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与西汉历史文明的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与西汉历史文明的调查报告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为一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汉墓共出土文物3000余件,其中3件文物世间仅有。一是辛追遗体,千年不朽。二是彩绘帛画,天才杰作。三是素纱禅衣,仅重49克,旷世绝伦。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完整地再现了西汉初年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图景。

一、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了解汉墓概况,来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情况。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

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

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

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湖南省博物馆

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

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

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

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

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

(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

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

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

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三、调查方式

首先去湖南省博物馆进行实地观察,然后去省图书馆进行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四、调查时间

2011年6月28日——2011年7月1日

五、调查内容

1、西汉初年封爵制度与贵族生活

轪侯之位,在高后时期的180多位列侯中,仅位列第120 位,较当时封户最多16 000户的列侯差距悬殊,是当时很小的列侯。尽管如此,只要是列侯,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就十分显赫。按照当时的封爵制度,列侯是仅次于天子和诸侯王的第三等级的贵族,直接参预国家大事,利仓及他的妻子和儿女在社会上都享有许多特权。

汉代贵族“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

业”,过着骄奢无度的生活。仅为百户之侯的轪侯利仓,

作为长沙国丞相每月获得薪俸2万,仅此一项一年就有24

万钱。据研究,光是利仓每年的薪俸,就相当于当时12

户中产之家全年的总收入,相当于80户耕种100亩土地

的农民不吃不喝、不交租税的全年总收入。轪侯每年还享

受他的700封户向他交纳的租税,《汉书·食货志》记载

“秦汉之制,列侯封君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

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如此看来,轪侯一家从其封

《汉

户手中即可得到14万钱。而轪侯的封户还会不断增加,

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曾记载:“故逮文景四五世间,

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

据此推算,在汉文帝和景帝时期,轪侯的封户可能达到1

400户,那么他一年从封户手中得到的钱财也就达二三十万钱。此外,轪侯还按四时接受朝廷赏赐的餐钱,其数目至今不详,但估计也应较为可观。

2、西汉初年丝类制品纺织技术

“薄如蝉翼、轻如烟雾”,古人是这样形容贵夫人身上的丝衣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向今人展示了古代服饰的美妙。

轪侯夫人墓的东边箱和南边箱,随

葬品的配置表明这是各类属吏和奴仆

工作的地方,他们正在静候主人差遣。

在这个位置,放置着一个头戴高冠、身

着锦衣的男俑和部分彩绘立俑,周围则

摆放盛装食品的一大批漆器、陶器及竹

笥。东边箱随葬彩绘立俑较多,达59

件,而南边箱仅39件。东边箱内漆器

数量较多,而南边箱陶器较多。西边箱

则更像是库房,主要放置竹笥和竹篓。竹笥达33件,内放丝帛衣物、食品和模型明器等物,竹篓内满盛10万余枚“半两”、“郢称”等泥质冥钱。另外,西边箱内还殓放瑟、竽等乐器,竹扇、草席一类器具,盛放在麻布袋内的稻、小麦、大麦、黍、粟、大豆、赤豆等粮食作物。这三个边箱内的随葬品不仅系统反映出轪侯家显赫的门第与惊人的财富,还反映出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可见虽远在两千年前,这位贵夫人已经享受到了锦衣玉食、奴婢成群、歌舞升平的生活,衣、食、住、行奢华气派。这些衣物全是用丝绸原料制作,它包括了西汉初年丝织品的大部分种类:轻纱、纹罗、素绢、纹绮、纹锦、绒圈锦、组带等,大多数以染色、印花及刺绣加以装饰,使织物表面达到纹样繁缛丰富、生动多彩的艺术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丝绸在西汉初年的贵族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也说明丝绸织造技术已很精湛。

“丝绸之路”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丝绸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并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西京杂记》上说:汉昭帝时,河北巨鹿地区的纺织专家陈宝光的妻子创造了织绫机,使用120镊,即一部机用120根经线,每一线有一个脚踏的镊,其复能织一匹花绫。汉时的一匹有多大呢?换算成今天的市尺,大概是宽一尺半,长两尺八寸,当时价值三百多石谷子。那么一件直裙丝绵袍要用衣料23米,价值可谓昂贵非凡。

3、西汉初年饮食及农副业发展状况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格外重视饮食。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可入口。汉代贵族亦不例外,不仅食物种类庞杂,而且食不厌精。马王堆汉墓群中出土的食物、调味品及粮食作物、水果等充分地反映出这一点。

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均出土有大量食品,它们主要盛放在竹笥及部分陶器和漆器内。肉食品有猪、羊、狗、鸡、鸭、鹿、兔、雁、鹤、鱼及鸡蛋等,农产品和水果有豆、枣、香橙、梨、柿、菱角、梅、枇杷、甜瓜等。这些有机物在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之后大多保存不佳,有的已经炭化。结合出土的遣策的记载,墓内随葬的肉食品还包括有鹧鸪、鹌鹑、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喜鹊、麻雀、枭等飞禽;鲤、鲫、刺鳊、银鲴、鳜、鲂等鱼类。此外,一些兽类的肉食还按部位加以区分,如分肤、肝、胃、肩、脂等。这些肉食大多经过烹制,并且烹制

还相当讲究,有的小鱼出土时还串在竹签

子上。一号墓遣策上记有30种看馔和食

品,光肉羹一项就有5大类、24个品种,

如牛白羹、鹿肉芋白羹、鹿肉鲍鱼笋白羹、

鸡白羹、禺(藕)鲍白羹、狗巾(芹)羹、雁

巾羹、鲫藕肉巾羹、牛逢羹、牛苦羹等

等。这些羹用各种肉与各种植物搭配,名

字听起来就喷香扑鼻。

结合遣策的记载,当时的烹制方法

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

菹等;在烹制时使用了盐、酱、姜、糖、

蜜、醋、豆豉等调料。马王堆三号墓出

土的两件竹笥内还摆放有桂皮、花椒、

茅香、高良姜等调味品和香料。透过这

些调味品及纷繁的食物名称,我们可以

相信,中国菜的传统风味在汉代己初步

形成,有了酸、咸、甜、苦、辣各种特

色。

马王堆汉墓群中出土的粮食作物有稻、麦、粟、豆、麻籽等,另有芋、笋、藕、菱角及冬葵子、芥菜子等农产品。其中遣策所记的稻食数量较多,表明当时长沙国一带以稻米为主食,同时还利用稻米掺蜜制成块状或糊状的食品,以及用来酿酒。这些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能够拥有这样丰富的食品可见轪侯一家生活的富足。丰富的食物也可以窥见汉文帝时期的农副业发展状,也说明西汉初年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4、西汉初年文字发展及汉语音韵的变化

马王堆三号墓里,有一个黑色的漆盒子,里面有一卷十分潮湿的丝绸。考古人员本以为是一般的丝绸,谁知一层一层揭开后,竟然是古代的帛书。

帛书即为书写在丝织品之上的书籍,这是由于汉代将丝织品统称为帛或缯的缘故。在纸普遍使用之前,商、西周时期曾将文字刻写在甲骨之上,东周至魏晋时期流行的书写材料为竹木质简、牍,同时也使用丝织品。竹木质的简牍一般长23厘米,宽1 一2厘米,在使用中很不方便,一部书需要很多的简,阅读和搬动都极显笨重。而帛书在这方面较竹木质简牍要优越得多,幅宽质轻,抄写一部书用不了多少绢帛。然而,造价昂贵的绢帛作为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