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是当代蒙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我将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是关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二是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三是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致橡树》是中职语文人教社基础版第一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也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表明作为女性在爱情生活中应该采取的立场和态度。即使放眼今天,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2.学情分析: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很不利于诗歌的鉴赏,因此通过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另外,中职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一些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B.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5.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二、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所以我把本课课型定位为朗读鉴赏课。

学习方式是“五步导读式”,即“精巧导入,创设美→激情诵读,感受美→探究阅读,领悟美→深情朗读,体验美→拓展阅读,发现美。”

在这五步中,我将采用“诵读鉴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文安排1课时

第一步:精巧导入,创设美

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乐,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品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说明: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会迁移、延伸的,它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导语设计: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一段缠绵悱恻的梁祝,几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一定能将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本文孕育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二步:激情诵读,感受美

1.师生听读。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充分营造鉴赏氛围,帮助学生入境。读毕,学生给标题补充主语

2.学生自读。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读毕,说说木棉到底对橡树说了些什么,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全诗最能表达爱情观的诗句是什么。

3.学生齐读。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深入了解木棉独白的内容,并想想这些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从而充分感知诗作的结构美。

第三步:探究阅读,领悟美

1.轻读,理解诗歌意象。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播放乐曲,让学生在轻音乐中再次品读诗作,注意寻找诗作中的意象。)

①作者否定的爱情观是什么?

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事物(即意象)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六种事物,这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知事物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这些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表达了怎样的爱情。由浅入深,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爱情,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

定,水到渠成,为学生理解作者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理解比喻象征修辞手法的能力。)

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应怎样、它们应怎样相处?让学生从描述树的句子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理解树的形象,然后与爱情联系起来,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点拨。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2.角色朗读,切身体验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我先提了两个小问题: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哪棵代表男性,哪棵代表女性。回答后,指导男生有感情地读有关橡树形象描写部分(代表男性),并要求将其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女性的阴柔之美

第四步:深情朗读,体验美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诵全诗,深入体会语言的优美。

2.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从修辞、表达的思想内容上考虑)

第五步:拓展阅读,发现美

1.对比阅读: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体会两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说明:有比较才有鉴别,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