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ppt课件
挫,作家们穷尽探索未能找到
新的力量、资源之前,以张承
志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不甘就此
消沉,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大自
然。
张承志
20
ppt精选版
.
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 根文学创作,其初衷,是为 了解决反思现实的困境,而 转头探究、梳理民族历史文 化的根源,寻找本民族肌体 深处尚未被政治文化禁锢侵
徐星
28
.
声音
ppt精选版
他们的探索和追求缺乏一 种社会大我意识和历史的自 觉性。……是对当代青年的 一种误解。
29
.
先锋小说
ppt精选版
以马原《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 的诱惑》(1985)等为先声,注重形式实验的 小说开始兴起。马原以及紧随其后的洪峰、格 非、苏童、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 村、吕新等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对小说形式 和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努力追求。马原这一时期
5
ppt精选版
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开 拓性意义:
它冲破了极“左”文艺的种种清 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 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 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6
.“反思文学”
ppt精选版
一批历尽坎坷、敢于思考、富有激情的作家
(他们中有许多人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又有
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加
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3
ppt精选版
.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
人)是第一个提出“寻根”
口号的作家。他在《爸爸爸》 韩少功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工人日报》1979年7月15期《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期《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1979年第2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1979年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1979年第2期《重逢》金河《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十月》1979年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空谷兰》张长《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1979年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1979年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艾克拜尔·拉吉提《新疆文艺》1979年第3期0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1980年第l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艺》1980年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1980年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1980年第9期《夏》张抗抗《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1980年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1980年第3期《空巢》冰心《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艺》1980年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1980年第1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人民文学》1980年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1980年第8期《心香》叶文玲《当代》1980年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1980年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1982年第2期《美与丑》益希卓玛《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1980年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1980年第10期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蛾眉》刘绍棠《长春》1981年第1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亿《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荼》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1982年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1982年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1982年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1982年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1982年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1982年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1982年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1982年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远处的伐木声》蔡测海《民族文学》1982年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19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1983年第4期《秋雪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簧火》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19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民族文学》19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19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北京文学》19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19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抗育《北京文学》19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19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7期《迫遥之乐》陶正《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百花洲》19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1983年第7期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4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蓝幽幽的峡谷》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花溪》1984年第2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同船过渡》映泉《青年文学》1984年第3期《姐姐》张平《青春》1984年第6期《野狼出没的山谷》王风麟《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危楼记事》李国文《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生死之间》苏叔阳《芳草》1984年第8期《一潭清水》张炜《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父亲》梁晓声《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白色鸟》何立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惊涛》陈世旭《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9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9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今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合坟》(《厚土》之一)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11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1~1982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3一1984)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丛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他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8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4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地质之光》徐迟《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人妖之间》刘宾雁《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刘宾雁《十月》1980年第6期《大雁情》黄宗英《十月》1979年第1期《美丽的眼睛》黄宗英《上海文艺》1978年第6期《船长》柯岩《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特邀代表》柯岩《人民日报》1980年4月26日《中年颂》理由《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扬眉剑出鞘》理由《新体育》1978年第6期《热流》张楔《当代》1980年第4期《励精图治》程树榛《当代》1980年第2期《命运》杨匡满、郭宝臣《当代》1979年第2期《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人民日报》1980年10月2日《从悬崖到坦途》雷锋《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6期《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何立库、罗海鸥、江立仁《中国青年》1979年第3期《铁托同志》刘白羽《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诗刊》1979年第1期《线》祖慰、节流《长江文艺》1980年第12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人民日报》1978年3月1日《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韩少华《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日《笼鹰志》李玲修《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正气歌》张书绅《鸭绿江》1979年第5期《赤子之心》杨笑影《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5期《无声的浩歌》任斌武《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历史之章》金河《鸭绿江》1979年第10期《划破夜幕的陨星》王晨、张天来《光明日报》1980年7月21、22日《爱情的凯歌》艾蒲、向明、郭光豹《解放军报》1979年4月12日《写在她远行的路上》马继红、王宗仁《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从青工到副教授》杨世远、孙兴盛、史祥鸾《中国青年》1979年第5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姑娘》鲁光《当代》1981年第5期《三门李轶闻》乔迈《春风》1981年第6期《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延国《泉城》1981年第8期《共产党人》陈祖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一片叶子》刘真《人民日报》1981年5月4日《橘》黄宗英《人民文学》1982年第2期《还是那双眼睛》孟晓云、丛林中《人民日报》1982年9月13日《希望在人间》理由《人民文学》1981年第10期《"蓝军司令"》江永红、钱钢《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8期《癌症≠死亡》柯岩《北京文学》1982年第7期《形天舞干戚》徐迟《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艰难的起飞》刘宾雁《人民日报》1981年1月3日《播鲁迅精神之火》何启治、刘茵《当代》1981年第5期《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蒋巍(执笔)、贾宏图《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审丑者》祖慰《人民文学》1982年第8期《啊,龙!》李君旭《当代》1982年第3期《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肖复兴《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足球教练的婚姻》李玲修《人生》1982年第3期《河那边升起一颗星》李秀海、袁厚春《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12期《继母》韩少华《当代》1982年第6期《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戴晴《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爱的暖流》牟祟光、桑恒昌《山东文学》1981年第9期《生命的近似值》黄尧、朱运宽《边疆文艺》1981年第11期《她心中有个明亮的世界》向义光、张飚《中国青年》1981年第21期《路的呼喊》风章《雨花》1981年第2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省委第一书记》袁厚春《昆仑》1984年第4期《访苏心潮》王蒙《十月》1984年第6期《小木屋》黄宗英《文汇月刊》1983年第5期《在这片国土上》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关东奇人传》刘宾雁《文汇月刊》1984年第3期《快乐学院》祖慰《十月》1983年第5期《"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徐志耕、程童一、陶正明《解放军文艺》1983年2第期《希望在燃烧》乔迈《当代》1984年第3期《开拓者》那家伦《民族文学》1984年第2期《热血男儿》李士非《花城》1984年第6期《催人复苏的事业》陈祖芬《人民日报》1983年1月3日《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生当作人杰》肖复兴《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原野在呼唤》王兆军《报告文学》1984年第6期《中国的回声》陈冠柏、周荣新《江南》1984年复刊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贾鲁生、王光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2期《南方大厦》理由《人民文学》1984年第8期《玛丽·若瑟的选择》林亚光《报告文学》1984年第10期《长河精英》岳非丘、邹越滨《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奔涌的潮头》江永红、钱钢《昆仑》1984年第3期《东方佛雕》苏晓康《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蒋巍《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胡杨泪》孟晓云《文汇月刊》1984年第4期《她在丛中笑》贾宏图《报告文学》1983年第7期《塞外传奇》孟驰北、张列《当代》1983年第4期《冰海沉船》吴民民《萌芽》1984年第10期《南通虎》周嘉俊《文汇月刊》1984年第11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5期《倾斜的足球场》理由《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唐山大地震》钱钢《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3期《多思的年华》孟晓云《十月》1986年第5期《万家忧乐》霍达《当代》1986年第6期《理论狂人》陈祖芬《人民文学》1986年8月第7期《没有上银幕的故事》刘宾雁《人民日报》1986年8月7日《中国的小皇帝》涵逸《中国作家》1986年第3期《北京失去平衡》沙青《报告文学》1986年第4期《阴阳大裂变》苏晓康《中国作家》1986年第5期《转型人》祖慰《花城》1986年第6期《黑色的七月》陈冠柏《文汇月刊》1986年第11期《在人的另一世界》胡平、张胜友《文汇月刊》1985年第12期《魂系中华》赵军《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7日《蒙山沂水》彭雁华、彭雁平《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人生环行道》蒋巍《文汇月刊》1985年第11期《中国男子汉》鲁光《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当年他们多年轻》何晓鲁《昆仑》1985年第5期《法兮归来》凤章《啄木鸟》1986年第2期《知识的罪与罚》郭慎娟《报告文学》1985年第11期《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罗达成《北方文学》1986年第4期《市长张铁民》和谷《延河》1985年第5期、6期。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韩少功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 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 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韩少功的前期创作以悲剧的氛围与艺术效果抨击极 左路线,弘扬道德和伦理的力量。以《西望茅草 地》、《风吹唢呐声》为其代表;后期的作品以强 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 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高晓声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 善于写乡土题材,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变 迁; 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西方小说 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等); 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个性化的细节和幽默的 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塑造了 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蒋子龙
蒋子龙小说的整体特征: 美学风格上以阳刚之美为主; 结构宏大,气势感强,矛盾冲突激烈; 语言气势雄浑充满雄辩的力量。 但作品较为粗糙,叙事中议论过多,人物具 有类型化倾向。
贾平凹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 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 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简洁自然。 贾平凹的创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人性美 的倾诉,代表作《满月儿》,风格委婉缠绵、气韵 飘逸。第二阶段是对扭曲性格和灵魂的展示和曝光。 如《好了歌》、《二月杏》等。第三阶段是“商州 系列”小说,以全方位的视角剖析整个人文环境的 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人的潜意 识深处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如《腊月•正月》 《鸡窝洼人家》等。
第六章 80年代小说
一、8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80年代是小说创作探索积极,手法多样,成 就斐然的时期。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 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 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 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当代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刘心武《班主任》*庐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古华《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李国文*《月食》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远山野情》《商州》《浮躁》《废都》张炜*《古船》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侯》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邓友梅《那五》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冯骥才《神鞭》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白狗秋千架》《酒国》《拇指铐》《师傅越来越幽默》《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丰乳肥臀》郑万隆《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迷舟》《唿哨》《敌人》《人面桃花》《边缘》《欲望的旗帜》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爱情故事》《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白云苍狗谣》《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刘震云:《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刘恒:*《狗日的粮食》《力气》《四条汉子》《陡坡》苏童:*《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离婚指南》《平静如水》,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后宫》《刺青时代》。
80年代前期小说
80年代前期小说第七章 1985年前的小说第一节小说概述(1课时)导入新课:由于80年代文学意识和80年代文学整体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受启蒙主义思潮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启蒙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
后期受现代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小说创作出现多元化趋势,有人回归传统文化,有人学习西方。
一、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文革结束、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的前提下,配合“思想解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新启蒙主义”迅速成为主导性的思想潮流和文学意识。
这种启蒙意识根源于对文革封建主义肆虐时期的否定,也形成于对现代未来的渴望。
它是影响8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因此,评论界普遍认为“80年代的文学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新启蒙主义在逻辑上的展开。
”从作品主题上看,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分为两种创作趋向:一是对历史、文革的叙述;一是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
这两种看似相反(一个向前,一个向后)的小说创作倾向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与逻辑起点、思想基点——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心理渴望。
前者着眼于破——破除、反思深藏于我们社会、民族乃至文化心理中的不适应现代化的封建性因素;后者是表现社会、时代的变革,呼唤、勾画一幅新的社会图景,发挥文学的作用构筑民族国家的蓝图(想象的共同体)。
1.对文革、历史的叙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内容上都以文革以及此前的极左路线、政策为小说叙事的焦点,作品贯穿着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它们构成对历史的反思,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不同的主体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又呈现出不同差异。
(1)伤痕文学:这是8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2)深化阶段: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属于内心苦痛的一种情绪爆发,其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引向深入,进入反思阶段。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个⼈推荐】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80年代是⼩说繁荣的时代,不仅数量惊⼈,且影响⼒也是惊⼈的,为了便于回忆和查询,特别整理了本⽬录,本⽬录仅代表个⼈⽴场,不可能让⼤家都满意,仅供喜欢怀旧⼩说的朋友参考。
【⼩说有长、中、短篇,为了⽅便,现⼀并称为“部”】1.刑警队长/王亚平2.钟⿎楼/刘⼼武3.如意/刘⼼武4.⽴体交叉桥/刘⼼武5.故⼟/苏叔阳6.新星/柯云路7.花园街五号/李国⽂8.⼤林莽/孔捷⽣9.天⼭深处的⼤兵/李斌奎10.男⼈的⼀半是⼥⼈/张贤亮11.绿化树/张贤亮12.灵与⾁/张贤亮13.浮躁/贾平凹14.鸡窝洼⼈家/贾平凹15.倾斜的阁楼/航鹰16.北国红⾖也相思/乔雪⽵17.迷⼈的海/邓刚18.古船/张炜19.⾬沙沙沙/王安忆20.本次列车终点/21.流逝/王安忆22.69届初中⽣/王安忆23.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24.哦⾹雪/铁凝25.⾚橙黄绿青蓝紫/蒋⼦龙26.锅碗瓢盆交响曲/蒋⼦龙27.蹉跎岁⽉/叶⾟28.淡淡的晨雾/张抗抗29.那五/邓友梅30.远去的⽩帆/从维熙31.风泪眼/从维熙32.这是⼀⽚神奇的⼟地/梁晓声33.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34.雪城/梁晓声35.蓝屋/程乃珊36.内当家/王润滋37.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张⾟欣38.神鞭/冯骥才39.代价/陈国凯40.⾼⼭下的花环/李存葆41.⼭中那⼗九座坟茔/李存葆42.雷场上的相思树/江奇涛43.凯旋在⼦夜/韩静霆44.红⾼粱/莫⾔45.⼈⽣/路遥46.平凡的世界/路遥47.穆斯林的葬礼/霍达48.妻妾成群/苏童49.顽主/王朔50.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51.风景/⽅⽅52.烦恼⼈⽣/池莉53.摇滚青年/刘毅然54.初恋的回声/余易⽊55.⾎⾊黄昏/⽼⿁56.西线轶事/徐怀中57.沉重的翅膀/张洁58.新兵连/刘震云59.旷野/尤凤伟60.有⼀个美丽的地⽅/张曼菱61.⿊⾊的梦/史晨原62.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63.⽩⾊鸟/何⽴伟64.射天狼/朱苏进65.绝望中诞⽣/朱苏进66.棋王/阿城67.孩⼦王/阿城68.你别⽆选择/刘索拉69.芙蓉镇/古华70.爬满青藤的⽊屋/古华71.张铁匠的罗曼史/张⼀⼸72.犯⼈李铜钟的故事/张⼀⼸73.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史铁⽣74.⼭道弯弯/谭谈75.公主的⼥⼉/赵⼤年76.美⾷家/陆⽂夫77.⼈到中年/谌容78.那⼭那⼈那狗/彭见明79.蝴蝶/王蒙80.青春万岁/王蒙81.⿊骏马/张承志82.北⽅的河/张承志83.便⾐警察/海岩84.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85.夜幕下的哈尔滨/陈屿86.兵车⾏/唐栋87.铁床/海波88.沙海的绿荫/朱春⾬89.良家妇⼥/李宽定90.乡场上/何⼠光91.陈奂⽣上城/⾼晓声92.⼼⾹/叶⽂玲93.⼀路风尘/王⼩鹰94.鬈⽑/陈建功95.被爱情遗忘的⾓落/张弦96.驼峰上的爱/冯苓值97.天涯孤旅/奚青98.⼲杯⼥兵们/成平99.祸起萧墙/⽔运宪100.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 》、高晓声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王蒙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 》《灵与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 》、茹志鹃 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 》、张弦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 》、谌容 》、刘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 黑旗》、叶文玲《心香》、 》、叶文玲 》、张一弓 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 》、李国文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四、反思小说
1、王蒙 王蒙的作品涉及文革的有:《蝴蝶》、《春之声》 等。 他的作品很快就离开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 感方式,也离开当时普遍采用的历史事件的结 构框架。它们表现出更关注人的心灵现实,和 对历史理念、逻辑所做的哲理思辩的倾向。这 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 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所献身的“理想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对文革的批判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对文革的社会历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艺术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文学的性质。 义文学的性质。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流变和作家创作的研究来揭示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具备对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创作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课程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教学内容1.1背景与意义1.2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3《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1.4“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1.5“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分析总结初期新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教学内容1.1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2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1.3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基本要求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教学内容1.1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1.2史剧创作1.3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基本要求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重点掌握其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教学内容1.1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组成1.2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
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基本要求了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作家组成,及各自创作特点和流派特点。
第五章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教学内容1.1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1.2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1.3其他社团:基本要求了解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体会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及其特点。
第六章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教学内容1.1革命文学的兴起1.2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
1、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受戒》的艺术特色:
A 对俗世生活之美、人情、人性之美的张扬; B 散文化的结构与叙事特色; C 别致、优美的语言。(简洁,短句对仗手法,口语化,文气)
2、 小说创作总体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鲜明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小说散文化 (重氛围、轻情节、语言散文化) 别具一格的语言。(简洁干净,文白互间,雅俗互见)
汪曾祺创作谈
风俗即小说;小说结构的精义就是“随便”;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里面 最重要的是 思想; 主脑(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 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 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 觉到活着是美的 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革新的主动寻求。 2、初步兴起: 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朦胧诗创作; 83年后贾平凹、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创作 3、文学主张: 文学有“根”, “根”是文化——民族的土壤 “根”有区别,非规范的民间文化——精华; 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寻“根”在于促进时代的变革。
《陈奂生上城》
人物:陈奂生
质朴、憨厚、勤劳、务实; 自私、狭隘,阿Q气,奴性
意义: 提出新时期农 民精神生活的引导与 提升问题;并从文化 层面来探寻中国农民 的出路。
艺术特色: A叙事与描写交错使用; B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 趣; C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轻松的喜剧色彩。
贾 平 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 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 《废都》、《怀念狼》、《秦 腔》、《古炉》,《贾平凹文 集》(14卷),纪实文学《我是 农民》等。《废都》获1997年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 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 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获1989年全国优 秀散文集奖。
推荐100本好看的年代文,各种类型都有~
越来越看不进去电视剧和综艺了,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电视剧质量下降了还是我变得挑剔了。
不知道各位亲们有没有同感?近期特别喜欢看年代文,各种类型的。
先整理100本看过感觉还不错的,推荐给大家。
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1、《怀上反派他爹的孩子》作者:甜即正义简介:许晗从来没想到,自己一觉醒来,会从一个青葱少女,变成一个待产孕妇。
还是她刚刚看完那本书的角色。
她只是在文下吐槽了一下那反派人设太变态太没人性而已。
关键是,让她怀孕那个,赫然就是书里反派的亲爹,那她肚子里这个,岂不是……呵呵呵呵!为了让反派儿子不误入歧途,许晗只好带着娃,回家老家种田。
所以此文又名:《带着反派去种田》。
♥️2、《六零年代好妈妈》作者:雪上一枝刀简介:赵珍珍是个漂亮的乡下姑娘,十五岁就出落得楚楚动人,为了逃避父母安排的亲事,她跟着堂叔一家进了城。
很快,她有了体面的工作,后来还嫁给了大知识分子王文广。
平城大学化学系的学生不管背地里如何,见面都要尊称她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一声师母。
可惜一场告密完结了她的幸福生活。
王文广被撤职下放,为了保住工作和不让孩子们跟着吃苦,赵珍珍不得不选择和丈夫划清界线离了婚。
更让她心痛的是,她一己之力,没能争过强势的公婆,四个儿子的抚养权都被公婆抢到了手。
这成了她上辈子最大的遗憾。
重生后,看到四张幼稚的小脸,赵珍珍握着孩子们的手,崩溃大哭。
这一世,她再也不要和孩子们分开,一定要做个好妈妈!♥️3、《穿成暴发户的前妻》作者:雪耶简介:一觉醒来,原身的老公甩给她一张离婚协议书。
舒颜拿起一看,房子归她,车子归她,家里的存款也归她。
哦!儿子女儿也归她。
上辈子还是个姑娘的她竟然当妈了?赤鸡!搜了一下记忆,存款两百万,九零年的两百万……老公是什么?小三快带走,我要带着小钱钱还有便宜儿子女儿浪去了……♥️4、《七十年代喜当妈》作者:海棠无眠简介:青年教师赵丽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本年代文里,成了大反派的前妻。
前妻在大反派“牺牲”期间抛下三个孩子改嫁,大反派回来后发现三个孩子一死一失踪一自闭,就把前妻弄得身败名裂,家庭破碎,前妻最后走投无路,跳水而死。
80年代小说
5.谌容与《人到中年》
(1936—),原名谌德容。 原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
►
《人到中年》 《懒得离婚》 《减去十岁》
► 《人到中年》为其代表作及成名作
《人到中年》
► 知识分子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的工作晕倒,
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中年知识分子生存问题。 ► 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
‚我的同志哟 !”秦波不大客气地说:‚我们都 是共产党员,恕我直言,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夫 来给焦部长动手术,这,是不是有些考虑不周 ..” 满脑子的特权思想——盛气凌人、自私霸道。 满嘴的马列主义——亲切自然、冠冕堂皇。
3.王蒙
► 1)、探索小说创作艺术的急先锋
六部意识流小说——放射性结构——对于历史和现实进行 了深刻的反思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 《夜的眼》
►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 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
《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
政治身份、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 ?在特定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
《名医梁有志传奇》
4.张贤亮及其小说
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 克》《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 人》)《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 的菩提树》《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
阿城《棋王》
► “文革”背景 ► 王一生——棋呆子,家贫,爱棋+爱吃
“吃”——生存需要 “棋”——精神追求 “呆”——文化性格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2 刘心武
3 陆文夫
①《美食家》(1983年1月)
★朱自冶 ★世俗化倾向 ②‚小巷文学‛
4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小人物命运的 悲喜剧
①自卑、纯朴
②破坏欲,损人利己
③自我安慰
5 张洁: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①《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
②《祖母绿》(1984年)
③《方舟》(1982年) ★女性自我救赎 →‚姐妹情谊‛
★‚寻找男子汉‛:让女性塑造男人
6 谌容的《人到中年》 ①“笔力地沉重揭示了知识分 子在现实环境中的不公正待 遇。‛ ②女性的生存困境
7 汪曾祺 ①《受戒》:大地上涌动着的人生 欢乐 ②对‚小说‛概念的一次冲决
★淡化情节
打散、冲淡→插入成分→‚《受戒》……充 满 了水的感觉‛
★ 淡化冲突:‚克制陈述‛,‚除尽火气‛ (‚成人品质‛,即‚中国诗的最主要特 点,我们可能可以称之为‘成人品质’。 在中国文学的整个广阔幅度内没有任何幼 稚年少气盛的东西,而这种年少气盛品质 是欧洲诗歌的基础。‛) ★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暗示性 、 ‚留白‛ 如:‚芦花才吐新穗。银灰色的芦苇,发着银光,
★古典文学之神韵
镇上八景之一就是‚冬晨雾盖镇,所以,一到冬天,起来 早的的人就特别多。但起来早的大半是农民,农民起早为捡 粪,雾对他们是妨碍;小半是干部,干部看了雾也就看来雾, 并不怎么知趣;而能起早,又专为看雾,看了雾又能看出乐 来的,何人也?只有他韩玄子!(《腊月•正月》)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醉醒能述已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李剑在《“歌德”与“缺德”》一文中,更是把那些揭露 林彪、“四人帮”的罪恶,批判封建法西斯专制和极左路 线,展示人们心灵创伤的作家和作品归入“缺德”之列, 因为“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 之虑,日不怕盗贼执杖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 叩门。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 世界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为何不可‘歌’其‘德’?” 而另一些批评者则为之辩护,认为这些作品“突破了长期 以来的禁区,因此,是一种前进的运动,不是倒退。我们 呼唤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哪怕是有些作品读后使人感到 压抑,也比虚假的新生、强颜的欢笑好一万倍,因为它能 够使人们猛醒。”
四、刘心武与《班主任》
刘心武(1942- )原籍四川省安岳县,生于成都,1950年迁居北京。 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担任语文教 师和班主任十多年,后调任北京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 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5年出版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 此后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班主任》、《绿叶与黄金》、《如意》、 《公共汽车咏叹调》、《立体交叉桥》、《王府井万花筒》、《5.19 长镜头》,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栖凤 楼》,非虚构小说《树与林同在》,以及红学著作《红楼三钗之谜》 等。其中,《班主任》(1977)和《我爱每一片绿叶》(1979)分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钟鼓楼》(1985)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90 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 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80年代小说
、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对于人性的 深刻剖析。
反思小说
► 《绿化树》
章永璘(右派)——马缨花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章永璘——黄香久 ► 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经受到的灵魂洗涤 的心理历程。 ► 回忆的方式反思阶级斗争给人带来的苦难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两个典型 பைடு நூலகம் “小流氓”宋宝琦 性格特征是愚昧无知、精神空虚。 ► 团支部书记谢惠敏
显露部分:
穿着朴素、品行端庄、正直无私、积极上进
隐藏部分:
头脑僵化、教条古板、愚钝盲从、循规蹈矩 ►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色烙 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在,更残害着 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子!
4、卢新华的《伤痕》
► 1954年出生,江苏如皋人 ► 1978年发表《伤痕》,时为复旦大
中文系一年级的学生。 ……盼到今天,晓华还没有回来。看到 小林,我更想她了。虽然孩子的身上没有像 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 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因此, 我更盼望孩子能早点回来。我知道,我已经 撑不了几天了,但我还想努力再多撑几天, 一定等到孩子回来…… ——卢新华《伤痕》
《班主任》、《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 绿叶》、《爱情的位置》
► 市井小说、自叙体小说、纪实小说等:以市
民生态和文化人的心态为主。80年代初期到 90年代
《钟鼓楼》《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风过耳》《四牌楼》《栖凤楼》 《钟鼓楼》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觞之作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 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
《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 这两位男女主人公身 上,现实给予他们的“ 精神枷锁”,究竟是我 们的“道德、法律、舆 论、社会风气等等”的 什么错处? (李希凡《“倘若真 有所谓天国……”》)
.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 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新 的时代思潮。率先呼应这 一思潮的,是天津作家蒋 子龙。
蒋子龙
蒋子龙(1941—,出生 于河北省沧县)1960年 入伍,复员后一直在天 津的工厂工作。 1979年 发表《乔厂长上任记》。
探索未能找到新的力量、资源之前,以张承志
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不甘就此消沉,转而把目光
投向了大自然。
张承志(1948年—,回族,籍贯山东)的作品 主要申述的是这样一种理念:在一个没有英雄、 没有信仰的时代,宁可皈依某种宗教。此外, 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力、野性与崇 高,人与大自然的对峙、搏斗,希图在大自然 的崇高与伟力的衬托下弘扬人的主体力量,代 表作有《春天》《黑骏马》《北方的河》等。
.
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新变化:
在艺术上,新写实小说已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 谐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 某些小说已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消解”和 “反讽”特征。
池莉
刘震云
刘恒
第二节
王蒙 张贤亮等
王蒙(1934—,祖籍沧州,生于 北京)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 部来了个年轻人》,因此被划为 “右”派。 1978年重新发表小说,主要有长篇
这主要体现在:一、高晓声、贾平凹等一批作家对当代农村 在改革中处于传统观念下的农民精神世界作出了发人深省的 挖掘与反思。
.
高晓声(1928—1999,江苏省武进 人)曾因与方之、陆文夫、叶至诚等
筹办《探求者》文学月刊社,被打成
右派,下放回原籍劳动。1980年 发表的《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复出 后创作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在 此之前他创作的《李顺大造屋》
塑造的李芒、隋抱朴等形象可以
说是新时期农村小说画廊中较有 力度的正面人物。
张炜
.
三、柯云路《新星》(1984)
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 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了集 中的开垦与整合,在主人公李向 南身上几乎凝聚了同时期改革者
可能具备的所有优秀品质,其对
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旧有官僚
体系的冲击,在当时富有震撼性。
.
张洁(1937—,北京 人),70年代末期以小 说《爱,是不能忘记的》 《沉重的翅膀》等引起 文坛注意。这些作品大 多以知识分子尤其是知 识女性为描写重心,在 时代社会变迁的广阔背 景上探讨人类的情感尤 其是女性的心灵。
张洁
.
《爱,是不能忘记的》 (1979)深切地描写 了没有婚姻的爱情的 痛苦与没有爱情的婚 姻的不幸,尖锐地揭 示了社会现实与传统 观念对人性、人的自 由的剥夺和人的精神 困境,发表之后引发 激烈争议。
.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归去来》《爸爸爸》,陆 文夫《美食家》,阿城《棋王》,张承志《北
方的河》,郑义《老井》、郑万隆《异乡异
闻》,贾平凹《古堡》,李杭育《最后一个渔
佬儿》,王安忆《小鲍庄》等。
.
主要特点如下: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 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
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另外还有鲁彦周《天云山传 奇》、刘真《黑旗》、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古华《芙蓉镇》、张弦《被 爱情遗忘的角落》《挣不断的红丝线》,路遥 《人生》、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 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王蒙《蝴蝶》《相见 时难》、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梁晓声《今夜有暴风 雪》、方之《内奸》、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等。
徐星
.
声音
他们的探索和追求缺乏一种社会大我意识和历史的自觉 性。……是对当代青年的一种误解。 (魏威《如何反映当代青年的性格——评中篇新作<你别无 选择>》)
一种能够深刻的怀疑意识。 他们带着双重的怀疑——既怀疑传统的合理性,又怀疑自 己追寻的能力——坠入到迷惘之中,时时有一种没有着落的 感觉。 (刘武《怀疑的时代》)
Company Logo
新时期文学发展嬗变的核心 CONTENTS
是人的再发现
Click to add Title
Click to add Title
尼采
弗洛伊德
Click to add Title Click to add Title
卡夫卡
萨特
Click to add Title
www.th emegall
“反思文学”
.
一批历尽坎坷、敢于思考、富有激情的作家(他们 中有许多人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如王蒙、李国 文、从维熙、刘真、张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等, 就率先突破了“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局限,而提 出“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 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在50年代曾以《百合花》 蜚声文坛的作家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 文学”起步的标志。
.
先锋小说
以马原《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的诱惑》
(1985)等为先声,注重形式实验的小说开始兴起。
马原以及紧随其后的洪峰、格非、苏童、余华、叶兆
言、孙甘露、潘军、北村、吕新等作家的创作,都表
现出对小说形式和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努力追求。马原
这一时期的创作将小说“怎么说”的问题突出得令人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又有
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加
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
是第一个提出“寻根”口号的作家。
他在《爸爸爸》(1985)中所探
寻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深植的一个
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批判了 我们这个民族常常将自身的命运交 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整 个民族行为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
.
在反思文学的思潮中,有的作家突破了单纯的 政治或社会视角,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人、发现 人,描写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中人的悲喜剧,揭 示这些悲喜剧所产生的原因。这方面的代表作 家主要有陆文夫、张洁、谌容等。“文革”后 陆文夫《美食家》《井》等侧重描写苏州市井 风情的小说,不仅凸显了较为浓烈的苏州地方 文化色彩,而且深化、拓展了对“人”的探索。
柯云路
.
纪实文学悄然兴起。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公 共汽车咏叹调》《5· 19长镜头》,张辛欣《北 京人》系列。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那种 用作家的主观意图(政治的、社会的)强烈干 预小说内容的做法在这批作品中被淡化了。这 批作品有意识地通过纯“纪实”让生活本身说 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回归自然。在现实主义精神受挫,作家们穷尽
.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
整个80年代,堪称是中国小说家热情高涨、积极 探索、实绩可观的十年,贯穿其间的是人的意识 的复苏,逐步自觉,也渐趋复杂。 经历十年动乱后,中国作家被压抑的创作生命力 迅速喷发。
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观念的
嬗变,是中国人对自我的新发现。对“人” 的观念的再发现,引发了中国新时期文学观 念的更替。
.
《乔厂长上任记》不仅大 胆地暴露了十年浩劫对我 国工业战线造成的严重创 伤以及积弊如山的现实, 而且大胆揭示了新的历史 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 盾,从而开了“改革文学” 的先河。
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反映当下的创作,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后一次功利主义色彩突出、功
利话语与审美话语结合得较为完美、表现得较有力度的小说思 潮,含蕴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
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系
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
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
的季节》。
王蒙
.
1986年,王蒙的长篇《活动变人形》发
表。这部在文化反思背景上出现的小说,
张承志
.
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文学创作,
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反思现实的困境, 而转头探究、梳理民族历史文化的根
源,寻找本民族肌体深处尚未被政治
文化禁锢侵蚀尽的“野性而自然”的 生命创造力,实践重铸民族灵魂的愿
景。它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
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 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思考。
瞩目,摆脱了长期以来小说乃至整个文艺创作需要优
先考虑“说什么”的拘囿。
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崛起,人的观念的新变。
新写实小说: 在创作方法上,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 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呈现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 态的”感觉;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 灰暗与无奈;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退出 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无价值判断的冷 漠叙述手法等。 其意义在于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重新认识人。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烦 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 《桃花灿烂》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这一创作潮 流在90年代有新发展。
《“漏斗户”主》主要是揭露新中国
农民在政治风云的播弄中极其艰难的 生存状态,侧重农民悲剧命运的社会
高晓声
原因的反思揭露。
.
声音
让生活自身在反讽、幽默中显示自身的荒诞
(钱中文《<青天在上>与高晓声文体》)
.
二、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中的中
国农民作出了多方位的思考与探索。
张炜《古船》等作品,从农民自 身中挖掘、寻绎那些可以冲破现 状、引领未来的正面因子,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