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语言习得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就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由对比分析发展 到偏误分析(70年代在西方是其鼎盛时期)。
2.偏误分析
• (1)偏误和偏误分析 • 科德(S.P.Corder)(英)把学习者所犯的错 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本想说 “甲”,但临时因紧张或是疏忽说成了“乙”。
•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 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 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 3)文化因素负迁移 •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 简化。 简化: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 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 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回避和语言转换。 • 5)学习环境的影响
(3)对待Leabharlann Baidu误的态度
偏误分析的定义
• 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 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 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2)偏误的来源
• 1)母语负迁移 • 所造成的偏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占优势 •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 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 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 过度泛化。 在中、高级阶段占优势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 认知科学 心理学 社会学 多学科交叉渗透
语言习得理论
•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刺激-反应论、内在论、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假说和 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文 化适应假说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2)阶段 • 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 →作业→反馈阶段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3)目标 •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 技能、态度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 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
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 (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 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学习(狭义):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
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 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 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 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 语言。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 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独词句阶段 (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 →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成人句 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 1.刺激-反应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针锋相对,强调 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是一种创造 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 简单的刺激-反应,这是与先天论的共 同之处; • 但是,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 特殊性,不同意语言学习机制的说法。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LAD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
• 包括:普遍语法(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 的语言原则)和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3.认知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
• 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 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 知机制和认知能力。儿童语言习得是建 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 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语言能力 的发展不能优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难度等级模式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 普拉克特(C.Practor)提出 • 共分六级
(1)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学习中产生 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
(2)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项目,在目 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中两个 项目的区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
(3)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 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 (4)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 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 的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又有着差异, 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 新习得。
•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 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2.先天论
• LAD: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 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 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中介语的特点
•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 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 已经纠正了的错误还有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 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 化”或“化石化”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
中介语理论的意义
• 启发人们从因重视母语的干扰而只集中于目的 语和母语的对比,转向直接研究学习者本身的 语言体系,重视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运用的 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 的习得过程。
二、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
• 1.中介语假说
• 提出者: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 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 • 定义: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 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 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 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 言系统。
(4)偏误分析的意义
• 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 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 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 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 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 2.中介语假说(塞林克)(属于认知理 论) • ▲定义:p169 • ▲特点:5点,p169-170 • ▲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僵化” (“化 石化”)现象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 4.输入假说 • 5.普遍语法假说 • 6.文化适应假说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对比分析的意义
• 盛行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对语言学和语 言教育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 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 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 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发现了学生学 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 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订大纲、设计课程、 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
•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 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 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 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 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 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也不宜采取能不纠 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 而是首先要对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 是整体性偏误还是局部性偏误,是理解的偏误 还是表达的偏误,是口语中的偏误还是书面语 的偏误,以区分轻重缓急。 • 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 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因此,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 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 互交叉、相辅相成。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2. 习得和学习的不同之处
• • • • • • (1)本能-目的性明确 (2)环境不同 (3)语言的功能意义-语言形式 (4)方法不同 (5)时间和效果不同 总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 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事实上,学习者困难和错误的来源 是多方面的。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 第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 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 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 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 因此这种对比也是不全面的。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 第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 做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 究,干脆抛开学习者,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 习者母语的对比,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学习者 的实际语言表现,也未涉及到学习者的特点。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 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两 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 就越大。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 然掌握起来要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 准确度要大。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第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 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 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 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广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学得) 习得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习逐渐 发展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语言水平的提高,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的 成分越来越大,而学习的成分越来越小。
• 儿童与之相反,对第一语言的掌握都是从潜意 识的习得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学习 的成分越来越大,到入学以后,就变为以有意 识的学习为主。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对比分析的定义
•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 错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 (母语)的干扰,需要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 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 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 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4.语言功能论
• 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 发展。 • 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做事进行 交际、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总结,见教材p167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 1.对比分析假说(属于行为主义理论) (拉多提出) • ▲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干扰)
•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 异同比较
• 1.相同点 4点 • 2.不同点 5点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 一、对比分析假说
• 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 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 方法。 • 历史:把对比分析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 来,始于四五十年代的美国。 • 提出者:(美)拉多。
• 一、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 • 1.什么是学习 •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美〕加涅)
• (1)分类(由低级到高级) • 属于行为主义的: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 • 属于认知学派的: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 问题的学习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刺激- 反应的理论,即第二语言学习是通过刺 激-反应-强化形成语言习惯的结果。 这一理论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等重要的 第二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句型替换操练 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 对比分析的主要目的: • • 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 能出现的困难。
(5)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 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 全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
• (6)五级:与前边的一级困难正好相反,第 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生克服第一语言 所形成的习惯,逐项加以区别,才能在目的语 中正确使用。
中介语的特点
• (1)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 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 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 (3)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 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 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2.偏误分析
• (1)偏误和偏误分析 • 科德(S.P.Corder)(英)把学习者所犯的错 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本想说 “甲”,但临时因紧张或是疏忽说成了“乙”。
•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 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 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 3)文化因素负迁移 •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 简化。 简化: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 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 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回避和语言转换。 • 5)学习环境的影响
(3)对待Leabharlann Baidu误的态度
偏误分析的定义
• 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 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 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2)偏误的来源
• 1)母语负迁移 • 所造成的偏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占优势 •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 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 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 过度泛化。 在中、高级阶段占优势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 认知科学 心理学 社会学 多学科交叉渗透
语言习得理论
•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刺激-反应论、内在论、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假说和 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文 化适应假说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2)阶段 • 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 →作业→反馈阶段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3)目标 •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 技能、态度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 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
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 (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 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学习(狭义):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
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 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 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 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 语言。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 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独词句阶段 (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 →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成人句 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 1.刺激-反应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针锋相对,强调 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是一种创造 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 简单的刺激-反应,这是与先天论的共 同之处; • 但是,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 特殊性,不同意语言学习机制的说法。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LAD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
• 包括:普遍语法(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 的语言原则)和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3.认知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
• 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 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 知机制和认知能力。儿童语言习得是建 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 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语言能力 的发展不能优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难度等级模式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 普拉克特(C.Practor)提出 • 共分六级
(1)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学习中产生 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
(2)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项目,在目 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中两个 项目的区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
(3)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 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 (4)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 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 的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又有着差异, 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 新习得。
•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 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 2.先天论
• LAD: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 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 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中介语的特点
•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 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 已经纠正了的错误还有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 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 化”或“化石化”现象,特别表现在语音方面。
中介语理论的意义
• 启发人们从因重视母语的干扰而只集中于目的 语和母语的对比,转向直接研究学习者本身的 语言体系,重视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运用的 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 的习得过程。
二、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
• 1.中介语假说
• 提出者: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 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 • 定义: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 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 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 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 言系统。
(4)偏误分析的意义
• 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 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 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 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 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 2.中介语假说(塞林克)(属于认知理 论) • ▲定义:p169 • ▲特点:5点,p169-170 • ▲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僵化” (“化 石化”)现象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 4.输入假说 • 5.普遍语法假说 • 6.文化适应假说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对比分析的意义
• 盛行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对语言学和语 言教育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 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 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 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发现了学生学 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 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订大纲、设计课程、 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
•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 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 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 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 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 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也不宜采取能不纠 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 而是首先要对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 是整体性偏误还是局部性偏误,是理解的偏误 还是表达的偏误,是口语中的偏误还是书面语 的偏误,以区分轻重缓急。 • 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 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因此,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 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 互交叉、相辅相成。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2. 习得和学习的不同之处
• • • • • • (1)本能-目的性明确 (2)环境不同 (3)语言的功能意义-语言形式 (4)方法不同 (5)时间和效果不同 总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 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事实上,学习者困难和错误的来源 是多方面的。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 第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 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 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 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 因此这种对比也是不全面的。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 第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 做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 究,干脆抛开学习者,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 习者母语的对比,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学习者 的实际语言表现,也未涉及到学习者的特点。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 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两 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 就越大。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 然掌握起来要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 准确度要大。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第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 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 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 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广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学得) 习得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习逐渐 发展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语言水平的提高,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的 成分越来越大,而学习的成分越来越小。
• 儿童与之相反,对第一语言的掌握都是从潜意 识的习得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学习 的成分越来越大,到入学以后,就变为以有意 识的学习为主。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对比分析的定义
•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 错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 (母语)的干扰,需要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 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 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 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4.语言功能论
• 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 发展。 • 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做事进行 交际、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总结,见教材p167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 1.对比分析假说(属于行为主义理论) (拉多提出) • ▲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干扰)
•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 异同比较
• 1.相同点 4点 • 2.不同点 5点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 一、对比分析假说
• 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 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 方法。 • 历史:把对比分析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 来,始于四五十年代的美国。 • 提出者:(美)拉多。
• 一、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 • 1.什么是学习 •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美〕加涅)
• (1)分类(由低级到高级) • 属于行为主义的: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 • 属于认知学派的: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 问题的学习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刺激- 反应的理论,即第二语言学习是通过刺 激-反应-强化形成语言习惯的结果。 这一理论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等重要的 第二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句型替换操练 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 对比分析的主要目的: • • 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 能出现的困难。
(5)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 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 全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
• (6)五级:与前边的一级困难正好相反,第 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生克服第一语言 所形成的习惯,逐项加以区别,才能在目的语 中正确使用。
中介语的特点
• (1)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 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 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 (3)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 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 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