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8 第24课 答司马谏议书(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答司马谏议书》
一、教学目的: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课题:答司马谏议书【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与成就评价;2、理解作者的变法立场和改革精神;3、探究本文反驳的艺术。
【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的变法立场和改革精神;2、探究本文反驳的艺术。
【学习流程】一、导语“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
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二、知识链接(一)解题答:答复司马谏议: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书:书信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二)走近人物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封荆国公,世人亦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夙有“矫世变俗之志”,力求变法。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
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2019_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含解析)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一致,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但)最终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我)只是很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白;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到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推行新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制造事端;替国家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上策,皇上于是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百姓全都埋怨,这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
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引导1、课前准备。
要求如下:(1)课前让学生翻阅历史课本中相关“王安石变法”的章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2)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二)活动流程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
2、文题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3、诵读感受(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缺乏。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书信《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书信《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书信《*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的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3、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但又有一些怕文言文,主要原因在于,文言教学枯燥,大量字词理解,段落背诵,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更应该活跃文言教学课堂,运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学能领会到文言中所体现的道理,《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在巩固之前的教学基础同时,要积累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主旨的能力,使学生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积累一定文学常识。
3重点难点1、重点字词的落实,文言知识的积累2、自主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活动2【活动】师生问答互动,理清文章层次结构1、司马光曾写信给王安石反对他变法中的什么内容?(找出原句——翻译)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王安石是如何一一辩解,作回复的?(找原句——翻译)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这一段反驳有什么特点?。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王安石在文中的观点和立场。
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掌握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准确翻译,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进行回应的一篇论文。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观点、论证方法等。
3.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2)分析作者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司马光的批评持何种态度。
重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论点,以及如何用事实和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学习论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举例、设问等手法进行论证。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明白如何用事实说话。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或论证方法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对话引入生1:我觉得文言文挺有意思的,就是有些字词的意思不好理解。
生2:我喜欢通过故事来学习文言文,感觉更有趣。
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鲁人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____召_见__,__接_见________ ⑤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被_______
(5)修
① ② ③ ④议 乃 此 是地 以 法 重有 圣度 修.崇 人而 岳山 不修 阳.峻 期楼 之岭于 修.,朝_古__茂廷__林_修_____修建.修______竹学___正___习___,_______修______订长____,____高___________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_____修__养____
之后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 无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 “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4.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 样?
【名师点拨】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 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 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 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 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象,合理即 可)
2.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 的?
【提示】 信中主要针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这四件事一一给予驳斥,进 而为自己辩明。在驳斥前,作者先提及一个双方 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大弊 端,即所要驳的谬论。
然后逐一分析所谓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为己辩明,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驳斥了 对方的观点。结论同中有变,对四点的驳斥,均 是以“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 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最后对“致怨” 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顾的态度,此处无声胜有 声。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怀念王安石 你走了,带着你的梦想你走了,带着你的遗憾 你走了,带着你的光环你走了,带着吐给你的 唾沫你走了。 你走了,你留给了人间太多的东西,不管是经 验还是教训,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不管是诗词还是文章,不管是 道德还是性情,你都留了下来。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重要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习文章逐条反驳的说理艺术和驳论文写作手法。
3.欣赏其简洁严谨,理足气盛,寓刚于柔的语言风格。
4。
感受作者的人格精神。
一、导入:提到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是一生的政敌和朋友。
王安石出生在1021年12月,比司马光小两岁。
两人又在1086年5月和10月相继离世。
他们先后都担任过宰相。
他们都不是“太平阁老”。
《邵氏闻见录》里记载“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
他们都是刚正不阿、敢作敢为、惊动朝野的“铁腕能臣”。
他们也是同气相求、私交甚厚的朋友,他们都有“立身行道,辅世养民”的政治抱负;他们又是“所操之术多异”,和而不同的君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顶级文学家王安石和顶级史学家司马光在行政治国方面的一次交锋,进一步领略王安石的论辩风采。
二、文题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是司马光的复姓。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三、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开始推行新法。
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第二年(1070年)二月二十七日,推心置腹地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
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共312个字,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
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四、精研文本,展开教学活动活动一;检查预习导学案(亦可另作一课时)。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八 第24课 答司马谏议书(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推荐
第24课答司马谏议书(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72)走近作者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相关背景宋神宗煕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
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煕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
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某 启:昨日 蒙 教, 窃 以为与君实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游处相好之日 久, 而 议 事 每 不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合, 所操之术 多 异 故也。
致,(这是因为)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某:作者自称。
游处:交游相处。
所操之术:所坚持的政治主张。
虽 欲 强聒, 终虽然想要硬啰嗦几句,(但)终必 不 蒙 见察, 故 略究一定是不能蒙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上报, 不复一一 自 辨; 重念蒙君实 视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遇厚,于 反复 不宜 卤 莽,故 今 具 道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所以,冀 君实或见 恕 也。
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强聒(qiǎnɡɡuō):指勉强作解释。
聒,聒嗓。
上报:写回信。
视遇:看待。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详细,详尽。
冀:希望。
盖儒 者 所争, 尤 在 于名 实,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名 实 已 明, 而 天下之(是否相符),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理 得矣。
今 君实所以见 教者, 以为大道理(也就)掌握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 官、 生 事、 征(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利、拒 谏, 以 致天下 怨 谤也。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文中古文词汇的理解。
2. 论据的提取和论证过程的分析。
二、教学准备教材:《答司马谏议书》文本辅助材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词汇解析、论证方法介绍等教学用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文本内容,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讲解词汇和文本解析(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讲解文中古文词汇,分析文本结构,提炼关键观点和论据。
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中的观点和论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6. 辩论赛(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赛,围绕《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观点和论据展开辩论,锻炼辩论能力。
7. 评价与反馈(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辩论赛,评价学生在《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中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扩展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司马光和谏议官,进行场景再现,体会双方辩论的氛围和情绪。
3. 历史知识竞赛:组织一场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七、教学难点突破策略1. 古文词汇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文中出现的古文词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 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情境: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如何看待?如何评判?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
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些事件,你如何评判?现状是我们同学写议论文,不会讲理,往往是论据的堆砌。
其实,讲理有讲理的方法,《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一篇完美的示范。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另类的文言文课。
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探究说理方法: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一)分层次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二) 如何说理?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其起也,或从髙远处落墨,或直标题旨,或径为断案,或明揭要旨之定义與说,既善取势,又极简炼。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明确: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明确: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译文:众人习惯于苟且度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事、和大家一样媚俗认为是好的,皇上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自己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众人为什么还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以时:及时,适时。
中(zhòn ɡ):合适,恰当。
主:君主,国君。
且周公 以 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 必 从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可随便罢了,哪里一定要听从而成 之耶?成王的玩笑,并促成它呢?⎣⎡⎦⎤苟:苟且,随便。
设 有 不幸, 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王以 桐 叶 戏妇 寺, 亦将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妃嫔和太监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按这举而从之 乎?种玩笑去办吗?⎣⎡⎦⎤设:假设,如果。
妇寺:妇人和宦官,这里偏指“寺”,指古代内廷近侍。
寺,同“侍”。
凡 王者之德, 在 行之何若。
大凡君王的言论行动,要看实行得怎样。
⎣⎡⎦⎤德:言论行动。
设未得其如果不恰当,虽十易之 不为 病; 要 于其当,不可 使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能够让易也,而 况 以其 戏 乎?若 戏 而他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必 行之,是 周公 教 王遂 过 也。
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了。
⎣⎡遂过:把错 ⎦⎤误想法变成现实。
遂,顺、迁就。
吾意 周公辅 成王,宜 以 道,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应当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他,使从容 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 不 逢 其他的举止行动和嬉乐,应恰如其分而已,一定不会去迎合他 失 而为之辞。
的过错并替他辩饰。
⎣⎡道:正道、主张,指下文的“大中”。
优乐:嬉笑言谈。
大中:大中之道,⎦⎤柳宗元心中的理想道德规范,指不偏不倚、适合情势的圣人教化。
逢其失而为之辞:迎合其过错并为之开脱。
又不 当 束缚之, 驰骤之, 使若 牛又不应当对他管束太严,催促求快,使他终日奔忙,像使唤牛马然, 急 则 败矣。
马那样,急于使他成长反会坏事。
⎣⎡束缚:约束太严格。
驰骤:催促求快。
急则败矣:逼迫催促太 ⎦⎤急就会坏事。
且家人父子 尚不能以此 自 克, 况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自我约束,况号 为 君臣 者耶?何况名分上还有君臣之别的人呢?⎣⎡⎦⎤克:约束。
号:名号。
是 直这不过是那些小 丈夫 缺缺 者 之事,非 周公所宜 用,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 故 不可 信。
的做法,因此不可相信。
⎣⎡⎦⎤缺缺者:耍小聪明的人。
或 曰:封唐叔, 史佚 成 之。
有的古书记载说:封唐叔这件事,是太史尹佚促成的。
⎣⎡⎦⎤唐叔:即叔虞,封于唐,故称。
史佚:周武王时太史尹佚。
成:促成。
文意感知《桐叶封弟辩》,通过“古之传者有言”,即成王与周公之间的一段对话,说明君王也有说玩笑话的时候,而当君王说玩笑话、说错了话的时候,为臣的就可以不听从并请他改正,“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对封建礼教、对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大胆挑战。
思维导图桐叶封弟辩 ⎩⎪⎨⎪⎧ 介绍桐叶封弟的故事―→树立辩驳目标表明自己的看法,分析周公的过错―→态度鲜明,剖析深刻指出周公的责任―→提出政治主张交代关于桐叶封弟的另一种说法―→寓意深远(对应学生用书P5)一、通假字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同“侍”,译为“古代的内廷近侍”二、古今异义1.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古义:指不合适,不恰当。
中,读zh òng今义:指不中用,不可以,不好。
方言词,形容词。
中,读zh ōn ɡ2.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 古义:是两个词,从,听从。
而,连词,表承接、递进关系今义:是一个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3.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古义:指行动、举止今义:指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也指时间或经济宽裕4.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古义:指催促求快今义:指驰骋,骑马奔驰5.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古义:句中泛指一般人。
“小丈夫”泛指见识浅薄的人今义:泛指成年男子;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三、一词多义1.意⎩⎪⎨⎪⎧ ①此非先君之意.也 意图,心意②吾意.不然 认为 2.宜⎩⎪⎨⎪⎧ ①周公宜.以时言于王 应当②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 合适,适宜 3.道⎩⎪⎨⎪⎧ ①宜以道.,从容优乐 正道,主张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道理 4.克⎩⎪⎨⎪⎧①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 约束②奉公克.己,矜悯孤羸 克制 5.之⎩⎪⎨⎪⎧ ①古之.传者有言 结构助词,的②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指示代词,指这件事情③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 指示代词,指唐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民6.以⎩⎪⎪⎪⎨⎪⎪⎪⎧①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 介词,表工具或手段,可以为“拿”或“把”②周公宜以.时言于王 介词,表时间,可译为“在”③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连词,用法相当于“而”,表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④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动词,以为,认为⑤而况以.其戏乎 介词,表手段或凭借,可译为“拿”、“用”⑥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 介词,表手段,可译为“用” 7.于⎩⎪⎨⎪⎧①乃封小弱弟于.唐 介词,表处所或对象,可译为“把”“拿”或“到”②周公宜以时言于.王 介词,表对象,可译为“给”“向”,也可不译 8.其⎩⎪⎨⎪⎧①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代词,他,指周成王②其.得为圣乎 代词,他,指周公 四、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使……实现,促成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王曰:“戏也。
”(“……也”表判断)(2)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
(前一分句是肯定判断,无标志判断句,注意这里的“是”作指示代词,不表判断;后一分句用“非”表否定判断)2.省略句(1)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
”(“封”的前面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2)王以桐叶戏妇寺。
(“戏”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3.状语后置句乃封小弱弟于唐。
(介宾短语“于唐”作“封”的状语,后置)(对应学生用书P6)1.“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这一设问十分有力,不但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本文“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的中心论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中官宦擅政的嘲讽。
2.作者借“桐叶封弟”这件事,意在阐明什么样的观点?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有什么可贵之处?明确:作者的观点是“王者之德”“要于其当”。
这样的观点,大胆否定了“天子不可戏”的君王神性,这在当时需要有超乎常人的胆识和气魄,是极为可贵的。
3.在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断定“古之传者”所言不可信?明确:作者先从臣下辅君之道说起,认为周公一定不会去曲己迎合王意;继以牛马为喻,说周公应懂得“急则败矣”的道理,因而也不会给成王施加压力;最后以人之常情作比,说即使家庭父子间也不能以戏言相互约束,何况是君臣之间。
在作了这样几层推论之后,作者断定“古之传者”所言不可信。
4.第四段看似是闲笔,其实很重要。
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它说明历史记载也不尽相同,“封唐叔,史佚成之”就是另一说法。
这就暗示这个故事本身的不可信;它还说明,后人不应拘泥于历史记载,而更应思考这些史料是否合乎情理。
这样,最后一段就与第二段“吾意不然”呼应,就成了第三段“故不可信”的注脚。
写法鉴赏1.反复曲折,波澜起伏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反复推敲,层层推进,正反论证,说明“桐叶封地”的记载不可相信,其逻辑不能成立。
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闪耀着深刻的思想光芒,为辩体文中的力作。
2.先驳后立,透彻自然这篇短小的史评,用的是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
作者表面上像是在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
作者大胆地否定了“天子不可戏”这种君王特有的神性,也对周公这样的圣贤办事的权威性提出怀疑:“其得为圣乎?”目的是阐明作者的政治主张:“王者之德”“要于其当”;辅佐帝王,“要归之大中而已”。
素材挖掘桐叶封弟是一个典故。
说的是周成王年少无知,有一次与弟弟玩耍时,拿桐叶说要封弟弟。
不料周公却一本正经地入贺,非要把这个玩笑当真。
成王说自己不过是和弟弟在玩游戏,周公说天子无戏言,把成王堵得死死的,只好弄假成真,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桐叶封弟的整体思想诠释了一个概念:天子无戏言。
[应用角度]这个故事是夸赞周公的,他及时提醒了周成王要意识到自己的天子身份,要负起天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