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语文学习参考答案(最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与语文学习参考答案(最完整)
一、概念
1.(1)正确(2)循环定义(3)定义过窄
2.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
阿Q——老舍(反对关系)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教师——作家(交叉关系)真理——谬误(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3.区别“勇敢”和“鲁莽”、“有主见”和“抱成见”这两对概念,各写成一段话。
【参考答案】勇敢与鲁莽:勇敢与鲁莽的人都有一颗不畏一切、舍我其谁的心。但勇敢者机智、冷静,能够细心地应对挑战,处理问题;鲁莽者则无知、轻率,缺少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胆大妄为,意气用事。
有主见与抱成见:有主见与抱成见的人,对事物都有着自己确定的意见或见解。有主见,是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规律之见;而抱成见,则是任我不任理,对事情的看法不够客观的固定之见。
【解析】这是一道相关逻辑概念的题目,在前面给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概念,要求区别概念,实际就是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勇敢”与“鲁莽”,从其内涵看,勇敢与鲁莽的人都有一颗不畏一切、舍我其谁的心。从外延看,但勇敢者机智、冷静,能够细心地应对挑战,处理问题;鲁莽者则无知、轻率,缺少思维和理智的判断,胆大妄为,意气用事。
4.从课文中找出一些概念划分的例子,说说怎样划分才是正确的。下面的划分错在什么地方?(1)图书管理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
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三者是交叉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女同学、团员、班干部是交叉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这些是词的不同分类方式,不能这样并列。
二、命题
1、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前“梦”,睡梦;后“梦”,糊涂、不明真相。
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路”既指坐船行走,又指人生历程。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指“我无话可说”,事实上“话”却说了这么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悲伤的情感。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马脚”,双关,既是马走过的足迹,又指暴露了匪徒的行踪。
2、①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可能平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天天布置作业)
②我们继续学习文件。(可能这个文件很长,要分段学;或这个文件很重要,要经常学;或由于特殊情况而突然中断,又接着学……)
③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成行)
④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祥林嫂过去经常提起寻事)
3、①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雄鸡是……信号”主谓搭配不当,应为“雄鸡报晓的声音……”)
②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三重否定表示否定)
③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老师”和“作家”是交叉关系,不能使用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④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改“必须”为“分别”或改“和”为“或”)
三、推理
1.我们学过的一些课文,其行文思路即体现为一个推理过程。如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就包含了一个典型的“三段论”。试写出具体的推理过程。
提示:“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2.我们以前学过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和寓言《自相矛盾》中包含了一个“二难推理”。请具体分析一下各自的推理过程。
《皇帝的新装》上至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中:他们要么承认自己看不见,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那等于自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这又违背了事实,是一种说谎的行为。他们没有人去质问骗子所预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只是在这个“二难推理”中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自相矛盾》:“人问之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为什么不能应,就是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能陷,则盾不坚;如果不能陷,则矛不利。
3.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篇,具体分析其论证过程。然后总结一下,我们在中学阶段学过哪些论证的方法?
如《拿来主义》
前半部分思路
论题:要实行“拿来主义”。
论证:或实行闭关主义,或实行“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实行“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行不通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会大受其害
—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后半部分思路
论题:对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占有,挑选”)
论证: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地继承
逃避主义者是孱头
虚无主义者是昏蛋
投降主义者是更是废物
——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四、逻辑规律
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群众”这个整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混同为一,违背同一律。)
⑵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
⑶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违背矛盾律。)
⑷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
⑸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违反同一律。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并非是指内容适合“不成熟的人”阅读的文学作品。)
课外延伸判断
王——作家、话剧演员
刘——音乐家、诗人
陈——工人、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