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训诂的类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訓詁的類型下·其他訓詁專書(共4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

瞭解各種訓詁專書的訓詁內容、特點及其表現形式,掌握訓詁專書的特色及內容,熟練把握訓詁專書的作者、產生年代、性質、價值及影響,提高閱讀古書和古注的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保存在注釋書和訓詁專書中的訓詁內容;通釋語義的專著。

難點:通釋語義的專著。

第一節通釋音義的著作

一、陸德明《經典釋文》

陸德明(約550—630),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曆仕陳、隋,入唐,任國子博士。彙集唐前音切二百三十餘家,兼采諸儒訓詁、版本文字異同,成《經典釋文》三十卷。內容以注音為主,兼及釋義和校勘,是唐以前音切訓詁資料的總匯。這些音切和訓詁資料,在音韻學、訓詁學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彌足珍貴。

第一卷是《序錄》,包括“序”(說明著書的緣起)、“條例”(說明編纂體例)、“次第”(說明各經典的排序和理由)、“注解傳述人”(介紹各經典的傳述源流和注家)。從第二卷到第三十卷依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春秋榖梁》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所謂“經典”,就是指這十四種典籍;所謂“釋文”,就是釋音兼釋義,故每種典籍後面原來都有“音義” 二字,如《周易音義》、《古文尚書音義》等。

體例上是從經典正文和注文中摘出要解釋的字,加上注音、釋義。注音通常用反切,有時也用直音法。凡一字數音時,第一個是正音。釋義時常常徵引諸家訓詁,有時也參以己意。陸氏在《序》中談到自己對待音義資料的態度:“古今並錄,括其樞要;經注畢詳,訓義兼辯。”他的注音、釋義工作也的確是這樣做的。此外,書中還保留了許多異文材料,所以本書在校勘方面也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二、玄應《一切經音義》

玄應《一切經音義》,也稱《眾經音義》、《大唐眾經音義》、《玄應音義》,二十五卷,是初唐僧人玄應編撰的一部解釋佛經音義的著作。“一切經”,也稱“大藏經”,是佛教全部經典的總稱。玄應是長安(今陝西西安)大慈恩寺翻譯僧,釋儒兼通,尤精字學。事蹟見《大唐內典錄》。自兩漢之交佛教傳入內地以來,大量的佛典在中土譯出,流向民間;與此同時,

解釋佛經音義的著作也開始出現了。比較早的佛經音義是北齊釋道慧的《一切經音》(見《大唐內典錄》),可惜原書已佚。

唐代有關佛經音義的書有慧苑的《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窺基的《法華經為為章》一卷等,它們都是解釋某一部佛經的音義。而玄應的《一切經音義》則不同,它和慧琳《一切經音義》一樣,都是解釋眾經音義的著作。此書成於貞觀末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佛經音義。它的編纂體例類似於《經典釋文》,是從四百五十部佛教著作中選取詞語加以解釋。所選的詞語除了梵文音譯或意譯詞以外,也選釋一般詞語。

全書體例是:每卷卷首先列注經名目,再按該經卷次解釋。基本上都是複音節詞。每一詞語下先標音,次釋義,兼辨俗體;均枚舉群書傳注、訓詁資料,說明訓釋依據。《一切經音義》大量徵引了許多先唐時期的傳注和字書訓詁書,由於其中的部分著作如鄭玄《尚書注》和《論語注》、三家《詩》、賈逵、服虔《左傳注》、李巡、孫炎《爾雅注》、《倉頡篇》、《三倉》、《通俗文》、《古今字詁》、《埤倉》、《聲類》、《韻集》、《字林》、《字書》等後世已經亡佚,故本書在訓詁學以及校勘、輯佚等方面的價值也很大。

清代學者對已佚古傳注、字書的輯佚,就多從玄應書中採錄。又書中所保存的音切資料,在研究音韻學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其中保存了相當數量的漢魏以來產生的新詞新義、方俗口語詞,為研究中古語言詞彙提供了素材。

玄應這部書受到清代學者的重視,如王念孫、段玉裁、郝懿行等人的著作中時常引用《眾經音義》,就是指玄應此書。

三、慧琳《一切經音義》

慧琳《一切經音義》,又稱《大藏音義》、《慧琳音義》。一百卷。慧琳(737—820),俗姓裴,疏勒國(今新疆喀什市)人,長安大興善寺和西明寺沙門。慧琳撰寫此書,始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完成于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前後歷時二十四年。

慧琳《一切經音義》在內容、體例等方面都和玄應書相同。也是擷取兩個字(有時是複音詞,有時不是)作字頭,先標注反切,再舉字書及傳注釋義,間也辨正字形。

全書共解釋佛典一千三百部,篇幅比玄應那部大得多。編纂時直接利用了前人的成果,如玄應《一切經音義》、慧苑《華嚴經音義》等著作都被慧琳悉數收入書中。當然,就總體數量來說,還是慧琳自撰的為主。和玄應書一樣,本書也保存了豐富的詞彙訓詁材料,篇幅數量則數倍於前者,對漢語史的研究很有價值。日·真察《新雕大藏音義序》云:“議者以為:詁訓之府,無出琳之右矣。”(上海古籍本《正續一切經音義》第一冊14頁)評價很高。

第二節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

一般認為,先秦時期言(書面語)文(口語)是基本一致的;即便有些不同,估計差距也不會太大。秦代的歷史較短,大約從漢代開始,言文分離的痕跡明顯加大,我們從西漢一

些比較俚俗的作品如王褒《僮約》與當時占正統地位的漢賦的語言風格之間的巨大反差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正因為如此,一些專門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就產生了。

一、服虔《通俗文》

服虔是東漢後期的一位著名學者,他的《左傳》、《國語》研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有影響。此外,服氏還撰有《通俗文》,這是第一部以俚俗語詞為研究對象的著作。

《通俗文》原書可能在宋初尚存,《太平御覽》仍有引錄,後來就亡佚了。清代學者任大椿、臧鏞、馬國翰、黃奭等以及近代學者龍璋都有輯本。從這些輯本中,可以大致窺見此書的一些面貌。

二、何承天《纂文》

《纂文》,何承天撰。何承天,南朝宋人,《宋書》卷六四有傳。《纂文》一書早已佚,從保留的部分內容來看,也是解釋比較俚俗的語詞的。

三、陳士元《俚言解》

《俚言解》二卷,明·陳士元撰。陳士元(1516—1597),字心叔,號養吾,又稱環中迂叟,應城(今湖北應城縣)人。嘉靖進士,官至灤州知州。通經學、小學,有《易象鉤解》、《論語類考》、《孟子雜記》等著作。

《俚言解》的內容沒有標明門類,大致按時令、人事、酒食、衣服、房屋等類別輯錄俚言俗語,舉出書證,加以考釋。如:

耳邊風聞言不入耳曰耳邊風。杜荀鶴詩(《贈題兜率寺閑上人院》):“百歲有涯頭生雪,萬般無染耳邊風。”(卷一)按:“耳邊風”一語蓋本漢·趙曄《吳越春秋》卷二《吳王壽夢傳》:“潔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處,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但以“耳邊風”連用的,杜荀鶴詩可能是比較早的用例。

四、翟灝《通俗編》

《通俗編》三十八卷,清·翟灝撰。翟灝(1736—1788),字大川,一字晴江,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進士,歷任衢州、金華兩地府學教授。殫見洽聞,勤於著述,本書之外,尚有《爾雅補郭》、《四書考異》、《艮山雜誌》等十多種。

《通俗編》是翟氏集畢生精力寫成的一部書,清人周中孚在《鄭堂讀書記補逸》裏評價說:“蓋晴江之為是書(指《通俗編》),頗盡一生精力,故能搜羅宏富,考證精詳,而自成其為一家之書,非他家所能及也。”

全書收集俚言熟語五千餘條,分為三十八類,每卷一類,即:天文、地理、時序、倫常、仕進、政治、文學、武功、儀節、祝誦、品目、行事、交際、境遇、性情、身體、言笑、稱謂、神鬼、釋道、藝術、婦女、貨財、居處、服飾、器用、飲食、獸畜、禽魚、草木、俳優、數目、語辭、狀貌、聲音、雜字、故事、識餘。

其體例通常是條目下只舉例證,指明出處;也有一些條目是先舉書證,再以“按”的形式酌加考辨,有時也徵引宋元以來的有關筆記。部分條目能旁徵博引,考鏡源流,對所收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