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疼痛科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疼痛科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疼痛的概念、评估方法,并对药物止痛、心理护理等内容进行了概括,旨在明确疼痛科病人的护理方法,以便今后更好地为疼痛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疼痛科,疼痛,评估,护理
2007年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

根据文件精神,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可设立“疼痛科”,开展以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主的诊疗服务。

疼痛科的成立是我国疼痛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大大促进疼痛医学的发展,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1]。

护理人员作为医疗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疼痛科的护理工作内容,提高护士的疼痛专业技能,将对疼痛科未来的发展以及提高疼痛患者生命质量具有较深远的影响。

1 疼痛的概念
1.1疼痛的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协会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非愉快的感觉体验和情感体验,通常在发生或引起各种组织损伤乃至继续组织损伤时的一种特殊表现[2]。

根据疼痛持续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3]。

疼痛科所涉及的主要是慢性疼痛,目前学术界将慢性疼痛定义为:将导致患者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可能没有任何确切病因或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持续存在[4]。

它可分为感觉伤害性(组织损伤所致)、神经性(神经通路损害所致)和心理性(与情绪及相关心理过程有关)[5]。

1.2疼痛的特征疼痛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安全机制,当出现情况时它能唤起避免损伤的行为。

同时疼痛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的、多方面的体验,根据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而变化[6]。

1.3疼痛的危害疼痛可以导致不可预料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不良后果[7]。

而慢性疼痛不同于急性疼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反应。

由于疼痛变得时间更长和持续,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活动异常[6,8],使整体生活质量下降,如社会活动减少、焦虑、抑郁、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记忆力衰退[9]、内分泌功能障碍、穿衣障碍、自我形象紊乱及情绪不佳等[10],长期疼痛的折磨使病人产生悲观绝望甚至轻生的念头[11]。

2 疼痛的评估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5个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12]。

而减缓疼痛是一项基本人权,从法律、专业及人权的角度讲,评估疼痛且记录评估结果是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3],如何对病人的疼痛作出正确的评估成为了护理实践的关键。

2.1评估工具目前疼痛的评估工具较多,常用的方法有:口述分级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视觉模拟评分表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数字评分量表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文字描述评分量表法(Verbal descriptors scale VDS)、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Mcgill 疼痛分级法、McMillan法,还有针对儿童的儿童疼痛表示法等[8,14,15]。

除了利用这些评估工具,还可以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等,间接了解疼痛的程度[16]。

2.2影响评估的因素影响疼痛评估的因素主要包括对疼痛护理不重视、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及文化背景等[17]。

在评估时护士应该以整体的观点看待慢性疼痛患者,多与患者的家属相沟通、与患者的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相结合,同时注意病人的个体性,根据不同的病人选择不同的评估工具,综合化的考虑、个体化的评估,及时制定和调整疼痛护理计划。

3 疼痛的护理
3.1药物止痛
3.1.1非癌性疼痛 (1)阿片类。

在仔细选择病例及严密监护下,阿片类可以使疼痛变得可以忍受,改善劳动能力,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副作用。

(2)非甾体类抗炎药。

此类药对于慢性疼痛急性加重期较有效,如背部疼痛的急性加重时。

(3)改变精神活动的药。

抗抑郁药及抗惊厥药在治疗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方面有效。

(4)简单的止痛剂。

如醋氨酚(5) 补钙、补磷药物。

能增加骨量,因而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是有利的。

(6)辣椒辣素软膏。

由辣椒制成,能有效控制疱疹后神经痛[4]。

另外对于轻至中度的肌肉骨骼疼痛,可首先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重度疼痛者可使用镇痛剂,镇痛作用肯定,但必须由医生处方给药。

对神经病变性疼痛,医生往往运用某些非镇痛剂类的药物止痛,由此会暂时性导致病痛
的消失,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8]。

3.1.2癌性疼痛可按照WHO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法进行用药[19]。

除此之外现在的许多新方法、新技术正不断的应用,例如(1)硬膜外止痛法:根据疼痛所在部位,选用相应神经节段,用0.02%盐酸吗啡(或芬太尼、美散痛等)以生理盐水10ml稀释,注入硬膜外腔。

将注射端封闭于无菌瓶内,将置管部位用无菌敷料包扎,可反复注射,此法特别适合于晚期癌症疼痛、家庭病床患者,置管一般保留20天,最长达37天[20]。

(2)自控镇痛装置(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c,PCA):患者拥有一个用计数电子仪控制的注药泵将药物按规定浓度和速度匀速注入体内,或当病人意识疼痛发生或加剧时,按压控制按钮,将事先设定的止痛药注入体内,由病人自己管理[21]。

(3)水针治疗:根据病种和疼痛部位选取不同穴位,以颅痛定、地塞米松、维生素B12穴位注射,通过经络起镇痛作用,对中晚期癌痛有效率达100%[22]。

3.1.3注意用药个体化根据病人不同的性别、年龄等制定不同的用药措施。

例如老年患者出现非甾体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可首选阿片类药物,且需要的剂量也比年轻人要低,初始应用宜从正常剂量的1/4或1/2开始,然后缓慢滴定达到最佳治疗效果[23]。

另外老年人对哌替啶的活性代谢产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敏感,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该药,盐酸吗啡和羟考酮等活性代谢产物较少,适宜于老年病人应用等等[24]。

用药后护士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向患者作好用药的宣教工作,并把药物止痛与其他止痛方法相结合,更好的促进治疗效果。

3.2心理护理
3.2.1一般的外部护理保持良好环境,减少疼痛的剌激,争取家属配合,防止消极暗示,耐心敏锐地观察病人疼痛反应,了解疼痛的一般状况,并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25,26]。

3.2.2通过心理治疗缓解疼痛(1)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疼痛的知觉,把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与疾病痛苦无关的其他事情上。

如集中注意力于阅读、听音乐、看有趣的电视或与来访者谈话等活动上时,因有一些感觉印象与对疼痛的注意力竞争故痛感减轻[25,26]。

(2)催眠暗示疗法:由于不良的暗示作用可以产生或增加疼痛。

但采用良好的暗示也可以消除疼痛,特别是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可以
使病人放松,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和提高病人的痛阈,这样就可以取得减轻疼痛或终止疼痛的效果[27]。

(3)松弛疗法:病人自然平卧、闭眼、两手放于腹部进行缓慢的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到躯干四肢,全身变软,这是一种加强病人应付能力的心理护理手段[28]。

(4)行为自我控制治疗:医护人员及家属参加病人的自发调整,防止病人替换性疼痛症状的出现,如对病人适当积极的行为表现给以正面的积极鼓励和关心,对于病人不恰当的疼痛表现不予积极鼓励和关心,这样可以帮助病人培养健康有益的行为,以利于矫正不恰当的疼痛行为表现[29]。

3.2.3争取家属的配合在患者疼痛时,陪伴家属将会受到患者影响,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

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除积极治疗患者疾病,减少家属的担心外,应对家属和陪伴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学教育,使他们增强信心,配合治疗[30]。

3.3其他方法
除了应用上述方法以外,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止痛方法,如: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5]、理疗或按摩疗法[9]、物理止痛法(冷敷或热敷)[31]、针灸疗法[31],对于癌痛还可应用放射治疗[11]、基因治疗[31]等等,甚至让患者静坐行节律性深呼吸也可以达到减缓疼痛目的[31]。

4 康复指导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精神、情绪的波动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使得疾病恶化或复发。

进行适当的娱乐和体育锻炼,改善肌肉紧张度和活动性,如散步、徒手操等等,根据病人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避免过度疲劳,不能病情稍有好转就立即投入工作当中,防止复发。

并定时回医院检查,听从医生的指导[29,32]。

办好疼痛科是医院与时具进的侧面体现,对于这样一个正在不断的成长和完善着的新兴科室,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同时应不断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各大医院也应组织院内、院外的学习活动,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交换宝贵经验。

随着疼痛科不断的发展,对疼痛科病人的护理工作应更加详细,能否根据疼痛科所涉及疾病的种类、新的治疗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对疼痛护理进行阐述,这
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崇荣,陈金生. 谈疼痛科的建设与发展[J]. 现代医院,2009,9(1):12-13
[2] 戴佩荣. 疼痛护理的研究现状及护理[J]. 天津护理杂志,1999,4(9):177
[3] 庞小兰. 慢性疼痛的控制方法[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11
[4] 冀孟菊,康彬. 恶性肿瘤患者亲属的健康教育[J]. 南方护理学报,2004,11(4):50-51
[5] 苏秀萍,王美蓉,陈玉萍. 慢性疼痛的治疗和护理[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17-18
[6] 毛桂珍. 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3):498-499
[7] Closs SJ Pain in elderly Patients: a neglected phenomenon[J]. Journal of Adranced Nursing,1994,19(6):107(2)-108
[8] 史晓艳. 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11-12
[9] Ferrell BA. Ferrell BR,Osterweil D. Pain in the nursing hom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1991,38(4):409-414
[10] Stein W. Pain in the nursing home[J]. 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2001,17(3):575-594
[11] 周薇. 癌症病人的疼痛护理进展[J]. 护理研究, 2006,20(2):383-384
[12] Merboth MK,Batnason S. Managing 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J]. Nur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13] Schofield P. Pain assessment how far have we come in listening to our patients[J]. Professional Nurse,2003,18(5):276-279
[14] 王艳,邓胜平. 病人疼痛评估及其护理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04,19(15):78-80
[15] Stanik-Hutt JA. Pain management in the critically ill[J]. Grit Care Nurse,2003,23(2):99-102
[16] 陈梅芳,吕振琪. 有关病人疼痛诉求处置的新观念[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7):311
[17] 宋春玲,颜珂. 78例疼痛病人护理[J]. 农垦医学,2004,26(5):381-382
[18] 张艳军,梁宏霞,赵静. 内科老年患者慢性疼痛的护理评估与措施[J]. 临床误诊误治,2007,20(7):99-100
[19] 段广瑾,刘英圣,李红霞,景凤霞. 癌性疼痛的心理护理[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6):768
[20] 苗桂萍. 疼痛控制及护理的新进展[J]. 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6-7
[21] 谢桂春. 疼痛的护理评估及控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 182-183
[22] 陶敏,鲁汉英,陈南珠. 水针治疗晚期肋疼痛的临床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615-6161
[23] Mclaffery M,Paserol C,Mclsffery M,etal Pain:Clinical manual[M].2nd StLouis:Mosby,1999:674-710
[24] Pasero CL,McCaffery M. Managing postoperative pain in the elderly[J]. Am J Nurs,1996,96(10):38-45
[25] 崔凤琴. 浅谈疼痛病人的护理体会[J]. 中原医刊,2005,32(18):83-84
[26] 高爱金. 浅谈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7):24
[27] 刘新凤. 对住院病人的疼痛控制[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1):522-523
[28] 倪文秀,孙建珍. 疼痛患者的观察及心理护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5):598-599
[29] 郭晓燕,陆宁. 浅议疼痛科心理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4)A:339-340
[30] 彭成花,刘金英. 疼痛的心理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219
[31] 李文艳,杨志华,亓芳迎,陈广育,杨茹,李涛,宋娟荣. 循证护理在肿瘤疼痛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774
[32] 赵继军. 疼痛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