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
1《定风波》教学实录
执教:重庆市渝北区高中语文教研员?秦勤
导入——
师:这是一个阅读时代。热爱阅读的你,你们,知道如何在阅读中与作者对
话,与文本交谈吗,你知道该怎样摆脱当下“浅阅读”潮流的侵袭,读出深刻来吗, 生:(安静的听)
师:同学们,阅读如登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阅读如参禅,参禅之
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细细推敲,阅读诚如是:初见文本,需触摸文字,寻绎文
字表层上的涵义无疑是第一要义,故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第一境界;但要
想有更深的领悟,是不是需要“看山水之外的风光”或者说“从山水之外看山水”,那就是由所在文本出发,因文及人,寻觅隐藏在“山”、“水”背后的作者身影;而最后当你所有风景都看透,再回归文本看细水长流之时,你会发现山依然
青翠,水依然奔涌,只是这山这水,已具有另一种内涵了,总有一些永恒会映在你的眼里,更留在你的心里。把参禅的这个道理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形成“文学文本解读三境界”模式。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研讨苏轼词《定风波》。
【投影:文学文本阅读三境界
1、看山看水——感知文字,寻绎本义;
2、从山水之外看山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3、再看山水——回归文本,重构精神。】
展开1——感知文字,寻绎本义。
师:首先我们进入看山看水环节,初见文本,我们要感知文字,探寻本义。我们常说“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对于诗词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诵读有哪些要求呢,
生:读出感情。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诵读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诵读诗词的关键。能读出情感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那么如何用声音去还原作者的情感呢, 生:必须要和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由内发出的感情。
生:我认为诵读的语速有讲究,比如快慢处理可以让人理解到作者的情感。还需要强调某些字词。
师:说的很好~在技巧上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看苏轼这首词哪些地方需要特殊处理,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
生:(自由诵读,前后左右讨论,约6分钟。)
师:大家来谈谈哪些字词句需要特殊处理呢,
生:从小序开始,“余独不觉”的“独”,因为“同行皆狼狈”,只有他没有狼狈的感觉。还有“莫听”、“何妨”要重读;“谁怕”的调,可高一点。“一蓑烟雨任平生”重读“任”字,
1该案例选自2011年重庆市主城区高中语文教研员能力建设活动公开课.(有删节)
因为表达苏轼豪放不羁的感觉。还有“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却”字,欢快一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重读“晴”,特别突出那种不惧风雨的精神。(生范读)
师:很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还有没有补充。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风雨”和“晴”都可以延长一点。因为两者是并列的,都表现作者对环境的不在乎,很淡然。(生范读) 生:我们这组觉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胜”字应该读重一点,而且可以稍微拉长一点。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
师:“竹杖芒鞋”真能“轻胜马”吗,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生:视风雨为无物,很豁达。
师:刚才有同学说“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特别应重读“莫听”、“何妨”。“莫听穿林打叶声”和“穿林打叶声”有什么区别,“何妨吟啸且徐行”和“吟啸且徐行”有什么区别,
生:因为,加上“莫听”、“何妨”就增添了作者的一种感情。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生范读)
师:同学们提出的朗诵要领都很有道理,我相信大家对如何朗读好这首词,如何诵读好一首古诗词都有了清楚的认识。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熟读的基础上去鉴赏才能有更深的感悟。
下面咱们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边读边思考:从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师:从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要求:用一个或两个词概括。请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鉴赏。
生:我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和“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看到了一个乐观旷达的抒情主人公。
生:我从“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看到一个不为外物所动,所干扰的诗人。
生:我从“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看到一个随遇而安很豁达的抒情主人公。
生:我从“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中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抒情主人公。
生:我从“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看到一个很淡定的抒情主人公。
师:在大家的描述中,我仿佛看见一个沉着、豪迈、随遇而安的抒情主人公在漫天风雨中向我们走来,看来大家对全词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了。但是要想对词作有更深的感悟,我们还需要由所在文本出发,因文及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展开2——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师:这首《定风波》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少年得志,早年顺遂的仕途,洋溢的才情,开朗的性格,乐游广交的生活,使他在当时的文坛政坛如鱼得水。可是由于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的发生沦为阶下囚,被贬黄州。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几句吗,
【投影:关键词一?苏轼与黄州】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苏轼由此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仕途闲人。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请大家看补充资料,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投影:“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余秋雨】
生:苏东坡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所以“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生: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
生:增加了黄州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关注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