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大义

合集下载

07 华严宗

07 华严宗

• 1.法界缘起
• 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论。“法界” 既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其本质、本原,也包 括一切事物得以生发和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是 一切事物及其因由的总称。法藏说:
– 法界是所入。法有三义,一是持自性义,二是轨 则义,三是对意义。界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依 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 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 法界。圣法以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二是性 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 辨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
• 这是“十玄门”的总纲,其它各门都是这一总纲的具体展开,都是 对这一总纲的具体说明。法藏认为,一法缘起,即同时具足十义, 即: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 依正、随其根欲示现、逆顺体用自在。“此上十义,同时相应成一 缘起,无有前后始终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顺,参而不杂成缘起 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一法之中,同时具足一切 法;各法之间,交相互具,遍满相应,圆融自在,无有欠缺。一一 法界,构成一个圆融无碍、和谐自足的世界。法藏以金狮子作比喻: “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师子相虚,唯是真 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虚空。”金无自性,师子相虚,两 者结合,而有了金师子。“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 时具足相应门。”(《华严金师子章》)金与师子,同时缘起,同 时具足金与师子的一切,同时圆融,同是圆满,所以称作“同时俱 足相应门”。
• 法界是外在的各种事物以及他们的性质以及他们 得以存在的因由的总称。所以澄观也说: – 法界者,是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皆 可轨持,具于性分。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 (《大华严经略策》) • “缘起”,即依缘而起,即任何事物都是依据一 定的因缘而生起、而变化、而坏灭。

西安十三朝古都顺口溜

西安十三朝古都顺口溜

西安十三朝古都顺口溜第一站:一环内东方亮起太阳升,中国有座西安城。

东西南北四大街,钟楼鼓楼在其中。

清真大寺化觉巷,碑林孔庙藏石经。

柏树林街卧龙寺,关中书院育明清。

藏密黄教广仁寺,董仲舒居下马陵。

山高有灵东岳庙,饮水思源甜水井。

“八办”风雪七贤庄,“西安事变”举新城。

土地神祇城隍庙,环城公园林道静第二站:二环内道教圣观八仙庵,皇家花园兴庆宫。

太平公主罔极寺,秦庄襄王韩森冢。

唐开远门桃园路,汉影山楼枣园东。

梨园旧址大白杨,仿唐乐舞振新声。

第三站:三环内朱雀门对明德门,电视塔邻唐天坛。

密宗一行大兴善,乐游原上寺青龙。

太极宫墙西五台,玄武门里第十中。

辛家庙南斡儿垛,奉元安西王府城。

大小雁塔南门外,北关接着大明宫。

西郊项羽烧阿房,半坡遗址在河东。

天禄石渠汉书馆,黄门口即西安门。

含元麟德唐太液,火车站北门丹凤。

长安牡丹甲天下,雁塔金榜夸题名。

彩霞紫云曲江池,《大唐追梦》园芙蓉。

太白南路木塔寺,丈八北路鱼化寨。

汉太液池柏梁村,高低堡子建章宫。

新石器址米家崖,薄后窦后汉杜陵。

灞水西岸轵道旁,刘邦入关降子婴。

世胡亥西曲江,寒窑宝钏五典坡。

七万九千七百米,新开门香入夹城。

长安南墙山门口,唐城北墙铁二中。

灞交会上水腰,草滩三桥古闻名。

第四站:三环外兴教寺埋唐僧骨,白鹿原上堆霸陵。

丝绸之路走西口,长乐未央拥汉城。

秋风渭水秦咸阳,凤鸣岐山周丰京。

紫气东来唐长安,龙首原南隋大兴。

沃野千里膏腴地,天府陆海上等国。

秦中自古帝王州,十七王朝建都城。

滈泾渭穿南北,沣涝灞贯西东。

荡荡“八水绕长安”,纡余委蛇分经营。

四关险塞固形胜,被山带河流金城。

古有“关中美八景”,今辖九区四县城。

太白积雪六月天,草堂烟雾龙象生。

曲江流饮歌画船,雁塔晨钟报晓声。

灞柳风雪长相思,骊山晚照锦绣岭。

咸阳古渡渭城曲,华岳仙掌朝阳峰。

第五站:长安区华夏文化发祥地,长安区看好风景。

五楼村遗新石器,客省庄存龙山风。

郭杜仓颉造字台,祝村姬满穆王陵。

灵台灵沼镐京观,丰镐遗址沣西东。

进三国史记表翻译

进三国史记表翻译

进三国史记表翻译义解第五·真表传简『释真表』,(新罗)『完山州』(韩国西南→全罗北道首府→全州市)【今(王氏高丽)『全州牧』】『万顷县』人。

(据《三国史记·杂志第五·地理三·新罗》,『万顷县』是『新罗、王氏高丽→金堤郡』属县)【或作(百济→)『豆乃山县』,或作『那山县』。

今(王氏高丽)『万顷(县)』,古名『亘乃山县』也。

《贯宁传》:“释之乡里云:(『真表和尚』是)『金山县』人。

”以『(金山)寺』名及县名混之也。

】(真表和尚)父曰『真』“乃末”(=奈末|奈麻,新罗第11等爵位)。

(真表和尚)母『吉宝娘』,姓『井』氏。

(真表和尚)年至十二岁,投(韩国西南→全罗北道→金堤市西北→金山面→母岳山)『金山寺(『百济第29代王|法王|扶余宣』(598→600年在位)所建)→崇济法师』讲下,落彩(剃度)请业。

其『师(傅)』(崇济法师)尝谓(真表和尚)曰:「吾曾入(中国)『唐』,受业于『善道三藏』(『唐|善导和尚』,613→681年,『汉传佛教→净土宗』三祖),然后,入(中国→山西省→)『五台(山)』,感『文殊菩萨』,现受(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语)“五戒”。

」『表』(真表和尚)启曰:「勤修几何(能)得戒耶?」『济』(崇济法师)曰:「精至(精诚到极点),则不过一年。

」『表』(真表和尚)闻『师(傅)』(崇济法师)之言,遍游名岳,止锡(居住,锡=和尚的禅杖)『仙溪山→不思议庵』,该炼(“身业、口业、意业”or“善业、不善业、无记业”or “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三业”,以“亡身忏”(“亡身”=舍身,“忏”=悔过,用舍身的方法忏悔)【悔得戒】。

初,(真表和尚)以“七宵”(7夜)为期,五轮(=五指)扑石,膝、腕俱碎,雨血岩崖,若无圣应。

(真表和尚)决志捐舍,更期七日。

二七日(第14天),终见『地藏菩萨』,现受净戒,即(740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年)三月十五日,辰时(上午7:00→9:00)也,(真表和尚)时龄二十余三矣(推算得『真表和尚』生于717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一、黄老之学1.基本内容:无为而治,道法兼容。

2.代表人物:曹参、盖公、司马迁父子。

3.思想特点:与原始道家的同异。

二、《淮南子》的思想1.自然天道观:道,元气。

2.对黄老道家的继承。

三、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了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思想主旨、特点和得失。

第二节董仲舒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神性、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就是“符合”、“副本”。

人副天数,既包括形体躯干的肉体一面,也包括情感意志的精神一面。

二、天人感应论1.意志性的天。

2.阴阳五行与人的关联。

3.天谴,灾异。

三、性三品说1.性受之于天。

2.人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唯中民可名性。

3.“禾米”之喻:“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四、汉代公羊学1.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来讲《春秋》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2.汉代主要代表:董仲舒、何休。

3.主要思想:大一统说,三世、三统说。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儒学独尊。

第三节扬雄和桓谭一、今古文学之争1.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含义、特点、代表著作、代表人物。

2.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以古文经学为兴。

3.今文经学之弊,古文经学的批判。

二、谶纬之学1.“谶”,隐语;“纬”,纬书。

2.纬书(《乾凿度》)的象数之学。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1.白虎观会议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六纪”。

四、扬雄的哲学体系1.《太玄》对《周易》的模仿,《太玄》的宇宙论、元气论。

2.最高范畴:“玄”;“玄”的展现途径:“三起”、“三生”。

3.性善恶混,调和孟、荀,强调后天的学习、教化。

五、桓谭的形神论1.反对谶纬。

219341102_宋代华严系《圆觉经》注疏特点丛考

219341102_宋代华严系《圆觉经》注疏特点丛考

经》在宗派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注疏尤以净源的
修证仪》的删减和由此发挥而来的 《华严普贤行
的意愿,在继承宗密疏大义的同时,强化 《圆觉
《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观复的 《圆觉经钞辨
疑误》、善熹的 《斥谬》、行霆的 《圆觉经类解》、
清远的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最具代表性。
一、疏解实践化:净源对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彰逆顺十心,规式颇详而盛行乎江左矣。
此中,不仅强调了忏法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
性,借此为在华严宗内恢复本宗忏仪建立充分的
理由,而且这里特别强调了天台忏法的完善和流
那作为华严 “宋朝四家”⑨ 之一的师会 (
1102—
1166)的两位弟子观复与善熹,则是从判教角度
对 《圆觉经》进行正本清源的考察,以期明确华
严经疏注》《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还源观科》
为宋代华严的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① 但正如吉
田刚所指出的那样,义学典籍的推进并不能作为
宗派复兴的标志,真正意义上的复兴是需要具备
圣典的完备、教理的发扬、教学的推广、教仪的
流行、教团的扩大、教徒的认同等多方面条件
经》研究与注疏呈现出较为强烈的推动本宗发展
的。② 如果说净源的前述著作还是侧重在义学领
·佛教研究·
宋代华严系 《 圆觉经 》 注疏特点丛考 *


要:宋代汉地华严一系对 《圆觉经》的注疏呈现出三种趋势:一是以净源为代表,对 《圆觉
经》忏仪的研究,强化了 《圆觉经》注疏的实践化方向;二是以善熹、观复为代表,对 《华严经》与

《圆觉经》地位问题的研究,引发了宗门对 《圆觉经》的地位及其与 《华严经》关系问题的思考;三
是以行霆、清远等为代表,对 《圆觉经》注疏讲义式的改造,客观上推动了 《圆觉经》在参与佛学教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一,岩宿文化(约8500年前)1.相泽忠洋--发现粗陋的黑曜石打制石器(岩宿遗存)2.日本化石人的发现3.日本人的祖先:①北京猿人东渡说、②华南古人迁徙说、③南方移民渡来说4.旧石器文化5.原始艺术与习俗:①粗陶、②远古的"维纳斯"、③拔齿习俗二,绳纹文化(8500~2500) 6000年之久1.绳纹时代石器文化取得的成就:弓箭与玉石器2.绳纹的遗址*大森贝冢(标志日本近代考古的开端)*渔具和舟*木器和漆器*原始编布*粗陶(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早期粗陶(尖底或圆底深钵)前期粗陶(煎饼式,平底取代尖底,尖锥型向圆筒型过渡)中期粗陶(浮雕式涡旋纹取代平面式,火焰式)后期粗陶(形状多样化)晚期粗陶(几何线条)3.艺术品:陶俑(土偶),绳纹“维纳斯”4.风俗:屈葬,拔齿三,弥生文化(前3~5世纪)1.弥生文化标志:水稻农耕,金属文化(铁器,铜器,铜镜,装饰品,铜铎)2.弥生人(倭人)的起源:①土著人种说,②外来移民说,③混血人种说 外来移民说:①朝鲜半岛直接渡来说②北亚人种间接来说③江南农民直接渡来说,3.金属文化传播:①移民携带而来,②中国朝廷赐给,③倭人能过交易获得,4.水稻传播:①华北迂回传播说,②南方迂回传播说,③朝鲜间接传播说,④江南直接传播说5.氏族集团逐渐消失,部落国家出现(对马国,一大国,末庐国,伊都国(女王国),奴国,邪马台国(女王国)邪马台国(女王国) 女王:卑弥呼6.遗使入汉7.海外贸易(与朝鲜半岛的贸易,与江南的贸易,朝贡贸易)四,古坟文化(4~6世纪)1.古坟源流箸墓传说(前方后圆)埴轮粗陶,三角缘神兽镜 (随葬品)2.移民之波(上田正昭倡导的古代"移民四次高潮论",弥生早期的移展浪潮之后,第二,三次移高潮均发生在古坟时代.3.内政与外交大和联盟从应神天皇执政的5世纪开始,大和朝廷与半岛的关系出现质变,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倭五王开始在中国史书中登场.4.汉字与书籍汉字萌芽五,飞鸟时代(538~710年)1.儒教与佛教儒学:认为是应神天皇时赴日的王仁.从百济定期招聘五经博士,后增加了医博士,易博士,历博士.佛教:钦明天皇时传入,被称作"公传".不仅因为传播者是百济国王,更因为容受者是日本朝廷.2.圣德太子飞鸟时代近200年,共历14代天皇,依次:钦明,敏达,用明,崇峻,推古(圣德太子),舒明,皇极,孝德,齐明,天智,天武,持统,文武和元明。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华严宗的主要著作

华严宗的主要著作

华严宗的主要著作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唐代法师智顗所创立,主张一切法无二、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以下是华严宗主要著作:
1.《华严经》
华严经是华严宗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分为卷一至卷六十,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的经典,包括了佛教诸多方面的教义和故事。

2.《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华严宗另一重要经典,是《华严经》的附录和扩展版本,内容更加广泛深奥。

3.《华严三论》
《华严三论》是华严宗的重要论著之一,详细阐述了华严宗的思想和教义,是学习华严宗必备的著作之一。

4.《华严菩提心论》
《华严菩提心论》是华严宗的另一重要论著,强调了修行者必须具备菩提心,才能在追求佛教境界的路上不断进步。

以上是华严宗的主要著作,这些经典和论著在佛教界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论澄观对华严宗思想的发展(董平)

论澄观对华严宗思想的发展(董平)

论澄观对华严宗思想的发展(董平)论澄观对华严宗思想的发展[杭州]浙江学刊,1995年第1期【作者简介】董平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华严宗成立于盛唐,为最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该宗推杜顺(557-640)为初祖,智俨(602-668)为二祖,而其实际创建人则是三祖法藏(643-712)。

法藏尝被武则天誉为贤首(本为菩萨名),故该宗亦称贤首宗;其说以法界缘起为根本思想,遂又称法界宗;其以《华严经》为立论之主要经典,故通常以“华严”名其宗派。

华严宗的创立,有其多方面的历史原因。

就经典本身而言,东晋佛陀跋多罗(359-429)‘最早译出《华严经》六十卷(称《六十华严》),但似乎在当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整个南北朝时期对其研习亦并不广泛。

唐代佛学繁荣,译事大兴,实叉难陀(652-710)重新译出《华严经》八十卷(称《新译华业》或《八十华严》),后贞元中般若又译乌荼国王所进之《华严经》四十卷(称《四十华严》)。

《华严经》新译本的出现无疑推动了经典本身的研究,此其一。

其次,南北朝以来在北方流行的地论学(《地论》指《十地经论》,为世亲所著的《华严经》中之《十地品》的释论),至陈、隋时代愈趋兴旺,而此同时,南方则有三论学的兴起(三论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

地论宗与三论宗皆重视《华严经》,如三论宗之创始人嘉祥(浙江绍兴之著名寺庙名)大师吉藏(549-623)平生尝宣讲《华严》数十遍,并著《华严经游意》,为《华严经》之重要注疏之一。

故地论、三论等宗之重视《华严经》,客观上促进了华严思想的传播,从而使华严宗的建立具备了某种先行条件。

再次,天台、三论、法相等宗派的相继建立,不仅各具特色,且均具有相当的理论规模,佛学研究之整体繁荣、诸宗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及其普遍影响,实际上亦促成《华严》学人须在理论上成就其自身的特色。

故天台等中国佛教诸宗派的先行建立,虽在理论上各有宗主,却实为华严宗之真正建立所必不可缺的先导。

最后,该宗的建立又与现实政治之原因密切相关。

华严思想之我见

华严思想之我见

以下是我以项目为背景,对华严宗的解读:首先,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

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零年,即法顺)为初祖。

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是法藏。

法藏字贤首,姓康,本康居人。

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生于长安。

曾参加玄奘翻译佛经的工作,因与玄奘“见识不同而出译场”(赞宁《高僧传》卷五)。

后自立宗派,称为华严宗。

这个宗派以佛教的《华严经》为主要的经典,法藏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围绕这部《经》而写的。

其次,华严宗的教理,可以基本上归结为:法界缘起,理事无碍。

意思是:一切事物皆由因缘生,诸因缘相依相入,故圆融无碍;无碍即相通,理事无碍,故真如与万法不二。

法藏在其所著的对华严思想的通俗解说文献—《金师子章》内有:“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

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意思就是说用金做成的狮子,其本质是金。

金不一定成为狮子,也可以成为别的东西,对于金说,狮子只是一种现象。

狮子这种现象的形成需要“因”,也需要“缘”,金是其“因”,工人的技巧是其“缘”。

就狮子这种现象说,它是许多“缘”汇合在一起才能有的,这就是“缘起”。

这可以说是对缘起最形象的白话解释。

而理事无碍的解释,我认为,”事”与”理”,分别代表了世间具现化的事物,和精神层面的心念(从我当前的理解,华严的教理认为有形的时间万物并非是本质的东西,而是表象,内在的精神或者说心念,才是决定真理的关键)。

当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上,能够参悟到”事”与”理”之间是圆融的,”事”与”理”之间没有障碍,就是理解了华严宗核心部分理念的境界。

所以,我的理解是,华严宗强调的是一个精神世界凌驾与物质世界之上,一念之间包含世界万物,万物与万理互相包容、共通的一种思想。

而,作为一部经书,华严经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从一开始只看到世间万物的表象,一步一步到最终领悟,理解圆融无碍的真正含义。

《华严五教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华严五教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华严五教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华严五教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或《华严一乘教分记》,简称《华严教分记》、《五教分记》、《教分记》、《五教章》、《教义章》。

华严哲学资料

华严哲学资料

华严哲学资料华严哲学,又称华严宗或大乘华严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之一。

华严哲学源于印度密宗,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独特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严宗信仰的根本经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该经典记录了佛陀在人间的最后一次开示。

华严宗强调“一切法须不妄”。

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没有任何一物是独立存在的。

华严宗的核心思想是“法界一如”,即一切事物都是如来佛性的展现。

它比较注重理论的阐释和系统的建构,强调的是“寻常人菩提领悟”的途径。

华严哲学对修行方法也有独特的阐释。

华严宗提倡参禅入定、修观察法和诵经三法并修。

华严宗修行的核心是诵经,认为通过诵经能悟入法界一如的真实境界。

同时,华严宗强调的是行与悟的统一。

修行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将佛法理论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华严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唐代,特别是玄奘传入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后。

唐代的华严宗高僧们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华严学派理论体系。

他们对佛教理论的阐释与咏诵,对佛教艺术的发展,乃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严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华严宗强调“一切众生同觉性佛”,这与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

华严宗还强调宇宙一切众生皆菩萨,这与中国儒家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相和谐。

华严哲学也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佛教艺术、佛教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总结起来,华严哲学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它通过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研究和深入思考,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

华严宗强调的“法界一如”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严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与儒家、道家等思想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宋代杭州华严思想的流布

宋代杭州华严思想的流布

宋代杭州华严思想的流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高兴从华严思想的传播看,首先就会想到五祖说1。

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和宗密为代表的华严宗传承系统为大家耳熟能详。

这五位华严宗的重量级高僧都活跃在隋唐时代,华严思想的盛世自然也在这个时代。

从地域看,他们虽然出生地有所不同2,但作为华严宗的领袖,主要的活动场所集中在北方,特别是五台山地区和终南山地区。

日本学者小岛岱山根据这样的华严传播特点,提出了华严宗两大文化圈的说法。

他认为,中国的华严思想分为五台山系和终南山系。

从前者中还可分出峨眉山系和普陀山系的华严思想。

两种华严思想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五台山系是民众的,依赖于民众对《华严经》的信仰而非宗派意识。

终南山系是学理的华严思想,有比较明确的宗派意识3。

而冯焕珍在对华严宗形成之前六世纪华严学进行考查后,认为在华严宗形成之前存在有四大华严讲习中心:洛邺(今洛阳到安阳河南北部一带)、京兆(今华县到宝鸡一带)、建康(今南京一带)、并代(今太原到并县一带)4。

如果把上述两种看法联系起来,六世纪存在的四大华严讲习中心,到隋唐时其中的两个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形成了五台山系和终南山系两种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华严思想。

唐武宗会昌灭佛后,佛教发展受到了重大打击,大量寺庙被拆除,僧人被迫还俗,经典散失,华严宗、天台宗等宗派的发展走向衰微。

直到宋代,华严才有了中兴态势,史称“二水四家”的几位华严僧人的出现,为华严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二水四家”六人的活动地域多在吴越之地,在江南形成了新的华严思想中心。

根据王颂的研究,当时江南形成了华严宗传播的三大区域:一是苏州地区,重要的寺庙有平江府报恩寺法华院、雍熙寺、平江府成天能仁寺宝幢教院等。

二是嘉兴上海地区,重要的寺庙有密印寺宝阁院(嘉兴乌镇)、真如院、松江府华亭普照寺善住教院(上海松江区)。

三是杭州地区,玉岑山慧因寺、大中祥符寺5。

本文主要以江南华严思想传播中心之一的杭州为主,考察华严思想在该地区的流布状况。

中国佛教各宗大义

中国佛教各宗大义

中国为主的 佛教发展
▪ 魏晋南北朝各家师说 ▪ 隋唐宗派佛学(八大宗派) ▪ 1、三论宗(源于印度中观学) ▪ 2、法相唯识宗(源于印度唯识学) ▪ 3、天台宗 ▪ 4、华严宗 ▪ 5、禅宗 ▪ 6、净土宗 ▪ 7、密宗(唐密,有别于藏密)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8 前232)统 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传播到印度各地。
公元五世纪初,后 秦王姚光接西域龟兹 的(今新疆库车县) 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 译出佛经约35部300卷。
东晋鸠摩罗什铜像 (新疆克孜尔石窟)
梁武帝萧衍
南朝各朝统治 者都崇信佛教, 梁武帝萧衍自称 三宝之奴,四次 舍身寺院,由群 臣出重金赎回, 并亲自登台讲经。
隋文帝杨坚 多次兴建寺院、 佛塔,还召请和 剃度僧侣,组织 人力翻译佛经。 唐太宗李世民在 统一全国后,下 诏在全国交兵之 处建立寺院。
梵文《妙法莲华经》
后赵统治者尊奉 西域僧人佛图澄为 大和尚,允许汉人 出家为僧。其弟子
道安对汉译佛经进
行整理,又为僧侣 团体制订法规、仪 式,为中原地区寺 院制度打下基础。
道安(东晋)
慧远(东晋)
道安弟子慧远 到庐山,除宣传般 若空宗理论,还宣 传死后转生阿弥陀 佛净土的信仰,对 以后净土宗建立有 直接的影响。
法藏(唐)
杜顺和尚塔(陕西长安县华严寺遗址)
唐僧道宣创立, 因着重研习、传持 戒律而得名。因依 《四分律》建立宗 派,也称四分律宗。 因道宣本人住终南 山,又称南山律宗 或南山宗。
道宣
三国时期开始 翻译戒律和实行受 戒。东晋道安制定 僧尼轨范。南北朝 僧人慧光撰写《四 分律疏》,形成四 分律学。后来律宗 分化出相部宗和东 塔宗,与南山宗合 称律宗三家。
鉴真塑像(唐)

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阐发和误读

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阐发和误读

第17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7No 42016年12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Dec.2016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㊀[收稿日期]㊀2016⁃10⁃06㊀[作者简介]㊀魏义霞(1965 ),女,安徽濉溪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㊂[摘㊀要]㊀梁启超是谭嗣同生死相托的人,也是最早对谭嗣同的思想予以宣称和阐发的人㊂在指出谭嗣同思想多变㊁庞杂的同时,梁启超肯定‘仁学“是其思想主旨,在关注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同时,对其宗教思想格外重视㊂此外,梁启超还凸显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并且关注其中的中学渊源㊂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阐发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的误读㊁误导同样不容忽视㊂[关键词]㊀梁启超;谭嗣同;阐发和误读[中图分类号]B2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60400908㊀㊀无论是与谭嗣同的特殊关系还是对谭嗣同人格的推崇都使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思想倍加关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谭嗣同及其思想㊂这使谭嗣同的思想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多角度㊁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从思想转变㊁理论特色㊁学术宗旨到主要内容一一得以呈现㊂梁启超尽管具有推介谭嗣同思想之功,并且作有‘谭嗣同传“,然而,总的说来,他并没有对谭嗣同的思想进行过系统㊁深入的研究㊂透过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阐发,既可以加深对谭嗣同思想的认识,又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误读和误导㊂一㊁思想的变化与庞杂中国近代哲学是中西和合的产物,梁启超称之为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㊂这意味着近代哲学在理论来源和思想构成上不可能是单一成份,谭嗣同的思想也不例外㊂颇具个性的是,谭嗣同思想的庞杂繁博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给谭嗣同以强烈刺激和极大震撼,1896年的北游访学更是直接促使其思想发生骤变㊂谭嗣同本人评价这种思想转变为 前后判若两人 : 三十以前旧学凡六种 三十以后,新学灑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㊂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㊂ [1]259梁启超注意到了谭嗣同思想的变化多端,在介绍时始终凸显其思想的无所不窥和日新宗旨㊂对于谭嗣同思想的这一特点,梁启超除了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有‘仁学“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的经典表述之外,最详细的介绍和表述则出自‘谭嗣同传“: 君资性绝特,于学无所不窥,而以日新为宗旨,故无所沾滞;善能舍己从人,故其学日进㊂每十日不相见,则议论学识必有增长㊂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亦好谈中国古兵法;三十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又究心教宗㊂当君之与余初相见也,极推崇耶氏兼爱之教,而不知有佛,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穷大同太平之条理,体乾元统天之精意,则大服;又闻‘华严“性海之说,而悟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则益大服㊂自是豁然贯通,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无所挂碍,而任事之勇猛亦益加㊂作官金陵之一年,日夜冥搜孔佛之书㊂金陵有居士杨文会者,博览教乘,熟于佛故,以流通经典为己任㊂. All Rights Reserved.1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君时时与之游,因得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㊂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㊂ [2]233依据这个介绍,谭嗣同的思想包罗万象,融合古今,正应了那句 无所不窥 ㊂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启超的视界中,谭嗣同的各种学说之间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由浅入深的,而是不同时期出于不同兴趣而进行的不同思考和研究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的介绍既展示了谭嗣同思想的内容,又勾勒了其思想的转变㊂在肯定谭嗣同的思想内容庞杂㊁变化多端的基础上,梁启超对其中的递嬗轨迹进行勾勒,将之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嗣同幼好为骈体文,缘是以窥 今文学 ,其诗有 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闿运)始是才 之语,可见其向往所自㊂又好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㊂自交梁启超后,其学一变㊂自从杨文会闻佛法,其学又一变㊂ [3]3102梁启超在这里所讲的 一变 相当于学界用以划分谭嗣同思想前后期的北游访学时期, 又一变 则是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轨迹的独特看法㊂这一看法既突出了佛教对谭嗣同思想的影响以及佛教在谭嗣同思想中的比重,又与梁启超对谭嗣同宗教思想的彰显相印证㊂二㊁‘仁学“及仁学思想在介绍㊁审视谭嗣同的思想时,梁启超既肯定谭嗣同的思想变化多端㊁无所不窥,又看到了其中一以贯之的主线㊂在这方面,他将‘仁学“视为谭嗣同的代表作,肯定 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 ㊂基于这一判断和评价,梁启超始终彰显‘仁学“对于谭嗣同思想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介绍或援引谭嗣同的思想时首推此书㊂下仅举其一斑: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㊂先生曰: 以群为体,以变为用㊂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已㊂ 启超既略述所闻,作‘变法通议“㊂又思发明群义,则理奥例赜,苦不克达,既乃得侯官严君复之治功‘天演论“,浏阳谭君嗣同之‘仁学“,读之犁然有当于其心㊂悼天下有志之士,希得闻南海之绪论,见二君子宏著,或闻矣见矣,而莫之解,莫之信㊂乃内演师说,外依两书,发以浅言,证以实事,作‘说群“十篇㊂[4]93自甲午战事后 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 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㊂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 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㊂[2]231⁃232前一段引文写于1896年,后一段引文写于1898年,相隔时间并不长,均出于梁启超思想嬗变之前㊂尽管如此,他关于‘仁学“的说法出入很大:第一段引文将‘仁学“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起作为与康有为师传对立的 外书 ,第二段引文则强调‘仁学“演绎康有为思想的宗旨而来㊂正如梁启超本人所言,自己所执往往前后矛盾,他在这里对谭嗣同‘仁学“与康有为思想关系的说法正是所执前后矛盾的注脚㊂始终如一的是,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很少提及谭嗣同前期的著作或观点,而是在将谭嗣同思想的宗旨归结为‘仁学“一书的前提下,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和研究始终以‘仁学“为主㊂其实,早在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就提及谭嗣同和‘仁学“,并且评价甚高㊂在写给严复的信中,梁启超如是说: 见有浏阳谭君复生者,其慧不让穗卿,而力过之,真异才也㊂著‘仁学“三卷,仅见其上卷,已为中国旧学所无矣㊂此君前年在都与穗卿同识之,彼时觉无以异于常人;近则深有得于佛学,一日千里,不可量也㊂ [5]73从‘仁学“一开始就引起梁启超的极大兴趣,梁启超一直对‘仁学“予以关注㊂在谭嗣同牺牲后,梁启超立即为‘仁学“作序阐发其要义,并在自己主办的‘清议报“上隆重刊发㊂在解读‘仁学“的过程中,梁启超凸显该书的两大特征:第一,在内容上,强调‘仁学“内容丰富㊁庞杂,对‘仁学“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的概括和定性更是令人耳熟能详㊂梁启超不仅指出谭嗣同在‘仁学“中 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 ,而且具体揭示了科学㊁哲学和宗教对于谭嗣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仁学“中的具体表现㊂他写道: ‘仁学“之作,欲将科学㊁哲学㊁宗教冶为一炉,而更使适于人生之用,真可谓极大胆极辽远之一种计划 嗣同幼治算学,颇深造,亦尝尽读所谓 格致 类之译书,将当时所能有之科学知识,尽量应用㊂又治佛教之 唯识宗 ㊁ 华严宗 ,用以为思想之基础,而通之以科学㊂又用今文学家 太平 ㊁ 大同 之义,以为 世法 之极轨,而通之于.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魏义霞㊀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11㊀佛教㊂ [3]3102第二,在宗旨上,突出‘仁学“普度众生的救世初衷和作用㊂对于‘仁学“的缘起,谭嗣同本人将之归结为对于从前 所学皆虚 所愿皆虚 的反省,在醒悟到 惟一心是实 的前提下 以心挽劫 的结果㊂梁启超则从大乘佛教入手将之解读成为了普度众生而作,既突出了‘仁学“的宗教(佛教)意蕴,又凭借‘仁学“将谭嗣同其人其学联为一体㊂透过梁启超的介绍,如果说‘仁学“集中反映了谭嗣同仁学思想的话,那么,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内容和主旨则是和合佛教华严宗㊁唯识宗以普度众生的救世思想㊂这就是说,仁学既是一种 极大胆辽远 的哲学,也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宗教㊂三、宗教思想梁启超历来对谭嗣同的宗教思想非常重视乃至津津乐道,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第一,梁启超本人由早年听康有为讲佛学时无动于衷转而嗜佛㊁好佛得益于谭嗣同的 鞭策 ,谭嗣同的佛教情结影响了梁启超的一生㊂第二,梁启超敬重谭嗣同的人品,并且认定谭嗣同的英雄壮举受益于宗教的鼓动㊂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宗教是使常人成就大业的原料,凡能成大业轰轰一世者,有宗教思想之人多㊂谭嗣同之所以能够大义凛然,蹈死如饴,主要得益于其宗教思想㊂循着这个逻辑,梁启超写道: 其在日本,维新前诸人物如大盐㊁中斋㊁横井㊁小楠之流,皆得力于禅学者也,西乡隆盛其尤著也㊂其所以蹈白刃而不悔,前者仆后者继者,宗教思想为之也㊂其在我国,则近世哲学与宗教两者皆销沉极焉㊂然若康南海,若谭浏阳,皆有得于佛学之人也㊂两先生之哲学固未尝不戛戛独造,渊渊入微,至其所以能震撼宇宙,唤起全社会之风潮,则不恃哲学,而仍恃宗教思想之为之也㊂若是乎宗教思想之力,果如此其伟大而雄厚也㊂ [6]762在这里,梁启超不仅断言宗教思想造就了谭嗣同的英雄人格和壮举,而且明确肯定谭嗣同所凭借的宗教是佛教㊂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所讲的谭嗣同的宗教思想并不包括孔教,除了偶尔提及基督教之外,主要指佛教思想㊂事实上,梁启超不仅对谭嗣同的佛教思想兴趣盎然,而且多次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和阐发㊂对谭嗣同佛学思想饶有兴趣的梁启超不止一次地探究谭嗣同佛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构成成分,并为其找到了两个传承系统:第一,与龚自珍(龚定庵)有关㊂对此,梁启超写道: 自龚定庵好言佛,而近今学界代表之数君子,大率与定庵有渊源,故亦皆治佛学,如南海㊁壮飞及钱塘夏穗卿曾佑其人也㊂ [7]619依据这个说法,谭嗣同佛学思想的来源与康有为㊁夏曾佑(夏穗卿)一样受龚自珍影响,或者说与龚自珍的佛教相关㊂第二,与杨文会(杨仁山)有关㊂梁启超不仅认为谭嗣同的佛学受杨文会的影响,而且强调相对于龚自珍来说,杨文会对谭嗣同佛学思想的影响更大更深㊂‘仁学“中的佛学思想主要源于此,梁启超也将在杨文会的影响下思想为之一变作为划分谭嗣同思想分期的标志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启超反复声称:文会深通 法相 ㊁ 华严 两宗,而以 净土 教学者,学者渐敬信之㊂谭嗣同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学“㊂[3]3105谭浏阳之有得于佛学,知浏阳者皆能言之㊂然浏阳之学佛,实自金陵杨仁山居士㊂[8]5303在梁启超的视界中,如果说‘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的话,那么,谭嗣同最重要的思想便是佛学㊂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可以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仁学“就是发挥佛法普度众生之作㊂对于这一点,梁启超在为‘仁学“作序时有过专门论述: 此(指‘仁学“ 引者注)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亡友浏阳谭君之遗著也㊂烈士之烈,人人知之,烈士之学,则罕有知之者㊂亦有自谓知之,而其实未能知者 呜呼!烈士之可以千古,尚有出乎烈士之外者,余今不言,来者曷述焉㊂乃叙曰:‘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也㊂南海之教学者曰: 以求仁为宗旨,以大同为条理,以救中国为下手,以杀身破家为究竟㊂ ‘仁学“者即发挥此语之书也,而烈士者即实行此语之人也㊂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挂碍而生恐怖㊂驯至一事不敢办,一言不敢发,充其极也,乃至见孺子入井而不怵惕,闻邻榻呻吟而不动心,视同胞国民之糜烂而不加怜,任同体众生之痛痒而不知觉㊂于是乎大不仁之事起焉㊂故孔子绝四,终以无我,佛说曰:无我相㊂今夫世界乃至恒河沙数之星界,如此其广大;我之一身,如此其藐小㊂自地球初有人类,初有生物,乃至前此无量劫,后此无量劫,如此其长;我之一身,数十寒暑,如此其短㊂世界物. All Rights Reserved.1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质,如此其复杂;我之一身,分合七十三原质中之各质组织而成,如此其虚幻㊂然则我之一身,何可私之有?何可爱之有?既无可私,既无可爱,则毋宁舍其身以为众生之牺牲,以行吾心之所安㊂盖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顾婆罗门及其他旧教,往往有以身饲蛇虎,或断食,或卧车下辙下求死㊂而孔佛不尔者,则以吾固有不忍人之心,既曰不忍矣㊂而洁其身而不思救之,是亦忍也㊂固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㊂ 古之神圣哲人,无不现身于五浊恶世,经历千辛万苦者㊂此又佛所谓乘本愿而出,孔子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也㊂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㊂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国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㊂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㊂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㊂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㊂况有‘仁学“一书,以公于天下,为法之灯,为众生之眼,则烈士亦可以无慊于全世界也夫,亦可以无慊于全世界也夫㊂ [9]170依据梁启超的解读,‘仁学“之所以成为救全世界之众生 之作,是因为书中的佛学思想㊂在这个前提下,梁启超沿着儒家的不忍人之心与佛教的无我说两条线索挖掘‘仁学“的内容,将自己理解的佛教注入‘仁学“之中㊂‘ 仁学⓪序“作于谭嗣同牺牲后第十九日㊂在后来回忆戊戌政变的‘戊戌政变记“收录的‘谭嗣同传“中,梁启超一如既往地彰显谭嗣同的行为与佛教的密切相关以及谭嗣同思想的佛学要旨㊂他写道: 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㊂自唐宋以后呫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㊂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㊂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㊂惟智也,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㊂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㊂佛说: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孔子曰: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㊂ 故即智即仁焉㊂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㊂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㊂‘华严“之菩萨行也,所谓誓不成佛也㊂‘春秋“三世之义,救过去之众生与救现在之众生,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此土之众生与救彼土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全世界之众生与救一国之众生,救一人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此相宗之唯识也㊂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说法不同,而实法无不同也㊂既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挂碍,无所恐怖㊂夫净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㊂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㊂ [2]233⁃234在这里,梁启超进一步揭示了谭嗣同所信佛教乃普度众生的大乘圣义,尤以华严宗和唯识宗为旨归;谭嗣同以佛学救世的具体做法是,将华严宗㊁唯识宗与‘春秋“三世思想相和合,旨在悲智双修,普救众生㊂谭嗣同顶礼膜拜的华严宗㊁唯识宗属于大乘法,由于悟彻到了 即世间即出世间 即人即我 ,故而能够勇猛无畏, 舍身以救众生 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传“在突出谭嗣同思想以佛学为主上与‘ 仁学⓪序“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对谭嗣同佛学思想的彰显更进了一步:如果说‘ 仁学⓪序“只是表明‘仁学“一书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话,那么,‘谭嗣同传“则突出佛学对于谭嗣同全部思想的至关重要㊂与此相联系,尽管梁启超在‘谭嗣同传“的开头指出谭嗣同思想以变化日新为宗旨,然而,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却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仁学“上,并且只对‘仁学“或谭嗣同的佛学思想予以阐发而不提其他㊂四、启蒙性及中学渊源谭嗣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大胆而激烈,所以历来被视为维新派中最激进的一员㊂梁启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介绍和评价谭嗣同的思想时,对其振聋发聩的启蒙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甚至将‘仁学“对于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解放作用比作牛顿提出 打破偶像 开启近代科学的新时代: ‘仁学“内容之精神,大略如是㊂英奈端倡 打破偶像 之论,遂启近代科学㊂嗣同之 冲决网罗 ,正其义也 嗣同之书,盖取资于此三部分,而组织之以立己之意见,其驳杂幼稚之论甚多,固无庸讳,其尽脱旧思想之束缚,戛戛独造,则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㊂ [3]3102为了彰显谭嗣同思想 戛戛独造 的.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魏义霞㊀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㊁阐发和误读13㊀启蒙性,梁启超使用了诸如 思想解放 革命性等词语,这在梁启超评价他人的思想时是不多见的㊂对于梁启超来说,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和革命性自不待言㊂在介绍这方面思想的时候,他特意强调两点,对于人们认识谭嗣同的思想具有启迪意义:第一,谭嗣同思想的启蒙性与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尤其是社会契约论并无直接联系,因为谭嗣同在写‘仁学“时甚至不知道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民约论“)为何物: ‘仁学“下篇,多政治谈㊂其篇首论国家起原及民治主义(文不具引),实当时谭㊁梁一派之根本信条,以殉教的精神力图传播者也㊂由今观之,其论亦至平庸,至疏阔㊂然彼辈当时,并卢骚‘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想多与暗合,盖非思想解放之效不及此㊂ [3]3103现有资料表明,谭嗣同读过严复写于1895年最初发表在天津‘直报“㊁后被‘时务报“转载的‘辟韩“一文㊂最直接的证据是,谭嗣同写给汪康年的信中确凿无疑地提到了此文,并且评价甚高㊂他在信中写道: ‘时务报“二十三册‘辟韩“一首,好极好极!究系何人所受作?自署观我生室主人,意者其为严又陵乎?望示悉㊂ [10]499‘辟韩“中被辟之韩指唐代的韩愈,严复批判韩愈的武器则是作为西方启蒙思想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㊂问题的关键是,谭嗣同在读到‘辟韩“之后,是否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运用到‘仁学“中当属一问题㊂谭嗣同的思想以中学为主是不争的事实㊂对于‘仁学“,谭嗣同将其理论来源和思想内容分为佛学㊁西学和中学三个方面,其中的西学主要指基督教(耶教)和格致之学(自然科学),并非指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启蒙思想㊂尽管谭嗣同在 界说 中声称‘仁学“ 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㊁格致㊁社会学之书 [11]293,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社会学之书 在之后的内容中并无下文㊂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及‘仁学“的思想来源界定深中肯綮㊂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倡平等,把矛头指向君主专制,作为鼓吹专制思想的代表而成为批判靶子的有荀子,也有韩愈㊂不用深究即可发现,谭嗣同批判韩愈和君主专制的主要武器是庄子㊁黄宗羲㊁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而非西方的政治学说或启蒙思想㊂因此,谭嗣同的启蒙思想在理论来源上与严复不可同日而语㊂第二,梁启超一面否认谭嗣同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直接相关,一面彰显其与中国本土启蒙思想的内在关联,尤其突出谭嗣同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㊁王夫之思想的一脉相承㊂关于谭嗣同对黄宗羲启蒙思想的继承,梁启超如是说: 嗣同㊁才常等又窃印‘明夷待访录“㊁‘扬州十日记“等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㊂ [3]3100在肯定谭嗣同与黄宗羲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梁启超对谭嗣同与王夫之思想的内在联系更为关注,故而一而再㊁再而三地宣称:船山最崇拜横渠,谓 (其学)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 惜其门人未有殆庶者;又以布衣贞隐之故,当时巨公,如文㊁富㊁司马,无繇资其羽翼,故其道之行,不逮周㊁邵 ㊂吾今于船山之学,亦云然矣㊂‘正蒙注“㊁‘思问录“两书,本隐之显,原始要终㊂浏阳谭氏谓五百年来学者,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非过言也㊂[7]607夫之著书极多 皆不落 习气 ,不 守一先生之言 ㊂其‘读通鉴论“㊁‘宋论“,往往有新解,为近代学子所喜诵习㊂尤能为深沉之思以禫绎名理,其‘张子正蒙注“㊁‘老子衍“㊁‘庄子解“,皆覃精之作,盖欲自创一派哲学而未成也㊂其言 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现 (‘正蒙注“),可谓发宋元以来所未发 其乡后学谭嗣同之思想,受其影响最多,尝曰: 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㊂ [3]3075⁃3076嗣同方治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谈经济㊂[3]3099梁启超誉王夫之为乾㊁嘉以后 新学派之一导师 ,同时坦言王夫之的思想和影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一点上,王夫之与其所推崇的张载的命运相似㊂在这个前提下,发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并对之加以阐发便显得难能可贵,而发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并且深受影响的则非王夫之的同乡 谭嗣同莫属㊂具体地说,谭嗣同喜言名理,热衷于形而上学,便是受王夫之的影响㊂当然,谭嗣同崇尚实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样承袭了王夫之的衣钵㊂如此说来,谭嗣同在梁启超的眼中不啻王夫之思想在近代的正宗传人,无论是对王夫之思想的推崇还是阐发均功不可没㊂五、梁启超对谭嗣同思想的误读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推崇以及对谭嗣同思想的介绍对于扩大谭嗣同思想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 All Rights Reserved.。

大理:绵延千年的妙香

大理:绵延千年的妙香

文化·大理讲坛梳理历史脉络凸显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责任编辑:刘倩投稿邮箱:**************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四句开经偈,为阅读佛经者熟知,却很少有人知道四句偈为武则天所撰,千百年来,有众多僧俗试图重撰开经偈替代之,均无果。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佛教兴盛时期。

此时,偏居西南一隅的南诏也尊崇佛教,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便与西安小雁塔相似,由此可见南诏佛教昌隆与中原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室对佛教的尊崇,使得南诏国、大理国乃至以后的朝代更迭中,佛教已深入人心,几乎呈现出村村有佛寺,家家有佛堂的景象,使大理呈现和平安宁的吉祥盛景。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佛教传入南诏后,崇圣寺,渐成为王家寺院,成为南诏佛寺的中心。

直至今日,大理佛教,依然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带一路”和谐共荣的使命。

悠远绵长的大理佛教史大理的地理位置,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可谓无与伦比。

曾被专家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此交汇,连接南亚、东南亚诸国,成为西南边陲的襟喉之地。

史上商贾云集、南来北往,各族和融,更兼“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使得大理成为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乐土。

其文化的包容,自然的多元、气候的温润,恰与佛法暗合,使得佛教一经传入,便潜滋暗长,深得人心,佛家讲究的“圆融”之境,恰在大理找到了物候的对应。

佛教于大理,可谓密不可分。

元代郭松年曾撰文《大理行记》:“然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图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郭松年说的天竺即是今日之印度,是释迦牟●一苇大理:绵延千年的妙香尼佛的故乡。

古时苍山亦称灵鹫山,大理境内的东南亚佛教圣地鸡足山,常与天竺之鸡足山作比,可见大理佛教之盛。

故而大理又称“妙香国”。

史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兵发西南,滇国归汉,设益州郡,大理所在的洱海区域亦在益州郡范围内。

华严宗的判教思想总结

华严宗的判教思想总结

华严宗的判教思想总结华严宗的判教思想是中国佛教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强调实践与观点的统一,主张将佛教教义广泛而深入地宣扬于世,从而促进人们的解脱与觉悟。

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主要包括“判教四句”、“判教六义”、“判教十二因缘”、“往生净土”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思想进行详细的总结。

首先,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中的“判教四句”,即“事事无碍法,境界非双修,戒定慧兼具,心心随逐他”。

这四句词语体现了华严宗对佛教修行的要求。

其中,“事事无碍法”强调修行者要无碍于一切法,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现象都不应妨碍修行者的智慧与觉悟;“境界非双修”强调修行者应以舍离的心态对待一切现象,不应执着于任何境界;“戒定慧兼具”强调修行者应将戒定慧三学兼修,即戒定慧三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心心随逐他”强调修行者应以无我、无我所思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心,将世俗的心随逐于他心,即佛性。

其次,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中的“判教六义”,即门、义、识、行、果、会。

这六义是华严宗理论的重要内容,强调修行者要从佛教学说的各个方面去理解佛教教义。

其中,“门”指佛教教义的宗门、道门;“义”指佛教教义的内容与含义;“识”指修行者觉悟与智慧的境界;“行”指修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与实行;“果”指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成果与结果;“会”指修行者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与体验。

此外,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中的“判教十二因缘”是华严宗对佛教教义中因果律的理解。

华严宗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无一例外。

这十二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其中,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因为无明引发了贪、嗔、痴的种种恶行。

而生命中的痛苦又是一切恶行的结果。

最后,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中的“往生净土”是华严宗对佛教解脱的目标与途径的阐述。

华严宗认为修行者可以通过学习与修行,证悟佛性,从而实现超越生死轮回的目标。

对于华严宗修行者来说,追求往生净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这是华严宗判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法理依据的阐释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法理依据的阐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如一a(1‰ofmCapscieital。

譬删。

忠严9总第157期)论吕潋对佛教积极人生论法理依据的阐释刘成有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北京100081)摘要:吕激认为,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论,积极人生主要表现为人类特有的“向善意欲”,而“向善意欲”的根源正是佛教所讲的“缘起”。

就具体的缘起理论而言,业感缘起论、受用缘起论和自性缘起论分别是与个人自由、社会变革和圆满人生相对应的。

因此,佛家对于宇宙人生实相的分析,并不是出于理论本身的目的,而是出于时现实人生实践的指导,主要是说明人生追求“善法欲”的合理性。

吕激对佛教经典中“微言大义”的阐发。

其实质是想借此实现传统佛教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佛教人生论;缘起论;吕激;居士佛学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4102一0044—04佛学之为佛学,自有其不同于其它学说的特“缘起与实相”作为“佛学基本问题”之一来探讨质所在,此即佛学之内涵。

吕激对佛学理论的思的。

考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而进行的。

在他看来,佛学吕激在《缘起与实相》一文中,首先说明了佛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于现实的家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索,是与缘起论密切相人如何摆脱苦难、趋向欢乐的一种理论。

因此,佛关的,而缘起论又与因果问题密切相关。

这样一教就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并非如后来,佛教的缘起论就与“业”发生了关系。

但佛家世所理解的消极避世。

[I]基于这种积极的人生所理解的“业”与当时印度婆罗门教所讲的“业”是价值判断,佛教自然要探讨去苦求乐的理论依据,不同的。

婆罗门教是用业力解释轮回,离不开个探讨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这必然要涉及到宇人的自体,实际上是灵魂说的翻版;佛家恰恰相宙人生的真实问题,《缘起与实相》一文正是吕潋反,他们采取业力说,目的是要用来证明“无我”努力的重要尝试。

的,即没有个人的自体,当然也谈不上灵魂。

韩国宗教学 -新罗时代

韩国宗教学 -新罗时代

韩国宗教学期末论文高丽时期佛教发展概况姓名:金楚院系:朝鲜语言文学系学号:0712009概要佛教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对朝鲜的历史、政治、经济及国家安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佛教最早传入朝鲜是在高句丽时期。

后来经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后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李朝朝鲜时代慢慢走过了发展到鼎盛后来又没落的发展过程。

其中在整个朝鲜佛教史中,变化最大的是高丽时代。

此时的变化影响了朝鲜佛教的发展方向。

因此本文在概述佛教在朝鲜半岛的发展过程以后,主要针对高丽时期的佛教发展进行具体的阐述。

以此为基础,在对佛教对高丽时期的地位,社会影响等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字:高丽、佛教、发展史1.朝鲜半岛的佛教发展史概况朝鲜三国时代最早传入佛教的是位于半岛北部的高句丽。

高句丽公元前1世纪立国,原是个部落联盟。

公元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到四世纪中叶渐次强大,广开土王(391—413年在位)时把领土扩展到半岛中部,并与入侵的倭军作战。

其子长寿王(412—490)时王权强大,迁都平壤。

公元6、7世纪,随着铁制工具的推广,农业发达,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

高句丽长期流行原始巫教信仰。

《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载,十月国中举行“东盟”大会,祭天神;国东部有一个大隧穴,也于十月迎隧神祭祀之。

高丽僧一然《三国遗事》卷三载,高句丽小兽林王即位二年(372),前秦王苻坚派使者和僧顺道到高句丽,送佛像经文:四年(374)前秦僧阿道到高句丽传教。

王为顺道建肖门寺,为阿道创伊弗兰寺。

这是佛教传入朝鲜之始。

此后又传入百济。

百济在公元8世纪兴起于半岛西南部马韩的故地。

百济以汉山城(京畿道)为中心逐渐征服马韩其它部落,4世纪占领带方郡,与北方高句丽进行争斗。

百济国小势弱,国都一再南移,474年移都熊津(在今公州),538年又移至泗批(今扶余),其统治者曾借助东晋南朝政权和日本的势力对抗高句丽和新罗的攻击。

中国东晋南朝的思想文化通过水路对百济有较大影响。

百济在佛教传入之前盛行天地鬼神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严宗大义
此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建立一宗之义理,故名华严宗。

至贤首大师,此宗学说始完备,故亦名贤首宗。

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故又名法界宗。

佛成道三七日,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说一乘圆满最高深之法门,二乘劣机,莫能领解。

佛灭度后五六百年间,南天竺国龙树菩萨,往龙宫中见此《华严经》有三本,上中二本华严,非是凡力所持,乃传诵下本华严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流传世界。

东晋义熙年中,有佛陀跋陀罗,初译《华严经》,为六十卷,三十四品,称为旧经。

次唐武后时,实叉难陀,重译此经,为八十卷,四十二品,又称为新经。

次至唐德宗贞元年中,般若三藏,别译入法界一品,为四十卷。

此经自佛陀跋陀罗翻译以来,早经敷扬,但尚未成一宗。

直至陈隋之间,终南山杜顺禅师,总括华严奥旨,作法界观一卷,又作五教止观一卷,始定一宗之基础,是为东土华严宗之初祖。

其弟子智俨法师,传承宗义,精研教相,作《华严经略疏》五卷,并作《十玄门》,《六相章》,《孔目章》等,以申其义,是为第二祖。

至第三祖贤首大师,作《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复造《华严料简》,《华严十种止观》等章疏二十余部,大成一宗之教义,门弟子数万人,本宗之规模,至此乃显扬备至。

此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为一家教观之玄宗。

所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于此往复无际一心法界上,无量色心差别,炳然显现,一
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犹如帝网天珠,圆满普遍,互相融通,而无所碍,此即谓之法界缘起,又称为无尽缘起,即法界万事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现在未来,互为能缘起,及所缘起。

由此一法,缘一切法,由一切法,缘此一法,相资相待,互摄互容,成为一大缘起。

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

一事法界,一切差别,无量事相,各有分齐,譬如器从金出,成种种形,不相混杂。

二理法界,平等理体不增不减,为事相所依,是名法性,亦名真如,譬如众金,其相虽异,其体则一。

三理事无碍法界,事由揽理而成,即理是事,理由事而显,即事是理,互相融即,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真如万法,无碍融通,譬如金即器,器即金。

四事事无碍法界,尘沙诸法,互摄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一尘一毛,具一切法,举一全收,具足相应,譬如器器,同一融即,此乃圆教所显之教义。

此宗说明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相状,而立六相圆融之教义。

一是总相,一微尘中,含藏万法,譬如楼房,以钢骨水泥,总合而成。

二是别相,一切万法,有色心理事等等差别,譬如楼房之钢骨水泥,各别不同。

三是同相,万法虽有差别,能融即成一体,譬如钢骨水泥,互相和合,成一楼房。

四是异相,诸法虽能融即为一,而未失诸法差别相,譬如钢骨水泥,形相功用各各不同。

五是成相,诸法差别,以融即故,而成一体,譬如钢骨水泥,相集而成楼房。

六是坏相,诸法差别,虽可融即,而成一体,诸法本质,未尝改变,譬如楼房虽一,而钢骨水泥,各住自法。

一切诸法,各具六相,互各差别,互相融即,
此六相不出二门,总相、同相、成相,是圆融门,别相、异相、坏相,是行布门,圆融行布,相即相入,融通无碍。

此宗以法界观,为一宗观门之枢要。

此观略有三重。

一是真空绝相观,观诸法本性即空,非断灭之空,亦非离色之空,即有明空,其空亦无空相,故名真空,依理法界,而立此观。

二是理事无碍观,前唯观真空,此则观诸法事相,与真如理,炳然相融,圆融无碍,故名理事无碍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此观。

三是周遍含容观,由第二观知理事融即更视同具真如性体之一一尘法,相摄相融,一多无碍,大小相即,重重无尽,融通自在,理含万德,如彼虚空,普遍含容,故名周遍含容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此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