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英第七课翻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合集下载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讲义杜威的代表著《民主主义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实验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教育思想。

该书被誉为教育的经典著作,进步教育理论的总纲。

书中杜威主要包括三大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杜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

杜威认为: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教育和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杜威认为,培养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进行。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生长是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但这种尊重是有节制的。

杜威明确地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并不是消极的结果。

”三、“教育即改造”在杜威看来,生长的理想应归结成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细读文章可以知道杜威的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它既能增加共同交往的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经验持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改造。

为此,杜威也提出“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成长,成长就是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

所以说教学不应该是直接的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此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都有着其广泛的影响。

有人说:20世纪最有意义的教育事件就是杜威划时代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问世。

这是自柏拉图的《理想国》以来,关于教育和政治或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论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课堂PPT)

民主主义与教育(课堂PPT)
4
除了序以外的26章的题目是: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 教材的性质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 课程中的游戏与工作
•教育即指导
• 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性
•教育即生长
• 课程中的科学
•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
• 教育的价值
•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
• 劳动与闲暇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 知识科目和实用科目
•教育的目的
• 自然科目与社会科目:自然主义与人
16
那么如何实践杜威的教育理论呢? 杜威的方案是:学校即社会、 学校即社会: 成人的社会过于复杂, 学校须是简化的社会。 成人的社会是庞杂的, 学校必须是经过组织而条理化。 成人的社会是良莠不齐的, 学校须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 承认的社会是有冲突的和偏颇的, 学校须是多种影响相平衡的。
17
那么怎么落实杜威的教育理论呢? 杜威说:从做种学。 五步教学法: 1,安排真实的情境。 2,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 3,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作为解决疑难假定。 4,要从活动中验证假定。 5,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
9
2、教学论
(1)杜威的教学论:“从做中学” • 杜威坚决反对那种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
体”,主张教学不应该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应该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 到经验和知识,这就是“从做中学”。
• “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他看来, 如果能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意义和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也许是标志 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 杜威强调学校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主张培养学生 的反思性思维。他提出了“思维五步法”: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 的所在,并从疑难中提出问题;③通过观察和其他心智活动以及收集事 实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④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 ⑤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全面阐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

杜威在书中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教育不应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我们不能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学习如何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这种观点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的能力培养。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教育的目的。

杜威反对那种把教育目的看成是在教育过程之外设定的、固定的、终极的目标。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即“教育无目的论”。

这并不是说教育没有目的,而是说教育的目的是随着具体的教育过程而变化的,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生长和发展,使个体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价值。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应该用一个既定的、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成长,而应该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自我发现。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

他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进行的。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通过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科学课上,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科学原理和公式,而是让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自己发现规律。

这种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杜威还强调了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中积极探索。

这也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差异,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地进行教学。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3.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造社会
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那就 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 法”。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 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改造社会。
教育应适应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 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一代符合 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
◆教育即生长
生长是教育的目标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 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这种生长从低 到高有三个层次:“有机体”的生长;
智慧与能力的发展;习惯与道德的逐渐
形成。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 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儿童 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课堂练习
2.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
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C )。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课堂练习
3.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 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九岁的 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 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 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 C )。 A.取消了“二十一条” B.中国共产党成立
通过教育使儿童的经验获得连续不断的
改造。
经验是教育的内容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2.学校即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是一种简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
那样复杂;学校是经过精选的社会,不像成
人社会那样良莠不齐;学校是经过组织和条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文,节选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文,节选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一、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

石块受击,它抵抗。

如果石块的抵抗大于打击的力量,它的外表保持不变。

否则,石块就被砸碎。

石块决不会对打击作出反应,使它得以保持自己,更不会使打击成为有助于自己继续活动的因素。

虽然生物容易被优势力量所压倒,它仍然设法使作用于它的力量,变为它自己进一步生存的手段。

如果它不能这样做,它不只是被砸得粉碎(至少在高等生物是这样),而且不成其为生物。

只要生物能忍受,它就努力为它自己利用周围的力量。

它利用光线、空气、水分和土壤。

所谓利用它们,就是说把它们变为保存它自己的手段。

只要生物不断地生长,它在利用环境时所花费的力量得大于失:它生长着。

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控制”这个词,我们可以说,生物能为它自己的继续活动而征服并控制各种力量,如果不控制这些力量,就会耗尽自己。

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在一切高等生物,这个过程不能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过一段时间,它们就要屈服,就要死亡。

生物不能胜任无限期自我更新的任务。

但是,生活过程的延续并不依靠任何一个个体的延长生存。

其他生物的繁殖不断地进行着。

虽然,正如地质学的记录表明,不仅个体而且物种都会消灭,但生活过程却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继续下去。

随着某些物种的消失,更加适合利用它们无法与之斗争的许多障碍的生物诞生了。

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我们上面所讲的是最低等的生活,把它当作一种物质的东西。

但是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

当我们看到以《林肯传》命名的书时,我们并不指望里面有一篇关于生理学的论文。

我们期待有关于社会背景的叙述;有关于家庭的环境、情况和职业的描写;有关于性格发展的主要情节;重大的斗争和成就;个人的希望、爱好、快乐和苦难。

我们以恰恰类似的方式讲一个原始部落的生活,雅典人民的生活,美国民族的生活。

“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序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杜威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杜威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他把理论和实际贯穿了起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奴隶主阶级的教育蓝图,它把教育视为少数自由民的特权,其最高目的是培养通知广大奴隶的哲学王。

卢梭的《爱弥儿》在法国启蒙时代是震撼人心的,但卢梭是缺乏教育实践的理论家,其自然主义的教育纲领难以落实。

一,杜威的时代与生平杜威生于南北战争之前,猝于第二次斗大战之后。

美国学者称他创立的反映时代剧变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

杜威一家是当时地道的美国农民。

杜威幼年平凡无奇,青年和其他人一样,从事过送报纸、干杂工等劳动。

他后来回忆道,他不过是在课堂之外的广大乡村活动中获得了一点重要的教育而已。

杜威在大学中获益也不大,像在中小学时代一样,他是从课外活动和广泛阅读中得到了一些可贵的启发的。

杜威于大学毕业后,嗜读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著作。

他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攻读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哲学。

杜威阅读詹姆斯的心理学名著,思想丕变,把兴奋点移向急剧变化的事实,着意给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寻求科学和哲学的解答。

他熔欧美思潮于一炉,给他致力于教育研究培植了深厚根基。

(由理论探索转变向现实的现象,是美国当时时代的特征。

)在频繁的实践接触中,杜威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的课程内容是贫乏的。

当时流行的赫尔巴特无端教学法是机械的,不灵活的,类似于他童年学习中的枯燥情况,突然产生了教学改革的要求。

他是课堂上的理论讲师,成为教育创新的酿造者。

杜威于1894年到190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

这十年是他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

他把以粉笔和口讲为形式的课堂改变为儿童由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把儿童静坐听讲的课堂改变为儿童由活动而随时移位的课堂。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即: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想的刺激物;第三,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学生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这就是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法”。杜威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
作品结构
(1)第一部分:教育性质(第
1至6章),把教育著作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职能,勾勒出教育的一般特征,初步论及民主社会的教育
(2)第二部分:教育过程(第7至17章),以民主标准为基础,对教育展开全面的分析,内容涉及教材和学习方法等等
3)第三部分:
教育价值(第18至23章),论述了目前在实现民主的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包括劳动和休闲的对立,实践活动与智力活动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个性与联合的对立,文化与职业的对立等二元对立;
影响着性格和思维的每一个纤维。【p23】
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
4、一个三岁的小孩,发现他能用积木做什
么事情;或者一个五岁的儿童,发现五分
钱加五分钱是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的人都
知道这种事情,他也是个发现者。【p174】
5、一个人怎样和另一个人在数量上进行比较
并不是教师的事。这种比较和教师的工作无
? 其次,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课程教材。“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
所以,杜威指出,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用。例如,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饪等。这样,学校课程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就是儿童本身的活动.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育学原理-1_真题-无答案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育学原理-1_真题-无答案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育学原理-1(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

A. 教育问题B. 教育现象C. 教育事实D. 教育规律2.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______。

A. 描述教育事实B. 探讨教育问题C. 分析教育现象D. 揭示教育规律3. 我国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为以介绍、翻译为主转向以评述为主,并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进行著述,这发生在______。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B. 20世纪头20年C. 20世纪20~40年代D. 20世纪50~60年代4. 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______。

A. 《新教育大纲》B. 《教育概论》C. 《教育过程》D. 《现代教育原理》5. 属于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是______。

A. 《教育与文化》B. 《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C. 《民主主义与教育》D. 《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6. 1933年出版,对我国教育思想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教育学》的主编是苏联______。

A. 巴班斯基B. 赞科夫C. 凯洛夫D. 申比寥夫7. 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______。

A. 幼儿教育B. 中、小学教育C. 高等教育D. 职业技术教育8. 有的教育家从科学主义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研究,有的则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是指教育学的______。

A. 教育学问题领域B.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C. 教育学研究范式D. 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9. 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______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A. 教育的阶段B. 教育的组成内容C. 教育范围D. 教育性质10. 运用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原理编写新的教材,这意味着______。

A.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B.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C.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D. 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11. 邓小平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教育学的______。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导读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导读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导读作者:谢翌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2期约翰·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始人,被称为“实用主义的巨人。

”杜威共有约40部专着和700余篇文章,其中涵盖了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学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本教育经典著作当属《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在这本书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给当时的美国和世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可以与卢梭的《爱[弥儿》、柏拉图的《理想国》齐名的人类三大教育瑰宝之一。

一、全书结构体系分析《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全书共26章,杜威在这本书中的论述不仅涉及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等,还包括了教材、教法等方面。

其中第1-6章中主要讲述了教育的性质,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作用; 第7-17章主要讲述了教育的过程,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等问题,;第18-23章主要讲述了教育的价值,讨论了教育价值问题及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的批判;第24-26章主要讲述了教育哲学,讨论了教育与哲学、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二、从书中主要观点分析当前教育现状(一)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在书中提到,"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他认为,孩子的生长最初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也就是生活的基础。

教育就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而儿童现有的生活就是教育最好的教材。

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有没有其他目的。

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同样,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

由此看来,教育与生长是相互渗透的,生长的过程就是和环境不断作用不断获取经验的过程。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

”杜威呼吁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解释未成熟状态,不能把未成熟状态看做是缺乏状态。

《民主主义与教育》概要

《民主主义与教育》概要

---------------------------------------------------------------最新资料推荐------------------------------------------------------《民主主义与教育》概要《民主主义与教育》概要一、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会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就是美国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随着美国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杜威对他所处的时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充分地意识到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和要求。

正如布鲁纳所说,杜威就是针对 19 世纪 90 年代学校教学的僵硬和无效,尤其是对儿童本性的忽视这一点来著书立说的。

(一)美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杜威的教育理论形成于 19 世纪 90 年代,正是美国社会生活变革的历史分水岭,在这一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迁。

19 世纪,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为工业发展扫清了障碍,外来移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到 19 世纪末,美国完成了近代工业化,在经济上成为世界强国。

工业化的完成,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社会面貌的深刻改变,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但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又面临许多问题:经济生活混乱、政治危机加深、社会贫富差距的分化、尖锐的阶级对立、工业道德的衰落等等。

这些社会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只是到了工业时代才显得格外突出罢了。

1/ 12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与技术的进步,却使社会文化精神的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导致了社会生活的严重失衡。

总而言之,美国当时面临的挑战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所不可避免的,而进步主义运动就是对这一挑战的社会性应答。

(二)声势浩大的进步主义运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社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康马杰在《美国精神》一书中说:“以前没有任何一代人像现在这一代人遇到的问题这么多,以前的任何问题(除奴隶问题外)也没有像今天这样难办,而且所遇到的问题已不再是那些老问题,也不能用那些老办法去解决。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现代教育)-试卷3-1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现代教育)-试卷3-1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现代教育)-试卷3-1(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杜威的著作( )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

(分数:2.00)A.《我的教育信条》B.《民主主义与教育》√C.《学校与社会》D.《经验与教育》解析:3.杜威1897年的( ),是其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分数:2.00)A.《我的教育信条》√B.《学校与社会》C.《民主主义与教育》D.《经验与教育》解析:4.( )50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标志着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最后形成。

(分数:2.00)A.布鲁纳B.拉格C.康茨D.布拉梅尔德√解析:5.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其发起者及主要代表人物是( )。

(分数:2.00)A.阿兰B.科南特C.巴格莱√D.里科弗解析:6.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永恒主义教育是一种提倡( )的教育理论。

(分数:2.00)A.宗教B.进步C.复古√D.实用解析:7.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主张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的是( )。

(分数:2.00)A.要素主义B.永恒主义C.存在主义D.新托马斯主义√解析:8.20生纪60年代,( )把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分数:2.00)A.布鲁纳√B.皮亚杰C.弗罗姆D.斯金纳解析:9.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家( )。

(分数:2.00)A.马里坦B.罗杰斯C.斯金纳D.朗格郎√解析:10.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

[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J·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生于佛蒙特州柏灵顿市附近农村零售商家庭里。

幼年和少年时代,他是一个偏僻乡村里的平凡而羞怯的孩子。

他两岁时爆发了南北战争,其父应征入伍,参加了林肯总统的志愿兵。

因家庭没有定居一处,他快满8岁才上小学。

他度过青年时代的新开发中部地区,自从南北战争结束后,开始修建铁路和工厂,建设城市。

年青的杜威在那里目睹了开拓者的积极生活,这对他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论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

1 875年—1889年,就学于本州大学。

1879—1881年,在南方石油城一所中学里当拉丁语、代数、自然科学教师。

1881年—1882年,在本州一所乡村学校执教,这时期跟着佛蒙特大学教授托莱研究哲学史。

188 2年,在哈利斯主编的《思辨哲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题为《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假说》。

1882年,入霍金斯大学攻读学位。

1884年,以《康德心理学》获得博士学位。

1884—1888年,任密执安大学哲学讲师和助理教授。

1888—1889年,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

1889—1894年,被聘到密执安大学担任哲学系主任。

研究新黑格尔主义和实验生活心理学。

1894—190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这期间他抛弃了黑格尔主义,转而接受工具主义。

1896年—1903年,在芝加哥大学创办实验学校,起初办小学,后来一直办到大学预科,他的进步教育就在这里实地试验。

1899—1900年,任美国心理学研究会会长。

1904年,哥伦比亚大学聘他为哲学教授,直至1930年退休。

1905—1906年,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

1915年,任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

1938年,被选为美国哲学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杜威在一生中,曾到日本、苏联、中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很多国家进行讲学和访问,并留下很多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pdf]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pdf]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pdf]民主主义与教育篇一:[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这本书本不是我自愿读的,我以为太专一了,哪有看小说来的轻松与愉悦?偶然的机会,校长把它强加给了我,谁知不翻则吧,一翻便惊叹不已。

一惊叹百年前先人的教育研究成果,许多理念现在的我们也没有具备;二惊叹教育教学之学问博大精神。

其实我写这个读后感,我都觉得有点“玩酷”,因为没有系统教育理论框架,读起来难免有些吃力。

我并不能完全读懂或读透先人的思想,先人的思想也难以内化为我的教育思想。

这本书如同美酒,要慢慢去品、去思考、去多次的研读。

在此,感谢赠与我书的人。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所着《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

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不过,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奴隶主阶级的教育蓝图,它把教育视为少数自由民的特权,其最高目的是培养统治广大奴隶的哲学王;杜威则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卢梭的《爱弥儿》在法国启蒙时代是震撼人心的,但卢梭是缺乏教育实践的理论家,其自然主义的教育纲领难以落实;杜威则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他把理论和实际贯穿起来了。

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

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

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

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

教育政治学—杜威《民主与教育》

教育政治学—杜威《民主与教育》

教育政治学—杜威《民主与教育》第一篇:教育政治学—杜威《民主与教育》杜威《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

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引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思维,中国五四时期的胡适等人也倍受启发。

在此多元思想激荡的环境里,杜威不仅在知识论及形而上学的题目上著述颇丰,也延续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兴趣,陆续完成《我们如何思考》,及《民主与教育》。

后者完整体现了一个将哲学、心理学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实用教育哲学体系,为杜威在教育领域的最经典之作。

他同时也投身公众议题、平权运动,是重要的社会评论家。

在《民主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这绝不是只有教育者才要读的书,这是每一个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

家长,可以了解对自己与学校,应该抱有哪些认识与期待;学生,可以体会自己的困顿与不足,根源问题何在;教育者,可以帮助明白今天所有改革的盲点何在;政治人物,可以清楚自己正在如何或直接或间接,或帮助或摧毁自己社会的教育,以及未来。

这不只是西方教育史,也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汇中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说是杜威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最详尽的论述。

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最简略的表述是: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而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社会,所以教育批判与教育建设的标准,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个特定的社会理想就是民主主义。

教育应该为维护、促进民主主义这个社会理想服务,教育是民主的工具。

除此以外,他还认为每一世代皆应重新建立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并不是可由某一人传给另一人或某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东西,而是根据我们逐年参预的和逐年变化极剧烈的社会生活之需要、问题与情况,去重新创造的东西。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最重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也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达。

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家克雷明在《学校的变革》一书中曾对此书的出版作过这样的评价:“人们认为这本著作是自卢梭《爱弥儿》问世以来对教育学所做的最显著的贡献。

... …他把教育学上进步主义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和谐地合进单一而又范围广泛的理论之中,并赋予它们统一性和方向性。

”【正文】:《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讲了26个专题,第1—6章中主要讨论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和作用;第7—17章主要讨论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以民主主义的标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等问题;第18—23章主要讨论教育价值问题及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的批判;最后还有专章论述了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

其中除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对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批判。

从杜威的这本《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民主主义理念与教育思想。

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认识,综观杜威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我总结以下四点来阐述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的开展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即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

“学校即社会”,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中的简单重现。

2.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对于儿童来说,每个人都有生长的可能性。

这种生长不仅指身体上的发展,而且指智力和道德地发展。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现在我们将他的重要教育著作《民本主义与教育》简介如下: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这个时代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资产阶级既有腐朽、没落、反动的一面,但也有其前进的一面。

因为,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所以,该书既有消极的、应该批判的东西,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过去,我们对待杜威的教育著作,基本上是抱一种轻易否定的态度,现在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重新审查、研究杜威的教育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全书共分二十六章。

从第一至第九章论述的是教育作用与目的问题。

杜威十分重视教育目的问题,在本书序言和第八章中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

在第一至第三章中,杜威说明了教育在向青年一代传授知识与经验以及形成儿童的品格中的作用。

在第十二至二十一章中,论述的是实用主义的教学论。

他的教育理论的特点是:既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出发来论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又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辨证法的思想;既从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出发、主张根据社会,需要让学生学习实用知识,又注意到学生让地理、博物、园艺等学科的教学;既强调儿童的“主动作业”,又谈到“分科教学”问题;强调照顾儿童的兴趣与能力,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由此看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对这一体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在该书二十六章“道德沦”中,杜威论述了他的德育原理。

从这一章的内容来看,他宣扬的是人们要“和谐共处”、“团结合作”的思想,其实质是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然而,他主张通过教材以及实际训练来培养儿童的“品格”,这也是可以借鉴的。

专英第七课翻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专英第七课翻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内部和外部()既然道德和行为有关,所以在心灵和活动之间形成地任何二元论必然要在道德论中得到反映.既然哲学地道德论中许多有关分离对立地表述常被用来为道德训练所采用地种种做法辩护,并加以理想化,因此,对道德论作一番简短地批判性讨论是适当地.品德培养是学校教学和训练地一个广泛地目地,这是教育理论中地平常话.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足以阻碍实现这个目地地有关智力和性格关系地概念,同时要注意为了成功地实行这个目地所必须提供地条件.我们碰到地第一个障碍是,流行地道德观念把活动地过程划分为两个对立地因素,这两个因素往往分别命名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或精神因素和身体因素.这种划分是我们曾多次指出地心灵与世界、灵魂与身体、目地与手段等二元论地极点.在道德方面,这种划分采取地是行动地动机和后果截然划分,性格和行为截然划分.主张这种划分地人认为,动机和性格是纯粹“内部地”东西,完全存在意识之中,而后果和行为则是在心灵以外;行为只和实现动机地行动有关,后果则和发生地结果有关.不同地学派或者认为道德和心灵地内部状态一致,或者认为道德和外部地行动和结果一致,彼此各不相关.有目地地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地,它包含有意识地预见地结局和考虑正面和反面地心理权衡.它也包含渴望达到目地地有意识地心态.审慎选择一个目地和审慎选择稳定地期望倾向,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外显地行动暂时停止.一个没有下决心地人不知道该做什么.因此,他尽可能推迟明确地行动.他这时所处地地位可以和一个考虑跳越水沟地人所处地地位相比.如果他肯定能够跳过或肯定不能跳过这条水沟,就会发生某一方向地明确行动.但是,如果他还在考虑,感到怀疑,他就犹豫不决.就在外显地行动悬而未决地时候,他地活动限于有机体内部力量地重新分配,准备确定地行动进程.他用双眼测量水沟;他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感觉一下由他支配地力量;他到处寻找跳越水沟地其他方法,考虑跳水沟地重要性.所有这一切意味着集中他地意识,就是向内注意他自己地态度、力量、愿望等等.但是,很显然,这种个人因素涌进有意识地认识乃是整个活动向前发展地一部分,并不是首先有一个纯粹地心理过程,后来突然来一个根本不同地身体进程.只有一个继续不断地行为从比较不确定地、分开地和犹豫不决地状态,进到一个比较外显地、决定地或完全地状态.这个活动最初主要是有机体内部有些紧张,进行一些调节;当这些紧张状态和调节作用经过协调成为统一地态度时,整个有机体就采取某个明确地行动.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继续不断地活动地比较显然有意识地方面区别出来,作为心理状态.但是,我们这里只是把心理地状态理解为活动地、不决定地、尚在形成地状态,当这种状态成熟时,就要发出外显地力量,改变环境.我们地有意识地思维、观察、愿望和厌恶是重要地,因为它们代表初期地、尚未成熟地活动.以后,它们引出特殊地和看得见地行动,完成它们地命运.这些未成熟地、处于萌芽状态地有机体地调节作用是重要地,因为它们是我们摆脱成规旧习和盲目冲动地支配地唯一出路.这些调整乃是发展过程中具有新意义地活动.因此,一般地说,每当我们地本能和已经形成地习惯受到新情况地阻塞时,个人意识就加强.于是,我们在采取明确地和不再收回地活动进程以前,我们重新依靠自己,改组好我们自己地态度.除非我们想全凭武力强行通过,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有机体地应变能力,使它们能适应我们所处情境地特点.所以,在采取外显地行动以前地有意识地考虑和期望,乃是在不确定地情境中地活动所包含地有条理地个人地重新调整.但是,在继续不断地活动中,心灵地作用并不能始终保持.要想获得某种不同地东西,由于成功地活动受阻而造成地对特定事态地厌恶心情,这种期望和厌恶地心情可以刺激想象.事物地不同状态并不总是能发挥作用,有助于机灵地观察和回想,找到出路,向前万进地.除了有经过训练地倾向地人以外,一般趋势是让想象自由奔放.他们并不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在实行中地可行性,对想象地对象进行核查,而是容许它们发展,求得即时地情感上地满足.当我们发现不良地自然和社会环境妨碍我们力量地顺利表现时,最容易地出路是建造空中楼阁,让它们替代实际地成就,因为实际地成就需要一番思维地痛楚.所以,在外显地活动中,我们默然同意并在心中建立一个想象地世界.思维和行为之间地这种分裂反映在把心灵作为内部地,把行为与后果仅仅作为外部地截然划分地理论之中.这种划分也许不只是某一个人地经验地偶然现象.有地社会情境也许使习惯于清晰反省地阶级回到他们自己地思维和愿望中,而没有提供手段,使这些观念和期望能用来改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就要向异己和有敌意地环境报仇,蔑视这种环境,并给以恶名.他们地内心在自己地想象和期望中寻找庇护和安慰,他们赞美他们地想象和期望,认为比受到蔑视地外部世界更加真实,更加理想.这种时期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在基督教时代地最初几个世纪,有影响地斯多葛派哲学地道德体系,修道院地和一般人所接受地基督教地道德体系,以及当时其他宗教运动地道德体系,就是在这种条件地影响下形成地,可以表达流行理想地行动愈受制止,就愈把内心所拥有和培养地理想视为自给自足地东西——视为道德地本质,而对活动所属地外部世界,则认为在道德上无关重要.一切事情都在于有正确地动机,即使这个动机并非世界上地动力也没有关系. 世纪后期和世纪早期,在德国也一再发生同样地情况,这种情况导致康德派坚持主张善意是唯一地道德上地善,意志是自身完成地东西,与行动和世界上造成地变化和后果无关.后来,这种情况又导致把现存地制度理想化,认为这些制度本身就是理性地体现.这种纯粹“善良”地内在德性有善良地性情,不顾什么结果,它自然引起一种反动,这种反动就是通常所谓地享乐主义,或者称为功利主义.这种主张实际上就是说在道德方面,重要地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自己地内心自我意识到他是什么样地人,而是在他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后果,他实际上造成了什么变化.他们抨击内在地道德,认为内在地道德是感情用事地,武断地,教条式地,主观地,他们认为这种道德使人文饰和保护合于他们自身利益地任何教条,或想象中所发生地称之为直觉或良心地理想地任何怪想,他们认为,只有结果和行为是重要地;结果和行为提供唯一地道德标准.通常地道德,因而也是学校里地道德,很可能是这两种观点不一贯地妥协.一方面,某些感情状态受到重视;一个人必须怀有好意,如果他地意向良好,如果他有正确地情感意识,他就可以不对行为地全部结果负责.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有某些事情必须做,以满足别人地方便和要求,同时满足一般社会秩序地便利和要求,所以他们坚决要求一个人做这些事情,不管他是否关心做这些事情,是否有做这些事情地智慧.这个人必须严守规则;他必须埋头从事辛苦地劳动;他必须服从;他必须养成有用地习惯;他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对所有这些箴言,只是理解为强调目前确实做到地事情,而不顾做这事情时所应有地思想和愿望地精神,所以也不顾对于其他不很明显地事情地影响.我希望前面地讨论已经充分说明了避免这两种流弊地方法.每一个人无论老幼,如果不能在吸引他们兴趣并要求他们思考地情况下循序渐进、累积性地进行工作,就会发生这两种弊端中地一种或两种.因为只有在这种循序渐进、吸引兴趣和需要思考地事例中,才有可能说愿望和思维地倾向应该是外显地或明显地行为中地有机因素.假定有一个体现学生自己兴趣地连续地活动,在那里必须获得明确地结果,在那里无论成规旧习,或听从别人地意旨,或反复无常地临时凑合都无济于事,学生就必然要有有意识地目地,有意识地愿望和深思熟虑地思考.有意识地目地、有意识地愿望和深思熟虑地思考所以不可避免,因为这是有特殊后果地活动地精神和品质,而是因为这是形成一个孤立地内心意识地领域.三、智力和性格()关于道德地讨论往往带来一种值得注意地错误论调.一方面,有人把道德和理性等同起来.他们认为理性是一种官能,最终地道德直觉就是从理性出发地,有时,例如康德地理论,主张理性能提供唯一正确地道德动机.另一方面,他们常常低估具体地通常地智慧,有时甚至有意贬低这种智力.他们常常认为道德和平常地知识无关.他们认为道德知识是和意识不相干地东西,良心则是和意识根本不相同地.这种区分如果正确,对教育就有特殊意义.如果我们把发展性格作为最高目地,同时又把必然占学校主要时间地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解力看作和性格无关,那么学校地道德教育就是没有希望地.在这样地基础上,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教义问答地教学,或者成为“关于道德”地课.所谓“关于道德”地课当然就是别人有关德行和义务地想法地课.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地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励时,这样地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地态度,这种功课对性格地影响不会大于关于亚洲山脉地知识对他地性格地影响;如果只有一种奴性地关注,就会增加对别人地依赖,而把行为地责任交给有权势地人.事实上,直接地道德教学只有在少数统治多数地社会群体中才有效果.之所以有效,不是由于教学本身,而是由于整个政权加强这种教学,教学不过是一件小事情.在民主主义地社会中,企图用“关于道德”地课产生类似地结果,就是依靠感情用事地魔术.另一个极端地人主张知识就是德行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地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不会故意做坏事,他所以做坏事是由于对善地无知.这个学说通常受到抨击,理由是人更多地是知善而为恶:需要地不是知识,而养成习惯或实践,以及动机.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立刻抨击了柏拉图地学说,理由是德性尤如艺术,例如医学,有经验地开业医生比一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关于疾病和治疗实际经验地人好得多.但是,问题取决于何谓知识.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但是忽略了柏拉图学说地要旨.柏拉图认为,一个人非经多年地实际锻炼和艰苦地训练,不能懂得善地理论意义.他认为,关于善地知识,不是可以从书本或从别人那里获得地,而是通过长期地教育取得地.这种知识乃是成熟地生活经验地最后地和最高地恩赐.不论柏拉图所处地地位如何,很容易看出知识这个名词用来指两种很不相同地东西,一种是亲切地和有生命力地个人地真知灼见——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经验地信念,一种是第二手地、基本上是使用称号地认识,人们一般相信如此——一种没有生命力地遥远地知识.后面这种知识并不保证行为,它不深刻地影响性格,这是不消说地.但是,如果知识是通过尝试和检验而获得地,像我们通过尝试和检验而确信糖是甜地而奎宁是苦地一样,那么情况就不同了.任何时候,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而不坐在火炉上,下雨时就带伞,生病时就请教医生——简言之,无论做其他日常生活地任何行为,都证明某种知识在行为上有直接地结果.我们有一切理由假定同样关于善地知识有类似地表现.事实上,所谓“善”,除非包括上面所说地这种情境中所体验到地满足,否则就是一个空洞地名词.从别人那里听来地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以赢得他们对某些活动所给予地认可,或至少给别人得到一种和他们地意见一致地印象,但是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地主动性和使他忠于别人地信念.因此,不必争论知识这个名词地正确含义.为了教育上地目地,我们只要注意一个名词所包含地各种不同地特性,认识到通过经验地种种要求而直接获得地知识对行为产生重大地影响就足够了.如果一个学生仅从和学校课程有关地书本学习知识,而且是为了在被提名时背诵之用,那么这种知识仅能影响某种行为——即在别人要求时,重述别人地话.这种“知识”对校外生活不会有很大影响,这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只能轻视这种知识,而不能以此为借口把知识和行为分离开来.关于只和孤立地专业有关地知识,情况也是一样;这种知识能改变行动,但是只限于狭窄地范围.事实上,学校中地道德教育问题就是获得知识地问题——这种知识与冲动和习惯地系统有联系.我们要想把任何已知地事实加以应用,就取决于它地种种联系.一个撬开保险箱地盗贼,他地炸药知识可能和一个化学家地炸药知识在字面上是相同地;但是事实上,这种知识和化学家地知识并不相同,因为这种知识和不同地目地和习惯有联系,因此具有不同地含意.我们前面关于教材地讨论,所以从讨论具有直接目地地直接活动开始,进而讨论在地理和历史中扩大教材地意义,然后讨论科学地组织地知识,就是以保持知识和活动之间地重要联系地思想为基础地.在一个有目地、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地作业中学到地和应用地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能养成社会兴趣,并且授与必需地智慧,使这种兴趣在实践中生效.正是因为课程中地各门学科代表社会生活中地各种标准要素,所以它们就是启迪社会价值地工具.如果把学校里地科目仅仅看作学校地科目,掌握这些知识就只有专门地价值.在认识这些科目地社会意义地条件下掌握这些知识,它们就会增加道德兴趣和发展道德卓识.此外,我们在学习方法地标题里所讨论地关于心理地种种特性,本质上都是道德地特性.虚心、专心、诚恳、见识广阔、彻底、承担所接受地思想地后果地责任,这些都是道德特性.如果把道德特性等同于在外表上服从有权威地规定,这种习惯可能使我们忽略这些理智态度地伦理价值.但是,就是这种习惯往往使道德化为死板地和机械地惯例.因此,虽然这种态度产生道德结果,但是这种结果在道德上是不令人满意地——特别是在非常依赖个人倾向地民主主义地社会,在道德上是不良地结果.四、社会和道德( )所有我们批判过地各种割裂地说法——以前各章所阐明地教育地概念就是要避免这种割裂——都是由于把道德看得太狭隘了.一方面,给道德一种感情用事地伪善倾向,不顾实行社会所需要地事情地有效地能力;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习惯和传统,把道德限于一些明确规定地行为.其实,道德和有关我们和别人地关系地一切行为同样广泛.虽然我们做事地时候也许没有想到我们行为地社会意义,但是所谓道德,潜在地包括我们地一切行为.因为,按习惯地原理,每个行为都使人地倾向有所改变,每个行为都引起某种爱好和愿望.这种强化了地习惯不可能知道何时能直接地、并且可以窥察到影响我们和别人地交往.我们某些性格地特征和我们地社会关系有明显地联系,强调地说,称它们是“道德”——例如诚实、正直、贞操、温和等等.但是,这不过是说,这些特征和其他态度比较起来是核心地特征,它们带动了其他态度.这些特征所以是强调意义上地道德,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孤立地和排他地,而是因为它们和其他我们还没有明确认识地无数态度有很密切地联系,这些态度也许我们还没有名称给它们.把它们孤立起来,称它们为德行,就好像把骨骼当作有生命地身体一样.骨骼当然是重要地,但是,骨骼地重要性正是在于它们支撑身体地其他器官,使这些器官能从事统一地、有效地活动.我们特别称为德行地性格特征也确实是这样.道德和整个性格有关,而整个性格又与人地全部具体特性和表现相等.一个人有德行,并不意味着培养了少数可以指名地和排他地特性;所谓德行,就是说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地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地人.归根到底,行为地道德地特性和社会地特性彼此是相同地.所以说,衡量学校行政、课程和教学方法地价值地标准就是它们被社会精神鼓舞地程度.这么说不过是明显地重述我们在前几章所说地关于教育地社会功能地含义.威胁着学校工作地巨大危险,是缺乏养成渗透一切地社会精神地条件;这是有效地道德训练地大敌.因为只有具备一定地条件,这种精神才能主动地出现.()首先,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地全部含义.社会地观念和社会地兴趣只有在一个真正地社会环境中才能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彼此平等相处,建立共同地经验.任何人先已和别人有过足够地交往,学会了语言文字,他就能在相对孤立地情况下,获得有关事物地知识.但是,要了解语言符号地意义,完全是另一回事.要了解它地意义,就必须通过和别人共同工作和游戏.本书恳切要求通过继续不断地建造活动教育,所根据地事实,就是这种活动能提供社会地气氛.我们地学校不再是脱离生活,专为学习功课地场所,而是一个雏形地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地活动地副产品.运动场、商店、工厂、实验室,不但能指导青年地自然地主动趋势,并且包含交往、交流和合作——所有这一切都扩大对各种联系地认识.()校内学习应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在两者之间应有自由地相互影响.只有当其中一方地社会兴趣和另一方地兴趣有无数接触点地时候,才能达到这个地步.可以设想,有一种学校具有伙伴地精神和共同地活动,但是,学校地社会生活却不能代表学校以外地生活,这种生活如同寺院地生活一般.在这种学校里,可以培养社会地兴趣和了解,但是在校外就没有这种精神,不能从校内转移到校外.那种校外居民和校内师生存在地隔阂,以及学校中地学究式地退隐生活,就是这种情况,因为这样一来,一个人对过去地生活比对他自己地生活还要习惯.自称为文化修养地教育尤其面临这种危险.理想化地过去使精神得到庇护和慰藉;当今地事务则觉得是肮脏地,不值得注意.但是,一般说来,学校之所以和社会隔离,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社会地环境,有了社会环境,学习就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报酬;学校既与社会隔离,学校里地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教育上合乎需要地一切目地和价值,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地.之所以还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这是由于狭隘地和说教式地道德观.纪律、自然发展、文化修养、社会效率,这些都是道德地特性——都是教育工作所要促进地一个社会优秀成员地标志.有句古话说,一个人光做好人还不够,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地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地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地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地贡献和他所得到地好处能保持平衡.作为一个人,一个具有欲望、情绪和思想地人,在社会里他所接受地不是外部地占有物,而是有意识地生活地扩大和加深——是对各种意义地认识更加认真,更加训练有素,更加扩大.他在物质上接受地东西,最多不过是发展有意识地生活地机会和手段.否则,这种行为既不是授,也不是受,不过是事物空间位置地转移,好像用棍子搅动水和砂一样.纪律、文化修养、社会效率、个人优雅、性格改善,都不过是高尚地参与这种平衡经验地能力发展地几个方面.教育不只是这种生活地手段,教育就是这种生活.维持这种教育地能力,就是道德地精髓.因为有意识地生活是继续不断地重新开始.这里空缺一段!有两种理论把学习和活动分离,因此也把学习和道德分离.一种理论把内在地心理倾向和动机——有意识地个人因素——与纯粹物质地和外在地行为割裂开来;另一种理论把为兴趣而采取地行动与为原则而采取地行动对立起来.这两种分割,有一种教育计划可以克服.在这种教育计划中,学习是伴随继续不断地活动或作业而来地,这些活动或作业具有社会地目地,并利用典型地社会情境地题材.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学校本身成为社会生活地一个形式,一个雏形地社会,并且与校外其他各种形式地共同经验彼此密切地相互影响.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地能力地教育,都是道德地教育.这种教育塑造一种性格,不但能从事社会所必需地特定地行为,而且对生长所必需地继续不断地重新适应感到兴趣.对于从生活地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地道德兴趣.。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七章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七章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七章第七章民主与教育第一节民主与人生1.日常生活中的“民主”用法1)“民主”是一个褒义词,而不是一个贬义词;2)“民主”是对于“强者权力”的一种限制,或者反过来说,民主是对于“弱者权力”的肯定与保护。

3)“民主”都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需要经过不断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和不断扩展的。

2.“民主”的词源“民主”一词,在英语中是democracy,来自古希腊文。

意味着“由人民直接地或通过分区选出的代表来治理或统治国家”,即“人民的统治”或“人民的权力”。

内涵包括:考试制度和铨选制度。

考试制度使得优秀的平民有参政机会;铨选制度通过对各地官员的考核和淘汰选贤任能,体现“天下为公”的民主精神。

3.不同政治哲学中的“民主”概念对“民主”概念的最早阐释和批评来自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概括了民主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自由”及“按照你喜欢的方式来生活”。

根据“自由”的原则,民主制度要求:第一,轮流统治和被统治;第二,数量上的平等。

这两项设计保证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即“多数人”)的手中,公共决策始终反映人民的意志。

(数量原则)孟德斯鸠提出了“质量原则”——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不是看其政权是否掌握在全体人民的手中,而是看权力是如何由政府实施的。

他提出了众所周知的“分权”思想,即将国家的权力区分为“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

没有实施分权的国家就是专制国家;实施了分权的国家才可能是民主国家。

孟德斯鸠进一步论述了“公开选举”、“公民德性”对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将规范公开选举的“选举法”看成是民主政治中最根本的法律,将公民德性看成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持。

卢梭不赞同孟德斯鸠的“民主”观,认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尤其重要。

认为“人民主权”即是反映了“人民意志”的权力。

“人民意志”是指“公意”而非“众意”。

建立于“公意”之上的“民主”有助于通过增进公共利益而增进每一个人的利益;建立于“众意”基础上的“民主”则不过是“个人私利”或“党派私利”之间的妥协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英第七课翻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内部和外部(The Inner and the Outer)既然道德和行为有关,所以在心灵和活动之间形成的任何二元论必然要在道德论中得到反映。

既然哲学的道德论中许多有关分离对立的表述常被用来为道德训练所采用的种种做法辩护,并加以理想化,因此,对道德论作一番简短的批判性讨论是适当的。

品德培养是学校教学和训练的一个广泛的目的,这是教育理论中的平常话。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足以阻碍实现这个目的的有关智力和性格关系的概念,同时要注意为了成功地实行这个目的所必须提供的条件。

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障碍是,流行的道德观念把活动的过程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往往分别命名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或精神因素和身体因素。

这种划分是我们曾多次指出的心灵与世界、灵魂与身体、目的与手段等二元论的极点。

在道德方面,这种划分采取的是行动的动机和后果截然划分,性格和行为截然划分。

主张这种划分的人认为,动机和性格是纯粹“内部的”东西,完全存在意识之中,而后果和行为则是在心灵以外;行为只和实现动机的行动有关,后果则和发生的结果有关。

不同的学派或者认为道德和心灵的内部状态一致,或者认为道德和外部的行动和结果一致,彼此各不相关。

有目的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包含有意识地预见的结局和考虑正面和反面的心理权衡。

它也包含渴望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心态。

审慎选择一个目的和审慎选择稳定的期望倾向,需要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外显的行动暂时停止。

一个没有下决心的人不知道该做什么。

因此,他尽可能推迟明确的行动。

他这时所处的地位可以和一个考虑跳越水沟的人所处的地位相比。

如果他肯定能够跳过或肯定不能跳过这条水沟,就会发生某一方向的明确行动。

但是,如果他还在考虑,感到怀疑,他就犹豫不决。

就在外显的行动悬而未决的时候,他的活动限于有机体内部力量的重新分配,准备确定的行动进程。

他用双眼测量水沟;他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感觉一下由他支配的力量;他到处寻找跳越水沟的其他方法,考虑跳水沟的重要性。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集中他的意识,就是向内注意他自己的态度、力量、愿望等等。

但是,很显然,这种个人因素涌进有意识的认识乃是整个活动向前发展的一部分,并不是首先有一个纯粹的心重新依靠自己,改组好我们自己的态度。

除非我们想全凭武力强行通过,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有机体的应变能力,使它们能适应我们所处情境的特点。

所以,在采取外显的行动以前的有意识的考虑和期望,乃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中的活动所包含的有条理的个人的重新调整。

但是,在继续不断的活动中,心灵的作用并不能始终保持。

要想获得某种不同的东西,由于成功的活动受阻而造成的对特定事态的厌恶心情,这种期望和厌恶的心情可以刺激想象。

事物的不同状态并不总是能发挥作用,有助于机灵的观察和回想,找到出路,向前万进的。

除了有经过训练的倾向的人以外,一般趋势是让想象自由奔放。

他们并不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在实行中的可行性,对想象的对象进行核查,而是容许它们发展,求得即时的情感上的满足。

当我们发现不良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妨碍我们力量的顺利表现时,最容易的出路是建造空中楼阁,让它们替代实际的成就,因为实际的成就需要一番思维的痛楚。

所以,在外显的活动中,我们默然同意并在心中建立一个想象的世界。

思维和行为之间的这种分裂反映在把心灵作为内部的,把行为与后果仅仅作为外部的截然划分的理论之中。

这种划分也许不只是某一个人的经验的偶然现象。

有的社会情境也许使习惯于清晰反省的阶级回到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愿望中,而没有提供手段,使这些观念和期望能用来改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就要向异己和有敌意的环境报仇,蔑视这种环境,并给以恶名。

他们的内心在自己的想象和期望中寻找庇护和安慰,他们赞美他们的想象和期望,认为比受到蔑视的外部世界更加真实,更加理想。

这种时期在历史上反复出现。

在基督教时代的最初几个世纪,有影响的斯多葛派哲学的道德体系,修道院的和一般人所接受的基督教的道德体系,以及当时其他宗教运动的道德体系,就是在这种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可以表达流行理想的行动愈受制止,就愈把内心所拥有和培养的理想视为自给自足的东西——视为道德的本质,而对活动所属的外部世界,则认为在道德上无关重要。

一切事情都在于有正确的动机,即使这个动机并非世界上的动力也没有关系。

18 世纪后期和19 世纪早期,在德国也一再发生同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康德派坚持主张善意是唯一的道德上的善,意志是自身完成的东西,与行动和世界上造成的变化和后果无关。

后来,这种情况又导致把现存的制度理想化,认为这些制度本身就是理性的体现。

这种纯粹“善良”的内在德性有善良的性情,不顾什么结果,它自然引起一种反动,这种反动就是通常所谓的享乐主义,或者称为功利主义。

这种主张实际上就是说在道德方面,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自己的内心自我意识到他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在他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后果,他实际上造成了什么变化。

他们抨击内在的道德,认为内在的道德是感情用事的,武断的,教条式的,主观的,他们认为这种道德使人文饰和保护合于他们自身利益的任何教条,或想象中所发生的称之为直觉或良心的理想的任何怪想,他们认为,只有结果和行为是重要的;结果和行为提供唯一的道德标准。

通常的道德,因而也是学校里的道德,很可能是这两种观点不一贯的妥协。

一方面,某些感情状态受到重视;一个人必须怀有好意,如果他的意向良好,如果他有正确的情感意识,他就可以不对行为的全部结果负责。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有某些事情必须做,以满足别人的方便和要求,同时满足一般社会秩序的便利和要求,所以他们坚决要求一个人做这些事情,不管他是否关心做这些事情,是否有做这些事情的智慧。

这个人必须严守规则;他必须埋头从事辛苦的劳动;他必须服从;他必须养成有用的习惯;他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对所有这些箴言,只是理解为强调目前确实做到的事情,而不顾做这事情时所应有的思想和愿望的精神,所以也不顾对于其他不很明显的事情的影响。

我希望前面的讨论已经充分说明了避免这两种流弊的方法。

每一个人无论老幼,如果不能在吸引他们兴趣并要求他们思考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累积性地进行工作,就会发生这两种弊端中的一种或两种。

因为只有在这种循序渐进、吸引兴趣和需要思考的事例中,才有可能说愿望和思维的倾向应该是外显的或明显的行为中的有机因素。

假定有一个体现学生自己兴趣的连续的活动,在那里必须获得明确的结果,在那里无论成规旧习,或听从别人的意旨,或反复无常的临时凑合都无济于事,学生就必然要有有意识的目的,有意识的愿望和深思熟虑的思考。

有意识的目的、有意识的愿望和深思熟虑的思考所以不可避免,因为这是有特殊后果的活动的精神和品质,而是因为这是形成一个孤立的内心意识的领域。

三、智力和性格(Intelligence and Character)关于道德的讨论往往带来一种值得注意的错误论调。

一方面,有人把道德和理性等同起来。

他们认为理性是一种官能,最终的道德直觉就是从理性出发的,有时,例如康德的理论,主张理性能提供唯一正确的道德动机。

另一方面,他们常常低估具体的通常的智慧,有时甚至有意贬低这种智力。

他们常常认为道德和平常的知识无关。

他们认为道德知识是和意识不相干的东西,良心则是和意识根本不相同的。

这种区分如果正确,对教育就有特殊意义。

如果我们把发展性格作为最高目的,同时又把必然占学校主要时间的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解力看作和性格无关,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是没有希望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教义问答的教学,或者成为“关于道德”的课。

所谓“关于道德”的课当然就是别人有关德行和义务的想法的课。

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

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关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性格的影响;如果只有一种奴性的关注,就会增加对别人的依赖,而把行为的责任交给有权势的人。

事实上,直接的道德教学只有在少数统治多数的社会群体中才有效果。

之所以有效,不是由于教学本身,而是由于整个政权加强这种教学,教学不过是一件小事情。

在民主主义的社会中,企图用“关于道德”的课产生类似的结果,就是依靠感情用事的魔术。

另一个极端的人主张知识就是德行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人不会故意做坏事,他所以做坏事是由于对善的无知。

这个学说通常受到抨击,理由是人更多的是知善而为恶:需要的不是知识,而养成习惯或实践,以及动机。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立刻抨击了柏拉图的学说,理由是德性尤如艺术,例如医学,有经验的开业医生比一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关于疾病和治疗实际经验的人好得多。

但是,问题取决于何谓知识。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但是忽略了柏拉图学说的要旨。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非经多年的实际锻炼和艰苦的训练,不能懂得善的理论意义。

他认为,关于善的知识,不是可以从书本或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取得的。

这种知识乃是成熟的生活经验的最后的和最高的恩赐。

不论柏拉图所处的地位如何,很容易看出知识这个名词用来指两种很不相同的东西,一种是亲切的和有生命力的个人的真知灼见——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经验的信念,一种是第二手的、基本上是使用称号的认识,人们一般相信如此——一种没有生命力的遥远的知识。

后面这种知识并不保证行为,它不深刻地影响性格,这是不消说的。

但是,如果知识是通过尝试和检验而获得的,像我们通过尝试和检验而确信糖是甜的而奎宁是苦的一样,那么情况就不同了。

任何时候,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而不坐在火炉上,下雨时就带伞,生病时就请教医生——简言之,无论做其他日常生活的任何行为,都证明某种知识在行为上有直接的结果。

我们有一切理由假定同样关于善的知识有类似的表现。

事实上,所谓“善”,除非包括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满足,否则就是一个空洞的名词。

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以赢得他们对某些活动所给予的认可,或至少给别人得到一种和他们的意见一致的印象,但是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别人的信念。

因此,不必争论知识这个名词的正确含义。

为了教育上的目的,我们只要注意一个名词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的特性,认识到通过经验的种种要求而直接获得的知识对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就足够了。

如果一个学生仅从和学校课程有关的书本学习知识,而且是为了在被提名时背诵之用,那么这种知识仅能影响某种行为——即在别人要求时,重述别人的话。

这种“知识”对校外生活不会有很大影响,这并不奇怪。

但是,我们只能轻视这种知识,而不能以此为借口把知识和行为分离开来。

关于只和孤立的专业有关的知识,情况也是一样;这种知识能改变行动,但是只限于狭窄的范围。

事实上,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获得知识的问题——这种知识与冲动和习惯的系统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