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增生症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出现大疱时,应与遗传性大疱性表皮 松解症、儿童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 等鉴别。
• 肿瘤性与反应性肥大细胞增生的鉴别: 类胰蛋白酶、CD117免疫组化标记可以确认肥大细胞浸润, 检测CD25可以鉴别肿瘤性与反应性增生的肥大细胞。
诱发介质释放的因素
• 昆虫叮咬、搔抓、感染、辛辣食物、水生贝壳类 动物、摄入酒精和某些干酪、温度过高或过低、 身体疲劳、精神紧张、侵袭性操作、某些药物: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镇痛药、水杨酸盐、普 鲁卡因、维生素B、奎宁、东莨菪碱、阿托品、 多粘菌素B等。
症; • ASM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SSM冒烟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MPD骨髓增殖性疾病; • AN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鉴别诊断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应与肥大细胞活化和介质释放有相 似临床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血管性水肿、类癌综合征、 嗜铬细胞瘤、血管活性肠肽瘤、骨转移瘤、胃泌瘤。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脏器受累的表现
• 皮肤表现:色素性荨麻疹最常见,也可为播散性皮肤肥大 细胞瘤
• 造血系统:贫血、血小板减少 • 肝脾增大、门脉高压 • 淋巴结肿大 • 消化道吸收不良 • 溶骨性病变、病理性骨折
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CM)
• 常见于儿童 • 1岁内起病 • 病变仅局限于皮肤 • 有自发缓解趋势
肥大细胞增生症的治疗
• 目前对于肥大细胞增生症没有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避免上述诱发因素,以免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 起一系列的症状。
• H1、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酮替芬、西替利嗪 • 白三烯抑制剂:孟鲁司特可缓解潮红、瘙痒、胃肠痉挛性
疼痛 • 色苷酸钠可减轻胃肠道症状 • 介质引起的过敏反应,首选肾上腺素。发生低血压、晕厥
等严重症状时给予糖皮质激素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不同亚型的治疗
• ISM的患者主要是避免诱因、控制介质释放症状及手术治 疗
• 对ASM、MCL患者,应给予化疗,干扰素-a单用或合并糖 皮质激素是治疗ASM的常用方案,克拉屈滨、酪氨酸激酶 抑制剂(伊马替尼等)、阿糖胞苷、氟达拉滨、羟基脲等均 可用于治疗ASM
• 克拉屈滨可用于各种类型的SM,可使多数患者的症状缓 解
• 伊马替尼适用于无KIT D816V突变的ASM、MCL及SM— AHNMD患者。
• 对脾大伴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选择脾切除术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不同亚型预后
• 基因检测:KIT-D816V • B超:肝、脾、腹膜后淋巴结 • 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发现骨骼的成骨性或溶骨性破坏,
胃肠道X线造影可见消化性溃疡及肠道粘膜粗糙水肿等现 象。 • 生化学检查:血浆类胰蛋白酶、血中及尿中组胺含量明显 增高 • 血细胞分析:贫血、血小板减少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诊断
• 典型的皮肤损害和Darier征 • 合格的皮肤活检标本中见到多灶或弥漫性浸润的典型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2002年WTO皮肤MC分类)
• 斑丘疹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色素性荨麻疹),占75% • 斑块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肥大细胞瘤),占17% • 结节性皮肤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假黄瘤性皮肤肥大细胞
增生) • 播散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占8% • 毛细血管扩张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肥大细胞增生症MC(2000年WTO外肥大细胞瘤 ③ 肥大细胞肉瘤 ④ 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⑤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克隆性非肥大细胞系的血液病 ⑥ 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⑦ 肥大细胞白血病
附其他分类法: ① ② ③为局灶性MC,
④ ⑤ ⑥ ⑦为系统性MC
斑丘疹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色素性荨麻疹)
实验室检查
• 骨髓穿刺涂片:查找肥大细胞,姬姆萨或甲苯胺蓝染色(+) • 病理组织切片:皮肤、淋巴结、骨等组织活检,查找肥大
细胞,甲苯胺蓝染色(+) • 免疫组化肥大细胞标志物:类胰蛋白酶、CD117(+),
肿瘤性肥大细胞标志物:CD25(+),CD2(+) (除外肥大细胞白血病)
肥大细胞,姬姆萨或甲苯胺蓝染色(+) • 对弥漫性皮肤病变者,还应做骨髓活检和穿刺,24
小时尿中介质测定及骨髓扫描、胃肠道检查。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诊断
• 有或无典型的皮肤损害和Darier征 • 骨髓涂片细胞化学及免疫组化标记以确诊 • 血浆类胰蛋白酶升高,常>20ng/mL.(重要线索,但超敏反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
• 罕见,多见于成人 • 脏器受累+有或无皮肤受累 • 无自发缓解趋势 • 根据临床经过:可呈惰性
高度侵袭性 • 临床表现:可无明显症状
有介质释放+多脏器受累
肥大细胞介质释放综合征
• 皮肤:潮红、瘙痒。 • 消化道: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 循环系统:心悸、胸闷、血压下降。 • 神经系统:头痛、晕厥、抽搐 • 其他:乏力、骨骼肌肉疼痛、恶液质等。
应、骨髓肿瘤时也升高) • 腹部B超及X线骨骼检查显示系统受累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诊断标准
SM的诊断需满足主要标准和1项次要标准 或满足3项次要 标准(表1)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B型表现和C型表现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亚型诊断流程及分型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诊断流程及分型图注解
• S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ISM惰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AHNMD伴发其他克隆性血液病; • MC肥大细胞; • MCL肥大细胞白血病; • MCL.AHNMD伴发其他克隆性血液病的肥大细胞白血病; • ASM.AHNMD伴发其他克隆性血液病的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
肥大细胞增生症
肥大细胞增生症(MC)
• 是一种皮肤、骨骼、淋巴结、内脏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以肥大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较为少见的疾病。
• 表现为肥大细胞在一个或多个器官中聚集,其症状主要由 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和/或肿瘤性肥大细胞在各个器官的浸润 引起。通常为良性过程,只有少数是恶性疾病。
• 根据累及的范围分为两类: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 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CM)
• 肿瘤性与反应性肥大细胞增生的鉴别: 类胰蛋白酶、CD117免疫组化标记可以确认肥大细胞浸润, 检测CD25可以鉴别肿瘤性与反应性增生的肥大细胞。
诱发介质释放的因素
• 昆虫叮咬、搔抓、感染、辛辣食物、水生贝壳类 动物、摄入酒精和某些干酪、温度过高或过低、 身体疲劳、精神紧张、侵袭性操作、某些药物: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镇痛药、水杨酸盐、普 鲁卡因、维生素B、奎宁、东莨菪碱、阿托品、 多粘菌素B等。
症; • ASM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SSM冒烟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MPD骨髓增殖性疾病; • AN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鉴别诊断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应与肥大细胞活化和介质释放有相 似临床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血管性水肿、类癌综合征、 嗜铬细胞瘤、血管活性肠肽瘤、骨转移瘤、胃泌瘤。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脏器受累的表现
• 皮肤表现:色素性荨麻疹最常见,也可为播散性皮肤肥大 细胞瘤
• 造血系统:贫血、血小板减少 • 肝脾增大、门脉高压 • 淋巴结肿大 • 消化道吸收不良 • 溶骨性病变、病理性骨折
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CM)
• 常见于儿童 • 1岁内起病 • 病变仅局限于皮肤 • 有自发缓解趋势
肥大细胞增生症的治疗
• 目前对于肥大细胞增生症没有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避免上述诱发因素,以免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 起一系列的症状。
• H1、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酮替芬、西替利嗪 • 白三烯抑制剂:孟鲁司特可缓解潮红、瘙痒、胃肠痉挛性
疼痛 • 色苷酸钠可减轻胃肠道症状 • 介质引起的过敏反应,首选肾上腺素。发生低血压、晕厥
等严重症状时给予糖皮质激素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不同亚型的治疗
• ISM的患者主要是避免诱因、控制介质释放症状及手术治 疗
• 对ASM、MCL患者,应给予化疗,干扰素-a单用或合并糖 皮质激素是治疗ASM的常用方案,克拉屈滨、酪氨酸激酶 抑制剂(伊马替尼等)、阿糖胞苷、氟达拉滨、羟基脲等均 可用于治疗ASM
• 克拉屈滨可用于各种类型的SM,可使多数患者的症状缓 解
• 伊马替尼适用于无KIT D816V突变的ASM、MCL及SM— AHNMD患者。
• 对脾大伴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选择脾切除术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不同亚型预后
• 基因检测:KIT-D816V • B超:肝、脾、腹膜后淋巴结 • 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发现骨骼的成骨性或溶骨性破坏,
胃肠道X线造影可见消化性溃疡及肠道粘膜粗糙水肿等现 象。 • 生化学检查:血浆类胰蛋白酶、血中及尿中组胺含量明显 增高 • 血细胞分析:贫血、血小板减少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诊断
• 典型的皮肤损害和Darier征 • 合格的皮肤活检标本中见到多灶或弥漫性浸润的典型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2002年WTO皮肤MC分类)
• 斑丘疹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色素性荨麻疹),占75% • 斑块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肥大细胞瘤),占17% • 结节性皮肤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假黄瘤性皮肤肥大细胞
增生) • 播散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占8% • 毛细血管扩张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肥大细胞增生症MC(2000年WTO外肥大细胞瘤 ③ 肥大细胞肉瘤 ④ 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⑤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克隆性非肥大细胞系的血液病 ⑥ 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⑦ 肥大细胞白血病
附其他分类法: ① ② ③为局灶性MC,
④ ⑤ ⑥ ⑦为系统性MC
斑丘疹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色素性荨麻疹)
实验室检查
• 骨髓穿刺涂片:查找肥大细胞,姬姆萨或甲苯胺蓝染色(+) • 病理组织切片:皮肤、淋巴结、骨等组织活检,查找肥大
细胞,甲苯胺蓝染色(+) • 免疫组化肥大细胞标志物:类胰蛋白酶、CD117(+),
肿瘤性肥大细胞标志物:CD25(+),CD2(+) (除外肥大细胞白血病)
肥大细胞,姬姆萨或甲苯胺蓝染色(+) • 对弥漫性皮肤病变者,还应做骨髓活检和穿刺,24
小时尿中介质测定及骨髓扫描、胃肠道检查。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诊断
• 有或无典型的皮肤损害和Darier征 • 骨髓涂片细胞化学及免疫组化标记以确诊 • 血浆类胰蛋白酶升高,常>20ng/mL.(重要线索,但超敏反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
• 罕见,多见于成人 • 脏器受累+有或无皮肤受累 • 无自发缓解趋势 • 根据临床经过:可呈惰性
高度侵袭性 • 临床表现:可无明显症状
有介质释放+多脏器受累
肥大细胞介质释放综合征
• 皮肤:潮红、瘙痒。 • 消化道: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 循环系统:心悸、胸闷、血压下降。 • 神经系统:头痛、晕厥、抽搐 • 其他:乏力、骨骼肌肉疼痛、恶液质等。
应、骨髓肿瘤时也升高) • 腹部B超及X线骨骼检查显示系统受累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诊断标准
SM的诊断需满足主要标准和1项次要标准 或满足3项次要 标准(表1)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B型表现和C型表现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亚型诊断流程及分型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诊断流程及分型图注解
• S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ISM惰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AHNMD伴发其他克隆性血液病; • MC肥大细胞; • MCL肥大细胞白血病; • MCL.AHNMD伴发其他克隆性血液病的肥大细胞白血病; • ASM.AHNMD伴发其他克隆性血液病的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
肥大细胞增生症
肥大细胞增生症(MC)
• 是一种皮肤、骨骼、淋巴结、内脏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 以肥大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较为少见的疾病。
• 表现为肥大细胞在一个或多个器官中聚集,其症状主要由 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和/或肿瘤性肥大细胞在各个器官的浸润 引起。通常为良性过程,只有少数是恶性疾病。
• 根据累及的范围分为两类: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 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