ∠∠∠,,的内角平分线分别交其对边于///,,C B A ,求证:27841///≤⋅⋅⋅⋅<CC BB AA CI BI AI . 证明:令c AB b CA a BC ===,,由角平分线定理,易得c b a b C A c B A IA IA +===///∴cb cb a IA AA +++=/ ∴c b a c b AA IA +++=/易得121<+++<++++=c b a c b c b c b c b ∴)1,21(/∈+++=cb ac b AA IA同理)1,21(/∈+++=c b a c a BB IB )1,21(/∈+++=c b a b a CCIC 则2/////=++CC IC BB IB AA IA 处理(1)令3/2/1/21,21,21t CCIC t BB IB t AA IA +=+=+=,则21),1,21(,,321321=++∈t t t t t t ∴2783)21()21()21()21)(21)(21(3321321=⎪⎪⎪⎪⎭⎫⎝⎛+++++≤+++t t t t t t ∴41)(21)(4181)21)(21)(21(321133221321321>+++++++=+++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27841///≤⋅⋅⋅⋅<CC BB AA CI BI AI 处理(2)令z CCIC y BB IB x AA IA ===///,,,则2=++z y x ,且1,,(,1)2x y z ∈ ∴278)3(3=++≤z y x xyz 21113139(2)(2)()[()]22222416xyz x x z z z z z z z =-->--=-=--+ 又112z <<(2139[()]2416z --+在区间端点取到最小值)∴221391391[()][(1)]241624164xyz z >--+>--+= 处理(3)利用内切圆与三角形的切点把每条边分成两部分作变换令m k c k n b n m a +=+=+=,,)(22)(22)(22///k n m kn m k n m k n m k n m k n m CCBB AA CI BI AI ++++⋅++++⋅++++=⋅⋅⋅⋅ 41)(8))(()()(333>+++++++++++++=k n m mnk k n m nk mk mn k n m k n m说明:证明关于三角形内各元素的各种不等式时,常作如下变换:(由于三角形的内切圆存在,三条边总可表示为))0,,(,,,>+=+=+=z y x x z c z y b y x a ,反之,若三个正数c b a ,,可以表示为上述形式,则c b a ,,一定是某个三角形的三边,并且相应的三角形的其它元素也可以通过上面变换用z y x ,,表示,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几何不等式都可以化为关于z y x ,,的代数不等式例2 设P 是ABC ∆内的一个点,S R Q ,,分别是C B A ,,与PABC QRS S S ∆∆≤41.(QRS ∆是塞瓦三角形)(分析:利用补集思想)证明ABC CQR BSQ ASR S S S S ∆∆∆∆≥++43证明1:令γβα===RACRQC BQ SB AS ,,,则由塞瓦定理1=αβγ 则)1)(1(++=⋅⋅=∆∆γααAC AB AR AS S S ABC ASR 同理)1)(1(++=⋅⋅=∆∆αββAB BC BS BQ S S ABC BSQ 、)1)(1(++=⋅⋅=∆∆βγγAB BC CR CQ S S ABC CQR 只要证明ABC CQR BSQ ASR S S S S ∆∆∆∆≥++43即43)1)(1()1)(1()1)(1(≥++++++++βγγαββγαα 只要证0)()(6≤++-++-γβαγαβγαβ只要证0)]()111[(6≤+++++-γβαγβα显然6)()111(≥+++++γβαγβα当12αβγ===时取等号,此时P 是ABC ∆的重心 证明2:设z S y S x S PAB PBC PAC ===∆∆∆,,则z x QB QC y z RC RA x y SA SB ===,,、))((y z y x xz AC AB AR AS S S ABC ASR++=⋅⋅=∆∆同理))((x z x y yzAB BC BS BQ S S ABCBSQ ++=⋅⋅=∆∆、))((z y z x xyAB BC CR CQ S S ABCCQR ++=⋅⋅=∆∆只要证明ABC CQR BSQ ASR S S S S ∆∆∆∆≥++43即43))(())(())((≥++++++++z y z x xy x z x y yz y z y x xz 通分整理3()()()()()()4xz x z yz y z xy x y x y y z z x +++++≥+++ 即22223()()()()()()4x y z y z x z x y x y y z z x +++++≥+++364xyz ≥⋅= 只要证xyz y x z z y x z x y 6)()()(222≥+++++事实上)()()(222y x z z y x z x y +++++ )()(222222zx yz xy x z z y y x +++++=xyz xyz xyz zx yz xy x z z y y x 6333332223222=+=⋅⋅+⋅⋅≥当且仅当z y x ==时取等号,此时P 是ABC ∆的重心 证明3:令,,AS BQ CR AB BC CA αβγ===,且)1,0(,,∈γβα则1,1,1BS CQ ARAB BC CAαβγ=-=-=- 由塞瓦定理得)1)(1)(1(γβααβγ---=整理得()12αβγαββγγααβγ++-++=-B)1(γα-=⋅⋅=∆∆AC AB ARAS S S ABC ASR 、同理)1(αβ-=⋅⋅=∆∆AB BC BS BQ S S ABC BSQ 、)1(βγ-=⋅⋅=∆∆ABBC CR CQ S S ABC CQR 只要证43)1()1()1(≥-+-+-βγαβγα 事实上(1)(1)(1)()12αγβαγβαβγαββγγααβγ-+-+-=++-++=-))1(2)1(2)1(2(411)1)(1)(1(21γγββααγβααβγ-⋅-⋅-⋅-=----=43411=-≥当且仅当21===γβα时取等号,此时S R Q ,,是中点,P 是ABC ∆的重心 例3 已知ABC ∆的面积为S ,三边分别为c b a ,,,求证:2)3(43c b a S ++≤,且当c b a ==时等号成立. 证明1:由海伦公式,设)(21c b a p ++=223)3(4393)3())()((c b a p p p c p b p a p p S ++==⋅≤---=当且仅当c p b p a p -=-=-即c b a ==时取等号 证明2: 欲证2)3(43c b a S ++≤只要证S c b a 312)(2≥++ ∵)(3222)(2222ca bc ab ca bc ab c b a c b a ++≥+++++=++故只要证S ca bc ab 34≥++由柯西不等式2)sin sin sin ()sin sin )(sin (B ca A bc C ab C B A ca bc ab ++≥++++S S 18)23(2==∴CB A Sca bc ab sin sin sin 18++≥++又233sin sin sin ≤++C B A ∴S SC B A S ca bc ab 3423318sin sin sin 18=≥++≥++ 从而结论得证,当且仅当c b a ==时,取等号 例4 在ABC ∆中,求证:392cot 2cot 2cot333≥++CB A 证明1:设x z b CA z y a BC y x c AB +==+==+==,,则3333333333)()()(2cot 2cot 2cot rz y x r z r y r x C B A ++=++=++ 又)())()((z y x xyz c p b p a p p S ++=---=、r z y x r c b a S )()(21++=++=/B //B /∴r z y x z y x xyz )()(++=++ ∴zy x xyzr ++=33333332cot 2cot 2cot r z y x C B A ++=++xyz z y x z y x r xyz ++++=≥)(3333933363=⋅⋅≥xyzxyz xyz 证明2:设x z b CA z y a BC y x c AB +==+==+==,,则3333333333)()()(2cot 2cot 2cot rz y x r z r y r x C B A ++=++=++ 由幂平均不等式333333z y x z y x ++≤++得3333)(91z y x z y x ++≥++ (1) 由例3得22)(93)3(43z y x c b a S ++=++≤∴)(93z y x z y x S ++≤++,即)(93z y x r ++≤ ∴r z y x 33≥++代入(1)即可得到结论.例5 设ABC ∆是锐角三角形,外接圆圆心为O ,半径为R ,AO 交BOC 所在的圆于另一点/A ,BO 交COA 所在的圆于另一点/B ,CO 交AOB 所在的圆于另一点/C ,证明:3///8R OC OB OA ≥⋅⋅,并指出在什么情况下等号成立? 证明1:作过BOC 的圆直径OD 则︒=∠=∠90/DCO O DAABCAOC BAC DOC ∠=∠∠=∠2,ABC ACB AOC DOC OD A ∠-∠=∠-∠-︒=∠180/在COD Rt ∆中,BACOCDOC OC OD cos cos ==在OD A Rt /∆中)cos(cos //ABC ACB OD DOA OD O A ∠-∠⋅=⋅=OCBACABC ACB ⋅∠-∠=cos )cos(即RBACABC ACB OA cos )cos(/∠-∠=记为R A B C OA cos )cos(/-=同理R B C A OB cos )cos(/-=、R C B A OC cos )cos(/-=只要证8cos )cos(cos )cos(cos )cos(≥-⋅-⋅-BA C A CBC B A∵BA B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C B A cot cot 1cot cot 1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cos(cos )cos(⋅-⋅+=+-+=+--=-令A C z C B y B A x cot cot ,cot cot ,cot cot ⋅=⋅=⋅=A C CB B A z y x cot cot cot cot cot cot ⋅+⋅+⋅=++CB C B A cot cot )cot (cot cot ⋅++⋅=C B C B C B cot cot )cot (cot )cot(⋅++⋅+-=1cot cot )cot (cot cot cot 1cot cot =⋅++⋅+-⋅-=C B C B CB C BB ///B /而对于ABC ∆是锐角三角形,0,,>z y x ∴zy x z y x z y x z y x x x C B A +++≥++++=-+=-))((2)()(11cos )cos( 同理z x y z y x A C B +++≥-))((2cos )cos(、yx y z z x A C B +++≥-))((2cos )cos(显然成立 证明2:如图,设BC AO ,交于D ,AC BO ,交于E ,AB CO ,交于F , 由C O B A ,,,/四点共圆,得CBO BCO O BA ∠=∠=∠/∴BOD ∆∽BO A /∆∴OD BO BO O A =/ ∴OD R O A 2/= 从而OE R O B 2/=,OF R O C 2/= 处理方式(1)∴OF OCOE OB OD OA OF OE OD R RO C O B O A ⋅⋅=⋅⋅=⋅⋅33/// 令321,,S S S S S S COABOC AOB ===∆∆∆3///R O C O B O A ⋅⋅8132321231≥+⋅+⋅+=S S S S S S S S S 处理方式(2)令z OF OCy OE OB x OD OA ===,,则111,,111OBC OAC OBA ABC ABC ABCS S S OD OE OF AD S x BE S y CF S z ∆∆∆∆∆∆======+++ ∴1111111=+++++z y x (利用面积关系)(再去分母,整理得2xyz x y z =+++) ∴2323+≥+++=xyz z y x xyz令m xyz =3,则0233≥--m m ,即2(1)(2)0m m +-≥∴02≥-m ,即8≥xyz证明3: 由C O B A ,,,/四点共圆,由托勒密定理,得)(///B AC A R BC O A +=⋅∴R BC B A C A O A ///+= 易知21∠=∠∴BCCA B A BD B A CD C A ////+==而BD A /∆∽COD ∆∴OD AO OD R OD OC BD B A ===/ ∴R ODAO O A =/R OE BO O B =/,R OFCOO C =/令321,,S S S S S S COABOC AOB ===∆∆∆∴OF OC OE OB OD OA RO C O B O A ⋅⋅=⋅⋅3///8132321231≥+⋅+⋅+=S S S S S S S S S 证明4: 由C O B A ,,,/四点共圆,由托勒密定理,得)(///B AC A R BC O A +=⋅ ∴R BCBA C A O A ///+=设γβα=∠=∠=∠BOC AOB AOC ,, 在BC A /∆中,由正弦定理,得CBA BCBC A C A CB A B A /////sin sin sin ==又γαβ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 BA OC A BC A OB A CB A∴R R BC B A C A O A ⋅+=+=γβαsin sin sin ///同理R O B ⋅+=αγβsin sin sin /、R O C ⋅+=βγαsin sin sin / 以下略PMCBA AOMNB CDABCOA 1B 1C 1例6 如图所示,设1C ,2C 是同心圆,2C 的半径是1C 半径的2倍,四边形4321A A A A 内接于圆1C ,将14A A 延长交圆2C 于1B ,将21A A 延长交圆2C 于2B ,将32A A 延长交圆2C 于3B ,43A A 延长交圆2C 于4B ,试证明:四边形4321B B B B 的周长大于等于四边形4321A A A A 的 周长的2倍,并请确定等号成立的条件.证明:设公共圆圆心为O ,连结211,,OB OB OA在四边形211B B OA 中,运用推广的托勒密定理112211211B A OB B B OA B A OB ⋅+⋅≤⋅ ∴11212122B A R B B R B A R ⋅+⋅≤⋅∴11212122B A B B B A +≤∴11222121222B A B A A A B B -+≥ 同理22333232222B A B A A A B B -+≥、33444343222B A B A A A B B -+≥、44111414222B A B A A A B B -+≥∴结论得证,当且仅当211,,,B B A O 四点共圆,∴21211241B OA B OB B OB A OA ∠=∠=∠=∠, ∴1OA 是214A A A ∠的角平分线, ∴O 到214A A A ∠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1214A A A A =同理四边形4321A A A A 的各边相等,进而四边形4321A A A A 是正方形时,等号成立. 1. 如图,在ABC ∆中,,AB AC AM >为中线,P 为AMC ∆内一点,证明:PB PC > 证明:在AMC ∆与AMB ∆中,有两组对边对应相等,且AB AC >, 所以AMB AMC ∠>∠,于是90AMC ∠<︒,过P 作PH BC ⊥于H ,则垂足H 必在MC 的内部或延长线上,从而BH CH >, 因此PB PC >(斜线长与射影长的关系)2. 如图,20MON ∠=︒,A 为OM 上一点,3OA =B 是ON 上一点,D 为ON 上一点, 83OD =C 为AM 上任意一点,则12AB BC CD ++≥分析:以OM 为对称轴,作D 点关于OM 的对称点/D ,以ON 为对称轴,作A 点关于ON 的对称点/A ,连结/OA 、/OD ,则//60A OD ∠=︒,连结/BA 、/CD 、//A D ,则有//AB BC CD BA BC CD ++=++ 因为//3,83OA OD ==/A 、/D 为定点,而连结/A 、/D 以线段最短,∴///2/2//()()2cos6012AB BC CD A D OA OD OA OD ++≥=+-⋅⋅︒=.说明:本题把“折线化直”,然后利用两点间线段距离最短来证明,这种“化直法”在解决几何不等式问题中是常用的.3.设BC 是ABC ∆的最长边,在此三角形内部任意选一点O ,OA 、OB 、OC 分别交对边于1A 、1B 、1C , 证明:(1)111OA OB OC BC ++<;(2)111111max{,,}OA OB OC AA BB CC ++≤分析:我们先证明一个简单但非常有用的引理:T SC 1B 1A 1OCBAX Y设点M 是PQR ∆的边QR 上的一点,则max{,}PM PQ PR <.事实上,过P 作PH QR ⊥,则利用斜线长和射影长的关系很容易说明便知引理成立.(1)过O 分别作//,//OX AB OY AC ,分别交BC 于X 、Y 点,再过X 、Y 分别作11//,//XS CC YT BB 分别交AB 、AC 于S 、T ,如图易知,OXY ∆∽ABC ∆,故XY 是OXY ∆的最大边, 由引理知,1max{,}OA OX OY XY <≤; 又因为BXS ∆∽1BCC ∆,YCT ∆∽1BCB ∆,所以1BX XS OC >=(1max{,}CC CA BC BC <=),1CY YT OB >= 所以111BC XY BX YC OA OB OC =++>++ (2)令z CC OC y AB OB x AA OA ===111111,,,那么1=++=++∆∆∆∆∆∆ABCOAB ABC OCA ABC OBC S S S S S S z y x . 所以111111OA OB OC xAA yBB zCC ++=++111111()max{,,}max{,,}x y z AA BB CC AA BB CC ≤++= 说明:其实,由(2)和引理知(1)成立,所以我们也可以先证明(2),然后推得(1).4. 设凸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1,证:在它的边上(包括顶点)或内部可以找出四个点,使得以其中任意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均不小于41析:如果ABCD 是平行四边形,那么41====∆∆∆∆ABD ADC BCD ABC S S S S , 因此A B C D 、、、即为所求的点;如果ABCD 不是平行四边形,不妨设AD 与BC 不平行,且DAB CBA π∠+∠<,AD 与BC 交于E ,D 到AB 的距离不超过C 到AB 的距离,过D 作//DF AB ,交BC 于F ,分两种情况讨论:(1)DF 不超过AB 的一半,此时可在边AD ,BC 上分别取P ,Q ,使得PQ 与AB 平行,PQ 等于AB 的一半,则有111444APQ BPQ ABE ABCD S S S S ∆∆∆∆==>=,、11122222ABQ ABP APQ BPQ ABE ABCD S S S S S S ∆∆∆∆∆∆====>= 即A B P Q 、、、即为所求的四个点.(2)若DF 大于AB 的一半,则在线段DC 与FC 上分别取P ,Q ,同样使//PQ AB ,且12PQ AB =,延长AP 交AE 于/E ,则PQ 是/ABE ∆的中位线再过A 作BC 的平行线l ,它与CD 的延长线的交点为G ,则/AGP PDA PCE S S S ∆∆∆=>,故有//ABCP PDA ABCP ABCD E AB PCE S S S S S S ∆∆∆∆∆=+>+=,于是同样可以证明A B P Q 、、、即为所求的四个点.说明:在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要注意从简单情形起步,合理规划,通过分类讨论,适时化归,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到ABC ∆三个顶点距离之和为最小的点,通常称为费尔马点.当ABC ∆各角均小于120︒时,与三边的张角均为120︒的点即为费尔马点;当有一个角大于120︒时,这角项点就是费尔马点.下面这个命题是与费尔马问题“反向”的问题.5. 在ABC ∆的内部或边界上找一点P ,使得它到三个顶点距离之和为最大.分析:若点P 在ABC ∆内,作一个以B 、C 为焦点,过P 点的椭圆,设椭圆与AB 、AC 交于1P 、2P 点,连结AP 并延长与12P P 交于/P 点,如图,那么/12max{,}P A P A P A <不妨设/1P A P A <则11111()P A P B P C PA P B P C PA PB PC ++>++=++所以点P 必定在边界上.下证P 只能是ABC ∆的顶点,不妨设点P 在线段BC 的内部,因max{,}PA AB AC <,设PA AB <,那么PA PB PC PA BC AB BC ++=+<+综上所述,所求的点必为ABC ∆的顶点,易知它是最短边所对的顶点. 说明:本题所用的方法是“局部调整”法,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6.凸六边形ABCDEF 的每边长至多为1.证明:对角线AD 、BE 、CF 中至少有一条不超过2. 分析:连结AC 、CE 、EA ,在AEC ∆中,不妨设边CE 最大,即,CE AC CE AE ≥≥, 如图,对A 、C 、D 、E 四点用托勒密定理,有AE CD ED AC CE AD ⨯+⨯≤⨯ 所以21111=⨯+⨯≤⋅+⋅≤CEAE CD DE CE AC AD ,从而命题得证. 在证明与面积和周长有关的不等式时,下面的几个结论是很有用的,它们就是著名的等周问题.命题1 在周长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面积最大;命题2 在面积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周长最小;命题3 在给定边长为12,,,n a a a 的所有n 边形中,能够内接于圆的n 边形具有最大的面积命题4 在周长一定的n 边形的集合中,正n 边形的面积最大;命题5 在面积一定的n 边形的集合中,正n 边形的周长最小运用等周定理可以解决很多与几何不等式有关的问题,看下面一例:7.曲线L 将正ABC ∆分成两个等积的部分,那么它的长432a l π≥,其中a 是正ABC ∆的边长.分析: 以A 为圆心,R 为半径作圆弧/L 将ABC ∆的面积等分,那么有22432161a R ⋅=π,所以π2274=R ,/L 的周长/412623a l R ππ=⋅=,现在证明/l l ≥. 将ABC ∆连续翻转5次,由曲线L 形成了一条闭曲线,如图所示,由/L 形成了一个圆,而两者所围成的面积相等.根据命题2,知/66l l ≥,即/423al l 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