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人生之我见
【摘要】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其中,他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他希望人能做到“逍遥”,也就是达到“心‘和”道“的结合,由此而生出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人格的修养方法和处世原则为当今社会的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处世原则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庄子的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史记》中的记载,庄子可谓是学富五车,但庄子虽腹有才华,一生却终究只有一本《庄子》存于世间。

不过,即使如此,庄子仍将他的理论与观点贯穿于他的寓言故事当中,流传于世,以致最终,被后人发现它的重要性与启示意义。

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庄子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普通人,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想要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做人,面对物欲横流的嘈杂的社会环境,他也想要发出一声怒吼,唤醒迷失在物质欲望中的人们,教人们为人处世,教人们看破红尘生死。

只不过,他选择的不是魏征般的直谏,而是如同诸葛亮隐居茅庐,姜子牙直钩垂钓般的方式,所不同的是,他的行为不是直接地为哪一个君主而服务,而是为了大众。

庄子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另类的用以洗涤世
人污浊心灵的途径,好比鲁迅同志在救祖国的过程中选择弃医从文,不是从身体上采用强制的方式而是从思想上感染、教化、唤醒沉睡中的国人,进而拯救他的祖国。

一、庄子人生观的社会历史背景
依据《史记》的描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就可以大体推断出庄子的生卒年月,现在社会各界对其说法也各有不同,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无疑。

在政治方面,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非常混乱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和政权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而相互厮杀,国家内部也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地位和争夺自己渴望的权力而内讧。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从这样的语气,我们知道,庄子对这种政治扩张的不认同。

庄子作为楚国贵族后裔,这也是形成他对人生进行思考的主要基础。

在经济方面看,政治的动荡不能允许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以自给自足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小农经济已经形成,在《庄子》中也曾记载一些职业,例如漆工、陶工、庖丁。

所以,战国的经济总体上呈发展的趋势。

但像庄子这样的要求“心”与“道”相结合的人,他并不肯定经济的发展,反而他认为,这会对人自身的修养起阻碍的作用。

最后,从文化方面来说,春秋时期之后,百家争鸣,文化的多元化为庄子的人生观提供了智力支持,尤其是老子的思想。

而且,
不论在庄子之前还是与庄子同时,隐逸之风盛行,这不免让庄子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

二、庄子的人生态度
(一)和谐义利观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利”与“义”自古就是一对相互纠缠的矛盾。

所谓“利”,就是给人带来的名利好处、名声、荣誉;所谓“义”,就是正当,合乎礼仪礼貌的方式和手段。

“利”和“义”矛盾的焦点就是取得利益的手段正当与否。

《庄子》中讲了一个关于“齐人拿金”的故事,当别人抓到他并问他“为什么当众偷金’的时候,他说在他拿金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人。

不止是他,世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由于过分关注于一个事物而忽视周围其他事物的情况发生,这并不稀奇。

庄子不否认逐利的正确性,他也曾在饿肚子的时候向监河侯借过粮食。

而且,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逐利是人的本性,而且人的逐利性不仅有助于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从积极的方面看,逐利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过分的追逐利益或用不正当的手段争取利益就是“不义”,过分的热衷于追求“利”,就会使世人忽视获取“利”的手段“义”与“不义”,最终因为忘记自己的处境而受到伤害,过犹不及。

(二)豁达看生死
关于死生,没有人能轻而视之,只是我们都把它神圣化,当作
一种礼仪或者对饱受尊敬与爱戴的死者的追悼来侍奉,而庄子却不然,他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

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他把人的生死升华到“道”的境界,视生死是一种规律,人的生是气的聚集,死则是气的消散,人的身体不是人所拥有的,而是拜天地自然所赐;性命也不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是自然中阴阳结聚而成的和顺之气;子孙也不是人自身所拥有的,而是自然的蜕变而已。

因此面对生死最合适的态度就应该是安之若命,因为自然赋予人形体,就是要让人生时勤劳,老时安逸,死时休息,这是一个自然而又必然的过程。

所以,庄子认为,人大可遵循生死之理,把生存看成一件好事,把死亡也看成是一件好事,所以,庄子面对妻子的离世不但不悲泣,反而“鼓盆而歌”。

可是现实中的人却往往看不透生死,无非就是闯不过一个“情”关,寄予尘世的情感太多,终是逃脱不了生死与情感的牵绊。

所以庄子主张顺其自然,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把人从生死与情感的纠结中解脱出来。

三、庄子的人生目标及实现方式
(一)庄子的人生目标——真人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所以他穷其一生都在为追求“道”,遵照“道”的指示,清净无为的生活着。

庄子认为,清净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不仅仅是肉体
上的快乐,更主要是心灵的自由。

但人要存活在世间,最基本的却是保存自身的性命,因为那是一切精神存在的物质基础。

(二)庄子人生目标的践行
要达到“真人”的目标,逍遥的状态,就必须要从“形”、“性”、“神”三个方面入手。

1、在养形方面,庄子认为人故而能有财富,有享乐,有声誉,都是因为人有这个身体,它可以承载这些在物质之外的东西;然而,财富、名利又会给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祸。

所以,庄子认为,人首先要保养其“形”。

在世间生存,世人就难免要遇到一些复杂的、棘手的问题要去解决,办得不好就往往会损害自身。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不同,或马虎了事,或较真儿似地完成任务,唯有一位庖丁他却另辟蹊径,别人眼中的难事,他手上的易事。

《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称道。

只是有几人能天赋异禀呢?庖丁也是由眼中的牛变成心里有牛,通过不断的实践与认识,庖丁才能在几年内就真正认识了牛。

庖丁的刀之所以能十几年依旧如新,不是因为经常磨砺,而是因为他掌握了牛身体的经络,宰牛时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就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如此,牛体就轻而易举的被分解了。

而这却不单单一个解牛的过程,更是一个由“身”到“心”的提升,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尊
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只有如此,在做事的时候才不会为外物所累。

2、在“养性”方面,“庄子认为性是生命的根本,人守住自己的本性不失,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但庄子发现,(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11页)人们往往在尘世中为“外物”所牵累,使人的生命充满负累,让人的本性脱离了自然的轨道。

通过对尘世的观测与对“道”的研究,庄子认为,古时候称得上自得自适的人,并不是能言善辩、巧用心智的人,也不是地位高贵的人,而是保全自然本性的真人。

小智会伤德性,而小行则会损伤大道;荣华地位也不过是来去都不由自己的外物而已。

为了外物的得失而快乐和伤心不如宁静内心来的更让心灵充满快乐和充实之感。

由此,庄子提出了“外化而内不化”的观点。

3、在“养神”方面,“神”就是人的精神。

庄子强调人的精神的绝对自由。

就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的昆鹏,它奋力一搏就是为了能到南方去。

这是集合了心灵和道的融合,形与自然万物的统一,忘我的汇入玄妙的“道”的体现。

那么人要达到这种精神自由的境界就要做到两点,首先是心斋,其次是坐忘。

然而,庄子“养性”和“养神”的方法仿佛都提倡人们顺其自然,无所作为。

其实不刻意的“养”正是庄子“养”的关键,因为他以因顺自然来实现对生命的尊重和提升。

四、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现世意义
在现世社会中,随着人的自主意识的增长,人的意志却受到挫
折和磨砺的严重考验,人们往往在践行人生目标的道理中因为某种困难就把困难主观的夸大,以致丧失求生的意志,就当真把生死“看淡”了。

虽然庄子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义利观、生死观却对现世的这种现象颇为适用。

虽然对名利的追求也是推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是过分的追求名利,或对名利的态度过度热衷的心态和行为却好似把生命置于悬崖边上,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

庄子把生死看成一种循环,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生死看的太重,也不必为了生死得失或喜或悲,这样反倒与自然的大道相违背。

至于名利,庄子说名利不过是人们相互倾轧的原因,而心智是相互争斗的手段,二者都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所以过重的义利观只会给我们招致祸端,使我们生活得不轻松。

所以,庄子“以无为诚乐也”。

这不仅仅对保存人的生命起着作用,而且对人对待事物的心态也有一定地帮助。

其次,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生存,人们往往不自觉的要拿自己或自己的东西与周围的人、事、物相比较,以凸显自己的好,并从中得到满足感。

就比如说教育方面,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学生和家长们往往把分数高低以及能否上个好大学作为能称之为“人才”的标准。

于是,学生们在每次的考试过后都会因为成绩的好坏而或多或少的开心与难过。

从而,学生们习惯了看重分数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和对知识的真正的
掌握程度。

虽然考试是一种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的有效地方式,但它却仅仅代表对所考知识的掌握程度,况且,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有课本上的文化知识。

所以针对这种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我们也可以依据庄子的养性、养神的方法来加以修正。

他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不仅教学生文化知识,更教人如何修身养性、养神,不致使人高分低能。

最后,庄子为我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留下了答案。

不是“材”,亦不是“不材”,而是在“材”与“不材”之间,“缘督以为经”。

这不仅仅是能够给予世人启迪的处世原则,更是一种行为上的艺术。

庄子是道教学派的主要代表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博大精深,纵观历史,也只有庄子能够跳出三界外看人生,给人生一个“真人”的定位。

而庄子的一生也正如他所希望的,对富贵平淡视之,平衡利义,豁达生死,遗世独立,逍遥而终。

【参考文献】
[1]李树伟.庄子养生思想探要[d].青岛大学,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傅佩荣.国学的天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高晨阳.必然与自由——论庄子的心境说[j].东岳论丛,2000,21(1).
[4]梁恒.自由之境——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24(2).
[5]李亚晓,郑航月.由庄子哲学看庄子的人生追求[j].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