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ZK1蛋白对药物转运体的调控

合集下载

细胞骨架蛋白c端pdlim1

细胞骨架蛋白c端pdlim1

细胞骨架蛋白c端pdlim1
细胞骨架蛋白PDZ和LIM结构蛋白1(PDZ和LIM结构蛋白1)
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它在细胞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PDZ和LIM
结构蛋白1主要通过其C端结构域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参与
调控细胞骨架的动态重组、细胞黏附、细胞运动和信号转导等生物
学过程。

就其C端结构域而言,PDZ和LIM结构蛋白1的C端含有PDZ
结构域和LIM结构域。

PDZ结构域通常与其他蛋白的C端尾部结合,从而参与形成蛋白复合物并调节信号传导通路。

而LIM结构域则参
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和细胞骨架的动态重组,对细胞形态和运动等
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

在细胞内,PDZ和LIM结构蛋白1通过其C端结构域与多种蛋
白相互作用,如α-肌动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
白等,调控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和信号传导。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
PDZ和LIM结构蛋白1在细胞内定位和功能发挥上具有多样性和复
杂性。

总的来说,细胞骨架蛋白PDZ和LIM结构蛋白1的C端PDZ和
LIM结构域通过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控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功能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PDZK1蛋白对药物转运体的调控

PDZK1蛋白对药物转运体的调控

•2021/6/4
•7
PDZK1与谷氨酸转运体EAAC1
谷氨酸转运体EAAC1是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 体,介导兴奋性氨基酸在上皮细胞的吸收。有人研 究发现表达于MDCK细胞的PDZK1 将限EAAC1 ,并可提高其表面活性。除去PDZ结合域,可导 致EAAC1发生内化和降解,PDZK1还可以促进 EAAC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
•2021/6/4
•10
谢 谢!
•2021/6/4
•11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3、PDZK1作为转运体调控蛋白,可以调控肠 道OCTN2,从而影响其底物的肠道吸收,PDZK1 基因突变造成OCTN2 转运能力下降和定位改变 也证明了PDZK1 对OCTN2 的调控作用。
•2021/6/4
•6
PDZK1对PEPT1、PEPT2的调控作用
1、PEPT1、PEPT4
•8
PDZK1对BCRP的调控作用
1、BCRP是人乳腺癌耐药蛋白转运体,属于 ABC转运体家族,是影响药物处置和导致肿瘤多 药耐药的重要转运体。
2、研究结果表明:PDZK1对BCRP具有直接 调控作用,PDZK1在BCRP的顶膜定位中起着重 要作用。这一发现对于认识由BCRP介导的肿瘤 多药耐药以及药物转运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 时,另一个重要的肠道外排转运体MDR1其表达 在PDZK1基因敲除小鼠中却未受影响,这一结果表 明PDZK1对BCRP的调控作用是特异性的。
一类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及易化扩散型,称为 溶质转运(SLC)家族。如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有 机阴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寡 肽 转 运体、一元羧酸转运体等。
另一类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型,依赖 释放的能 量可将底 物泵出细胞,称为三磷酸腺苷结合盒 (ABC) 转运体,包括胆盐外排转运蛋白、多药耐 药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等 。

zo-1蛋白定位

zo-1蛋白定位

zo-1蛋白定位ZO-1蛋白是一种紧密连接蛋白,它是细胞间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细胞附着、细胞形态维持和跨细胞屏障的作用。

ZO-1蛋白的功能与其定位密切相关,它主要定位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在细胞间接触区域形成带状附件。

ZO-1蛋白的定位与其功能有密切关系。

ZO-1蛋白通过与其他紧密连接蛋白(如ZO-2和ZO-3)以及细胞骨架蛋白(如肌动蛋白和微管)相互作用,形成细胞膜下的连接结构,维持细胞间连接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ZO-1蛋白的定位异常会导致细胞间连接的紊乱,进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在细胞内部,ZO-1蛋白主要定位于转运体和内质网系统。

通过与其他细胞骨架蛋白相互作用,ZO-1蛋白能够参与细胞的内部运输和分泌过程。

研究发现,在ZO-1蛋白缺失的细胞中,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分泌受到影响,导致细胞功能的异常。

此外,ZO-1蛋白在细胞活动和运动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ZO-1蛋白可以参与细胞的肌动蛋白重排和细胞的形态变化。

通过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ZO-1蛋白能够调控细胞骨架的动态重组,从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和运动能力。

对ZO-1蛋白的定位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细胞间连接和细胞活动的调控机制。

以下是一些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1. Fanning AS, Anderson JM.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DZ domain networks. Curr Biol. 1999;9(15):R551-553.2. Itoh M, Nagafuchi A, Moroi S, Tsukita S. Involvement of ZO-1 in cadherin-based cell adhesion through its direct binding to alpha catenin and actin filaments. J Cell Biol. 1997;138(1):181-192.3. Katsuno T, Umeda K, Matsui T, et al. Deficiency of zonula occludens-1 causes embryonic lethal phenotype associated with defected yolk sac angiogenesis and apoptosis of embryonic cells. Mol Biol Cell. 2008;19(6):2465-2475.4. Fanning AS, Jameson BJ, Jesaitis LA, Anderson JM. The tight junction protein ZO-1 establishes a link between 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occludin and the actin cytoskeleton. J Biol Chem. 1998;273(45):29745-29753.5. Stevenson BR, Siliciano JD, Mooseker MS, Goodenough DA. Identification of ZO-1: 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peptide associated with the tight junction (zonula occludens) in a variety of epithelia. J Cell Biol. 1986;103(3):755-766.这些研究对ZO-1蛋白的定位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展示了ZO-1蛋白在细胞间连接、细胞活动和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精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精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精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作者:李莉李钰杨绍杰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第13期[摘要]目的采用網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探讨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筛选黄精丸的潜在活性成分,DrugBank数据库预测化合物靶点;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构建韦恩图,得到黄精丸治疗AD的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 3.8.1 软件生成药物-成分-靶点网络;R 4.0.3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东京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共筛选出黄精丸活性成分12个,黄精丸与AD疾病共同靶点92个,重要活性成分包括黄苓素(baicalein)、5,4’-二羟基黄酮(4’,5-Dihydroxyflavone)、苷草素(DFV)等;核心靶点包括AKT1、TP53、VEGFA、SIRT1、EGFR、PIK3CA、PIK3CB、NOS2、MAPK3等;KEGG 主要通路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代谢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神经退行性性变信号通路、AD 等。

结论黄精丸可能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AD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黄精丸;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22)13-0076-06Investigation on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HJ pill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LI Li1LI Yu2YANG Shaojie31.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Affiliated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Women's andChildren's Central Hospital,Sichuan,Chengdu 611731,China;2.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Luzhou 646000,China;3. Department of Neurology,Chengdu Chronic Diseases Hospital,Sichuan,Chengdu 610017,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HJ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Methods The potential active components of HJ pill were screen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TCMSP),and the DrugBank database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compound targets. Disease targets were collected with GeneCards and OMIM databases to construct a Wayne map. The action target of HJ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D was obtained,and the drug-component-target network was generated by Cytoscape 3.8.1 software. R 4.0.3 software was used for gene ontology (GO)functional annotation and Tokyo Genome Encyclopedia (KEGG)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12 active components of HJ pill and 92 common targets of HJ pill and AD were screened. Baicalein,4' ,5-Dihydroxyflavone,glycyrrhizin (DFV),etc. were included in the important active components. AKT1,TP53,VEGFA,SIRT1,EGFR,PIK3CA,PIK3CB,NOS2,MAPK3,etc. were included in the core targets. The main pathways of KEGG were concentrated in cancer signal pathway,metabolic pathway,PI3K-Akt signal pathway,neurodegenerative signal pathway,AD and so on. Conclusion HJ pill may play a therapeutic role in AD mainly through multiple components,multiple targets and multiple pathways.[Key words] Network pharmacology;HJ pill;Alzheimer's disease;Action mechanism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1906年首次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病学家Alzheimer Alois发现,并以其名字命名的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1]。

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药物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药物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4901-1490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2085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药物研究进展李玉珩1,佟 颖2*,王南玉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0日摘要 在临床中,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常见疾病,但仍有较大量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研究具有更好疗效的药物已经成为新的重点关注问题。

近几年,采用新技术,针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和靶点,大量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在逐步开展。

本文对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并且具有潜在治疗前景的中西医药物进行分类和介绍,本文通过介绍新药在RA 中的研究机制、现状及前景,希望为风湿科医师提供RA 药物资料的前沿信息。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中药,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HyperuricemiaYuheng Li 1, Ying Tong 2*, Nanyu Wang 11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Rheumatology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Aug. 19th , 2023; accepted: Sep. 14th , 2023; published: Sep. 20th , 2023AbstractIn clinic, hyperuricemia has become a common disease, but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that cannot get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study of drugs with better efficacy has be-come a new focus of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clinical trials of a large number of drugs are being carried out gradually aiming at the pathogenesis and target of hyperuricemia by using new tech-*通讯作者。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的性质、表达及功能研究进展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的性质、表达及功能研究进展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的性质、表达及功能研究进展杨宇秀;刘建明【摘要】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s)是一类跨膜转运蛋白,介导着众多钠离子非依赖的物质跨膜转运.OATPs具有12个跨膜片段,拥有许多保守的结构区域.这些结构对其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OATPs广泛分布在人体的各类组织细胞及肿瘤细胞,其表达量各不同,且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癌细胞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OATPs的功能与性质的研究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可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OATPs在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中的性质、表达及功能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7(018)005【总页数】4页(P96-98,107)【关键词】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性质;表达;功能【作者】杨宇秀;刘建明【作者单位】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江西上饶 334000;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江西上饶 3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2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s)属于溶质载体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是人和动物体内重要的跨膜转运体。

它介导着多种内源性及外源性的底物转运,且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1]。

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编码OATPs的基因被称为SLCO基因。

根据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可将其分为6个亚家族,分别为OATP1(OATP1A2、OATP1B1);OATP2(OATP2A1、OATP2B1);OATP3(OATP3A1);OATP4(OATP4A1、OATP4C1);OATP5(OATP5A1);OATP6(OATP6A1)。

OATPs在人体中分布在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脏、肺及大脑等正常的组织细胞中。

有些亚型的OATPs是广泛表达,有些亚型却是选择性的表达在某一种组织细胞中。

在多种肿瘤细胞中,OATPs呈上调或下调性表达,这种现象可能预示肿瘤的形成与OATPs有关[2]。

众多底物可与OATPs结合,包括内源性的胆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苷类、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结合物等;以及外源性的药物及毒物等[3]。

-磺胺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磺胺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第23卷第4期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Vol.23No.42010年10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ition )Oct.2010文章编号:1004-8820(2010)04-0277-06收稿日期:2009-12-19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GG10009053).作者简介:朱晓静(1981-),女,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方向:光谱学与光谱分析;通讯联系人:刘永明(liuyongming100@126.com ),教授.磺胺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朱晓静1,贾风燕1,计岳龙2,潘燕飞1,刘永明1(1.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利用分子荧光法、分光光度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磺胺甲基嘧啶(SM1)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 )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SM1和SM2对BSA 的荧光猝灭均为静态猝灭过程,并得到不同温度下猝灭反应的平衡常数K 0、结合数n 、结合常数K B 与结合距离r.计算了25ħ和37ħ时的热力学常数ΔH 和ΔS ,据此得出SM1、SM2与BSA 结合作用力均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结合反应前后BSA 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BSA 的二级结构均发生了改变.关键词: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牛血清白蛋白;分子荧光法;分光光度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图分类号:O65文献标识码:A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抗菌谱广、疗效强、方便安全等优点[1].其中,磺胺甲基嘧啶(SM1)常用来治疗由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所引起的感染,如肺炎、丹毒、脑膜炎等疾病,吸收较快,毒性较小.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是兽医临床常用的磺胺类药,具有抗菌力强、毒性小、吸收迅速完全、在家畜体内药效维持时间较长、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排泄较慢、不宜损害肾脏及尿路和药价低廉等优点[2].SM1、SM2的结构式如图1所示.药物进入生物体后一般需要通过血浆的运输到达受体部位,以发生药理作用[3].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载体蛋白,它可以与许多内源及外源性化合物结合.研究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有助于阐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存储和转运过程,并为其药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因此,从不同角度研究以血清白蛋白为代表的蛋白质与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图1磺胺甲基嘧啶与磺胺二甲基嘧啶结构式Fig.1The structure of SM1and SM2荧光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可为研究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作用距离等提供实验依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是测定溶液中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的有力手段,它可以从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的层次来讨论药物与蛋白质的作用情况.本文首次应用上述几种方法对磺胺甲基嘧啶和磺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第23卷胺二甲基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1实验部分1.1仪器和试剂美国瓦里安公司CARY-Eclipse型荧光光度计(配有温度控制和磁子搅拌功能);北京普析通用公司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FTIR-8400S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BSA标准储备液(BSA,北京军区兽医防治中心生物工程研究室,纯度>98%,相对分子质量68000):准确称取适量BSA标准品用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配制成浓度为1ˑ10-5mol·L-1的溶液作为标准储备液,并置于冰箱中1 4ħ保存,用时稀释.磺胺甲基嘧啶(SM1,C11H12N4O2S,264.30)、磺胺二甲基嘧啶(SM2,C12H14N4O2S,278.33)标准溶液:分别用分析纯的甲醇配制成1ˑ10-3mol·L-1的溶液,置于1 4ħ冰箱中保存.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室用水为蒸馏水.1.2实验方法1.2.1磺胺类药物对BSA荧光光谱猝灭的测定BSA标准工作液(1ˑ10-6mol·L-1)的配制:准确移取1ˑ10-5mol·L-1的BSA标准储备液1.0mL于10mL比色管中,并加入2.0mL 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2.0mL0.5mol·L-1NaCl溶液,以蒸馏水准确稀释至10mL.准确移取BSA标准工作液3.0mL于1cm石英比色皿中并置入荧光光度计中,设定参数(光谱通带5nm,λex =280nm,λem=345nm)测定荧光光谱作为BSA空白的荧光光谱数据.用微量进样器(5μL)分别向3.0mL的BSA 工作液中逐次加入一定体积的1ˑ10-3mol·L-1的SM1标准溶液(累积体积<100μL),并用磁力搅拌(仪器配置)充分搅拌5min,使溶液混合均匀并充分反应,测定荧光光谱.SM2测定同上.1.2.2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配制1ˑ10-4mol ·L-1的SM1、SM2溶液,分别用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度计在λ=300 500nm范围进行光谱扫描并绘制吸收光谱图.1.2.3红外光谱的采集及谱图处理室温下,以4cm-1分辨率,扫描60次,分别收集样品溶液及参比溶液的红外光谱.将蛋白质溶液的谱图与空白缓冲溶液的谱图差减,即得蛋白质溶液的红外谱图;将药物与蛋白质混合溶液的红外谱图差减相应浓度药物溶液的红外谱图,即得与药物作用后蛋白质的红外谱图.以谱图在1800 2200 cm-1区域呈一条平滑直线为差减终点判据,因此作1800 1400cm-1范围内的样品溶液的红外光谱图即可得到其红外谱图信息.2结果与讨论2.1SM1、SM2与BSA反应的荧光猝灭机理蛋白质中由于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存在使其具有内源荧光(BSAλex/λem=280nm/345 nm),随着磺胺类药物浓度的增加,BSA的内源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且激发峰与发射峰的峰位与峰形均不变.说明磺胺类药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以25ħ的荧光猝灭图为例(图2).c(SM1)ˑ106/mol·L-1,从1到10:0、1.92、3.83、5.75、7.67、9.58、11.5、13.4、15.3、17.3;c(SM2)ˑ106/mol·L-1,从1到10:0、1.79、3.58、5.37、7.16、8.95、10.74、12.53、14.32、16.11;λex/λem=280nm/345nm;c(BSA):均为1ˑ10-6mol·L-1.图225ħ时SM1、SM2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Fig.2The effect of SM1,SM2on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BSA at25ħ872第4期朱晓静,等:磺胺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引起BSA荧光猝灭的原因可能有动态猝灭和(或)静态猝灭.动态猝灭是一种能量转移或电子转移过程,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生理活性.静态猝灭则是由于发生了配合作用,通常是产生了不发荧光的配合物,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可产生影响,并可影响其生理活性.荧光猝灭符合下式[5]:F 0/F=1+K[Q],(1)式中:F0是猝灭剂不存在时的荧光强度,F为加入猝灭剂后的荧光强度,K为猝灭常数,[Q]为猝灭剂浓度.根据式(1),对于单一的动态猝灭或静态猝灭过程,以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变化F0/F对猝灭剂浓度[Q]作图应为直线关系,直线斜率代表荧光猝灭过程速率常数K,拟合得到的Stern-Volmer方程和猝灭常数列于表1.表1由荧光猝灭曲线拟合得到的Stern-Volmer方程和速率常数KTab.1Stern-Volmer Equations and K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curves药物温度/ħF0/F 106c方程K/(L·mol-1)25y=0.0359x+0.9552(R2=0.9882)3.95ˑ104 SM130y=0.0322x+0.9927(R2=0.9985)3.22ˑ104 37y=0.0307x+0.9949(R2=0.9983)3.07ˑ10425y=0.047x+1.0008(R2=0.9978)4.70ˑ104 SM230y=0.0414x+0.9659(R2=0.9965)4.14ˑ104 37y=0.0349x+1.0053(R2=0.9992)3.49ˑ104由于生物大分子的最大动态猝灭过程的速率常数K<100L·mol-1,因此,对于速率常数大于100L·mol-1的荧光猝灭过程,静态猝灭而非动态猝灭是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6].对于动态猝灭,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间有效碰撞的次数将增加,能量转移效率增加,荧光物质的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对于静态猝灭,温度升高则降低形成复合物的稳定性,导致猝灭常数减小.由表1表明,猝灭常数比最大动态猝灭过程速率常数大2个数量级,且SM1、SM2与BSA猝灭常数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依次下降,证明了SM1、SM2对BSA的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2.2求算SM1、SM2与BSA的结合数n、平衡常数K对于静态猝灭,荧光强度与猝灭剂的关系可由荧光分子与猝灭剂之间的结合常数表达式推导求出[7].设生物大分子B有n个相同且独立的结合点位,则与磺胺类药物间的猝灭反应可表示为n Q+B Q n B,(2)平衡常数K0为K 0=[Q n B]/[Q]n[B],(3)式中:[B]是游离荧光体浓度,[Q]是猝灭剂浓度,[Q n B]是配合物浓度,若荧光体总浓度为[B],则[B]=[QnB]+[B],当[Q]>>[B]时,以猝灭剂的起始浓度代替其平衡浓度,则有K=([B]-[B])/[Q]n[B].(4)在静态猝灭中,荧光体系的荧光强度与其游离浓度呈正比(所生成的配合物是非荧光性的):[B]/[B]=F/F.(5)由式(4)和(5)可得lg[(F-F)/F]=lg K+n lg[Q].(6)由lg[(F0-F]/F) lg[Q]曲线拟合得到的方程、平衡常数与结合数列于表2.2.3求算SM1、SM2与BSA的离解常数KD与结合常数KB荧光强度、猝灭剂浓度[Q]与解离常数K D之间的关系[8]为(F-F)-1=F-1+KDF-1[Q]-1,(7)通过拟合得到Lineweaver-Burk方程、离解常数K D与结合常数K B列于表3.由表3中的结合常数可以看出BSA与磺胺类药物的结合是很稳定的.972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第23卷表2lg((F0-F)/F)-lg[Q]曲线拟合得到的方程、平衡常数K与结合数nTab.2Equations,Kand n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curves药物温度/ħlg[(F0-F)/F]-lg[Q]方程平衡常数K0/(L·mol-1)n 25y=1.1758x+5.363(R2=0.9920)2.31ˑ1051.1758 SM130y=1.0079x+4.535(R2=0.9971)3.42ˑ1041.0079 37y=1.0275x+4.6161(R2=0.9995)4.13ˑ1041.027525y=1.0332x+4.8402(R2=0.9985)6.92ˑ1041.0332 SM230y=1.1149x+5.1447(R2=0.9962)1.40ˑ1051.1149 37y=0.9732x+4.4162(R2=0.9997)2.61ˑ1040.9732表3Lineweaver-Burk方程、配合物离解常数KD 与结合常数KBTab.3Equations,KD and KBobtained by fitting the curves药物温度/ħ(F0-F)-1-(105[Q])-1方程K D/(mol·L-1)K B/(L·mol-1)25y=0.0252x+0.006(R2=0.9813)4.20ˑ10-52.38ˑ104 SM130y=0.0161x+0.0062(R2=0.9954)2.60ˑ10-53.85ˑ104 37y=0.0207x+0.0048(R2=0.9995)4.31ˑ10-52.32ˑ10425y=0.0109x+0.0035(R2=0.9988)3.11ˑ10-53.21ˑ104 SM230y=0.018x+0.0029(R2=0.9981)6.21ˑ10-51.61ˑ104 37y=0.0148x+0.0063(R2=0.9999)2.35ˑ10-54.26ˑ1042.4SM1、SM2与BSA作用距离r计算根据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即F ster理论[7],当供体与受体足够接近,最大距离不超过7nm,将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距离越小,能量转移效率越高.据F ster原理,能量转移效率E与给体-受体间的距离r的关系为E=1/[1+(r/R)6].(8)能量转移的效率(E)为50%时临界距离R0(福斯特距离)为R6 0=8.8ˑ10-25(K2n-4φDJ),(9)式中:K为供体受体各项随机分布的取向因子,n 为介质的折射指数,φD为给体的荧光量子产率,J 表示供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二者重叠积分:J=∑F D(珋v)εA(珋v)珋v-4Δ珋v/∑F D(珋v)Δ珋v,(10)式中:F D(珋v)为供体在珋v至珋v+d珋v波数间隔内的校正荧光强度,荧光总强度归一化为1.εA(珋v)为受体在波数珋v的摩尔吸光系数.能量转移效率E可用下式计算:E=1-F/F0.(11)只要得到E,K2,和n并通过测定光谱求出积分J,就可以计算得到R0与r.BSA的荧光光谱图和磺胺类药物的吸收光谱图如图3.将光谱重叠部分分割成极小的矩形,通过式(10)求得J(υ).上述实验条件下,取向因子供体受体各项随机分布的平均值K2=2/3,n(折射指数)取水和有机物平均值n=1.336,φD=0.15,将上述数值代入式(8)求得R0.再通过磺胺类药物与BSA物质的量之比为1ʒ1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通过(11)式计算得到能量转移效率E.经式(8)求得磺胺类药物距色氨酸残基最短距离r.J、R0、E和r的数值列于表4.BSA的荧光主要来自第212位色氨酸残基,该残基位于BSA的疏水腔内,所求得的r值为结合部位与该残基之间的距离,r值小于7nm,符合F ster能量转移的条件,说明磺胺类药物与BSA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使BSA的荧光猝灭.因为SM2的空间位阻大于SM1的空间位阻,所以SM1更容易与BSA结合,SM1与BSA的结合距离小于SM2与BSA的结合距离.082第4期朱晓静,等:磺胺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c(BSA)=1.0167ˑ10-6mol·L-1,c(SM1)=1.15ˑ10-4mol·L-1,c(SM2)=1.074ˑ10-4mol·L-1.图3BSA的荧光光谱(1)与磺胺类药物的吸收光谱(2)Fig.3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of BSA(1)and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sulfonamides(2)表4重叠积分J、能量转移效率E、R和空间距离rTab.4J,E,Rand r of pharmaceuticals-BSA systems药物J/(cm3·L·mol-1)E/%R0/nm r/nmSM16.020ˑ10-173.971.091.85SM21.355ˑ10-157.181.832.802.5磺胺类药物与BSA作用力的推测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包括氢键、Van der Waal’s力、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等,根据热力学参数与作用力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其作用力类型.在配合物的形成过程中,热力学参数之间满足如下关系式:ΔG=-RT ln K0=ΔH-TΔS,ΔH=RT1T2ln(K0,2/K0,1)T2-T1,ΔS=ΔH-ΔGT.式中,ΔG为吉布斯生成自由能,ΔH为焓变,ΔS为熵变,各热力学参数列于表5.表5药物-BSA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Tab.5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pharmaceutical-BSA binding procedure药物T/ħΔH/(kJ·mol-1)ΔG/(kJ·mol-1)ΔS/(J·mol-1·K-1)SM125-110.07-30.59-266.7137-110.07-27.39-266.71 SM225-62.49-27.61-117.0337-62.49-26.21-117.03由表5知,SM1与SM2都满足ΔG<0,说明它们与BSA之间的结合均是自发进行的.ΔH<0、ΔS <0推测其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10].2.6磺胺类药物对BSA二级结构的影响红外光谱图能够提供BSA与其他分子作用前后有关特征官能团的变化信息[9].图4为磺胺类药物作用前后BSA的红外光谱图.c(BSA):5.0ˑ10-5mol·L-1;c(SM1),c(SM2):5.0ˑ10-5mol·L-1图4BSA(a)和SM1-BSA(b),SM2-BSA(c)的红外光谱图Fig.4FT-IR spectrum of BSA(a),SM1-BSA(b),SM2-BSA(c)182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第23卷BSA红外光谱的酰氨Ⅰ带(AmideⅠ,1700 1600cm-1)主要是氨基酸残基的C O伸缩振动吸收,对其二级结构的变化非常敏感;酰氨Ⅱ带(AmideⅡ,1600 1500cm-1)包含了C—N伸缩振动和N—H变形振动的信息,也是反映BSA结构的一个重要谱带,但对二级结构变化的敏感程度次于酰氨Ⅰ带[11].从图4可以看出,BSA酰胺带的吸收峰在1632和1545cm-1,加入SM1或SM2后,均位移到1643,1541cm-1,说明磺胺类药物与BSA分子发生了相互作用,引起了BSA二级结构的变化.参考文献:[1]Furusawa N,Kishida K.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procedure for routine residue monitoringof seven sulfonamides in milk[J].Fresenius J Anal Chem,2001,371:1031-1033.[2]杨秀娟,张曦.磺胺二甲基嘧啶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04,11:17-18.[3]刘淑燕,刘春林,刘永明,等.荧光光谱法研究3-吡唑啉基叶绿素-a衍生物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8,21(1):29-34.[4]廖卫平,司芝坤.荧光光谱法研究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6,19(1):20-24.[5]杨曼曼,杨频,张立伟.荧光法研究咖啡酸类药物与白蛋白的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880-1885.[6]郭灿城,李和平,张晓兵,等.meso-5,10,15,20-四[4-(N-吡咯烷基)苯基]卟啉的合成及对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2):282-287.[7]冯喜增,金瑞祥,曲芸,等.各种离子对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反应的影响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17(6):866-869.[8]刘永明,李桂芝.荧光法研究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17(1):46-48.[9]陈国珍,黄贤智,许金钩,等.荧光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2.[10]Ross P D,Sabramanian S.Thermodynamics of protein association relation:forces contribution to stability[J].Bio-chemistry,1981,20(11):3096-3401.[11]任凤莲,谭小艳,杨春生,等.反白蔾芦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多光谱法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8,7(6):630-634.Interaction Between Sulfanilamides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sZHU Xiao-jing1,JIA Feng-yan1,JI Yue-long2,PAN Yan-fei1,LIU Yong-ming1(1.School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antai University,Yantai264005,China;2.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Abstract:The binding reactions between sulfamerazine(SM1)or sulfadimidine(SM2)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are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UV-Vis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ll combination reactions are single static quenching processes.The equilibrium constants(K0),the binding constants(KB)and the shortest binding distances(r)betweenSM1or SM2and BSA are obtained by the experiment.The enthalpy change(ΔH)and entropy change(ΔS)are calculated at25ħand37ħ,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sorts of binding forces between BSA and sulfanilamides are hydrogen bond and van der waal’s force.The changes of the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s are investigat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s are changed by SM1or SM2.Key words:sulfamerazine;sulfadimidine;bovine serum albumins;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UV-Vis ab-sorption spectrometry;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责任编辑周雪莹)282。

一文详解PD-1:K药、O药、T药、B药、I药

一文详解PD-1:K药、O药、T药、B药、I药

一文详解PD-1:K药、O药、T药、B药、I药导读PD-1/PD-L1免疫疗法是当前备受全世界瞩目、正掀起肿瘤治疗的革命,引领癌症治疗的变革,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的新一类抗癌免疫疗法,旨在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抗击癌症,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使癌细胞死亡,具有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潜力,实质性改善患者总生存期。

下面以图文的形式跟大家说一下PD-1/PD-L1的作用机理:图文解释:上图可见,左边是T细胞,右边是肿瘤细胞。

T细胞有“人体卫士”之称,可以识别人体的肿瘤细胞并进行杀伤攻击。

但是肿瘤细胞是比较狡猾的,它看到T细胞上有个蛋白叫做PD-1,然后肿瘤细胞便伸出一个PD-L1蛋白(是PD-1的配体),当两个小手(PD-1与PD-L1)结合后,便提供了抑制性信号,诱导了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随之,越来越多的T细胞被肿瘤细胞“俘获”而失去了活性,所以人体的免疫力也越来越低,这也是为什么肿瘤患者的免疫力会低于正常人、并且没有进行及时的抗肿瘤治疗的情况下肿瘤增长迅速的原因。

图文解释:(这张图片也比较重要,能不能理解PD-1/PD-L1免疫抑制剂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就看这张图片了)。

上图可见,在与T 细胞的PD-1蛋白结合的是PD-1抑制剂,与肿瘤细胞的PD-L1蛋白结合的是PD-L1抑制剂。

这样的结合方式,使原本被肿瘤细胞绑架的T细胞,重获自由,于是又可以拿起武器重新识别肿瘤细胞并进行攻击杀伤了。

PD-1/PD-L1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就是阻断肿瘤细胞和T细胞结合,使人体卫士T细胞能正常发挥在人体内的作用,持续识别出人体的肿瘤细胞并进行清除。

有三张小漫画,可以一起看一下:T细胞功能正常运作时,能识别及攻击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的PD-L1蛋白与T细胞上的PD-1受体结合,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开启免疫逃逸。

PD-1抑制剂阻断PD-L1蛋白与PD-1受体的结合,使T细胞正常发挥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基因组织学术语委员会根据转运特点将 药物转运体分为两类: 一类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及易化扩散型,称为 溶质转运(SLC)家族。如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有 机阴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寡 肽 转 运体、一元羧酸转运体等。 另一类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型,依赖 释放的能 量可将底 物泵出细胞,称为三磷酸腺苷结合盒 (ABC) 转运体,包括胆盐外排转运蛋白、多药耐 药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等 。
PDZK1对PEPT1、PEPT2的调控作用
1、PEPT1、PEPT2是寡肽转运体,主要识别 转运二肽、三肽及拟肽类药物。 2、研究表明,PDZK1参与了PEPT1的调控。 在PDZK1敲出的小鼠中,PEPT1底物头孢氨苄的 口服吸收比野生型小鼠明显滞后,在小肠上皮细 胞顶膜的定位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3、有人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在共表达 PDZK1、PEPT2的HEK293细胞中,作为PEPT2 底物,甘氨酰肌氨酸的转运显著加强,PEPT2在 细胞表面的表达同时显著上调,这一研究表明 PDZK1-PEPT2相互作用对于人类肾脏的寡肽及 肽类药物转运具有重要意义。
PDZK1对BCRP的调控作用
1、BCRP是人乳腺癌耐药蛋白转运体,属于 ABC转运体家族,是影响药物处置和导致肿瘤多 药耐药的重要转运体。 2、研究结果表明:PDZK1对BCRP具有直接 调控作用,PDZK1在BCRP的顶膜定位中起着重 要作用。这一发现对于认识由BCRP介导的肿瘤 多药耐药以及药物转运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 时,另一个重要的肠道外排转运体MDR1其表达 在PDZK1基因敲除小鼠中却未受影响,这一结果表 明PDZK1对BCRP的调控作用是特异性的。
PDZK1蛋白对药物转运体 的调控
曹国珍 220120925051
药物转运体的概念
药物转运体(DT) 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 质或多肽,其功能为将药物或内源性物质摄取或外 排出细胞,其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 过程,在药动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决定着药物的 有效性及安பைடு நூலகம்性。
药物转运体的分类
PDZK1蛋白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PDZK1蛋白是含有结构域的转运蛋白质家族 的一员。转运蛋白质的PDZ结构域由80-100个氨 基酸残基组成,折叠成紧密的球状结构,典型的 PDZ结构域通常包括6个β 折叠片 和2个α螺旋, 是介导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结构域!可特异性 识别配体靶蛋白,并与之结合。 转运蛋白质的配体靶蛋白有药物转运体、受 体和离子通道等。PDZ结构域直接与位于药物转 运体C末端的PDZ结合域作用,是转运蛋白质对 药物转运体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PDZK1与药物转运体
药物转运体直接参与并显著影响多种营养物质 、内源物质的跨膜转运和药物的体内处置,进而 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性。然而,有关药物转 运体如何定位于细胞膜、其表达和功能如何调控 ,仍然知之甚少。目前的研究显示PDZK1 蛋白通 过与药物转运体C末端的PDZ结合域直接作用, 对药物转运体的定位、表达及功能进行调控。
PDZK1与谷氨酸转运体EAAC1
谷氨酸转运体EAAC1是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 体,介导兴奋性氨基酸在上皮细胞的吸收。有人研 究发现表达于MDCK细胞的PDZK1 将限EAAC1 ,并可提高其表面活性。除去PDZ结合域,可导 致EAAC1发生内化和降解,PDZK1还可以促进 EAAC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
PDZK1
最新研究表明:PDZK1是一种影响多种药物转 运体定位、表达和功能的重要转运蛋白质PDZK1 蛋白的大多数配体是药物转运体。 PDZK1蛋白通过PDZ结构域与药物转运体结 合, 显示对药物转运体定位、表达及功能的调控 作用。药物转运体介导了众多内源和外源性物质 ,如营养物质、治疗药物等的跨膜转运,是肿瘤 多药耐药及多种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且在治疗 药物的体内处置中具有重要地位。
PDZK1对OCTN2的调控作用
1、OCTN2是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可以转 运多种有机阳离子类药物或两性离子物质,影响 其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2、PDZK1可以提高OCTN2的转运能力,刺 激其对肉毒碱的转运,但是对细胞表面OCTN2表 达的影响极小,可见PDZK1对OCTN2的作用乃是 通过与OCTN2 的C末端直接作用实现。 3、PDZK1作为转运体调控蛋白,可以调控肠 道OCTN2,从而影响其底物的肠道吸收,PDZK1 基因突变造成OCTN2 转运能力下降和定位改变 也证明了PDZK1 对OCTN2 的调控作用。

谢!
总结
PDZK1作为重要的转运蛋白质,通过蛋白-蛋 白相互作用调控体内多种药物转运体的定位、表 达和功能,间接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多种治疗 药物的体内处置,具有重要的药理学和药动学意 义。此外,PDZK1-转运体相互作用可能只是更复 杂的细胞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一部分, 因此 对PDZK1结构和功能及PDZK1-转运体相互作用 进行深入研究! 将有助于更准确了解药物转运体的 转运效能, 揭示肿瘤多药耐药、疾病发生、药物 跨膜转运的分子调控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