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社会气氛:“班风”的社会学解读【个人原创研究论文,仅供参考,请勿发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社会气氛解读
【个人原创研究论文,仅供参考,请勿发表】
[摘要]班级社会气氛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一般被称之为“班风”。对班级社会气氛的研究,也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班风”进行解读。影响班级社会气氛的因素复杂多样,分类标准和类型特征各有侧重。班级社会气氛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对班级社会气氛进行测量并加以改善。
[关键词] 班风 ; 班级社会气氛 ; 特征 ; 测量
班级社会气氛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一般被称之为“班风”。对班级社会气氛的研究,也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班风”进行解读。班级社会气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班级成员的思想言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班级社会气氛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改善。
一、班级社会气氛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班级社会气氛亦称班级精神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班级文化包括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班级硬件建设与周边环境等,制度文化包括班级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即班级社会气氛,它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中占主导地位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意识、情绪状态、价值倾向与行为取向等。班级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
班级社会气氛作为一种文化。其形成既要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也要受到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当然,更主要的也是下面将要重点分析的是班级社会自身因素的影响。
1.教师的领导方式与权力运用
教师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学生崇拜与模仿的榜样,他们的领导方式、人格、威信与情感等对班级社会气氛的形成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制约班级社会气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多,最早系统地研究这一问题的是英国学者安德森(H.H.Andor Son)。他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控制型”与“统合型”两类:控制型的领导方式主要使用命令、威胁、提醒与责罚等手段;统合型的领导方式主要使用同意、赞赏、接受与协助等手段。安德森发现教师采取控制型领导方式时,学生常显出困扰情绪,行为多为顺从,有时也出现反抗;教师采用统合型领导方式时,学生则显得愉快、行为积极主动1。
在这方面的权威性的研究,当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利比特与怀特所做的实验研究。后来还有很多人作过类似的实验,一般都证实了利比特等人的结论。
教师权威是影响班级社会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权威即教师的权力与威信。教师的权力是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共有五种:一是法统力量,指依靠行使法定的职权而产生的影响力;二是奖赏力量,指对学生可以给予奖赏而产生的影响力;三是惩罚力量,指对学生可以给予惩罚而产生的影响力;四是专业力量,指依靠学识与自身的教学魅力赢得学生信赖而产生的影响力;五是人格力量,指教师因人格高尚、品行端正使学生发自内心钦佩而产生的吸引力。前三种力量称权力性影响力,后二种力量称自然性影响力。这五种力量,每个教师都同时兼有,但构成比例与使用情况不一样。因此,在每个学生心目中便形成不同的威信。自然性影响力大的教师威信较高,学生同这样的教师交往,自然产生肯定、赞赏、羡慕等积极情感,使班级形成良好气氛。相反,与威信低的教师交往,会产生厌烦、不满、轻视等消极情感,导致班级社会气氛不和谐。
2.学生“领袖”人物的作用与群体影响
学生是班级社会的构成主体,自然也是因素班级社会气氛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学生中“领袖”人物的影响。他们可能是正式群体中的干部,也可能是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前者往往通过班级授予的正式权利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后者多是学生发自内心承认的“榜样”,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倾向对班级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取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是班级中各种有影响的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各种正式群体,如班委会、共青团、少先队和学习小组等,根据班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对班级进行合理调控,引导和左右着班级社会气氛;非正式群体,如各种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伙伴团体与小帮派等,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较大,在班级气氛形成中往往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班级中的交往模式与人际关系
H.林格伦(H.C.Lingren)通过研究提出师生交往有四种模式:即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往;教师与学生双向交往并允许学生之间交往;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促使学生双向交往2。这四种模式不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好坏,而且影响着班级气氛的优劣,第四种交往模式最有利于良好班级气氛的形成。班级中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能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有利于良好班级社会气氛的形成,而教师对学生冷漠则会导致班级气氛的紧张。学生人际关系也极大的影响着班级气氛:当学生之间关系亲密时,班级社会中容易形成相互支持的氛围;当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时,班级社会中就容易形成对立的情绪。
此外,班级社会的目标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健全、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否合适、
方法是否恰当等因素,都能对班级社会气氛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班级社会气氛的类型和特性
国内外关于班级社会气氛的研究较多,分类依研究者的角度与标准不同而异,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利比特(R.Lippitt)和怀特(R.K.White)根据教师领导方式作出的分类。利比特与怀特认为班级社会气氛主要受教师领导方式影响,教师在班级中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领导方式,班级社会气氛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下列三种类型:(1)专制型气氛。班级成员情绪紧张、焦虑;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成员之间合作少、活动程式化、效率低。(2)放任型气氛。班级成员情感麻木,失去归属感;班级成员缺乏共同奋斗目标,成员不知该做什么;行为散漫,不易开展集体活动。(3)民主型气氛。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与成就欲较强;相互之间能配合,集体活动或独自完成某项任务的效率都较高3。
2.日本学者片冈德雄根据班级人际关系作出的分类。片冈德雄认为班级社会气氛主要受班级人际关系的影响。据此,他把班级社会气氛分为两类:(1)支持型气氛。其特征是“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互动”、“自发性与多多样性”,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能使成员产生幸福、愉快、满意的情感态度和既互相竞争又团结协作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社会气氛。(2)防卫型气氛。其特征是“恐惧与不信任”、“控制与服从”、“策略与操作”,也就是说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由此而产生的是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嘲笑、嫉妒,甚至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消极、冷漠、沉闷的班级社会气氛。
3.吴康宁等根据班级成员的情绪状态作出的分类。吴康宁等是通过观察课堂气氛来研究班级社会气氛的。他们认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是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由此将课堂气氛,亦即班级社会气氛分为积极型、一般型和消极型三类:(1)积极型。学生的求知欲强,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感知、记忆和创造能力均有提高,学习环境宽松愉悦,课堂教学效果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助、互谅等积极的态度和情绪体验。(2)一般型。大部分课堂气氛都属于一般型,课堂教学能够正常维持,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体验介于积极型和消极型之间,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比较平淡。(3)消极型。在这种气氛之下,学生的精神状态极差,或无精打采,或紧张焦虑,或懒散沉闷,教师无心教学,学生无心学习。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经常产生不满意、厌恶、恐惧、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体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