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_变证学术思想拾萃_王彦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切中病机,药中其鹄,其病霍然。

5参考文献

[1]白淑,何涛,白鸿,等.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26-29.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4.

[3]杨慧霞.乳癖证治的古今文献研究[D].武汉: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4]谷丽艳,易佳丽,樊延宏,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3-176.[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3.通信作者:车志英,副教授、博士,chezy365@126.com

作者简介

车志英(1972-),女(汉族),河南荥阳人,副教授,博士,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及中医临床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3ZY02032);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BSJJ2012-17,BSJJ2010-38)

收稿日期:2015-04-02;修回日期:2015-05-08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9-0042-03·名师高徒·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变证学术思想拾萃

王彦华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王松龄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医学教研40余年,中医学理论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是对治疗脑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亦有独到的经验。王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拟命名出“中风病类证、中风病变证、中风病坏病,中风病并病”,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揭示中风病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运用中西医特色疗法与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疗效确切。

关键词王松龄中医师;中风病/中医药疗法;类证;变证;名师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09.21

随着CT、MRI、PET等先进仪器在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方面的进展,许多疾病的概念、病因、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脑血管病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风病先兆证,各种不典型中风、真头痛均可得到早期诊断与救治。而目前现有中风病的病名诊断标准、病类分级标准、辨证论治内容、疗效评定标准等都还不能完全适用于不典型中风这一类疾病。王永炎院士率先提出根据临床症状特征不同,将以传统中风病的5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脑卒中归于中风,仍延续中医传统中风病的理论体系,而将以头痛、眩晕、精神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脑卒中归为类中风进行单独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中风病理论[1]。但近年来,此项研究进展缓慢,《中风病防治要览》列出了4种类中风[2],很难涵盖所有类中风,且仅有病名诊断及证类诊断内容,无疗效判定标准。

王松龄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医学教研40余年,中医学理论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治疗脑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亦有独到经验。王师受王永炎院士研究成果的启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风病相关病证展开探索,认识到中风病证候复杂,临床变化多端,治疗效果欠佳,传统中风病定义已不能满足临床医教与研究需要。为此,王师带领团队对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14种常见中风病类证、8个中风病坏病、14个中风并病、14个中风病变证的研究进展及经验体会。笔者跟师学习,颇有心得。现将王师治疗中风病类证、变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中风病类证

1.1概念

“类证”一词,首见于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中风病类证”仍属于中风病,因为它不符合典型中风病的命名诊断标准(凡具备两个主症,或一个主症兼两个次症者,可诊断为典型中风病),仅有不典型症状或者体征,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者漏诊,必要时经头颅影像学检查,查到相关责任病灶时才能确诊。遵照王永炎院士的研究思路,王师在临床上把这些不典型中风进行梳理归纳,归属到中风病类证范围之中。

·

24

·中医研究2015年9月第28卷第9期TCMRes.September2015Vol.28No.9

1.2临床表现

该病在临床上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仅发生5大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之一的症状[3];有的仅出现6种次症[3](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之一的现象;还有一些患者,既无主症,也无次症,而出现其他的特殊表现,如丘脑梗死的呕吐、内耳卒中的耳聋、底节区的壳核梗死的偏身舞蹈、额叶出血的烦躁狂乱、颞叶出血的首发癫痫等,均可归入中风病类证范畴。

临床常见的中风病类证有中风病偏枯证、中风病神昏证、中风病言蹇失语证、中风病肢体麻木证、

中风病口眼斜证、中风病真头痛与中风病头疼、中风病视惑与视歧、中风病吞咽障碍、中风病风痱症、中风病风癔症、中风病偏身瘈疭证、中风病风颤证、中风病风痹证、中风病癫狂等14种。此外,中风病类证中也可见到痫症抽动、耳聋、呕吐、眩晕,单独或者首先出现而无典型中风病证候者。

1.3经验举隅

1.3.1中风病真头痛

“真头痛”为古病名,《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出:真头痛是以突然剧烈头痛,连及脑户,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而中风病真头痛是指脑卒中后的头部剧烈疼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风火上扰、脑络瘀阻、风痰瘀阻、风痰火亢之证居多。该病多因气血极虚、风寒暑湿之邪入脑,导致阴亏阳亢,真火炎上,热毒闭塞;或寒邪直中脑髓,元阳衰败,致神明散乱者,即所谓的“寒厥”。

治疗该病,对于有风火之象者,急则治标,防止病情加重。王师常应用经验方血肿消合剂[5-6]或中风防治灵I号煎剂[7],口服或灌肠,可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防治消化道出血、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并发症。一旦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即行急诊全脑血管造影,寻找病因,确定是否动脉瘤性出血,尽早明确动脉瘤部位、形态,脑动脉有无痉挛及循环代偿情况。对适合经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应及时运用微螺旋圈填塞瘤腔,以及时止血并为后期引流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创造条件。对于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性交通性脑积水,应在急性期内进行侧脑室冲洗,尽快消除中线脑室积血以及进行脑脊液置换,以防止蛛网膜粘连,促进脑脊液回流。对于已经形成的交通性脑积水,除了参照中风病抢救治疗方案外,王师还采用益肾通阳利水通瘀方配合口服通络逐水胶囊口服。

益肾通阳利水通瘀方药物组成:桂枝15g,附子8g,辽细辛3g,猪苓15g,赤茯苓15g,泽泻12g,赤芍15g,益母草15g,泽兰20g,川牛膝1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通络逐水胶囊药物组成:干漆炭60g,西红花60g,血竭30g,三七30g,炒蒲黄30g,葶苈子30g。以上药物粉碎,过120目筛,装0号胶囊,分为60份,每次1份,于早、午餐时以面汤送服,连服30 90d可治愈。

1.3.2中风病言蹇失语证

言蹇失语证为中风患者常见症状之一,轻则转舌不灵,言语蹇涩;重则舌体强硬,喑哑不语,中医称其为“舌痿”。王师以“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系”、“心主神明”“脑为精明之府”“神清则语利”“舌为心窍,音声之机也”理论为依据,融汇发挥,认为:该病多因脏腑虚损,气血衰少,阴不制阳,虚风内动,痰瘀胶结,随风流窜,升降无常,蒙蔽清窍,阻于脑络,脑失所养,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引起口舌之窍不利而发病。故王师在治疗中尤重整体观念,认为:治中风病言蹇失语证不能离开治中风,“治病必求于本”,针对核心病因病机,从中医整体观出发调整脏腑阴阳的失衡。其次,王师注重精神意识的调整,认为:语言、记忆等功能归属于“精明之府”,意识的调整对失语的康复有重要影响,且“心主神明”、“心气通于舌”,只有心主神明功能正常,舌体才能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反之,若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语蹇、失语、舌卷、舌强等。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心主神明的作用从而调整舌的功能、改善患者的言语能力。

此外,除中药外,综合疗法对于该证疗效较好,尤其是针灸治疗、康复治疗。在针灸选穴上,王师尤重舌针、体针,以及颈项部、心经、肾经的穴位间的有机结合,同时结合现代理论辨病论治。如运动性失语者,系支配舌肌及发音器官的运动神经麻痹所致,症情相对轻缓,治以近部取穴为主,可选金津、玉液、廉泉、海泉、天突等穴治疗,且针之辄效,甚可一刺而愈。命名性失语及感觉性失语者,系大脑高级语言中枢功能瘫痪所致,症情相对重笃,治以近部取穴和对症取穴并重,除用上述诸穴外,还可选用四神聪、哑门、人中、神门、通里、内关、大陵、神堂、神道、心俞等穴治疗,但疗程较长,疗效亦逊于运动性失语者。另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均可远取阳明经穴足三里、丰隆、合谷等穴治疗,且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故可再选用三阴交、脾俞等穴治之。取穴注重精

·

34

·

中医研究2015年9月第28卷第9期TCMRes.September2015Vol.28No.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