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药物敏感性情况分析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药物敏感性情况分析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药物敏感性情况分析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药物敏感性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0T13:37:03.857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作者:李颖[导读] 结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复治、继发性肺结核、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合并基础疾病等,临床中针对感染真菌患者要开展药敏实验,并据此确定抗真菌药物。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医院 418400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药物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00例,其中真菌感染患者50例、非真菌感染患者50例,应用酵母菌显色培养进行菌种判断,依据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分析。结

果: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肺结核复治、继发性肺结核、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痰涂片抗酸染色阴性、合并基础疾病(P<0.05)。主要是假丝酵母菌44株(88.0%)导致肺部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株(18.2%)对5-氟胞嘧啶耐药,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1株,对益康唑耐药2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敏感,对其他4种耐药。结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复治、继发性肺结核、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合并基础疾病等,临床中针对感染真菌患者要开展药敏实验,并据此确定抗真菌药物。

【关键词】肺结核;真菌感染;危险因素[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tuberculosis complicated with fungal infection. Methods:100 cases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admit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including 50 cases of fungal infection and 50 cases of non-fungal infection. Yeast chromogenic culture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es of bacteria,and drug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ROSCO paper diffusion method. Results:the risk factor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omplicated with fungal infection includ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rehabilitation,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long-term us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long-term use of glucocorticoid hormone,negative anti-acid staining of sputum smear,and complicated basic diseases(P<0.05).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was mainly caused by 44 strains of candida albicans(88.0%),including 6 strains of candida albicans(18.2%)resistant to 5-fluorouracil,1 strain resistant to amphotericin B,2 strains resistant to iconazole,and 4 others resistant to smooth candida albicans. 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omplicated with fungal infection include rehabilitation,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long-term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glucocorticoid hormone,combined with basic diseases,etc. In clinical practice,drug sensitivity tes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patients infected with fungi,and antifungal drugs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ly. [Key words] tuberculosis. Fungal infection;Risk factors for

肺结核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种,部分肺结核患者会并发真菌感染,但通常无显著特异性症状或体征,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后会增加治疗难度,并导致病情恶化。为减少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临床中需对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依据药品分析结果确定治疗方法[1]。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真菌感染肺结核患者50例、非真菌感染肺结核患者5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同时针对真菌感染患者开展药品试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真菌感染肺结核患者50例成立观察组,其中包括女20例、男30例;年龄范围17~72岁,平均(47.6±10.5)岁;病程2~21个月,平均(16.4±1.5)个月。选择同期收治非真菌感染肺结核患者50例成立常规组,其中包括女22例、男28例;年龄范围19~72岁,平均(47.9±10.5)岁;病程3~21个月,平均(16.7±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依据《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肺结核诊断,进行痰液培养和涂片检查,若存在真菌菌丝或孢子,或同一菌种在超过3次测定中均被发现,可结合以下标准诊断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1)胸部X线或CT显示有渗出样改变存在,或X线胸片存在肺部真菌感染特异性改变。(2)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史;(3)近期出现呼吸道感染加重。

1.3方法

(1)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现病史(肺结核类型、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生活史(吸烟、饮酒、饮食情况)、肺结核治疗史、用药情况(应用抗结核药物种类、是否长期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糖尿病);(2)依据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和鉴定痰液中感染病原假丝酵母菌:采取ROSCO纸片扩散法,用棉球取0.6麦氏培养基中菌液,均匀涂抹在琼脂板上,ROSCO纸片在平板面干后放上,在恒温箱(36摄氏度)放置1天,对抑菌环直径进行测量,菌环边缘少量菌落可以忽略。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单因素分析实验组肺结核复治、继发性肺结核、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痰涂片抗酸染色阴性、合并基础疾病比例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各项指标对比[n(%)]

46例肺结核合并精神病患者的护理(2)

46例肺结核合并精神病患者的护理(2) 分析研究46例肺结核合并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要点:不断强化护理工作者专业知识;咳嗽咳痰的护理;安全护理;营养支持以及用药护理、动态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标签:肺结核;护理;精神病 所谓的肺结核实际上是一直以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该病现阶段以及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而精神病患者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对象,因为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等相关支配,患者通常缺少一定的自制力与自理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其依从性相对较差,在加上患者及其家属对肺结核病等知识的缺乏,所以肺结核合并精神病对肺结核的疫情控制与治疗而言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了46例肺结核合并精神病患者。本文作者对此类患者采取一定的治疗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显著。 1临床资料 此次选取的46例患者全部有精神病史,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4例;所有患者年龄22~44岁;患者的肺结核病史均在1~19个月;其症状主要有:咳痰与咳嗽患者44例,气促以及胸闷的患者有38例,发热患者有32例;小量咯血或者痰中带血的患者有10例,重度贫血患者有6例。II型肺结核患者2例,III型肺结核患者38例,IV型肺结核患者6例,复治病例12例,初治病例34例。重症10例。 2护理 2.1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精神病和肺结核病实际上需要长时间坚持治疗,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肺结核专业知识和精神病等知识,为此应该邀请精神患者疗养院中的护理工作者给本科护理工作者实施业务指导,另外强化对护理工作者专业知识的培训。利用晨会提问患者床边交接班提问以及护理查房等不断提升护理工作者基础知识水平。 2.2专科护理 2.2.1咳痰咳嗽护理对部分痰比较多的患者应该有效排痰,雾化吸入后给予患者机械排痰机促使患者的痰液有效排出,其排痰顺序是双肺下部排于主支气管,再双肺外侧排于主支气管,其次是支气管下部排于支气管上部。当排痰结束之后作为护理人员应该监督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排痰,同时指导患者掌握科学合理的排痰方法,另外告知患者经常性变换体位,这对于痰液的排出非常有利,对于部分因为胸痛而不敢咳嗽的患者,作为医务人员应该采取对应的措施以防止患者因为咳嗽而加重疼痛。

肺结核合并感染的护理

肺结核合并感染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5例肺结核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和医院感染的原因,寻求最佳护理方法。结果病情好转出院18例,死亡7例。结论肺结核合并感染以老年人居多,合并症及并发症多,预后差;护理上应多方面兼顾,尽量控制易感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肺结核合并感染护理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倘若诊断延误、治疗不当,容易反复,肺组织及支气管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呼吸系统防御功能降低,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又因肺结核患者营养情况差、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加之结核病造成的某种程度的免疫机制损害,因而容易合并细菌和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随着全球结核病高发及耐药、耐多药结核越来越多,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结核合并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感染率逐年上升,肺结核合并感染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一、影响因素 (一)肺结核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 1.老年人由于免疫器官渐衰老,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减低,致免疫功能紊乱。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气管炎症又使气道反应性增高,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2.重症肺结核患者体质差,免疫力低,肺脏损害严重,容易继发肺部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严重与否与基础病变和机体抵抗力有关,并随着年龄的增加及病程的迁延而加重。如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属于肺结核的晚期类型,大多趋向于高龄和合并有慢性疾病。在较长的病程中,肺组织经过反复的破坏、修补、纤维化,使肺功能遭受严重损害,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3.肺结核发生合并症时更易感染,如肺气肿、肺心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本身淤血、缺氧,呼吸道防御机能降低;糖尿病时中性粒细胞趋化障碍;咯血、颅脑疾病使机体局部和全身抵抗力减弱。 4.肺部直接与外部相通,易受各种外来刺激和感染。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内镜检查、雾化吸入、呼吸机、湿化瓶吸氧等操作时,容易破坏机体的防御屏障,如操作不当或消毒不彻底,均可给病原菌侵入机体创造条件。 5.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肺结核患者长期联合用药,可使多种细菌受到抑制,长期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可达3.9%。当合并肺部感染、咯血、呼吸衰竭时,抗生素的使用可进一步引起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尤其是长期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者。 (二)影响抗感染治疗效果的因素 1.肺结核与肺部感染有许多共同之处,延误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包括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药敏试验方法、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常见菌特殊耐药表型检测、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级临床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检测微生物(本文件特指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本文件特指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2.2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琼脂或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中能抑制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2.3 折点Breakpoint 能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用以判断敏感、中介、剂量依赖型敏感、耐药、非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抑菌圈直径(mm)的数值。 2.3.1 敏感Susceptible;S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敏感范围时,使用推荐剂量进行治疗,该药在感染部位通常达到的浓度可抑制被测菌的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2.3.2 中介Intermediate;I 当菌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中介时,该数值接近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的浓度,从而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菌群。该分类意味着采用高于常规剂量治疗时或在药物生理浓集的部位,临床治疗可能

有效。该分类同样可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不可控的技术因素导致的重大偏差,尤其是毒性范围较窄的药物。 2.3.3 剂量依赖型敏感Susceptible-dose dependent;SDD 细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剂量。当某种药物对菌株的MIC或抑菌圈直径在SDD 范围时,临床可通过提高剂量和(或)增加给药频率等修正给药方案以达到临床疗效。 2.3.4 耐药Resistant;R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该分类范围时,使用常规治疗方案,该药在感染部位所达到的药物浓度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或)被测菌株获得特殊耐药机制,且治疗性研究显示该药临床疗效不确切。 2.3.5 非敏感Nonsusceptible;NS 对于那些因未现或罕现耐药,而仅具有敏感折点的抗菌药物,当该药对某分离株的MIC值高于或抑菌圈直径低于敏感折点时,此分类为非敏感。 2.4 流行病学界值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ECV 将微生物群体区分为有或无获得性耐药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是群体敏感性的上限。根据ECV,可将菌株分为野生型和非野生型。 2.4.1 野生型 Wild-type;WT 根据ECV值,将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评估中未获得耐药机制或无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定义为野生型。 2.4.2 非野生型Non-wild-type;NWT 根据ECV值,将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评估中获得了耐药机制或存在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定义为非野生型。 2.5 效价Potency 抗菌药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通过同类标准物质测定得出。单位mg/g、IU/g或用百分比表示。

肺结核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

肺结核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分析。方法38例肺结核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分析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经过治疗,38例患者中好转、治愈31例,有效率为81.58%。结论在肺结核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具有一定难度,结合多种诊断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诊断准确率,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肺结核;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治疗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肺结核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近几年,多种侵入性操作技术、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在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且不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困难[1]。本文回顾分析本中心收治的38例肺结核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科在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8例肺结核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在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0.3±4.6)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9±1.2)年。38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9例,合并高血压者8例,合并肾功能不全者13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8例。 1. 2 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血清抗结核抗体、痰液检查等。痰液收集方法:在患者早晨空腹状态下,用0.9%氯化钠漱口,再将痰液咳出,选取深部痰液,送检标本,并与抗酸杆菌涂片对比,检查真菌、细菌染色。 1. 3 诊断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2]。肺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为:根据患者呼吸道症状、体征、胸X 线结果,连续3次以上痰涂片有菌丝或培养有同一菌生长。结合检查结果、患者临床资料,按照A、B、C、D标准判断评定患者的诊断、治疗结果。A:患者病情好转,症状减轻,但仍具有粘稠痰液,发热、咳嗽加重;B:抗生素治疗无效,X线、CT检查结果现显示病灶扩大,但无法单一用病情恶化解释病灶;C:在连续3 d送检的痰液中,均显示真菌生长,且可将口腔污染因素排除。D:在连续3 d送检的痰液中,无真菌显示,且治疗有限,病灶有所吸收。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自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仍需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分类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如多烯类);②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③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5-氟胞嘧啶,灰黄霉素);④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①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②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③吗啉类(阿莫罗芬等); ④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⑤其他类(灰黄霉素、5-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卡泊芬净等)。 唑类药物(azoles) 这类药物有共同的N-碳置换的咪唑或三唑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两大类。唑类药物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在近年来防治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唑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真菌的细胞膜。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同时使甲基化的固醇堆积,这样则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有些唑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露,发挥杀菌作用这类药物可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系统用药治疗严重的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等。唑类药物中供外用的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供系统 使用的包括: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酮康唑ketokonazole 酮康唑是第一个可口服使用的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抗菌谱酮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癣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属、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有抗菌作用。对曲霉、毛霉无抗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特点该药在胃肠道容易吸收,口服400mg 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5~6mg/l,但是个体差异较大。胃酸可促进药物吸收,当胃酸分泌减少或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同时服用时药物吸收减少。口服酮康唑后,药物可分布在皮脂,尿液、乳汁中;但在脑脊液中含量甚微。 临床应用在伊曲康唑与氟康唑问世之前,口服酮康唑是治疗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长期服药引起的肝毒性以及停药后复发的问题,临床上限制了对它的使用。现临床可用于念珠菌病、花斑癣、皮肤癣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的治疗。对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一般无效,对曲霉病、毛霉病以及足菌肿无效。不良反应10%的患者服常规剂量的酮康唑后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当口服剂量大于800mg/d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50%。与食物同时服用或在夜间服药有助于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肝功能异常、药物性肝炎是酮康唑较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升高,可持续数周;肝活检程肝炎样损害。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肝功能(2次/月),尤其要注意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大剂量(大于800mg/d)服用酮康唑能抑制肾上腺与睾丸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引起脱发、性欲减退及男性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为了规范我国IPFI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的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我国IP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 一、定义 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引起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IPFI 的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表1 IPFI的诊断标准 注:★原发性者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

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与控制措施

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与控制措施 目的探讨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的108例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真菌感染以老年人最多见占71.30%,主要分布在ICU(35.19%)、呼吸内科(18.52%)和老年病科(9.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首位,占65.0%,泌尿道感染居第2位,占18.33%;70%的真菌感染患者大多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包括COPD、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108例患者全部使用过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分离出的120株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多见占75.00%,非白假丝酵母菌25.00%。白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如5氟胞嘧啶、唑类等敏感性高>95%,非白假丝酵母菌多唑类敏感性95%,非白假丝酵母菌敏感性较低<90%,见表4。 3讨论 真菌为条件致病菌,正常生理状况下组织器官不会发生真菌感染,但在免免力低下等情况下,可对人体致病。目前已发现约50种真菌对对人体致病,引起人体真菌感染常见的部位是肺部,约占真菌感染的50%,研究发现在既往肺部基础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2]。深部真菌感染近年来在医院感染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调查显示108例医院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5%,,其次为泌尿道,占18.33%。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多见,占75.0%,与相关报道[3]一致。白假丝酵母菌是呼吸道最常见定值菌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大量繁殖,通过其与宿主细胞粘附、胞体形态变化、真菌毒素以及水解酶等特征对宿主进行感染。真菌在科室分布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ICU(35.19%)、呼吸内科(18.52%)、老年病科(16.67%)。分析其原因:①CU患者病情危重,长期放置静脉插管、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管等各种侵入性治疗是其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②年龄和基础疾病,本研究病历中60岁以上73例,占67.6%。老年患者大部分患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如COPD、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极易引发真菌二重感染;③长期大量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破坏了机体内菌群平衡,也是引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品种越多,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越高[4]。 120株真菌药敏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对5氟胞嘧啶敏感性为98%,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力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8%、97.5%和98.3%。非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及唑类抗真药物敏感性较白假丝酵母低,因此,在治疗真菌引起的感染时应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不同用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药物,以预防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在真菌感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损伤,尽量缩短静脉留置导管的时间;加强手卫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真菌在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之间交叉感染;在早期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抗感染的同时积极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增强患者抵抗力,使真菌感染控制在最低限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

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氟康唑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主要对酵母样菌具有抗菌活性,对曲霉缺乏抗菌作用。由于长期应用,部分真菌已产生耐药性,临床必须加以关注。 伊曲康唑对深部真菌与浅表真菌都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癣菌、酵母菌、曲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属、枝孢霉属、皮炎芽生菌以及各种其他的酵母菌和真菌感染有效。目前已有胶囊、口服液和静脉注射三种剂型。胶囊吸收较差,以羟丙基环糊精为助溶剂的口服液,生物利用度可达55%。伊曲康唑脂溶性强,在肺、肾脏、肝脏、骨骼、胃、脾脏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浆浓度高2~3倍。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有活性的羟基伊曲康唑,平均终末半衰期为33h。口服液与注射液可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如曲霉病、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亦用于AIDS患者隐球菌病的长程治疗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如厌食、恶心、腹痛和便秘。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可逆性肝酶升高、月经紊乱、头晕和过敏反应。 伏立康唑是从氟康唑衍生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和毛孢子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一些霉菌,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对足放线病菌属、镰刀菌属也具有抗菌活性。本品口服后迅速吸收,血浆达峰时间为1~2h,生物利用度高达96%,蛋白结合率58%,食物可影响本品的吸收,因此应在进食后1~2h服用。给予负荷剂量后,24h内其血药浓度接近稳态浓度。在组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 一、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 精神科疾病多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的永久性损伤,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复发意味着病情的恶化和多次强制性的住院治疗,必须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和情感压力;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复发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以及最终预后的不理想。精神科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到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因此,应注意对精神科疾病及早的治疗,有效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常见的精神科的并发症有: 一、并发肺结核 因为精神科的病人具有生活懒散、行为退缩,饮食不主动,孤僻、少动等症状,常常导致营养状况下降及机体抵抗力差,所以容易导致并发结核病,如肺结核及肠结核等,这样的病人一定要送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如并发肺结核,首先应该请精神科医师和结核科医师会诊,看看两个病的各自严重程度如何,如精神科病情已趋近稳定,而肺结核正处于活动期,则应到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并由精神科医师提供精神科治疗的具体方案;如果相反,则应到精神病医院治疗;如果两种病都很重,则应由两个科的医师通过会诊进行协商。一般来说,当两种病都很严重时,在治疗上甚为棘手,而且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肺结核需要充分休息,而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兴奋躁动或受幻觉妄想支配而到处乱跑,从而促使结核病病情的恶化;严重的肺结

核患者躯体衰弱使精神病的治疗用药又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这样的病人一定要及时送医院,并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目前我国较大的精神病医院都设有结核病区,可收治这一类病人。在50年代以前,精神病患者的结核患病率很高,而近20年来随着精神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精神医学的发展吗,精神病并发肺结核的患病率正逐年下降。 二、合并肝脏疾病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异物的重要器官,也是药物和毒物损害的主要靶器官。由药物引起肝脏组织和功能的改变称为药源性肝病,这在精神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目前,我国较完善的精神病医院都设有收治肝炎的传染病区。当精神科疾病合并传染性肝炎时,可到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科治疗药物与传染性肝炎在治疗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为所有精神科治疗药物都是通过肝脏解毒的,而在肝炎使肝功能下降或衰竭的基础上,药物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从而使肝功能进一步的恶化,而不治疗精神病人得兴奋症状,同样会促使肝功能的衰竭,治疗时需权衡利弊。一般来说,在精神科用药前需检查肝功能情况,用药时应尽量选择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造成肝功能进一步下降恶化,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一旦发现肝功受损,则应根据受损情况决定是否停药、减小药物剂量以及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三、合并循环系统疾病 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体位性低血压较常见。这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治疗初期,主要表现为突然改变体位如起床过快、蹲位直立时,出现头晕、眼花、心率加快、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可引起晕厥、摔伤、心脑血管意外等。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轻者立即将病人放平,取平卧或头低位即可恢复;严重或反复低血压者应立即使用有效对升压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护理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护理 目的针对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护理研究,探讨其护理的方法。方法针对本院住院治疗肺结核同时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在治疗肺结核的基础上使用抗真菌的药物,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营养支持、针对呼吸道的护理要加强和用药护理。结果患者症状转变明显,经实验室检查无真菌感染。结论针对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要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净化空气和观察用药反应及减轻毒副作用,控制或减少真菌的感染。 标签:真菌感染;肺结核;护理 呼吸道患有慢性疾病是对真菌定居和感染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肺结核是一种很常见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肺结核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低于常人,如果肺结核又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需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疾病等,其机体抵抗力会更低,这类患者往往是真菌感染性疾病高发人群。肺结核患者并发真菌感染之后如果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针对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针对呼吸道的护理 1.1针对医源性侵入的管理肺结核的患者做电动吸痰、雾化吸入及氧疗等操作时日常较为常见的操作,针对日常操作中的器械如雾化器管道、湿化瓶系统、吸痰器管道等要加强消毒杀菌,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如有条件,这些易被污染的各种管道最好选用一次性耗材,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概率。对于湿化瓶要做到每周消毒、湿化瓶内液体每日更换、各种物品在使用之后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工作人员在操作前后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消毒灭菌,操作时要戴手套操作。 1.2针对口腔、气道的护理针对肺结核患者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对患者进行咳嗽、咳痰的指导,使其咳嗽、咳痰高效,有效的把呼吸道内的痰咳出去;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其身体极度虚弱,已经无力把呼吸道内的痰咳出去,需要帮助其咳痰,方法是将手指弯曲并拢为匙状,在患者的背部从肺的底部到肺尖部反复进行叩击,3次/d;对于特别困难的患者可以进行电动辅助吸痰。由于真菌都有耐酸不耐碱的特性,让患者进行20 min的20 mL的碳酸氢钠雾化吸入2次/d,保持口腔卫生,减少食用酸性食物的频率,从而预付真菌感染。 2配合好营养支持 由于肺结核患者身体发热较多、体力消耗较大,常常有营养不良的症状。而营养不良和感染性疾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针对感染性疾病除了常规用药之外还要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加抵抗力。对于这类患者,最好的营养补充渠道是通过胃肠道进行,但是对于胃肠道功能低下的患者来说,则需要通过静脉来补充营养了。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观察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观察作者:覃桂清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 摘要:目的评析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入院治疗的60例合并真菌感染病患,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真菌感染中,有20例患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10例是热带念珠菌,8例是光滑念珠菌,7例是克柔念珠菌,12例是曲霉菌,还有3例是季也蒙念珠菌。出现感染的情况大多是因为不恰当使用了抗生素或是激素造成。结论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加强结核病合并真菌感染的关注度,合理恰当的使用抗结核药物,注重规范使用抗生素以及肾上腺素,减少出现真菌感染以及耐药情况,才能够良好控制结核病发生的概率以及降低死亡概率。 关键词:肺结核;真菌感染;治疗办法 伴随着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性强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别是逐渐增多的耐各种药物的结核病,为结核病治疗造成了巨大的困难[1]。肺结核持续多样耐药是最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结核病情重新高发的重要因素,治疗操作困难,术后恢复情况差,并且非常容易感染合并真菌[2]。本文中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对其分枝杆菌的耐药性能以及真菌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分类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60例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病患,当中男性病患40例,女性病患20例,年龄最大的为72岁,最小的为33岁,体重最重的为75公斤,最轻的为55公斤。肺结核病史在3个月--21年不等。部分患者存在发热、咳嗽、咳痰以及夜间盗汗等情况。 1.2方法 取病患早晨漱口之后用力吐出的喉管深部的浓痰,第一口痰液舍弃,将其吐在无菌器皿当中,并且及时送到相关部门检验,同样一组标本同时进行涂片操作,以及普通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痰结核菌培养的方式选用改良的罗氏法,真菌的培养工作选择沙包罗氏法。60例痰涂片全部都找到了真菌孢子以及菌丝,之后培养真菌继续成长。 所有的病患全部使用抗结核化疗,初次治疗方案病例药物使用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强化期持续两个月,巩固期持续四个月,半年为一个疗程。再次治疗病患使用药物方案为初次治疗药物用量的两倍,强化期三个月,巩固期五个月,一个疗程为八个月。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精神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的观察与护理

精神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的观察与护理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肺结核;护理;预防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由于精神病患者疾病时间较长,长期慢性消耗导致患者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增高,常易发生传染病。通过观察发现部分精神病患者感染结核,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多数患者因无自知力,对躯体疾病缺乏主诉能力,其症状表现主要靠临床观察协助诊断。因此,重视精神病患者的躯体疾病的观察至关重要,它是避免医疗事故发生,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现将如何观察、护理介绍如下。 1 观察对象 1.1 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由于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差,长期慢性消耗,营养状态欠佳,机体防御功能降低,加之患者不知是否干净,捡拾烟头、脏物等,使病原体侵入机体的机会增多,容易感染传染病和其他疾病。一旦发病,这些患者又缺乏主诉,若不细心观察,及时发现躯体疾病会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 1.2 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氯丙嗪、奋乃静、太尔登等是临床治疗精神病的常用药物,此类药是抗精神病的强安定药,

因大剂量抗精神药物的作用,使躯体疾病的反映敏感性降低,不能及时正确地反映躯体的疼痛不适,在常人身上难以耐受的痛苦,在这类患者身上的反映极其轻微,如稍有疏忽即导致严重后果。

1.3 精神疾病严重的患者处于兴奋状态或抑郁状态或是紧张综合征的患者,由于整个精神活动的兴奋性过高及较深的精神活动抑制,躯体疾病往往被严重精神症状所掩盖。如紧张状态精神病患者可终日卧床不动不言语,问话不回答,面部无表情,对任何刺激均无明显反映,根本不关心躯体病痛,更谈不上主动求医。对这样的患者,必须多接触,勤查房,认真观察病情,及早发现躯体疾病,及时解除患者痛苦。 2 观察内容 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肺结核的全身症状,如疲倦、乏力、心悸、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常有低热,低热在午后和晚间,严重者夜间盗汗,女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或者停经。观察患者局部症状,如有无气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 3 一般护理

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是临床无指征治疗性、预防性用药严重及选择错误的品种、剂量及疗程。而不合理用药可导致治疗失败、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增长迅猛、医药资源大量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们应该如何为临床正确选用抗生素呢?正确的答案是,我们应该根据感染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就是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效力。目前,我科遵循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版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进行操作。由于CLSI标准的公认程度和准确性,许多国家都采用该标准。该标准根据不同的细菌分类(如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制定可选用的抗生素及其药敏试验的判读标准,并将它们分成四组:A组:一级试验并常规首选报告的抗微生物药物;B组:一级试验,临床使用的主要抗生素(尤其在院内感染时)有选择报告的药物;C组:补充试验,有选择报告的药物;U组:补充试验,仅用于泌尿道感染细菌的抗微生物药物。CLSI 标准所制定的三级划分制及临床意义如下:高度敏感(S):用该种药物常用剂量治疗有效;中介(I):仅在应用高剂量抗菌药物时才有效,或者细菌处于体内抗菌药物的浓缩部位(如尿液、胆汁等)才被抑制;耐药(R):药物对某一细菌的MIC高于药物在血或体液中可能达到的浓度,有时细菌能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则不论其MIC值大小如何,均应判定该菌为耐药。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可以听到一些关于细菌药敏试验与临床药效不符的抱怨。这一现象的出现,国内外的一些文献认为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与临床是否正确地获得合格的标本至为相关;我们应规范标本的取材、送检及减少送检污染部位的标本(如:痰、咽拭子等)。②可能出现真菌等二重感染。③CLSI药敏标准制定中的局限性。④细菌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⑤药敏试验操作不当。⑥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⑦一般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细菌培养仅限于需氧非苛养菌的检测。总之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但疗效好坏应取决于医师和检验师的判断。没有最好的抗生素,只有最合适的抗生素;我们治疗的应该是感染菌,而非污染或定植菌! 2 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结合,微生物实验室的药物报告 在各类医院的临床治疗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都是应用各类广谱抗生素,由于很多感染是由耐药菌株引起的,所以广谱抗生素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极易引起由真菌引发的二重感染,对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以下是我院几例感染病例,从中看出细菌药敏试验的重要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气管切开,继发肺内感染,微生物鉴定结果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头孢类耐药,呱啦西林/舒巴坦还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无法购到,以致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同一疗区,同样是一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术后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术,亦出现肺内感染,右侧肺不张,实验室微生物鉴定亦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药敏试验亦为复方呱啦西林敏感,家

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均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患者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各维度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干预前,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增强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社会功能,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标签:精神分裂症;肺结核;护理干预;效果 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患者发病期间体质较差,以感染传染病,肺结核即是其中一种,合并发作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因此需在治疗同时予以专业护理,以加强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制定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和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6~75岁,平均(50.37±5.14)岁,器质性精神病36例、心因性精神障碍24例,病程1~16年,平均(8.15±1.06)年;浸润型肺结核(III型)37例、纤维空洞型肺结核(IV型)23例,病程4~13个月,平均(8.57±0.73)个月。本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本研究实验结果均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消毒隔离:病房以紫外线消毒3次/d并定时通风,患者衣被等经紫外线照射后送洗;痰杯等器具以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洗,并使用一次性餐具;②用药护理:告知患者药物名称、毒副作用和服药时间、方法等,并确认其是否吞咽药物,观察其是否有异烟肼引发的消化道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检测患者视力、记忆力,观察其是否受氯氮平影响;③肺结核护理:教会患者负荷呼吸训练和利于痰液排除的呼吸法;定期检测血、尿常规和胸部CT;指导患者咯血时吐入杯中,并遵医嘱予以止血药物,观察呼吸、血压情况,若出现窒息征兆,及时以吸引器吸出血块;④精神病护理:评估患者病情和自我照顾能力,情绪波动大时转移其注意力;加强夜间巡视,安抚入睡困难者,病房中亮微弱灯光,对噩梦惊醒者及时安慰,使患者有被重视感,必要时以药物辅助睡眠。 1.3疗效标准和观察指标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社会功能改善情况,评分与社会功能改善呈正比[2]。以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包括遵医嘱用药、坚持锻炼、合理饮食、定期肝功能检查、定期胸部CT检查,评分与依从性呈正比。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满分均为100分,评分与心理问题改善程度呈反比。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最新版本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编辑版word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编辑版word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编辑版word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编辑版wor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