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知能提升课Ⅰ宽广的开放之路——改革开放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8页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

(1)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

(1)依据: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8页

主题(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发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4.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换,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换。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教你读史] 史料中“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说明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自主分析]

[提示] 没有。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和分配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改变。

[史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中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教你读史] 史料中“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农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

[自主分析]

[提示] 省份:安徽、四川。

问题: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主题(二) 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

(1)经济上: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三步曲

第一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第二步: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教你读史] 史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强调了以时间为线索,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

[自主分析]

[提示] 史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史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思考] 分析史料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史料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主分析]

[提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