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去过沙漠吗?在你们眼里,沙漠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看来大家对于沙漠的了解还是挺多的,那么,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什么沙漠呢?

学生: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简介: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师: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沙漠,甚至很多沙漠都成为了现在的旅游胜地。中国有八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国最大的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

巴丹吉林沙漠: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银额盆地底部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新疆准噶尔盆地

库布齐(弓上的弦)沙漠: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

柴达木沙漠:青海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

库木塔格沙漠:甘肃省西部和新疆东南部交界处

二、关于沙漠的知识点

沙漠里的奇特现象:

(一)海市蜃楼:在沙漠里,由于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空气升高极快,

形成下层热上层冷的温度分布,造成下部空气密度远比上层密度小的现象。这时前方景物的光线会由密度大的空气向密度小的空气折射,从而形成下现蜃景。远远望去,宛如水中倒影。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酷热干渴,看到下现蜃景,常会误认为已经到达清凉湖畔,但是,一阵风沙卷过,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种景象只是一场幻景。

(二)风蚀蘑菇:风蚀蘑菇首先是由风蚀柱变成的。风蚀柱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故称风蚀柱。它可单独耸立,或者成群分布。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三)鸣沙:据说,每逢夏季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生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据苏联专家彼得洛夫的解释,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四)碎石圈: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和自然风化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五)沙漠绿洲: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融化后变成地下水。这地下水沿着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涌出地面。另外,远处的雨水渗入地下,也可与地下水汇合流到这沙漠的低洼地带。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

断裂,使地下水沿着裂缝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冲出地面。这低洼地带有了水,各种生物就应运而生、发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绿洲。

(六)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三、古人写沙漠的诗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四、初识课文,掌握部分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1] 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赏析课文

(一)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说说这种文体特点。

明确: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分析文章思路与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

(三)赏析课文

1.赏析第一自然段(作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

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

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2)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那开头为什么叙述法显和玄奘的故事?

明确:这两位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万里跋涉走过各处,他们对沙漠的感受集中表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此外,他们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了沙漠的一些奇怪的现象,也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2.赏析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明确: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3.赏析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明确: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4.赏析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举例子、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1)问:这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明确: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这一“魔鬼的幻术”,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原来,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这样,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魔鬼在作怪”的现象。

(2)问:“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不完全相同。“魔鬼的海”的成因:贴近地面的气温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蓝天倒映在地上;“海市蜃楼”的成因: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的景象倒映在空中。

问:“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一句中“深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揭示事物奥秘并非易事,科学发现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5.赏析第5自然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沙漠中“鸣沙”现象及其原因。)

(1)“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递进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现象的研究。

(2)对鸣沙这种现象“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多少年来,鸣沙山这块沙地也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这是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