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英国经历了许多经济发展的阶段。
以下是英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1. 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初,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化经济。
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是机械化生产、煤炭和纺织业的兴起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
2. 帝国主义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之一。
帝国主义扩张带来了贸易和资本的增长,英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3.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战后迅速实现了经济复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府的干预和福利国家的建设,以及国家工业化计划的推动。
4. 新自由主义改革:20世纪80年代,英国实施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包括私有化、财政紧缩和市场自由化。
这些改革使得英国的经济更加市场化和竞争力,但也引发了社会不平等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5. 英国脱欧:2016年,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洲联盟。
脱欧对英国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英国面临着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位置的任务。
总的来说,英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
帝国主义时期的繁荣、战后的复兴、新自由主义改革以及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些阶段塑造了英国现代经济的特点和挑战。
新自由主义的案例
新自由主义的案例1. 新西兰的经济改革: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实施了广泛的经济改革,采取了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福利开支等。
改革初期,新西兰面临困难和社会不安,但后来实现了经济调整和增长。
2. 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墨西哥与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这一协定推动了墨西哥的经济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和扩大了贸易。
然而,NAFTA 也导致了农民生计受挫、工资水平下降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3. 印尼的经济自由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政策,包括降低关税、吸引外国投资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外资流入,但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资源不平等问题。
4. 巴西的市场开放:20世纪90年代,巴西实施了一系列市场开放政策,包括减少贸易壁垒、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政策带来了外国投资和出口增长,但也引发了环境破坏、土地失去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5. 阿根廷的经济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采取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包括减少关税、削减公共开支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改革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也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6. 澳大利亚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澳大利亚实施了广泛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取消汇率管制、放宽银行业监管和推动金融市场开放。
这些政策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但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和不稳定的挑战。
7. 印度尼西亚的私有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尼西亚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吸引外国投资。
然而,私有化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平分配问题引发了社会不满和政治动荡。
8. 哥伦比亚的贸易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实行了贸易自由化政策,降低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扩大了出口。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农民生计受损和不平等加剧。
英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英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英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当时它是一个主要是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19世纪是英国近代化的关键时期,它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过程,也出现了许多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
以下是英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事件:
18世纪末期,英国农业技术逐渐进步,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
18世纪8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进行,机械化生产的方式取代了人工生产。
19世纪初,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19世纪中期,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使得商品交通和人员流动更为便捷。
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进行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包括取消贸易限制、妇女选举权、取消奴隶制度等。
19世纪末期,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了人们能够获得医疗保健、家庭抚养和退休金等。
20世纪初,英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之一,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和帝国。
20世纪后半叶,英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遭受了极大的变动和挑战,包括二战后的重建、后工业化时代的出现、苏格兰独立运动等。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第六章英国经济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的工业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一个世纪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广"。
英国生产出许多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
那时的英国经济属世界强国之林,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欧洲邻国。
但是今非昔比。
二战后不久,英国不仅失去经济霸权,而且其工业领导地位也丢失大部分。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00年被美国超过,1950年被法国和德国超过,1960年被意大利超过。
1950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产率为3.0%,低于其大多数贸易伙伴。
经济发展受阻于长期收支差额赤字。
一个国家的收支差额是指出口所挣的货币与进口所花货币之间的差额。
当一个国家花在进口上的总货币量超过它在出口上得到的总货币量时,这个国家就遭受收支差额的赤字。
几十年来英国一直存在收支差额赤字。
在增长率上英国再也不能与其他工业国匹敌。
现在常用"英国病"这个词来概括英国经济衰退的特征。
I.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演变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15年代和60年代的稳定发展二战蹂躏了欧洲。
战争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它所受的直接战争损失比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要小。
美国的援助使英国经济很快恢复。
被战争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快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1947年底英国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0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外贸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三位。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的特点是发展缓慢但很稳定,失业少,物质的极度繁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像所有西方国家一样,英国把充分就业问题看作是战后经济的突出问题,它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以约翰·凯恩斯理论为基础。
他提出,政府在利用物价和收入政策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微调社会的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
这种以高消费和低投资为特点的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劳动力费用昂贵,这反过来又导致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04
西欧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欧盟的成立与发展
欧盟的成立
西欧国家为了加强经济合作和政治联合,于1993年成立了欧 盟。欧盟的成立标志着西欧区域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欧盟的发展
自成立以来,欧盟不断扩大,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 经拥有28个成员国。欧盟的发展促进了西欧地区的经济繁荣 和社会稳定。
02 03
劳动力市场政策
为了改善战后初期劳动力市场的混乱状况,西欧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 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公共就业服务等,以提高 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机会。
家庭政策
为了鼓励家庭生育和保障家庭的基本需求,西欧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 家庭政策,包括生育津贴、儿童福利、家庭照护等。
西欧社会的结构变化
02
此外,西欧国家还需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和
技术变革等。
西欧国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数字经济和绿色经
03
济等。
02
西欧社会发展
西欧社会政策的发展
01
福利国家建设
西欧国家在战后初期开始建立福利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包
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等,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教育水平提高
人口老龄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欧社会的教育水 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高 等教育机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 素质人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寿命的延 长,西欧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 严重,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社会 养老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职业结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西欧社会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产 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撒切尔政府与里根政府福利紧缩政策比较
撒切尔政府与里根政府福利紧缩政策比较【摘要】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实施了福利紧缩政策,旨在减少政府福利开支并推动经济发展。
撒切尔政府主要采取了私有化国有企业和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而里根政府则注重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项目。
两者政策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这些紧缩政策对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包括失业率上升、社会不公等问题。
也有人认为这些政策带来了经济效益和激励个人责任感。
未来,政府在制定福利政策时需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福利制度。
【关键词】撒切尔政府、里根政府、福利紧缩政策、异同点、影响、评价、对比、未来政策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英国和美国分别出现了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两个政府在处理社会福利政策上都采取了紧缩措施。
撒切尔政府由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执政于1979年至1990年。
里根政府则是由总统罗纳德·里根领导,执政于1981年至1989年。
这两个政府对福利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和紧缩,主要是为了减少政府负担、削减开支并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困境和通货膨胀之后,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都认为福利开支过高是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削减社会救济、提高养老金入不入、调整医疗保险制度等,以减少政府支出并激励个体自力更生。
这些紧缩政策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和反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正文2.1 撒切尔政府的福利紧缩政策撒切尔政府的福利紧缩政策在英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成为英国首相,她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政府开支和缩减福利支出的政策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是推行削减公共支出、私有化国有企业、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二)·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一、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演变1、概况:17世纪,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
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束缚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640年到1688年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18世纪,圈地运动进一步推行,基本上消灭了自耕农。
英国取得了向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输入黑人奴隶的专卖权。
18世纪中期又打败法国,国外市场扩大。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地位,也成为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由于设备陈旧又不愿意更新生产设备和采用先进技术;拥有广大殖民地而把资本输往国外,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殖民地的反抗斗争也沉重打击了英国。
因此,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下来,工业制造由原先的世界第一位退居世界第三位,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
一战以后,海外贸易中各国的购买力锐减,同时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商业竞争,加上大战期间国内经济损失惨重,使英国工商业呈现出衰退现象,伦敦也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经济衰退导致政党政治变化、国际地位下降、军事实力削弱和对殖民地控制的减弱。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的打击的英国,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1946年的工业产量仅是1937年的百分之九四。
后来在美国资本援助下,生产水平逐渐增长。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进入黄金时期,但很快就陷入“滞胀状态”2、特点: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最早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其经济发展受殖民地影响巨大,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与“殖民帝国主义”;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一直是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论文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质量决定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高低。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实现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论文将从历史角度,阐述一下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历过高速工业化进程的日本,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日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其改革核心是:“放权、去管、去税”。
通过深化市场改革,削减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减轻企业负担,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助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同时,日本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将工业化重心从传统工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
这些措施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理顺市场经济关系的同时,略微加强政府干预,加快市场经济的进程。
具体措施有:削减企业税、贸易限制,同时建立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和健全的福利体系。
英国的成功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我国加强政府调控、实现市场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德国是欧洲经济大国,其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注重企业自主经营和民主管理的发展。
特别是德国长期坚持高度的工薪中产阶层在社会选择中的优先地位,确保了国家社会公正、经济公正和政治公正的有效运行。
因此,学习德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加强和完善国家公共服务,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制度,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但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与各国分享,学习并掌握各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腾飞。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解析)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
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
”这段文字反映了()A.庄园经济是开放式经济B.庄园商品经济高度发达C.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D.庄园是发达的经济实体2.(2015·云南昆明市·昆明一中高三月考)德意志帝国政府从19世纪80年代起陆续通过了二系列社会保障立法,1911年又通过了《工人保险法典》,规定设立地方保险局、高等保险局、帝国保险局等三级监督机构,以严格监督各类社会保障组织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这反映了A.德意志帝国中央集权趋势的不断加强B.工人阶级斗争改变了德国的政治局面C.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在欧洲的普遍实行D.代议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实现社会平等3.(2021·辽宁沈阳市·沈阳二中高三其他模拟)1781年,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它竟能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
他认为英国的成功在于其政策的“公开性”,“英国信用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将财政状况公之于……所有的放款人都了解收支比例”。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B.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势C.信贷金融关系的发达D.崇尚信用的契约精神4.(2021·山东滨州市·高三二模)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
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A.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B.践行凯恩斯主义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D.健全法律体系5.(2021·北京丰台区·)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无利可图,很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
英国金融体系的发展
英国金融体系的发展
英国金融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那个时期,由于贸易和商业的发展,英国开始建立金融体系。
14世纪,伦敦成为英国的
金融中心,当时的黄金交易所是英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金融体系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英国金融体系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纪末的金本位制度。
这种制度将英镑与黄
金挂钩,使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货币之一。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
20世纪30年代,当时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
20世纪初,英国金融体系主要集中在伦敦。
其中最重要的是伦
敦证券交易所,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进行金融业的改革,目的是扩大市场的竞争性和透明度。
结果,许多新的金融机构和工具被引入到英国金融体系中。
在21世纪初,英国金融体系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其中最重
要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严重破坏了英国金融体系的信誉
和稳定性。
为了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英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注资银行和推出经济刺激计划。
如今,英国金融体系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和欧元货币市场都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所在。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英国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未来,英国金融体系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带领全球金融市场向前发展。
英国现代化进程
英国现代化进程英国现代化进程⼀、英国现代化进程的起步——“清教徒⾰命”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贸易中⼼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西洋沿岸,推动了英国⼯商业的发展:(2)亨利⼋世、伊丽莎⽩⼀世采取了巩固王权、稳定社会、强国争霸的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上:建⽴以英国国王为⾸脑的英国国教,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控制;军事上:加强海军⼒量,打败西班⽛等国,成为海上强国;经济上:推⾏重商主义,积极开拓海外贸易;(3)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和劳动⼒:(4)殖民掠夺扩⼤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5)斯图雅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进程:(1)导⽕线:苏格兰⼈民起义(1638年)(2)爆发:新议会的召开(1640年)1641年,议会通过《⼤抗议书》:监督国王⼤⾂们的活动;取消国王的专卖权;宣布未经议会同意就擅⾃征税为⾮法⾏为。
(3)两次内战:第⼀次:1642~1646年“铁骑军”的马斯顿荒原战役、“新模范军”的纳西⽐战役第⼆次:1648年(4)处死国王查理⼀世,宣布建⽴共和国:1649年(5)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打击了封建贵族的势⼒,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扩⼤资产阶级⾰命的影响;另⼀⽅⾯:建⽴独裁统治,空有共和名义,其⾼压政策也激起⼀部分⼈的不满。
(6)查理⼆世复辟斯图雅特王朝:1660年(7)光荣⾰命:1688年(8)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了君主⽴宪制政体:1689年国会两院经依法集会于西敏寺宫,为确保英国⼈民传统之权利与⾃由⽽制定本法律。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法律或停⽌法律实施之僭越权⼒。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为⾮法权⼒。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征收⾦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式者,皆为⾮法。
5)向国王请愿,乃⾂民之权利,⼀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0年代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
一、历史背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下降。
–固定资本投资速度下降。
–失业人数急剧增加。
–经济增长停滞。
–物价上涨。
经济学出现了“第二次危机”。
在这个“危机关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纷纷出现。
二、西方各国私有化改革的实践(一)英国的私有化改革(二)法国的国有经济私有化改革(三)美国的私有化改革三、西方私有化改革的意义与作用(一)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二)减轻了政府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四、西方混合经济体制的典型模式•美国模式:垄断主导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英国模式:传统市场经济体制•法国模式: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美国模式——垄断主导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典型,其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1、具有强大的垄断资本2、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生产力3、多功能的国家机器对市场实行短期经济干预4、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英国经济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以企业为决策主体,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传统市场经济。
•与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分比较小。
•主要体现在:国有化程度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调控力度小等。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国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双重调节体制•法国模式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现代混合经济体制”。
这是一种既不同于美国和英国,又不同于联邦德国的“混合经济体制”的典型: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2、决策体系方面3、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联邦德国奉行的是国家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该体制主张尽可能让市场力量来自行调节全国的经济活动,同时,在必要时由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2)国家通过立法来为竞争建立秩序(3)政府对经济活动制定法规并在法规的范围内积极调控经济(4)运用社会、政府的保障措施对社会下层的弱者给予扶持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日本实行的是以自由市场制度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案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教学目标: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归纳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点;通过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产业、建立“福利国家”等措施,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关系适时调整的根本原因。
学习重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学习难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基本矛盾二、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学生对于本课的所有内容都比较陌生,所以在讲解本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预习,在讲述必要的历史知识时化繁为简,引发学生的理论思考,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三、教学指导与检测教学指导教学检测及课堂展示(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建议用时20分钟)导入新课:图片导入,用美国民众欢庆结束定量配给制度的图片导入。
1.结合材料并阅读课本,分析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材料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材料二: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
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2.阅读课本,勾画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
知识扩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建议用时5分钟)1.阅读教材,勾画出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即时训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利用通用药物研究软件CPMD作青蒿素的抗疟研究,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实现了青蒿素的抗疟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对进一步改造青蒿素创制新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这说明()A.科学研究必须依靠计算机平台B.计算机模拟可以代替科学实验C.利用计算机可以生产新的药物D.计算机技术助推新技术的研发(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建议用时5分钟)1.阅读教材P116:有人认为,“白领工人”和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因素。
英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英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
在这个时期,英国开始大规模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如纺纱机和蒸汽机等。
这些创新推动了农业、纺织业和煤矿业的快速发展,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
在19世纪,英国继续扩大其工业基础。
铁路和运河的兴建加速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贸易。
同时,英国还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和贸易网络,从而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市场。
英国的工业优势在整个19世纪中都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纺织品出口国。
英国还向全球输出了大量工业产品,如机械设备、机械和运输工具。
然而,20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
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破坏了大量的基础设施。
此外,战后的时期还面临着经济衰退、高通胀和失业率升高等问题。
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恢复经济增长。
该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政府试图通过国有企业来解决生产效率和工人福利等问题。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使经济更加僵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了重大政治经济改革。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保守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包括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税收改革等。
这些改革使英国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使得英国成为了欧洲最大的金融和服务中心之一。
在21世纪,英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造成了重创,但英国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并恢复了经济增长。
然而,脱欧的决定给英国经济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英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适应的过程。
从工业革命到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崛起,英国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模式和增长机会。
无论是面对内外的挑战,英国经济都显示出了其韧性和适应能力,继续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体。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浅谈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改革摘要:面对20世纪70年代处于“滞涨”的英国经济,1979年上台的英国撒切尔政府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掀起了一场抑制通货膨胀、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经济改革,称为“撒切尔革命”。
本文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不同视角对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行粗浅地概括和分析,涉及货币政策调整、福利制度改革、对工会的改革和对国企的私有化改革等方面,试图从改革产生的实际效果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字:撒切尔经济福利改革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认为只有控制通货膨胀,才能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把货币主义政策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和过多的福利开支,用私有化代替国有化,以提高经济效率。
同时着手对英国工会的改革,限制工会的权力,使其“边缘化”,扫清了实行货币主义政策的绊脚石,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复兴的目的。
一、“撒切尔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的发源地。
这些政策曾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遭遇“滞涨”,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滞涨”是指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高物价上涨率并存的现象,其中尤以“涨”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最大。
1950年英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6。
3%。
从1979年6月到1981年6月,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工业生产下降13%,其中制,造业下降17%。
失业人数超过本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250万,最高月份的失业人数高达325万,失业率达到13%的创纪录水平。
英国经济被称为“欧洲的病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关系和阶级矛盾,使英国的政局、社会长期以来保持相对稳定。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英国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工业国家,历史上拥有丰富的工业传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发展给英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工人阶级也得到了不断改善的状况。
20世纪初,英国的工人阶级在社会的地位非常脆弱,处于社会的低端。
他们的生活水平也较低,工资低,居住条件差,没有福利等。
同时,英国的工人也面临着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安全条件差等。
他们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普遍处于受欺凌的状态。
20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得到了显著改善,被政府有效地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之中。
在那个时候,英国政府首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工人阶级的状况得到改善。
首先,政府制定了有关最低工资、生活补贴、假期等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工人阶级的基本权益。
其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政府管理,使劳动力市场更加公平竞争,以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工人的安全保障,强化安全检验,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英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人阶级的状况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首先,政府改革了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劳动力市场更加公平竞争,以保证工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改善了工作环境,改善了劳动安全和工作设施,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
此外,政府还对收入落差、房屋价格和失业保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改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至今,英国的工人阶级的状况有所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比如,英国工人阶级普遍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房屋价格高昂,失业率较高,收入落差较大等问题。
此外,目前英国的劳动法规仍很宽松,无法充分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英国政府仍需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更有效地管理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安全保障,不断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工人阶级的发展。
【精品】英国经济
第五章英国经济绝对衰退和相对衰退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生产世界上1/3的制成品,1/2的煤炭和1/2的棉花。
英国航运量比世界其它国家的总量还要大。
但是这种状况持续时间不长,甚至到1900年时,已不再是这种局面,英国被美国和德国超过。
当然,从1945年直到现在,英国经济通常都被认为是一种衰退。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相当容易引起误解,因为事实上,在这段期间,经济是稳步增长的,人们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英国仍然是七大工业国之一(美、英、德、法、日、意、加)。
但是把这段时间描述成经济衰退期也是有原因的。
英国作为在二战中胜利的联盟国之一进入了战后的世界,而其主要竞争对手们如德国和日本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而且英国仍然是大帝国的中心。
统计数字表明,英国在国际经济中仅次于美国而位居第二。
因而,很明显,那时的英国经济繁荣昌盛,而这样繁荣的经济它已不再拥有,这表明某种性质的衰退。
但是显示1945年英国的经济规模以及它在当时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高比例等等那些看似乐观的数据,掩盖了当时英国已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重要事实。
第一,为了资助战争,该国已经债台高筑,出卖了许多长期积累的海外资产,并从美国和加拿大借了大量的外债。
这些债务意味着英国是带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进入战后时期的。
第二,帝国时代结束了。
俗称大英帝国的“皇冠上的珠宝”的印度于1947年也就是二战结束的两年之后,赢得了独立。
印度是大英帝国最大的要素,为英国产品提供原材料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与印度的这种关系已不复存在,继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其他原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使得英国成了一个土地面积大小仅为中等的欧洲国家,人口也只有美国的1/5。
第三,尽管非殖民化的过程相对迅速,相对平静,英国还是被迫在此过程结束(大多是到了60年代末)之前在许多海外殖民地区驻扎大量军队,军费开支巨大。
作为战后世界的建造者之一――既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要伙伴之一,又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之一――英国需要在军事上做大量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改革摘要:面对20世纪70年代处于“滞涨”的英国经济,1979年上台的英国撒切尔政府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掀起了一场抑制通货膨胀、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经济改革,称为“撒切尔革命”。
本文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不同视角对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行粗浅地概括和分析,涉及货币政策调整、福利制度改革、对工会的改革和对国企的私有化改革等方面,试图从改革产生的实际效果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字:撒切尔经济福利改革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认为只有控制通货膨胀,才能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把货币主义政策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和过多的福利开支,用私有化代替国有化,以提高经济效率。
同时着手对英国工会的改革,限制工会的权力,使其“边缘化”,扫清了实行货币主义政策的绊脚石,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复兴的目的。
一、“撒切尔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的发源地。
这些政策曾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遭遇“滞涨”,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滞涨”是指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高物价上涨率并存的现象,其中尤以“涨”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最大。
1950年英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6。
3%。
从1979年6月到1981年6月,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工业生产下降13%,其中制,造业下降17%。
失业人数超过本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250万,最高月份的失业人数高达325万,失业率达到13%的创纪录水平。
英国经济被称为“欧洲的病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关系和阶级矛盾,使英国的政局、社会长期以来保持相对稳定。
但是,由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英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开支居高不下,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英国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大批专业人才外流,削弱了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形势的好转;办事机构臃肿,社会救助管理效率低下。
社会保障的某些规章制度不严、管理不善,造成巨大浪费和效率低下。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1.宏观经济领域——货币、财税改革撒切尔政府为完成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目标,实行严厉的货币政策和增收节支的财税政策,包括实施《中期金融战略》,控制地方财政和税制改革等,其中《中期金融战略》是其核心内容。
坚定地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把抑制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作为主要目标。
本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基本上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采取赤字财政、刺激投资、扩大社会需求的经济政策。
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现象,传统的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出现的菲利浦斯理论受到质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此进退两难、顾此失彼:要延缓危机和减少失业就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但这又会造成更严重的物价上涨;为缓和物价上涨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又将引起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
凯恩斯经济学的失灵使得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兴盛。
撒切尔夫人在西方国家率先实行“货币主义政策”,她强调,“没有健全的货币政策,就没有健全的经济”。
由于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原料和矿物燃料价格下跌,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
英国经济逐步走出了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和通货膨胀加剧并存的所谓“滞涨”困境。
2.微观经济领域在微观经济领域,撒切尔政府通过财产所有权和个人选择权的重建,来重组资本主义经济自由。
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私有化、社会福利改革、工会改革等微观领域的改革来消除不利于竞争的各种垄断,重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2.1国企和公共住宅的私有化①国企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减少政府财政负担、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撒切尔政府改善经济微观领域运行的核心政策。
英国政府从1981年开始实行国企的“私有化”。
英国实行“私有化”的主要形式包括出售整体国有企业和出售国有企业的一部分,以后者为主。
撒切尔政府所开展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主要方式有两个,即向其他公司或者企业内员工出售股权或是对外界发行股票。
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大多数国有企业利润收入低、甚至亏损。
撒切尔夫人认为,办企业只能靠企业家。
实行“私有化”之后的企业,经营情况也不同,但多数企业经营改善,经济效益提高。
②将公房私有化,推动房屋交易市场化英国的公房制度最早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发展。
英国的公共住宅主要是由中央政府补贴建造,以较为低廉的价钱租给买不起住房的家庭。
为了解决住房领域的危机,英国撒切尔政府在1980年出台《住宅法》,提出“有权买房”的口号,鼓励租户购买目前租住的房屋。
这种鼓励更多的家庭买房,将传统的住房计划彻底私有化的举措,在减少政府预算的同时,也使自由市场运作更充分。
撒切尔政府鼓励私人自建房屋或者出租私房。
1988年颁布《住房法》,实施公房转移计划,将那些条件较差的公房交给住房协会、私人房东或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由他们修缮后进行出售或者出租。
1988年撒切尔政府又通过“商业扩展计划”(BES),要求对私人投资出租的不动产减税。
这些计划实际上是将大批的住房投放到市场,从而吸收私人资本进入建筑市场,使房屋交易市场化。
2.2减税,刺激投资和消费,实行新的就业政策。
战后以来英国税制的特点是高直接税低间接税。
其中所得税是西欧各国中最高的。
在这样的税制中,收入最高和最低的两个阶层在边际税率中得不到任何刺激。
前者面临的是以济贫税为形式的隐含税率,几乎高达百分之百。
无疑,这是造成英国高层管理人才和各种专门人才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
从1979年开始,英国政府陆续下调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减税刺激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私人消费开支,成为推动英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撒切尔政府大幅度消减个人所得税,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收入越高的阶层,从税制改革中得到好处越大。
在政府执行的货币主义宏观经济政策下,反通货膨胀取代充分就业成为首要的政策目标。
当失业上升时,政府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扩大需求以降低失业,反而往往进一步限制需求的增长来扼制通货膨胀。
这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
撒切尔政府的就业政策是试图从经济供给领域着手,侧重于使劳动力市场自由化,重组英国就业结构和劳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自6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熟练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3推行工资制度改革,进行工会改革。
英国政府决定对英国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即把固定工资制度改为以固定工资为主和“分享利润”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企业根据利润增减调整工资额,使职工切身利益同企业经营好坏密切相联,有助于改善劳资关系和企业经营管理。
为了限制工会的权力,撒切尔政府主要以法律、舆论和经济三种手段与工会进行斗争。
政府分别于1980年和1984年通过了两个就业法和工会法,这些法案的限制,使英国罢工事件大为减少。
工会权力受到有效削弱,工会作用逐渐“边缘化”。
到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昔日国家政治生活受到工会势力左右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2.4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撒切尔政府一直把削减公共开支当作最重要的目标,认为“公共开支是目前英国经济困难的核心”。
因此,撒切尔政府改革的“第一刀”是年金制度。
英国的年金可以分成“基本年金”和“附加年金”两个部分。
前者采用统一标准,只要投保人按规定缴纳保费,到退休时就可以领取年金;后者是和投保人的收入挂钩的,投保人缴纳的保费越高,收益也就越高,撒切尔政府认为,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如果不限制年金开支,将会给政府和国民造成沉重的负担。
撒切尔政府在基本年金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附加年金”的数额,即把原来规定的以投保人一生中收入最高20年的年均收入为标准计算附加年金,改为按一生的平均收入为标准计算,这样附加年金数额就会从收入的25%降到20%左右。
同时,英国政府也将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降低了5%。
改革的“第二刀”是社会福利。
福利改革的两个主题,一是放权,二是削减。
新自由主义者普遍认为,正是巨额的社会保障开支,使政府经济入不敷出。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撒切尔政府力图改变社会救助的“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行原则”,让社会福利真正起到帮助穷人的作用,而不是平均分配。
因此政府在养老、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力求将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支出改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摊,并最终过度到以企业和个人为主。
①养老金政策改革:英国政府在大规模削减养老支出的同时,鼓励私人养老金计划。
1985年6月发表的《社会保障改革-变革的计划》绿皮书指出,社会保障并不单单是国家的责任,它应该是个人与国家共同的责任。
为了平衡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逐渐减少国家在养老领域的责任,政府进一步鼓励私人养老金的发展,还给予新加入私人养老金计划的雇员奖励。
个人养老金计划在短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局面。
推出和完善职业养老金制度。
撒切尔政府规定,全部企业都要实行职业养老金制度,包括工业、建筑行业、银行金融业和信托保险业。
职业养老金的下限要求即使通货膨胀发生,也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对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货币贬值有一定的补偿,上限则没有规定。
②缩减医疗援助开支,推动国民健康私有化与市场化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由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HS)构成,占全国卫生保健总费用的90%以上。
撒切尔政府为了缩减政府开支,对公民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补助一部分,逐步过渡到公民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形式自行负担。
撒切尔政府在1983年决定实行国民健康私有化,并引导医疗保健领域迈向市场。
政府认为:国民健康服务制度的私有化与市场化,不但能够增加服务体系内的竞争,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而且还能为公民增加更多的选择。
1985年,政府在《社会保障改革计划》中指出,国家与公民应该一同承担社会保障。
后又提出让国民健康市场化,鼓励国立医院相互之间的竞争,拨款的多少与病人的多少相关联。
她认为福利医院可以由私人提供,而服务的内容可以面向市场。
撒切尔政府对于医疗服务的改革大方向并没有变,所有公民还是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不过质量会相对降低,而自费看病的患者会获得更好的服务。
从这些可以看出,英国整体的医疗服务是具有平等性的,并且覆盖面及其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