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暖与原著的比较分析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作者:桑朋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被霍建起改编成电影《暖》,二者在先锋抒写和散文化温情表达对立中面貌迥异。
却共同沿用“返乡与故乡”故事模式,在当下和过往的空间中,展现了一条有效的“救赎”路径;人物暖由宿命认识里勇敢抗争到默默承受、守护希望的变迁,展示了一种将生存内化为希望的精神理想,并在隐含着创作者主体意志力的结局里,将这一精神理想推向极致。
关键词:希望;乌托邦;隐含主题;趋同性作者简介:桑朋雷(1992-),男,河南省禹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2003年,霍建起将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并获得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等。
《白狗秋千架》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在莫言看来,故事及表达的丰富性其最为满意,霍建起将其改编成电影《暖》,与莫言小说的展现迥异,这和莫言对小说改编影视的认识以及霍建起导演的自我风格相关。
莫言小说,残酷叙写充满张力,而霍建起坚持自我散文化风格,将其作为温情故事展现,“我希望在悲之中有美好的、温暖的东西”。
本文并非极力比较二者的差异,相反,笔者关注二者在隐含主题表达上的趋同性。
无论是残酷的小说故事还是以残酷为核心的温情电影表达,二者都在“返乡救赎”中昭示生存“希望”,并以此满足人们的期待性想象,展现着一种精神理想。
一、“故乡与返乡”里的“救赎”莫言虚构“东北高密乡”,小说《白狗秋千架》是其“返乡”的初探。
而电影《暖》则以旁白或画外音的方式,在“故乡与返乡”模式中,不断转换“当下”与“回忆”。
小说《白狗秋千架》中,井河作为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展开“故乡与返乡”。
“暑假前,父亲到我任教的学院来看我,说起故乡事,不由感慨系之。
他希望我能回去看看,我说工作忙,脱不开身,父亲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编导影评分析 电影《暖》
编导影评分析电影《暖》《暖》讲解并描述了在城市工作的井河回到10年没有回过的农村老家,在家乡的桥头遇到了暖一个他很怕见到又从未遗忘的人,从而引发了一段他和曾经的恋人暖以及哑巴之间的一段回忆。
全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异彩纷呈的视觉奇观,它所表达的是只一种感受,一种追问。
尽管观众对这种感受和追问抱不同看法,但是其镜头叙事风格,还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电影采纳的是一种双时空转换的表达方式,将现实和回忆交叉在一起,在回忆与现实之前来回穿梭。
暖调的回忆,使得一切好像都是那样的美妙、舒适。
无论是打谷场上丰收的人群,欢乐的秋千,还是小武生给暖上妆时那种近乎金黄的晖光,都透出一种快乐的盼望之光。
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现实的世界里,从前那个秀丽的暖由于从秋千上摔了下来而变成一个不再怀抱盼望的瘸子,她经受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等待,只有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她的世界是灰冷的,她的世界中,只有那永久也下不完的雨。
冷调和暖调的交替使用,很明显地将现实和回忆区分开来,也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影片中起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来协作影片主题,其中,秋千,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一个地位,它主要消失在仆人公的回忆中。
下面,截取几段和秋千有关的场景,详细来分析一下。
第五场场院日外全(摇俯) 场院上一派繁忙景象。
井河旁白:记得暖问过我……特一人在扬场。
井河旁白:秋千为什么叫秋千。
在我们这里……特幼时的井河和暖在荡秋千。
井河旁白:……年年秋天要荡秋千……全众小孩荡秋千,众人围观数数。
井河旁白:这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惟一的消遣方式,不知道已经荡了多少年……全村妇荡秋千。
井河旁白:好象没人关怀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全老人、小孩在看荡秋千。
井河旁白:可是暖……全繁忙的场院。
井河旁白:就经常会冒出一些……全(摇) 众人将麦桔挑上草垛。
井河旁白:别人不会冒的念头。
……该场是仆人公井河的.第一次回忆,他将这个场景就设在了公社场院上,那里有劳作的人群,那里有荡秋千的人群,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里有秋千,那是暖快乐的开头,也是暖快乐的终止。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
我 的 心 中无 端有 些 惭 愧
回 来得如此 匆 忙
。
不 知 是 因 为离 开得太久
,
还 是 这次
,
影《 暖 》 并 获 得金鸡 百 花最 佳 故 事 片 奖 和 最 佳编 剧 奖等
《白
”
开场独 白 的话 语 埋 下 伏 笔
,
一 切 人 事都 同时 也
狗 秋千架 》 万 字 左 右 的短 篇 小说
文学 评论
·
影视 文学
小 说 《 白狗 秋 千 架 》 与 电 影 《 暖 》 比 较 研 究
桑朋雷
摘 要
《 暖》
,
四 川 大 学 文学 与 新 闻学 院
释怀
,
:
莫言 小说 ( 白狗 秋 千 架 》 被 霍建 起 改 编成电影
。
拉 着 暖 一 起 去 荡 秋千
。 。
,
使 暖从秋千跌落 一 只眼 失 明的
,
返 乡救赎
,
”
中昭 示 生
“
回忆
,
其 己 经 发 生 在 井 河 的经 历 中
。
以 上 两个 场景
存
“
希望
。
’ , ,
并 以此 满 足人 们 的期 待 性 想 象 故 乡 与返 乡
“
。
展现 着 一 种 精
的独 白 对 于 他 来 说 是 所 有事情都 经 历 后 ( 对 暖 的爱 恋 和 遗 现在的 心 灵 状 态
希望
:
;
乌托 邦
;
事中
,
,
这 些 隐 约展现 的
,
希望
”
是 抹不 去 的
作 者简 介
。
桑 朋雷 ( 1 9 9 2
小说与电影初中生如何比较分析原著和改编电影的异同
小说与电影初中生如何比较分析原著和改编电影的异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说和电影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两种艺术形式。
小说作为文字的媒介,通过文字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电影则利用影像、声音等多种元素来展现故事内容。
尽管小说和电影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着相似之处。
那么,作为初中生,如何比较分析小说原著和改编的电影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首先,要想进行准确的比较分析,我们需要阅读原著小说并观看改编的电影。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细致入微地品味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细节,深入理解作者的用词和构思;而观看电影时,则要注意观察导演和演员的表演手法,注意他们所传达的情感和细节。
通过深入了解原著和电影,我们才能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比较分析。
其次,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处理上进行比较。
在小说中,情节发展常常会使用大量的文字描绘和人物内心独白来展现;而在电影中,则是通过画面、对话、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我们可以比较两者在情节安排上的不同之处,例如小说可能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而电影则更加注重场景的还原和视觉效果的展示。
同时,也可以比较两者在情节处理上的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要遵循故事的逻辑和情感的高潮迭起。
除了故事情节,我们还可以从人物刻画上进行比较。
小说通过文字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变化;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指导来呈现。
我们可以比较两者在人物刻画上的不同之处,如小说可能会更加详细地描述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活动,而电影则可能会更加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形象塑造。
同时,也可以比较两者在人物刻画上的相似之处,如两者都需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此外,我们还可以比较两者在主题和思想内涵上的异同。
小说通过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主题,可以更加详细深入地探讨各种议题;而电影则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导演的思想和主题,可以借助视听效果来加深观众的感受。
影像构建与文学文本的互动——谈《暖》对《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影像背景下,电影和小说文本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小说成为了电影取材的源泉,同时电影与小说之间也发生了多元化的审美转向。
由于电影《暖》取得的巨大成功,莫言和文学文本《白狗秋千架》为更多的人熟知。
电影和文学文本相互促进,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在小说《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提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其作品中的怀乡和怨乡的情绪也在这部小说中初现端倪。
小说中井河对暖的愧疚和难以弥补的心情,正是抒发了一种矛盾尴尬的乡愁情结。
总体看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沉重和伤感。
霍建起在《暖》中忠实了原作的核心情节,但由于导演和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审美价值观不同,以及电影和小说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受众等方面的不同,使影片和小说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暖》运用多种影像化的手法,将电影主题从小说文本中外化出来,使电影自身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影像叙事——冷暖色调交叉运用电影中的色彩,交融于银幕光影的时空变换中,是电影人依托于科技的进步真实再现事物的渴望,是电影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
“在彩色故事的影片里,构成能够传递人物内心情感、显露人物个性特质,展现空间氛围与诗化意境,表现剧作情节与矛盾冲突、宣示影片主题与思想,呈现电影作品造型风格的色彩,以及能够传达电影人对事物进行评判的色彩。
”[1]5人们共识性符号色彩可分为七种——红、橙、黄、绿、青、蓝、紫。
七种色彩又被划分为三个色区。
红、橙、黄为暖色区,绿为中色区,青、蓝、紫为冷色区。
影片中展现的不同色区,表现了电影人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同时给观影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冷暖交融、冷中带暖是霍建起导演常用的一种色彩基调。
电影《暖》中现实和回忆两部分呈现出了空间色彩差异。
现实世界以冷色调为主:夜晚昏黑的小城、青灰色的石板路、孤月照映下的秋千、绵绵细雨中黑白交错的斑驳墙壁、昏暗的阁楼、单一的冷色调的服装……都暗示着现实的无奈与伤感。
除此之外,绿色色调也在现实世界的叙述空间中频繁地出现,多表现为涌动的麦田和大片的芦苇。
原著与改编:对比分析原著与电影或舞台剧本
原著与改编:对比分析原著与电影或舞台剧本概述在文学和艺术创作领域,原著与改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原著指的是作者创作的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而改编则是将原著内容进行改动或转化,并应用到其他形式的艺术表达中,如电影、舞台剧本等。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比分析原著与电影或舞台剧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原著与电影:对比分析1. 叙事结构原著通常以文字叙事为主,可以使用大量细节来描绘情节、人物以及环境,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力自行构建场景。
而电影则通过镜头语言和音效来呈现故事情节,必须利用画面去表达和传递信息。
因此,在改编中,叙事结构可能被重新调整或简化。
2. 角色塑造原著中的角色往往更具复杂性和深度,在读者的想象中可能有更多空间。
但是,在电影中,角色的形象和特征通常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指导来呈现。
因此,角色的塑造可能会有所不同,一些细节和情感可能无法完全展现出来。
3. 背景与环境原著在描述背景和环境时可以通过文字细致地描绘场景,读者可以想象自己身临其境。
而在电影中,导演可以利用摄影技术、特效等手段将场景直观地展示给观众。
因此,在改编中,背景与环境可能更加真实和具体。
4. 时间压缩原著通常具有较长的叙事时间跨度,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而电影作为一种时间受限的艺术形式,则必须将故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框架内。
因此,在改编中,一些情节可能会被合并或省略,时间跨度也可能被压缩。
原著与舞台剧本:对比分析1. 台词与对白原著中经典的台词和对白往往成为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元素,可以通过文字形式保存下来。
而在舞台剧本中,台词和对白需要角色通过演员的表演出来。
因此,在改编过程中,一些经典的语言表达可能会有所改变或调整。
2. 舞美与舞蹈在原著中,舞美和舞蹈场景通常需要读者自行构建想象。
而在舞台剧本中,舞美和舞蹈则成为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段。
因此,在改编中,剧本会包含更多关于舞台布景、服装设计以及舞蹈编排等方面的指导。
电影《爱在草原上的天空》与《暖》的比较
文学院中文111 张婷1101051041电影《爱在草原上的天空》与《暖》的比较连续两周的影视鉴赏课上,我把《爱在草原上的天空》和《暖》看完了。
这两部电影分别是小说《黑骏马》和《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无论是小说,还是改编后的电影,它们所表现的主题都是相同的: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曾经在自己身边的她。
下面我就把电影《爱在草原上的天空》和《暖》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爱在草原上的天空》是描写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对初恋情侣的成长故事。
男孩和女孩自幼生活在一起,长大后,男孩在城里工作的父亲要把男孩从草原上接到城里去念书,说好是学习八个月,可是这一别竟是三年。
男孩学业有成回来想和女孩结婚,却不料女孩已有了草原上其他男人的孩子。
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微微隆起的肚子,男主公白英宝力格伤心欲绝,他不和女主公索里娅说一句话,整日喝得醉醺醺,索里娅掩面痛哭......终于有一天,白英宝力格对索里亚和他们的奶奶说,他要走了。
奶奶和索里亚知道倔强的白英宝力格终是放不下索里亚肚子里的孩子。
无奈中让他回到城里去了。
十多年过去了,索里亚现在已是五个孩子的妈了,而白英宝力格也已经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歌手。
男主人公特地回家乡,两人再次相见,看到索里亚幸福却又为生计劳累奔波的日子,白英宝力格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是歉意,是忏悔,是痛苦,也是无奈。
《爱在草原上的天空》基本上是忠于原著的,它的成功改编也获得了国际上不少大奖,因为影片把人性的矛盾和爱的伟大表现地淋漓尽致。
索里亚在生完第五个孩子做了手术,以后再也不能生孩子了,她在白英宝力格离开时,大声呐喊“白英宝力格以后你生的孩子我来给你养大,我已经不能生孩子了,没有孩子,我会活不下去的,放心,我能养大的!”之后,泪流满面。
这也是影片中最能体现爱的伟大的地方。
爱情升级为亲情,催人泪下。
另外一部电影《暖》主题和《爱在草原上的天空》有异曲同工之处。
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暖儿从小青梅竹马,后来男孩走出农村,外出上大学,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有了新的朋友,老婆,孩子,却不敢回家乡面对曾经痴痴等着他的她。
从受众角度浅析改编电影与原著小说的差异——以《暖》与《白狗秋千架》为例
根据传 播学 中“ 使用 与满足 ” 以及“ 受众 即市场 ” 理论 , 受众在 大众 传
播 中 占有 主导地位 。因此 , 文 以霍 建起执导 的影 片《 及 莫言 的 本 暖》 原著 小说《 白狗秋千架 》 为例 , 受众 角度简要 分析造 成改 编电影 与 从
原著 小说之间差异 的原 因 。
一
以《 》 《 暖 与 白狗 秋 千 架 》 例 为
史 卫静
一福 建师 范大 学传 播学 院
内容摘 要 : 电影编 导为 了适应 受众 的 需要 , 小说 进行 必要 的 对
在故事情 节上 , 二者 也存在很 大 的差 异 。小 说 中井 河 回乡的理 由是父亲 生前一 直希望他 能 回去 看看 , 被井河 以工作 忙脱 不开 身 都 为借 口敷衍 过去 , 在父亲 去世后 , 井河 “ 心里总觉 不安 。终于 下 了决
电影是视觉艺术主要以图像表现故事而图像是具有一览性的它的各种构成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等都是同时被人们所感知的受众对图像可以一览无余可以在瞬间把握在其知觉与思维之间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看到什么就只能思考什么对于美的事物受众会乐意这样去接受而对于丑的事物就会感到难以回避的尴尬和痛苦
从受众角度浅析改编 电影与原著小说的差异
暖 与哑 巴生养 的三个呆傻 聋哑 的儿子 , 影 片中被置换 成一个 健全 在 漂亮 的女儿 丫。在语 言描 写上 , 小说通过 暖极 为粗鄙 的语言将 她 内
优秀 的文 学作 品从 电影诞 生 以来 , 就一直 为这 门新兴 艺术形 式 提供 着创作 素材 , 为电影剧 本的 主要 来源 之一 。特 别是那 些在 全 成 世 界都享有盛誉 的名著 , 更是 不断地被搬 上银幕 , 中小说尤甚 。原 其 因在 于小说 与电影有 着许多相 似之处 , 都是 通过特定 的情 节来讲 述
悲凉到温情——《白狗秋千架》到《暖》中“暖”的形象差异
悲凉到温情——《⽩狗秋千架》到《暖》中“暖”的形象差异摘要::《⽩狗秋千架》中暖的⼀⽣令⼈惋惜与哀痛,她摆脱不了现实亦看不到未来,现实中灰暗的⼀⾯被莫⾔⾚裸裸地剖摘要析开来,让读者反思命运的偶然性以及⽣活不堪承重的隐痛。
电影《暖》中,霍建起给了暖⼀个与⼩说不⼀样的⼈⽣,虽也曲折,却通过视觉的张⼒让观众体味到苦痛可以化解的温情。
《暖》满溢着怀旧的情绪和寻梦的氛围,具有类似于⽼照⽚或红⾊经典曾起到过的寻找记忆、抚慰⼼灵、宣泄情感的作⽤。
《⽩狗秋千架》是莫⾔踏⼊⽂坛不久后的作品。
莫⾔称这篇⼩说对他的整个创作具有⾮同⼀般的意义。
就是因为在这篇⼩说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学地理概念,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镇⼀样,莫⾔在这⾥找到了⾃⼰⽂学创作的故事策源地和精神出发的虚拟故乡。
时隔近⼆⼗年后,霍建起将这部⼩说改编后搬上了⼤荧幕,更名为《暖》。
在电影《暖》中,⼩说中的⾼密东北乡,被调到“中国最美丽的⼩村庄”江西婺源。
对于选景动机,霍建起说: “影⽚拍摄时是秋天,秋天的北⽅是很难看,因此我把故事发⽣地挪到了南⽅,选择了江西古徽州的⼀部分,是⼀个⽂化氛围和⾃然景观都特别好的地⽅。
那⾥的感觉像世外桃源,⼈特⼲净,在那⾥,你会产⽣⼀种离现实很远的感觉,是⼀种只有在中国古诗句中才有的境界。
”这样从总体格调上来讲,⼩说中悲凉凄怆的格调就被⽔墨画般恬淡含蓄的意境所取代了。
⼩说和电影中都围绕着暖和井河的故事展开的,⽽暖这⼀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形象差异在⼩说中,井河回乡后见暖的第⼀⾯时,是这样形容的“她⽤左眼盯着我看,眼⽩上布满⾎丝,看起来很恶。
”⼗年前秋千架上的事故,让曾经婷婷如⼀枝花, 双⽬皎皎如星的少⼥变成了如今只能嫁给哑巴的个眼暖。
让⼀个美丽可⼈的乡村少⼥变成邋遢的农妇。
“⼩姑,难道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井河看到了暖她脸上凄凉的景⾊。
“汗⽔依然浸涸着,将⼀绺⼲枯的头发粘到腮边。
黝⿊的脸上透出灰⽩来。
影评《暖》分析ppt课件
井河 主观镜头 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朴实
扎扎实实
暖
客观镜头
望向虚无处
那时的她有着比村里一般 姑娘更好的条件,她心怀 憧憬,眼里更多的是这个 小山村以外的东西。 她向往着城里的生活,向 往着走出去,秋千成全了 她假想的飞翔。
第25场 场院 晨 外 29分钟
• 全 哑巴缓缓地走向秋千架 ,前景中狗入画 • 近 哑巴对着秋千打哑语:我爱你! • 哑巴疯狂地推动着秋千。
• 去掉了白狗,只留下秋千 • 右眼盲变成瘸腿 • 哑巴情节提前 • 展示变成了小武生 • 孩子不再哑 • 联系《活着》的改编
莫言
• 莫言于1981年开始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对原始生 命的讴歌与赞美充分表达出从人类的阴暗面去发 现光明的一面,把从乡村生活中得到的对生命的 丰富与大自然的感受通过小说描写出来。
在我们这里近近秋千闪白闪白幼时的井河和暖在荡幼时的井河和暖在荡年年秋天要荡秋千年年秋天要荡秋千全数众小孩荡秋千众人围观数这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惟一的娱乐方式全融村妇荡秋千不知道已经荡了多少年全老人小孩在看荡秋千好象没人关心这个问题全繁忙的场院包括我在内画面井河旁白全摇众人将麦桔挑上草垛可是暖就常常会冒出一些中融村妇荡秋千别人不会冒的念头全融小孩荡秋千上大学以后故乡的秋千慢慢被淡忘了忘了特特打麦子麦子导入框内至今我也不清楚秋千为什么叫秋千全井河和暖荡秋千现在想来远升井河和暖荡秋千我和暖发生的事情好像都和秋千有关全民居空镜淡出音乐止第七场场院日外11
谁能指责他的心。
• 结尾,善良的哑巴在最后愿为自己所爱的人幸福而放弃。
• 爱情不分贵贱,即使身体残疾的哑巴,在真心付出的时候灵魂亦 是高尚的。他们各自掌握着命运,却不能分担。
• 油画般的质感: • 如黛的远山 • 随风摆动的大草甸 • 斑驳墙壁的徽式建筑 • 随风摇摆的芦苇 • 狭窄悠长的雨巷 • 泥泞小路 • 檐上的滴水 • 灶头的热气
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的置换内容分析-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的置换内容分析-电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故事背景的置换原着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它为其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构建了一个所谓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地理概念。
原着中的景物有着典型的北方风物粗犷质朴的特点,其叙事环境营造了故事凄凉悲怆的感情氛围,而影片则将故事背景转移至了秀美阴柔的江南水乡,通过展现大量江南水乡的独有景色,利用形式语言营造情绪氛围,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修辞效果。
二、人物角色和性格的置换莫言的原着小说有着一个极度悲凉的精神内核,它讲述了当年能歌善舞、貌美如花的暖,曾经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幻想,但却与来村里表演的军官的初恋无果而终。
在和井河意外地从秋千架上跌落下来后,她瞎了一只眼,被村里的乡民嘲笑成个眼暖。
在与进城求学的井河断绝联系之后,她无奈嫁给了粗鲁丑陋的哑巴丈夫,生下了三个痴傻聋哑的孩子。
最终暖在无休止的劳作和悲苦的农村生活中,被摧残成了一个粗鄙无知的乡间农妇,这时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在影片中,从秋千上跌落的暖并没有瞎了一只眼,而是跛了一条腿,这使她的面容仍然和年轻时相似,更能增强观众观影时的代入感。
暖的初恋对象从里的文艺骨干置换成为了剧团里的当红武生。
小武生娴熟表演的京剧招式为影片增添了亮丽的形式语言,使得故事的文艺色彩得以彰显。
小说中暖和哑巴生下的三个聋哑男孩,在影片中也置换成了一个聪明健康的小女孩。
这个女孩和年少的暖一样,对大山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憧憬,也渴望有一天能离开乡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改动弱化了原着小说的悲剧色彩,为影片结尾井河再次向小女孩承诺带她走出大山埋下了伏笔。
而哑巴则是导演对其改动最大的一个角色,哑巴不再是住在和暖相隔数十里的陌生人,而成为了和暖、井河一起长大的同村伙伴。
在他身上具有人格的双重对立性,一方面哑巴屡次阻挠了暖和井河的书信联系,最终拆散了二人。
从《暖》看霍建起电影
从《暖》看霍建起电影——古典词性化的田园电影目录:关键词:散文电影,唯美,田园诗意电影,词化的电影摘要:如电影、小说这类创作,一旦问世,那就不是作者一个人的,而是所有看到的人的,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东西,如红楼梦引发了红学般。
除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这些作品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外,还深深地打下了作者的灵魂烙印,传达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人生的思考,更有作者的潜在意识,这种东西就是作者本人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但却最能反映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一部成功的作品,它的审判标准首先是要平静。
作品的平静,是创作者心态平静的写照,面对万花筒似的生活,能透过浮光掠影,看到某些相似的平衡,并且从心底里珍视,这才能平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题材的选择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
第一部分:开篇综述受好莱坞影片强视觉冲激流的影响和渗透,国内诸多电影人不能免俗,大多数电影都受其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某种定格的思维逻辑和剪辑方式强烈吸引了国内观众的眼球,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戏剧电影占主导地位的气候。
然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多元化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电影除了是一种精神文化食粮外,于观众来说,更多的是要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娱乐和冲击。
现在的很多散文化电影,就像漂浮在空中的沙砾一样,没有厚度,只为片面的营造一种神话般虚无缥缈的意境。
然而无论用多少唯美的画面来当故事的画布,也透不出唯美的神韵。
电影如果只强调视觉效果上的震撼唯美,那么,留在观众记忆中的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般的浮躁;涤荡心灵的那股清流是最终能在观众的记忆中留下永恒的那份共呜,那份对生活的认知。
浮华喧嚣过后,留在记忆中的画面,才是电影给生活在现实里的人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霍建起所导演的视听语言就是散文化电影的代表。
他的电影特点十分鲜明,每个镜头都仿佛散发出一种田园般的诗意,有一种隐约的血性存在。
在他的电影当中,我们能品味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情怀,包括其中的音乐,也大多是以中国民族乐器的方式出现,缓慢简单,给电影笼罩上一层淡雅、忧伤的情调和氛围。
电影暖与原著的比较分析
电影暖与原著的比较分析第一篇:电影暖与原著的比较分析电影《暖》与原著的比较分析电影《暖》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电影和小说有很大的变动。
虽然内容跟框架上基本一致,但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两部不同的作品。
暖是小说和电影的女主人公,暖这个名字虽然给人很阳光的感觉,但实际上她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不知道作者为她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是不是为了突出她悲剧式的人生。
她本是个天真的乡下姑娘,但她的经历却让人为她捏一把辛酸泪。
电影中暖在省城来的表演活动中结识了小武生,她对小武生的痴迷就像井河对她一样。
她爱上了小武生,就算是这样,井河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她。
活动结束之后,小武生就要离开了,离开之前他送了一面小镜子给她,自此,暖就一直在等他,而井河也一直在等她。
而同村的哑巴也一直默默地喜欢她,会追着她,给她送鸭蛋,还为了她跟井河决斗。
文章中的暖是对蔡队长动心的,但结果却是差不多的,暖喜欢他,也愿意等她。
电影中她只是摔断了腿,而小说中她是瞎了一只眼睛,腿也有点瘸了。
如果没有那次意外的话,她的结局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吧,可能会嫁给井河,再不济也可能会嫁给村里的好人家,而不至于嫁给那样不堪的哑巴。
电影中她生了一个很健康的可爱的女儿,可以陪暖说话,而小说中的暖却是一气生下三个儿子,而且是跟哑巴一样不会说话的孩子,她只能跟那条白狗说自己的苦闷。
电影中的结局是哑巴要井河带自己的老婆孩子离开,去城里过好日子,而暖却不愿意离开;小说中的结局是暖希望井河可以和自己生一个健康的可以陪自己说话的孩子。
电影和小说有几个相同的地方。
第一,无论是电影中的哑巴还是小说中的哑巴都对暖有极强的占有欲,小说中暖这样说“你也看到他啦,就那样,要亲能把你亲死,要揍能把你揍死……我随便和哪个男人说句话,就招他怀疑,也恨不得用绳拴起我来。
”而电影中哑巴也时刻监视着暖,让她感觉很害怕。
第二,井河最终还是放弃了暖,并没有如约回来跟暖在一起,而井河对暖心存愧疚,因为是他带着暖去打秋千的,双重愧疚使他刚开始回到村里见到暖就有种不敢直视她的感觉。
电影《暖》的诗意美学风格赏析
电影《暖》的诗意美学风格赏析电影《暖》是导演霍建起根据作家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
先后获第16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一一金麒麟奖、中国2003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
影片之所以能激起观众深深的共鸣、使之身心融入其中、心灵受到控制、身份渐渐迷失、觉得自己就是井河、是暖、是哑巴,除了影片的情节内容的动人外,就是它诗意美学风格的尽情流露。
而这也是导演霍建起的一贯“霍氏美学”风格一一“如诗、如画、如乐、如散文”的再次淋漓展示。
一、寄情于量“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中,几组景物蒙太奇似的剪接组合。
构造了一幅游子羁旅图。
“像中国诗歌一样,用自然意象表达人物内在情意的中国电影蒙太奇似乎是中国电影的传统”,“能让人联想起古典诗歌中的相似意象的蒙太奇镜头的自然意象与电影叙事情节的情绪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性”。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写景镜头,这些镜头不仅起到介绍环境背景和渲染气氛、增加美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对情感的抒发亦有重要突出作用。
偏爱借景抒情、寄情于象,注重在自然景物的展示中渲染情感,在人物视觉造型和场面的铺排中表现情感。
是中国电影的传统美学特征,其中霍建起的电影可谓代表。
导演霍建起曾经是一位电影美术设计师。
在他的电影中,十分注重对视觉美的展现。
电影《暖》中,有些是单纯描写景物的空镜头,有些是将人物置于景中,远景、中景、近景,纵横捭阖,蕴育其中的是绵延不绝的情感,一丝丝,一缕缕,如江河之婉转,如溪流之悠然。
宗白华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同时也渗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暖与小武生离别的时候,那段慢镜头运用非常优美。
芦苇丛中,芦花飞舞。
两人手牵手入画,置身芦苇丛中,若隐若现,摄影机上升。
俯拍,将人物置身于画面中央,周围是大片的芦苇丛。
这段美景犹如暖心中纯美的恋情,慢镜头传递出暖对小武生的恋恋不舍。
改编电影《暖》与原著《白狗秋千架》的研究
作者: 常凌[1]
作者机构: [1]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98-10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9期
主题词: 电影《暖》;影视改编;莫言
摘要:电影《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
与原著相比,出于电影艺术特点的需要,电影的情节更为通俗圆融,场景更为唯美奇观,凸显双线结构,人物更为扁平,主旨媚俗化,本质却更为残忍。
文学与影视是能够相互转化与影响的。
文学与影视的结合是文学、影视和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机制的结果,其在市场中的生命强度最大。
文学影视化不是小说的萎缩,而是文学在当代传媒语境中新的存在方式。
浅析艺术作品的三层次——以电影《暖》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21.5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经过自身审美创作过程创造出的成果,从艺术分析的角度可概括为外在形式与内在内容的相统一。
从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来看,可分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层次。
“关于这一点,我国魏晋时期的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由此可知,王弼数百年前早已从文学作品中界定了言、象、意三层次的关系,三者间各有差别,但又相互影响。
被称为人类创造的“第七艺术”的电影更是秉承着艺术作品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原则,由表及里地进行实践性创作。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通过讲述主人公暖、林井河以及哑巴三人各自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叹。
《暖》是电影艺术的典型作品,本文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评析,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及价值。
一、多维度融合,丰富艺术语言艺术语言作为艺术作品的物质化表现手段,是艺术成果的外部形式。
电影语言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生动展现出了创作者的审美构思,具有明显的个人美学特征。
正是因为艺术语言兼具丰富性与差异性,所以电影可以带给受众不同的艺术感受。
艺术语言在电影《暖》中可以视为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导演主要通过镜头语言、色彩以及声音等方式来表露。
(一)电影镜头语言的个性运用1.长镜头突出纪实感受。
长镜头的使用秉持了客观记录的特点,在时间不间断的情况下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影片《暖》中,导演以林井河回乡的长镜头开篇,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巧妙展现了家乡的风景全貌。
在井河去暖家的路途中,导演用固定长镜头拍摄,井河由远至近向镜头走来,展现出了内心的忐忑,观众也代入自身情感,对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充满期待。
结尾处运动长镜头跟随井河游走在芦苇中,长镜头跟随步伐节奏,配合井河的独白,将井河的内心情绪外化表现,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人物情绪的变化起伏,同时点明了影片主题,得到了思想意义上的延伸。
电影《暖》分析和思考
《暖》的分析和思考女主角的名字,也是这部影片的名字《暖》。
没看电影之前,心中早已断定这是一部暖色调的电影。
导演霍建起没有让人失望,基本上自称一派的的风格,其恬淡加清雅,善于制造朦胧氛围,和那种感染观众的文化氛围及高级情趣等等将这部《白狗秋千架的小说》用影响的艺术加以展现和延展,不能说这和莫言先生笔下的小说意境上完完全全的契合,但这不电影的的确确地描绘了暖暖的意境,属于霍建起的那种暖暖的色调。
区别于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商业电影,《暖》从剧本,导演,到演员都像极了如今已不多见的文艺片,以至于当它在东京电影节上斩获金麒麟奖时,国内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有它的存在。
恬淡清雅的女主角,故事主人公间朦朦胧胧,近的仿佛下一刻触手可及却又终究没有得到的爱情,朴实的服饰,简单农村话的对白,让我这个来自于农村的人仿佛看的就是一幕幕生活剧,真实而生动。
脱去华丽丽的包装,回归于自然的朴实和朦胧,恰恰突出了对主人公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活动变化,使对人性或者说是对人生的反思更加地赤裸和坦白。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乡,对于家乡的情感,对于家乡的那份初恋,我们曾经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抱着对美好的憧憬。
可是不知是城市的无情,还是时间的侵蚀,把我们乡土的质朴和纯情,把我们最初那份真挚冲的烟消云散。
直到有一天,再次踏足这片生我养我们的热土,发现已与那个曾经熟悉的世界格格不入,远在他乡多年的游子,面临种种人和事,恍惚间,还能不能分辨的清楚,究竟是故乡抛弃了你,还是你抛弃了故乡。
关于命运,真的是公平的吗?哑巴的痴,井河的忏悔,暖的无奈与悲伤,小武生的情不知所起不知所终,仿佛人生中一个个泡泡,有的破了进而追逐下一个暖暖的梦,有的勉强维持却不知道幸福在哪里。
然而人生可能就是这样,难免的痴情,难免的遗憾,难免的不尽如人愿,难免的忏悔和自责……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悲剧,仅有的感知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思考,暖暖的流过,却有点尖锐的痛,仿佛唤起了曾经早已遗忘的记忆,关于故乡,关于初恋,关于成长,关于收获,也关于失去,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白狗秋千架”的故事,能够暖暖的讲出来。
暖的观后感
暖的观后感引言《暖》是一部动人心弦的电影,通过温暖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让观众陷入了情感的漩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电影的主题、情感共鸣、角色形象以及视听效果等。
电影主题《暖》以人性的温暖与善良为主题,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付出。
无论是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主人公与社区的互动,电影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情感共鸣观影过程中,我深深被电影中情感的真实和深度所打动。
主人公的坚韧、乐观以及对他人关爱的付出,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自己内心深处的温暖。
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非常贴近生活,主人公所经历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让我产生了共鸣。
通过他的成长历程,不仅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更加坚定了我对爱与关怀的重要性的认识。
角色形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都非常饱满,他们个性鲜明,行为逻辑清晰,真实可信。
主人公作为故事的核心,从一个小市民成长为关心他人、克服困难的融入社区的人,并最终影响了整个社区的人,并给人们带来了真正的温暖。
与主人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反派角色,他们的出现更加凸显了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
反派角色在情节的推动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与主人公的冲突,让人们更能理解和认同主人公的情感和成长。
除了主要角色外,电影中的配角也各具特色,每个配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线索,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层次感。
视听效果电影在视觉上给人以温暖、舒适的感觉。
景色的布置、光影的运用以及色调的选择都恰到好处,为电影的情感表达添加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很大的增强情感的作用。
旋律婉转悠扬,与电影情节相得益彰,使观众更容易被电影中的情感所感染。
总结《暖》这部电影通过真挚的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彩的视听效果,传达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
观看这部电影,无论是在欣赏视听效果的同时,还是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系,都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感动。
电影中的暖意不仅是带给观众的感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我们更加关心他人,多一份温暖,能够改变整个社区,甚至是整个世界。
因为爱所以爱——评析电影《暖》
因为爱所以爱——评析电影《暖》因为爱所以爱——评析电影《暖》作为一部体现世间“真爱”主题的影片,摒弃了以往同类型电影因“抒情气”太浓而导致的“失真”。
霍建起导演为我们呈现的一部优秀作品《暖》,主题意义堪称深刻而独特:影片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讲述了主人公井河对初恋难以忘怀的故事,表现了爱情并不完美的真理,抒发了因为爱的真切所以爱的不能自拔的情感,突出了因为爱所以爱的主题。
而影片主题的揭示得益于导演所采用巧妙的镜头语言,深情的音乐运用以及准确的色彩。
影片巧妙的镜头语言总是会对主题揭示和故事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影片情节运用中则凸显深刻性与真切性。
影片始终,景别的不断变化向观众呈现出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地点变化,也推动情节的发展。
影片初始,一个远景镜头将故事发生地点定位起来,呈现了一处幽静、宽旷的背景地。
进入影片叙事内容后,近景拍摄井河回家与镇长一起吃饭的场景,表现了普通家庭生活的特色。
暖儿看小武生入迷时的近景拍摄,生动地表现出暖儿情谊深厚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来暖儿因爱而等待的故事做铺垫。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俯拍镜头对主题揭示也是密不可分的。
俯拍家乡,俯拍暖儿在家做饭时,表面上表现了这里禁锢、压抑,实则也突出了主题真情实感的一面,带有纯真色彩。
这与慢镜头和长镜头是相关的、慢镜头的拍摄记下了井河和暖儿十年后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不经意的一瞬间却带有厚厚的情感基调,体现了因为爱无法忘怀的浅层主题意义。
长镜头则情真意切的描绘出井河和暖儿长时间荡秋千时两人情谊相投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爱的温暖也给主题增添了一笔。
导演在整部影片中所运用的镜头都是与揭示主题密不可分的,再一次阐明了因为爱所以爱的主题思想。
影片中音乐的运用具有生动性和准确性的特色,这既突出了导演的功底、作曲者的才干,又突出了影片主题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影片的作曲由三宝担任,这也注定将会使影片主题音乐朝向生动准确性发展。
影片初始,先是由主人公井河的旁白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地点,然后小河流水声及动物叫声的不断渗入,将观众带入一个世外恬静的地方。
暖之影评
《暖》之影评电影《暖》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故事发生在男主人公井河十年后回到的故乡。
影片开头便展现出乡村特有的风景:悠长而狭窄的乡间小路、路边郁郁葱葱的草木、层层的丘陵梯田、座座的白色小屋,构成一幅优美清新质朴的乡间图景。
在美丽的乡间图景中男主人公骑着单车疾驰归来,似意气风发,又如归心似箭。
这样的景配以这样的人,让人很自然的想到一定会出现那样的情,所以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也就让人觉得是理所当然,不会有突兀之感,这样的开始不得不说布局精妙。
井河帮老师办完事情之后,就在即将离开的时刻,在小桥上遇见了他的初恋,也就是女主人公暖。
虽然此时的暖已非十年之前的暖那样亮丽光鲜,一副家庭劳动妇女的打扮,而井河也已经不是当年的穷小子,已经是城里的干部了,但他们都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彼此,片刻的嘘寒问暖之后,他们的故事便像画卷一样徐徐展开。
片中故事的展开运用了回忆与现实交叉的方式,即倒叙与顺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叙述了男女主人公当年的爱情故事以及现实故事。
片中以秋千为线索,叙述了井河和暖从小在秋千下一起长大,青梅竹马,长大后也因为荡秋千才出了事,秋千掉落,暖被摔瘸,但是井河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着暖,并承诺大学毕业就回来接暖娶她。
秋千纵贯整部影片,把所有故事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给人以完整的感觉。
另外,片中还多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比如开头时天气的炎热晴好与后面的阴雨濛濛的强烈对比,也预示着开始时男女主人公两人现实生活的平静安好与后来回忆时的辛酸无奈,以及男女主人公十年前与十年后生活中巨大的变化也形成了很大的对比。
从对比中更能让观众感觉到现实中美好爱情的无奈与惋惜,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
影片结尾井河在看望完暖一家之后还是怀着内疚和歉意离开了故乡,终于消失在被白色芦苇包围的小路中,这样的情景又与电影开头相似。
一样的路,一样的树,一样的人,可是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主人公的内心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人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暖》与原著的比较分析
电影《暖》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电影和小说有很大的变动。
虽然内容跟框架上基本一致,但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两部不同的作品。
暖是小说和电影的女主人公,暖这个名字虽然给人很阳光的感觉,但实际上她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不知道作者为她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是不是为了突出她悲剧式的人生。
她本是个天真的乡下姑娘,但她的经历却让人为她捏一把辛酸泪。
电影中暖在省城来的表演活动中结识了小武生,她对小武生的痴迷就像井河对她一样。
她爱上了小武生,就算是这样,井河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她。
活动结束之后,小武生就要离开了,离开之前他送了一面小镜子给她,自此,暖就一直在等他,而井河也一直在等她。
而同村的哑巴也一直默默地喜欢她,会追着她,给她送鸭蛋,还为了她跟井河决斗。
文章中的暖是对蔡队长动心的,但结果却是差不多的,暖喜欢他,也愿意等她。
电影中她只是摔断了腿,而小说中她是瞎了一只眼睛,腿也有点瘸了。
如果没有那次意外的话,她的结局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吧,可能会嫁给井河,再不济也可能会嫁给村里的好人家,而不至于嫁给那样不堪的哑巴。
电影中她生了一个很健康的可爱的女儿,可以陪暖说话,而小说中的暖却是一气生下三个儿子,而且是跟哑巴一样不会说话的孩子,她只能跟那条白狗说自己的苦闷。
电影中的结局是哑巴要井河带自己的老婆孩子离开,去城里过好
日子,而暖却不愿意离开;小说中的结局是暖希望井河可以和自己生一个健康的可以陪自己说话的孩子。
电影和小说有几个相同的地方。
第一,无论是电影中的哑巴还是小说中的哑巴都对暖有极强的占有欲,小说中暖这样说“你也看到他啦,就那样,要亲能把你亲死,要揍能把你揍死……我随便和哪个男人说句话,就招他怀疑,也恨不得用绳拴起我来。
”而电影中哑巴也时刻监视着暖,让她感觉很害怕。
第二,井河最终还是放弃了暖,并没有如约回来跟暖在一起,而井河对暖心存愧疚,因为是他带着暖去打秋千的,双重愧疚使他刚开始回到村里见到暖就有种不敢直视她的感觉。
当然最明显的不同是小说发生在山东高密,电影选择在江西婺源。
正如两个地方的特点,小说现实残酷,电影细腻感伤。
这是给人的总体感受。
在我们心里北方的线条是粗犷的,画面是明亮的,所以面对这样的画面,对于某些残酷的甚至是粗俗的现实还是比较好接受的。
而江南的青墙白瓦,氤氲水汽,以及唐诗宋词里那种唯美的意境更适合表现细腻温婉的爱情。
例如在小说里暖在河边擦洗身体时,井和想起乡下孩子们唱的:“没结婚的是金奶子,结了婚的是银奶子,生了孩子是狗奶子。
”如果出现在电影中则会大煞风景。
剧作把暖的三个哑巴儿子变成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小女孩,让暖的生活温暖了许多,于是小说中那个残忍的结局变得更加触动人的心灵。
江南的恬静,民风的淳朴和善良,也许更能表现生活的无奈......残忍的现实经过时间的涤荡也变得温顺起来。
影片中不乏宿命色彩,
暖等来了她的生活虽然不是她想要的不禁让人叹惋。
电影中的环境要比小说中的柔和很多,有江南的缠绵细雨和江南特有的房屋,让人有种哀婉的感觉,很快能融入进去。
其实我想暖对井河还是有恨意的吧。
电影中井河送来一双皮鞋,是暖梦寐以求的,而暖看了之后就直接扔到河里去了,这是暖曾经几度要求父亲给予,而不能达成的心愿,当暖在失去一切,包括自己的右腿时,却收到了这双皮鞋,或许初识给读者的是一种对过往的祭奠,对初恋的怀念。
然而,隐藏下的却是莫大的人生讽刺,我们又怎能相信失去健康的双腿,换来的却是渴望已久的皮鞋,失去了曾经得海誓山盟,换来的却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失去了梦乡的追逐,换来的只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无论是在小说还是电影中井河和暖的再次相遇,暖对井河都是冷冰冰的,她的眼神让井河都不敢直视。
小说中她说“‘狗呀,狗,你要是懂我的心,就去桥头上给我领来他,他要是能来就是我们的缘分未断’,它把你给我领来啦。
”“你一走就是十年,寻思着这辈子见不着你了。
你还没结婚?还没结婚……”其实她还是对井河仍有感情的;电影中她把自动伞还给井河时说“你不回来就永远不能忘记。
”暖说出了井河多年想说而不敢说的,而对暖来说,那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生活不会再翻起丝毫涟漪。
如果你看到暖还会缕缕发髻,整整衣装,那些都只是对往事的尊重因为人生没如果,生命不堪回首。
或许,井河这次回来看暖只是希望求得暖的原谅,他对暖有太多的愧疚了。
电影里的哑巴让我感到很感动,他与小说中的哑巴是有不同的,他比小说中的哑巴更让人心痛,虽然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丑陋,但他有一颗爱着暖的炽热的心。
这个从一开始就不曾引起观众警觉的角色却深深地震撼了我。
当暖恋着小武生时,他拼命的追赶暖,他表面上的恶意都只是为了给暖送去新鲜的鸭蛋;当暖恋着井河,他每天痴痴的等待邮差,只是为了暖脸上那一个为了别人的微笑;当他把一切的一切都给了暖时,却不曾自私地想完全的占有她,无论自己有多么的心痛,他都毅然要将暖和女儿还给井河。
看到这里,即便是铁打的人儿也会泪潸潸了。
或许而今世界太少这样的真情了吧。
哑巴虽丑,可他的内心却清澈的像一汪泉水;哑巴虽哑,却用真诚的情感表达出了人生的全部美好;哑巴虽笨;却用勤劳的双手给暖了一个幸福的家。
上苍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哑巴在他不能言语的缺憾人生里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并如视珍宝。
他的勇敢、真诚唤起了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动。
电影中一个满怀伤感的追朔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男人,一个是表面光鲜,一切都值得羡慕的,却丢失了最珍贵的感情;一个是残缺的,却保全了最美的人生。
所以哑巴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
莫言说过:“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影的基础。
文学创作是儿子,改编的影视是孙子。
”所以这部作品被改编之后,有了新的内涵,电影版的像是被赋予了新鲜的血液。
总之呢,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改编电影。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暖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只是想寻求一个
温暖的依靠,这也很难吗?只能感叹一声:造化弄人。
人的命运真的是很难预测到的,面对将来,谁都是无能为力的。
如花美眷,又怎敌得过似水流年?所以我还是自私地希望像电影里的那样,至少会比较好过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