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述(DOC 11页)

合集下载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现代管理理论是在不断变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的。

它通过对组织和管理的研究,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工具。

本文将探讨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管理理论1.1 理论概述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

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工作流程,可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1.2 原则和方法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任务分工、工时标准化和奖励制度等。

它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

1.3 影响和局限科学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行为科学理论2.1 理论概述行为科学理论是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它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2.2 人际关系和动机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和员工的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

2.3 影响和局限行为科学理论的浮现使管理者更加关注员工的情感和动机,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于简化员工行为的复杂性和忽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

三、系统管理理论3.1 理论概述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份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2 组织结构和流程设计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组织结构和流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实现组织的协调和高效运作。

3.3 影响和局限系统管理理论的浮现使管理者更加关注组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无法解决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

四、战略管理理论4.1 理论概述战略管理理论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

它强调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和组织内部资源的配置。

4.2 环境分析和竞争优势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了环境分析和竞争优势的方法,以匡助组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实现竞争优势。

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
产生背景: 社会:工厂制普及→劳资矛盾加深→提高效率 个人:学徒→车间管理员→工长→总工程师 根本目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主导思想: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科学工作定额←工时和动作研究 第一流的工人←选择、培训、晋升 差别计件工资←激励 标准化管理←方法、工具、设备、材料、环境等 职能工长制←管理和劳动分离 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专门的计划部门 例外管理←分权
彭梅芳
趋势 早期管理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 中期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19 末 30 年 代
20 世 纪 年 代 年 代 30 —50
20 世 纪 50 年 代 以 后

1、工业革命前的管理思想 2、工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我国 顺道 重人 求和 法治 守信 预谋 西方 叶忒罗的建议(公元前13世纪 ):制定法令、建立等级、 授权管理 罗马天主教会( 公元2世纪 ):权力等级结构、配备参 谋人员 威尼斯兵工厂(公元15世纪 ):流水作业、早期成本会 计、管理的分工

贡献: 为行政组织指明了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为社会发展
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

存在问题:
模型并不具有普遍性
组织僵化 剥夺了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组织快速响应日益增长的动 态的环境的能力
过于强调分工、规则、制度以及非个人的原则应用,

中期管理理论主要包括: 行为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组织行为理论) 管理科学学派的数量管理理论

时间:18世纪60年代后 工业革命 产生背景:手工劳动→大机器劳动 组织规模扩大 家庭作坊→工厂制度 内部结构复杂 主要管理内容:生产管理、工资管理、成本管理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国富论》 劳动分工和经济人的观点 罗伯特.欧文(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 查尔斯·巴贝奇 工资+利润分享

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精选文档】

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精选文档】

管理理论的发展史在人类的组织活动的历史上,管理活动就与组织活动并存.在人类的很多活动中都离不开管理活动,因此管理活动的历史可被视为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西方管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一次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据此分类,管理理论的发展史可按如下阐述。

一、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1、泰罗的贡献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提出的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工作定额。

即利用把公认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的方法,制定出有科学根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证明了工作定额原理的正确性.(2)标准化。

要求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做过有名的铁锹实验,这是工具标准化的典型事例。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公认而不是只为,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职能,由所有的工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职能。

2、其他人的贡献与泰罗同时代的人,如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为科学管理做出了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把工人操作时手的动作分解为17种基本动作.与泰罗相比,他们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广泛。

甘特创造出“甘特图”,这是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这种图现在常被用来编制进度计划。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述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述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述科学管理理论是20世纪管理理论发展的起点,它主要关注工作流程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强调通过详细的工作分析和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泰勒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科学管理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和生产流程的优化。

随着人们对工作环境和员工需求的关注增加,人际关系学派迅速兴起。

与科学管理的机械性和效率导向不同,人际关系学派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员工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组织中的作用。

伊利亚斯·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了人们的需求多样性,认为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激励员工工作更加努力和有效。

埃尔顿·梅约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学者进一步强调了合作和参与的重要性,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制定并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20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兴起。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通过合理的协调和整合可以实现整体的最优化。

彼得·德鲁克是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他强调管理者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目标实现上,而不仅仅关注各部门和个体的绩效。

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开始多元化发展,多种管理理论并存并相互交叉渗透。

其中最重要的是质量管理理论的兴起,质量管理理论将管理的焦点从效率提升转移到了质量提高。

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例如“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等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管理范例。

另外,战略管理理论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应该具备长期战略规划和定位,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和适应,以及识别和利用竞争优势等。

近年来,新兴的管理理论如复杂性管理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复杂性管理理论认识到组织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管理者应该具备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能力。

创新管理理论则强调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管理者应该提供创新的环境和支持。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现代管理理论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为组织和管理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以实现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运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一、科学管理1.1 科学管理的起源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研究工人的工作方法和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即科学地规划、组织和控制工作过程,以提高生产效率。

1.2 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化。

它强调标准化、专业化和效率化的管理方式,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3 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科学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创新和灵便性,强调人性化管理和员工参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二、行为科学管理2.1 行为科学管理的兴起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中期兴起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

他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员工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论,强调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影响。

2.2 行为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行为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员工的心理和行为,通过激励和参预,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满意度。

它强调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员工参预的重要性,以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2.3 行为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员工的变化,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强调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三、系统管理3.1 系统管理的兴起系统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

他提出了系统管理的概念,强调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份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泰勒。

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等。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

2. 行为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

他通过对工厂工人进行实验,发现了人的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主要关注点是人的行为、动机和满意度,强调员工参预和激励。

3. 管理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和彼得·德鲁克。

他们提出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和信息理论等概念,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决策和问题解决。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是综合前三个阶段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利·明茨伯格、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和理查德·布拉克斯。

他们提出了管理者的角色、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概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二、发展趋势1. 强调员工参预和自主性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参预和自主性,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主动性。

管理者应该激发员工的潜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文化。

2. 强调组织学习和创新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学习和创新,鼓励组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环境。

管理者应该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发展。

3. 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关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组织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

管理者应该积极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 强调全球化和跨文化管理现代管理理论面临着全球化和跨文化管理的挑战,管理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冷战时代的结束,计算机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精益思想、核心能力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扁平化理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和最新趋势。

一: 精益思想:✧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思想➢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业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成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一)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

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二)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

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三)使价值流动起来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

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

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四)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组织发展的背景下,经过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思想和原则。

本文将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泰勒,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组织工作。

他强调工作的标准化和效率的提高,通过分析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找出最佳的工作方式,并通过奖励和激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

2.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他提出了人的行为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观点。

他认为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动机,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提高工作绩效。

3. 管理系统理论(20世纪40年代)管理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他提出了管理是一个系统,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

他强调管理者应该关注整个组织的目标和效益,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组织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4.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是对以上理论的综合和发展,包括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领导力等方面的研究。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全面的管理能力,关注组织的内外环境,并灵活应对变化。

二、发展趋势1. 系统化管理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强调系统化管理,即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通过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提高整体效益。

这种管理方式注重整体目标的实现,强调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

2. 灵活性和创新性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管理者需要具备快速应对变化的能力,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 可持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即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取得平衡。

管理者需要考虑组织的长远利益,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4. 数据驱动决策现代管理理论倡导数据驱动决策,即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支持决策过程。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工作优化等。

泰勒的理论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2.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行政管理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亨利·福尔特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原则,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理论,认为官僚制度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

3. 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此时,管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组织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管理学家开始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线性规划、决策树、排队论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中。

5. 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应该采取系统思维的观点,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

6.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

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模型等工具,帮助组织进行战略分析和制定。

二、发展趋势1.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组织和人力资源。

以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1910年代-192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勒通过研究工作流程和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一切用人工作,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完成”的理念。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1920年代-193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发现,员工的工作绩效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的观点。

3. 管理过程理论(1940年代-1950年代)管理过程理论关注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职责。

亨利·法约尔提出了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这一理论强调管理者需要全面了解和运用这些功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4. 现代组织理论(1960年代-1970年代)现代组织理论关注组织的结构和设计。

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任务是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观点。

此后,出现了许多组织结构理论,如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理论和杰伦·汤普森的组织生态学理论。

5. 现代管理思想(198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思想强调灵活性、创新和变革。

管理者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此时出现了一系列管理理论和方法,如学习型组织、全面质量管理和敏捷管理等。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仍在不断演进,以下是当前的发展趋势:1.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需要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寻找平衡点,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

2. 创新和创业精神创新和创业精神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者需要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推动组织不断创新和进步。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引言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主要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其核心观点是将工作分解为简单的任务,并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确定最佳工作方法。

这一理论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 行为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他们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认为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受到组织氛围和领导风格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员工参与决策和自我激励的重要性。

3.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和利奥·伯纳德。

他们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关联,影响整体绩效。

这一理论强调管理者需要全局思维,注重组织内外部的相互作用。

4.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如战略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

这些理论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工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三、发展趋势1. 灵活性和创新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2. 数据驱动决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重视数据驱动的决策,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3. 跨文化管理全球化使得组织面临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户。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跨文化管理,培养全球化的管理人才,提高组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4.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管理的重要议题。

管理理论的发展

管理理论的发展

管理理论的发展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在美国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在德国有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

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古典管理理论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1856-1915)简介:美国人,普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车床前的工人”主要著作:《计件工资制度》(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2)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四条原则和三大实验指导思想: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存在重大的精神变革。

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馅饼理论”把生产率看作是取得较高工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

科学管理的思想:合作。

第二,用科学代替经验。

四条原则: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情况;三是与工人们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忆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改变过去几乎把所有工作和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的情况。

三大实验:搬运生铁试验,通过搬运生铁试验,摸索出工人的日合理工作量,从而显实行定额管理奠定了基础。

通过铲具试验,探索出铁锹多大铲物效率最高,从而为实行工具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金属切削试验前后共花了26年的时间,15万美元的费用,写出了3万多份试验报告,仅形成的切屑就过80万镑,最后取得了丰富资料,为制定各种机床进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规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主要内容(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述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概述

一、古典治理理论的形成(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诞生了具有奠定人职位的治理大家,即“科学治理之父”——泰勒(F·W·Taylor)“治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

1.泰勒的科学治理理论泰勒重点研究了在工场治理中,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代表作是《科学治理原理》(1911)。

科学治理理论的主要看法包罗:(1)科学治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人和店主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反抗为信任,配合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必须配备“最高级的工人”,并且要使他们掌握尺度化的操纵要领、使用尺度化的东西、并且使事情情况尺度化。

(2)对工人的鼓励,接纳“级差计件人为制”。

(3)把筹划职能同执行职能离开,变原来的经验事情要领为科学事情要领。

(4)实行职能工长制。

(5)在治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例外”情况和问题是指各职能部分难以自身调治的或原权限中未列入的新情况、新问题。

最高治理者应制止处置惩罚治理事情中的细小问题,而只有例外情况和问题才交由他处置惩罚,这样就包管了最高治理者有时间去考虑企业的目标政策、经营决策和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

)泰勒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了行动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泰勒还首先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员工共享,而非加诸于员工,并把这一思想叫做到场式治理。

2.法约尔的一般治理理论(“经营治理”理论与“十四项组织原则”)法约尔的理论孝敬,体现在他的著作《产业治理与一般治理》(1916)当中。

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治理理论:(1)企业职能差别于治理职能,后者包罗在前者之中;(2)治理教诲的须要性与可能性;(3)分工、职权与职责、规律等治理的14项组织原则;(4)治理5要素问题(筹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其中,关于治理组织与治理历程职能分别理论,对厥后的治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1.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分工与劳动标准化来提高生产效率。

其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划分为简单的任务,并通过细致的分析与实证研究,制定规范与程序来管理工人的行为。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埃尔顿·梅奥在西盖尔电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现员工的行为受到群体压力、社会期望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发现引发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该理论关注组织内个体行为的动机、态度和群体互动等因素。

3.管理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线性规划、决策树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管理问题的解决变得定量化。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使得管理决策变得更加科学化和有效性,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等手段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4.系统理论:20世纪60年代,维尔弗雷多·帕雷托提出了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部分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

通过对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系统理论强调整体化的管理思想。

5.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斯和沃特尔斯基提出了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需要从长期、全局的角度来决策和管理。

该理论将组织的目标与市场环境、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等因素结合起来,强调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6.变革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变化。

变革管理理论致力于解决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学习型组织和变革领导等概念。

发展趋势:1.弹性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组织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

弹性管理强调自主权下放、多样化的工作安排和组织结构的灵活调整,以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2.高绩效管理: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注重绩效评估与激励,而现代管理理论将绩效管理视为一种系统和过程,更加关注员工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达成。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20世纪初出现的管理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泰勒。

泰勒通过对工作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原则和方法,例如分工和工时分析、工作标准化、奖励与激励等。

这些原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工厂中,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2.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和玛丽·帕克特。

他们提出了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强调员工的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

他们认为,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员工的满意度对于提高工作绩效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对他们的关心。

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利卡斯尔斯费尔德。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和互相影响的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对整体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系统理论,强调了组织内外部的交互和协调对于组织绩效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对于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4.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包括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和亨利·明斯伯格。

他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激励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等。

他们认为,组织的绩效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个体的行为和动机的影响,因此需要关注员工的情感和内在动机。

5.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管理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是金.艾迪.迪明格。

他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提倡通过全员参与和不断改进来提高质量。

他的理论对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6.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管理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是彼得·森盖。

他认为,组织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原则,强调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该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时间研究等。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成为该理论的代表作。

2.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强调人的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派,并强调员工的参与和满意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3. 管理系统理论(20世纪50年代)管理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系统,由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成,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该理论由卡尔·韦尔斯等人提出,强调组织的目标、环境、技术和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是综合各种管理理论的发展,包括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等。

该理论强调管理者需要具备全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注重创新和变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二、发展趋势1. 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更广泛的竞争和合作机会。

管理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协调能力,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环境和文化差异,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2. 技术创新趋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理者需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例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进行决策和管理。

3. 灵活性和创新趋势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管理者需要具备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同时,管理者需要鼓励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力,以推动组织的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管理者需要关注组织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同时,管理者需要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以推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5. 多元化和包容性趋势多元化和包容性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趋势。

第6讲 20世纪50 60年代的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概述文档可编辑修改

第6讲  20世纪50 60年代的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概述文档可编辑修改
? 三、肯尼斯·R·安德鲁斯 ? 战略分析模型(SWOT):内部优势,内
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 ? SWOT分析因素:综合评价,开拓思路。 ? SWOT矩阵:提供四种战略方案。
“管理理论丛林”: 营销管理学派
? 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经营观念的变化:生产,产品,推销, 营销。
? 一、特德·勒维特:营销的代名词《营销近视)(1960) ? 1、顾客导向 ? 2、营销 ? 3、营销与推销的区别 ? 二、菲利普·科特勒:现代学之父《营销管理》(1967) ? 1、营销管理:把管理学引入营销研究。 ? 2、营销战略与战术。 ? 3、营销创新(顾客导向,全方位营销,水平营销,4C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贡献: 管理思想现代化
(一)现代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 1.在对人的看法上。从“科学管理”到后来的“管理 科学”,都将人看作是“经济人”;行为科学将人看作 是“社会人”;而现代管理论将人看作是“复杂人”, 认为人是怀着不同需要加入组织的,而且人们有不同的 需要类型;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2.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上。“管理科学” 主要是计划与控制方面,涉及的主要要素是技术、组织 机构和信息;行为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组织活动中的人际 关系,包括了人和团体的,所涉及的组织要素主要是人、 组织机构和信息;现代管理理论适用的管理范围是组织 的整个投入 —— 产出过程,涉及到组织的所有要素。
“老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是指耗散结 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
“新三论”对于管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将管理对象视为一 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是不断变化的。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
变论很好地把握了管理对象这一演变过程。所以这些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管理科学 的方法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诞生了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W·Taylor)“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911)。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人和雇主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并且要使他们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并且使工作环境标准化。

(2)对工人的激励,采取“级差计件工资制”。

(3)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4)实行职能工长制。

(5)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例外”情况和问题是指各职能部门难以自身调节的或原权限中未列入的新情况、新问题。

最高管理者应避免处理管理工作中的细小问题,而只有例外情况和问题才交由他处理,这样就保证了最高管理者有时间去考虑企业的方针政策、经营决策和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

)泰勒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泰勒还首先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员工共享,而非加诸于员工,并把这一思想叫做参与式管理。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经营管理”理论与“十四项组织原则”)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

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等管理的14项组织原则;(4)管理5要素问题(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其中,关于管理组织与管理过程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3.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

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适宜作为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之中。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特征与缺点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忽视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管理组织中人的重大影响。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使得管理学者们不得不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

行为科学理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1、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以梅奥(G·E·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

该实验的结论是: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霍桑效应(对于新环境的好奇与兴趣可以导致较佳的成绩)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工人不再被看作机器的附属品,人的因素得到广泛重视。

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关于人的需求与动机的理论:2、马斯洛(A·H·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理论》(1943年)该理论认为,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激发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5个层次,并从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才能考虑高一层次的需求,而该需求也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在任何时候,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3、赫次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因素理论)《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年)和《工作与人性》(1966年)该理论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前者指“得到后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主要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后者指“得到后感到满意,得不到也没有不满”的因素,主要指工作内容本身方面的因素,如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在事业上能有新的发展等。

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的情绪;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但不会带来积极后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

弗隆姆的期望价值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为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

从事某一活动的激励力量M是由他所认为的行动结果的价值乘以这个人预期这种结果将会达到所要求目标的概率决定的,即M=V·E(V代表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E代表获得该价值的概率)。

一个人对某目标认为价值越大,可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被激励的力量就越大。

4、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组织,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主管人员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激励,尤其应设法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

5、波特——劳勒模式该理论由波特(L·M·Porter)和劳勒(E·E·Lawler)合作提出。

该模式指出,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及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连锁关系结合到整个管理系统中去。

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理论:6、麦格雷戈(D·M·MCGrelgor)的X理论-Y理论在《企业的人性方面》(1957年)一书中提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性假设——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即人的本性是不诚实、懒惰、愚蠢和不负责任的,基于这种假设多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做出功效,同时管理人员对多数人必须给以强制、控制、命令,或以惩罚相威胁,即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才能促使人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工作。

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及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基于这种假设应采用的管理方式是:安排好组织工作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己具体的个人目标而努力。

麦格雷戈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对职工的约束和控制为主要手段,就是基于对X理论的人性假设,已经过时,只有基于Y理论的管理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随着对人的假设发展至“复杂人”,又有人提出了超Y理论。

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超Y理论》(1970年)该理论建议在“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人在同一时间内的各种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和结合,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

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时间、任何个人的统一的管理方式。

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具体的人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即因人因时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关于领导方式理论: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穆顿在1964年提出,研究企业领导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理论。

认为领导者都有对生产的关心(横坐标)和对人的关心(纵坐标)两个方面。

1.1贫乏式管理,9.1重任务型管理,1.9乡村俱乐部型管理,9.9团队型管理(最佳管理方式),5.5中间型管理。

三、管理理论丛林(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从战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空前发展,除了行为科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以外,学者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以巴纳德(C.Boynard)为创始人的合作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学派;以德鲁克(P·F·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案例)学派等。

到80年代初发展为11大不同学派。

为此,孔茨(H·Koontz)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11经营管理学派孔茨穆尼模拟真题Ⅰ:简述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特征、产生背景及原因(1)特征:在多种人性假设下管理理论呈现多样性、科学性、渗透性、交互性、权变性、复杂性等特征;(2)背景:“二战”;科技革命,特别是如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出现与发展等;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反思;(3)深层原因:生产力导致管理思想发展;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推动了管理思想的发展;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了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了市场观念,导致了新的管理思想的产生;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管理科学思想的产生。

模拟真题Ⅱ:管理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管理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其理论要点是:(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搜集情况、拟订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3)在决策标准上,用“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模拟真题Ⅲ: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权变管理理论是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环境选择最合适的管理模式。

要点有三:(1)权变理论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

(2)考虑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环境是子变量,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3)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模拟真题Ⅳ: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目标管理是经验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德鲁克的重要理论。

德鲁克认为,古典学派偏重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学派又偏重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人与工作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