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26
9
3.面要素

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 在地表上的扩展。 若视域面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除去节点、线网之 外的所有地域,此即“经济腹地”概念。


域面是节点影响与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域面的发 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2013-7-26
10
◐受空间感知能力、乡土感情等的限制,也倾向于就近组
织社会经济活动
2013-7-26 40
空间近邻效应对空间结构的作用
1)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2)促使邻近区社会经济活动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增加了 空间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3)造成了邻近区各种经济活动的激烈竞争,减弱了空间对
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2013-7-26
聚、扩散会对生态位势差进行着改变。
2013-7-26
45
区域空间的自组织机制的实质是对系统平衡与恒定的否 定,并能在一个新的层次达到相对稳定优序的结构,即 “涨落有序”的过程。
自组织的竞争作用导致六边形补充区的形成
2013-7-26 46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模型描述了一个经过自组织过程形
成的相对稳定的多城镇——区域分布状态,但当系统内
2013-7-26
17
(二)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基本效应
(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基本机制)
1、区位指向效应
(1)含义: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 于某种特定区位的趋向
(2)区位指向类型: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能源动力指向、 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运输指向
(3)作用机制:
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而布局,构成 了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态
44
(1)区域空间的演化是一个空间自组织的过程
区域空间的演化中存在着自组织过程,其根本原因
是因为区域内部(城镇之间及城镇与区域之间)存在着
类似于自然界中的不同生态位势差。 这种生态位势差在城镇、区域发展的早期可能是由 于具体地理区位环境的自然差异而造成的。在区域发展 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场所以不同方式的集
2013-7-26 14
距离衰减规律
地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量随距离 的增加而减低。距离越大,相互作用量越小。
2013-7-26
15
3、中介机会:例如 x 和 y 之间具有互补性和移动性, 便显出二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空间相互关联,然而,如 果出现 z ,z 和 y 之间也具有互补性和移动性,那么 z 就介入x、y 之间的联系,而且z 、y 接近,这就大大限
2013-7-26 29
扩散
1)含义: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
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2)形成的原因
◎ 避Fra Baidu bibliotek集聚不经济
指当集聚规模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而发生集聚经
济效益减少、丧失,以及因集聚而带来的外部
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负面约束现象
2013-7-26
30
◎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A. 避免高度的竞争压力而迁出集聚区 B. 企业为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向外扩散 C. 经济结构转换中被淘汰产业的向外扩散 ◎ 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 政府的调控
2013-7-26
43
5、空间自组织效应
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身调节机制所带来 的某种程度的守恒与封闭性,使得结构变化被限制在一 定的边界之内,而一旦调节机制失控或由于外部势力的 干预,则导致原有内在转换规律的变更,并进而改变原 有结构而形成新的结构,这就是自组织效应。
2013-7-26
2013-7-26 23

集聚的主要方式:

① 向心式极化。② 等级极化。③ 波状圈层极化
2013-7-26
24
集聚的类型
(1)指向性集聚(偶然集聚)
具有相同或相似区位指向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
间上的集中。
同指向同产业部门集聚
企业群
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产业群
2013-7-26
25
(2)经济联系聚集
● 对流 ● 传导 ● 辐射
2013-7-26
33
空间扩散的方式
● 周边式扩散
2013-7-26
34
● 等级式扩散
2013-7-26
35
● 点轴式扩散
2013-7-26
36
● 跳跃式扩散
2013-7-26
37
扩散的主要方式
2013-7-26
38
3)扩散对空间结构的作用:
促进空间发展的相对均衡化,促进区域之间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 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 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研究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目的
如何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的空间 优化配置。 如何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实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 的合理组合,最大限度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 约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协
2013-7-26
27
集聚的空间效应
● 空间极化 ● 区域空间分化
边缘区
核心区
● 集聚过程进一步加速
2013-7-26 28
集聚不经济
形成原因:
● 不合理的聚集
● 聚集过度
宏观方面: 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微观方面: ● 区域优势条件的利用有一定的限度; ● 区域优势条件与劣势条件并存 ● 集聚要受地域空间的限制
41
从区域空间层次上考察,比较典型的近邻效应主要发生
在不同层次的边界地区、城市边缘区和都市连绵区等异 质空间系统内部。
2013-7-26
大城市城乡结合部亚城市化的发展
42
4、传输效应
空间传输泛指物质、能量由于外力作用而出现在两个或两
个以上构成实体之间相互传递、传导的区位变化过程。 在系统紧密的空间实体之间,往往通过空间传输使自身得 到发展壮大,也可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产生新的次一级空 间构成实体(如大城市周边卫星城镇的发展),达到改善 空间结构状况和提高空间经济效益的目的。
的协调发展
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
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
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013-7-26
39
3、空间近邻效应
(1)含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空间的物质实体要素由 于近邻关系而对经济增长、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效果。 (2)形成原因: ◐出于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倾向于按就近原则组织 社会经济活动;
城市体系往往是同心圆形状,而山地丘陵地带的经济节点则一般沿 着河流呈带状分布。

③ “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点的极化是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和
融合,点的扩散是内部经济能量向外的辐射和扩展。
2013-7-26
8
2.线要素

指地域空间上的交通线路、通信线路、动力和 水源供应线。 线可分为一级发展轴线、二级发展轴线等。等 级越高地位就越重要。 “线”不能脱离“点”而单独存在,经济空间 结构中的“线”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
生态位势差累积到一定的程度,系统新的自我修正过程 就会开始,并且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结构。
2013-7-26
47
城镇群体自组织变动、生长模型
2013-7-26 48
A 为系统的初始状态,在贯穿区域的交通线上有一个小城镇 开始增长,在其他小区内有零星的工业分布,区域的生态位
势差开始微微加大;
B 表示10个单位时间以后的状况; C 20个单位时间后,由于靠近交通线的有利位置,西南方向 的工业开始成长,西南工业区工业得到发展并超过中心城镇 工业; D 40个单位时间后,区域空间发展了根本性的改变,出现了 两个中心,西南地区工业区发展为工业卫星城市,原来中心
城市演变为中心商业城市。
2013-7-26 49
在自组织过程中,各种用途的土地为了克服空间摩擦而支 付的交通成本倾向于最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一是使相关的活动在空间距离上减小; 二是利用快速交通体系使时间距离减小。 这二者之间往往是相互促进、转化的。
2013-7-26
50
① 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
点);

② 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
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

③ 由交通、通信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
2013-7-26
6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分析
●点
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 布形态。 ●线 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 形态。 ● 网络 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状形态。 ● 域面 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所表现出 的面状分布状态。
制了x、 y 之间的要素流量。类似 z 这样的点的存在,称
为中介干扰机会。三者共同影响着空间相互作用。
Z
X Y X Y
16
2013-7-26
基本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Lij = k · (p 1 · 2 )/ d i j 2 p
L i j:两个区域间或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k :经验常数; p 1 · 2 :要素(如人口、经济规模等)的衡量指标; p d i j 2 :指两要素相隔的物理距离或成本消耗、时间消耗等。
2013-7-26 7
1.点要素

点具有区位属性。区位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绝对区位( Site ) ,指一个点的经纬度位置; 二是相对区位( Situation ) ,指一种连接度和通达性度量。 点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① “点”有明确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② “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如平原地区的
2013-7-26
19
2、集聚与扩散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结构演变上始终存在着两个空间
相互作用(主动因):
集聚
集聚效应
2013-7-26
扩散
扩散效应
21
扩散效应
相对均衡的高 级有序状态
局部集聚非均 衡的低级有序 状态
集聚效应
孤立、分散的 均质无序状态 2013-7-26
22
集 聚
1)含义: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集中 趋向与过程 2)形成原因: ◎ 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相同性或地域一致性; ◎ 经济活动内在联系的要求; ◎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 力量,从而加速集聚进程。
2013-7-26 31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1)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集聚机制起主导作用,进一 步发展时期,扩散机制起主导作用。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没有 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或扩散不经济 时,集聚或扩散才会受到遏制。
2013-7-26
32
扩散的类型
即存在密切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向某一地域集中。 纵向经济联系形成的聚集 产业链
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聚集
专业化分工体系
(3)效应集聚
指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应而向某一地域的集聚。
2013-7-26
26
集聚体与集聚的空间效应
集聚体的类型
● 点(城镇) ● 线(产业带、城市带) ● 域面(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区 )
2013-7-26
13
1、互补性:当某一区域有剩余的某物质恰为另一区 域需要时,这两个区域互补。 互补性存在的前提是自然资源和人文、经济资源的区 域差异。
2、移动性:物质要素在两地之间的运动。要素须具
备可移动性,移动须克服的主要障碍是距离。
距离增加,移动的时间和成本的耗费必然增加,即空 间相互作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2013-7-26 11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产生的效应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不同地点或区域在空间上的相互 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在人口、物资、资金、信息在 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流动。
(一)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乌尔曼的理论贡献
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在1950年代中期对空间相互作用
进行了理论解释,提出了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特 性:互补性、移动性和中介机会。
由点、线、网络、域面组成的七种空间模式:
● “点—点”构成的节点系统,表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
群; ● “点—线”构成的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 ● “点—面”构成的城市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聚集区、城市
经济区;
● “线—线”构成的交通、通讯、电力等网络设施系统; ● “线—面”组成的产业区域系统; ● “面—面”组成的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如经济区、经济地带; ● “点—线—面”构成的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调快速发展。
2013-7-26 3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
不同学科的观点 1.人文地理学观点 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点、节点层次、地 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哈格特,1977)
2013-7-26
4

1.人文地理学观点
2013-7-26
5



2.区域经济学观点
把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