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效应和溶剂效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opropyl)
(CH3)3C-
(t-Butyl)
相对速度 1.0 0.28 0.03 4.2× 10-5
SN2 反应 乙氧基从背后进攻 R越大,位阻越大
3)当胺同质子酸作用时,其碱性强度顺序为: R3N > R2NH > RNH2 > NH3
当它与体积较大的Lewis 酸作用时,碱性强度顺序为:
3.通过测定偶极矩确定
化合物
CH4 CH3NO2 CH3CHO CH3Cl CH3OH
偶极矩 (D)
0 3.54 2.69 1.83 1.69
-I: -NO2 > -CHO > -Cl > -OH
+I:(CH3)3C- > CH3CH2(CH3)CH- > CH3(CH2)2CH2- > -CH3
(二)影响取代基诱导效应相对强度的有关因素:
Cl
Br COCH3 COOCH2CH3 CN NO2
△ μ +0.97 +0.80 +0.53 +0.23 –0.53
-0.63
-1.50 -2.30
+C效应增大
-C效应增大
(2)通过测定电离势确定 (3)理论判断
电负性越大,-C越强。 对π-π共轭体系: ①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C 增强:
1、双键的α-H酸性增大
H H C CH CH2 + DNH2
H
H H C CH CH2 + NH3
D
2、当-CH3与发色团乙烯相连时,可使乙烯的最大吸 收波长增加5nm(红移)。甲苯和二甲基苯比苯的紫 外吸收峰分别红移8nm和16nm。
3、使分子的偶极距增加
CH3
H CO
H
H C CH O H
μ : 2.27
2.73
4、使正碳离子稳定性增加:
H
H
HH C HH
C
C
C
H
H
H
>
H
H C HH
H
C
C
H
H
>
H
H C
H
H C
H
H >H C
H
在叔碳正离子中C-H键与空的p轨道具有9个超共轭效 应的可能,其结果:正电荷分散在3个碳原子上。
3-4 空间效应
分子内或分子间不同取代基相互接近时,由于取代基 的体积大小、形状不同,相互接触而引起的物理的相 互作用 -空间效应 (位阻效应)。
1.周期律 同周期: 电负性随元素的族数增加,故-I效应自左至右增加。 Eg. -I: -CR3 < -NR2 < -OR < -F
同一族: 元素电负性随周期数增高而递减,故-I效应自上而下 降低。 Eg. -I: -F > -Cl > -Br > -I; -OR > -SR
2.电荷
带正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吸电 子能力强得多;Eg. –I:-N + R3 > -NR2
C C C C<C C C N<C C C O
②相同的元素,带正电荷的原子,-C效应较强:
C NR2 > C N R
p - π共轭体系:
①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电负性增大,+C 变小:
+C: C C NR2 > C C OH > C C F
② 同族元素:主量子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p 轨 道与双键中的π轨道重叠越困难,电子离域程度小, +C 越小。
=O > -OR ≡N > =NR > -NR2 (电负性:CSP > CSP2 > CSP3)
静态诱导效应:未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中电子云密 度分布状况的变化,基态分子的永久极性。
动态诱导效应:外来试剂的极性核心接近反应分 子时,尤其是试剂对分子的起始进攻而导致过渡 态的形成时,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状态 的变化,暂时的极化效应。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 烷基的诱导效应
⑴吸电子基:(①电负性大于H;②化学位移大于饱和H) ⑵给电子基:(①酸碱离解常数;②氯代烷偶极矩)
1.当烷基连在SP3杂化的碳原子上或中性的原子上,表 现为吸电子基。Eg.脂肪醇在气相中的相对酸性顺序
(CH3)3COH > (CH3)2CHOH > CH3CH2OH > CHLeabharlann BaiduOH > HOH
+C:C C F > C C Cl > C C Br > C C I 电荷: 带正电荷的取代基对电子的吸引力比中性的大,-C↗; 带负电荷的取代基对电子的排斥力比中性的大,C↗;
3-3 超共轭效应 H
H C CH CH2 H
当C-H键与双键直接相连 时,C-H键的强度减弱, H原子的活性增加。
H
C H
-NO2表现为-C效应
由相应的饱和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偶极矩差值 △μ,可大致估计某些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强度;
△ μ的符号决定着共轭效应体系中电子转移的方向: △ μ为“+”号,取代基为+C效应;△ μ为“-”号, 取代基为-C效应。
CH3-X与C6H5-X(X为取代基)偶极矩△u列举如下:
X
OH F
eg. A:
CH3
Cl
Cl
μ =6.20×10-30c·m
μ =5.67×10-30c·m
△ μ =6.20-5.67=+0.53c·m
氯苯中Cl显+C效应
B:
NO2
CH43
NO2
μ =14.11×10-30c·m
μ =11.81×10-30c·m
△ μ =11.81-14.11=-2.30c·m 。
键链(单链或重链)传递,致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按一
定方向偏移的效应,叫诱导效应(I)。表示如下:
-
+
+
+
+
-
-
-Z
CCC
ZCC C
C
Z
CH
CZ
-I
标准
+I
吸电子诱导
给电子诱导
诱导效应的特点:
1. 起源于电负性; 2.是一种静电作用,在键链中传递只涉及到电子 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即主要是键的极性的改变, 且极性变化一般是单一方向的;
R
②
CH3
O
H
ph
H
①R
RMgX
H CH3OH ph R H
H OH
R H
+
ph
赤型C(H3较多)
HO H
H CH3R
R
H
ph OHH
ph
苏型(CH3较少)
2)。伯卤代烷的乙醇解的相对速度是与中心碳 原子连接的烷基大小相关的:
R EtOH + H C Br
H
R EtO C H + HBr
H
R
H3CCH3CH2(CH3)2CH-
R3N < R2NH < RNH2 < NH3
R RN
R
R' 两者在相互接近过程中,基团
B
位阻导致相互排斥作用-F-张力 (Face - Strain)
R' R'
CH3 N
CH3
2.6-二甲基吡啶 几乎不与R3B作用
4) SN1反应形成正碳离子的一步键角的变化缓解了基 团的拥挤程度
空间效应的作用
1. 化合物(构象)的稳定性 HH CH3
H CH3 H
2. 化合物的酸碱性
O C OH
C CH3
CH3 CH3
(1)
O C OH
(2)
pKa(1 ) < pKa(2)
当t-Butyl 在邻位时, 把羧基挤出了与苯环所在平面, 羧基的 -C效应消失。
3.可使分子产生手性轴或手性面,从而拆分为对映体 如联苯类化合物,丙二烯类,六螺苯类等等
HC N
CH3 C N
0.115nm 0.140nm 0.116nm
键长平均化: 共轭体系中的单键键长↘,双键键长↗。
3.传导距离。 诱导效应是短程的;共轭效应不受传 递距离的影响。Eg.
R O
CH3 C NH2
N H
O
表现为一个酰胺(无键性,无羰基一般反应)
4. 结构特征:共轭体系中单、重键交替, 所有原子 共平面,电荷交替出现
3.传递有一定限度(短程传递),经过三个碳原子以后,
已极微弱。例如 -氯代辛酸
CH3CH2CH2CH2CH2CH2CH2COOH
1H NMR δ: -H 4.34; -H 2.00 ;γ-H 1.34
*当电负性较强的原子或基团与质子相连时,将使质子周 围的电子密度减弱,从而减少屏蔽,结果质子在较低磁场 处发生核磁共振吸收,吸收峰向低场移动,δ值↗。
eg. π-π共轭体系
CH3 CH3
CH2 CH2
CH2 CH CH CH2
0.154 nm 0.134 nm
p-π共轭体系
CH3 Cl 0.177nm
0.135 nm 0.146 nm
CH2 CH Cl 0.138nm 0.164nm
σ-π共轭体系
0.139 nm
CH3 CH CH2
0.148nm 0.135nm
一.共轭体系的分类 共轭体系主要有三类: (一) π - π共轭体系: eg. CH2=CH-CH=CH2
C1 C2 C3 C4
(二)p- π共轭体系:
eg. CH2=CH-Cl
CH2=CH-CH2
O
CH2=CH-CH2
C X
NH2
(三)超共轭体系(σ-π;σ-p)
H
H CH2 C
C H
H
C H
δ
δδ
δ
Y CH CH CH CH2
三.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
共轭效应: ①吸电子效应Ⅰ(-C表示) ②给电子效应Ⅱ(+C表示)
C CCY
(I)
CCX
(II)
共轭效应的强度取决于取代基中的中心原子的电负性 与主量子数的大小。
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测定
(一)通过测定偶极矩确定
从含有某些官能团的一系列饱和及芳香化合物的偶极 矩测定数据,可比较该官能团共轭效应的强度和电子 转移的方向
第3章
电子效应和溶剂效应
取代基效应
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σ, π) 共轭效应 ( π-π, p-π) 超共轭效应 (σ- π,σ- p)
场效应 空间传递
空间效应 (位阻效应) 物理的相互作用
3-1.诱导效应(与极性密切相关)
一.诱导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在有机化合物的分子中,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的影响沿着
H
C CH
H
H
C-H键上的σ电子发生离域,形成σ-π共轭。σ电子已
经不再定域在原来的C、H两原子之间,而是离域在C3- C2之间,使H原子容易作为质子离去。 这种共轭强度远远弱于π-π、p-π 共轭。
H
羰基化合物的α-C 原子上的H
H C CH O 原子在取代反应中是活泼的
H
超共轭效应的作用举例:
C
H H
H
HC CH H
CH2
HC
C CH2
HC CH
σ-π超共轭
H CH2 CH2
σ-p 超共轭
电子离域比较微弱
二.共轭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共轭效应: 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性质的改变。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特征比较: 1.诱导效应存在于一切键上;而共轭效应只存 在共轭体系中。
2.共轭体系键长平均化
2.当烷基连在杂化的碳原子或带正电荷的氮或氧原子上, 表现为给电子基。
Eg.CH3→CH=CH2 ; CH3
; CH3→C≡CH
在多数情况下,烷基可看作给电子基。
四.场效应
通过空间传递的电子效应称为场效应。
取代基在空间可以产生一个电场,而对分子中另
一部分的反应中心产生影响。
Eg. 顺丁烯二酸
反丁烯二酸
CH COOH CH COOH (A)
H C COOH
HOOC C H
(B)
PKa1 1.93
3.03
PKa2 6.59
4.54
H C COOH H C COOH
吸电子的场效应
H C COO H C COOH
给电子的场效应
3-2 共轭效应
经典共价键:定域键;电子定域运动。 共轭体系:离域键;电子离域运动(运动范 围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具有离域键的体系称共轭体系。
pKa
4.76 4.88 4.81 5.05
得出结论:
①-I:-NO2 >-N+(CH3)3 >-CN >-F >-Cl >-Br >-I >-OH ②+I: -C(CH3)3 > -CH2CH3 > -CH3
2.通过分析NMR化学位移确定
化学位移δ大,电子云密度低,取代基-I强。(* 电 子密度大,屏蔽大,需要的外加磁场H大,即 小; 电子密度小,屏蔽小,需要的外加磁场H小,即 大。)
二.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 (一)确定方法:
1.通过测定取代酸、碱离解常数确定
表3-1 取代酸X-CH2COOH的强度
X
-NO2 -N+(CH3)3 -CN
-F
pKa
1.68 1.83 2.46 2.66
X
-Cl -Br -I -OH
pKa
2.86 2.86 3.12 3.83
X
-H
-CH3 -CH2CH3 -C(CH3)3
而带负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给 电子能力强得多。 +I效应:-O - > -OR
同类基团电荷的变化可改变诱导效应的方向或强度。
COOH -COOH为另一-COOH的吸电子基;
Eg. CH2
电离后,变成-COO-,对另一羧基而
COOH 言为给电子基。
3.饱和程度
与碳原子相连的原子,若是同种原子但饱和程度不 同,则不饱和程度高的吸电子能力强。 Eg. –I效应: -C≡CR > -CR=CR2 > -CR2-CR3
4.某些情况下,位阻还会改变电子效应的大小。
eg.
CH3
H3C
ON2
OH
ON2
OH
(A) CH3
H3C (B)
PKa 5.80
6.83
5. 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空间效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常有以下规律:在 没有相反因素(如电子效应)的情况下,一个试剂倾 向于沿着位阻最小的途径接近反应中心。(cram规则) eg.
(CH3)3C-
(t-Butyl)
相对速度 1.0 0.28 0.03 4.2× 10-5
SN2 反应 乙氧基从背后进攻 R越大,位阻越大
3)当胺同质子酸作用时,其碱性强度顺序为: R3N > R2NH > RNH2 > NH3
当它与体积较大的Lewis 酸作用时,碱性强度顺序为:
3.通过测定偶极矩确定
化合物
CH4 CH3NO2 CH3CHO CH3Cl CH3OH
偶极矩 (D)
0 3.54 2.69 1.83 1.69
-I: -NO2 > -CHO > -Cl > -OH
+I:(CH3)3C- > CH3CH2(CH3)CH- > CH3(CH2)2CH2- > -CH3
(二)影响取代基诱导效应相对强度的有关因素:
Cl
Br COCH3 COOCH2CH3 CN NO2
△ μ +0.97 +0.80 +0.53 +0.23 –0.53
-0.63
-1.50 -2.30
+C效应增大
-C效应增大
(2)通过测定电离势确定 (3)理论判断
电负性越大,-C越强。 对π-π共轭体系: ①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C 增强:
1、双键的α-H酸性增大
H H C CH CH2 + DNH2
H
H H C CH CH2 + NH3
D
2、当-CH3与发色团乙烯相连时,可使乙烯的最大吸 收波长增加5nm(红移)。甲苯和二甲基苯比苯的紫 外吸收峰分别红移8nm和16nm。
3、使分子的偶极距增加
CH3
H CO
H
H C CH O H
μ : 2.27
2.73
4、使正碳离子稳定性增加:
H
H
HH C HH
C
C
C
H
H
H
>
H
H C HH
H
C
C
H
H
>
H
H C
H
H C
H
H >H C
H
在叔碳正离子中C-H键与空的p轨道具有9个超共轭效 应的可能,其结果:正电荷分散在3个碳原子上。
3-4 空间效应
分子内或分子间不同取代基相互接近时,由于取代基 的体积大小、形状不同,相互接触而引起的物理的相 互作用 -空间效应 (位阻效应)。
1.周期律 同周期: 电负性随元素的族数增加,故-I效应自左至右增加。 Eg. -I: -CR3 < -NR2 < -OR < -F
同一族: 元素电负性随周期数增高而递减,故-I效应自上而下 降低。 Eg. -I: -F > -Cl > -Br > -I; -OR > -SR
2.电荷
带正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吸电 子能力强得多;Eg. –I:-N + R3 > -NR2
C C C C<C C C N<C C C O
②相同的元素,带正电荷的原子,-C效应较强:
C NR2 > C N R
p - π共轭体系:
①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电负性增大,+C 变小:
+C: C C NR2 > C C OH > C C F
② 同族元素:主量子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p 轨 道与双键中的π轨道重叠越困难,电子离域程度小, +C 越小。
=O > -OR ≡N > =NR > -NR2 (电负性:CSP > CSP2 > CSP3)
静态诱导效应:未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中电子云密 度分布状况的变化,基态分子的永久极性。
动态诱导效应:外来试剂的极性核心接近反应分 子时,尤其是试剂对分子的起始进攻而导致过渡 态的形成时,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状态 的变化,暂时的极化效应。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 烷基的诱导效应
⑴吸电子基:(①电负性大于H;②化学位移大于饱和H) ⑵给电子基:(①酸碱离解常数;②氯代烷偶极矩)
1.当烷基连在SP3杂化的碳原子上或中性的原子上,表 现为吸电子基。Eg.脂肪醇在气相中的相对酸性顺序
(CH3)3COH > (CH3)2CHOH > CH3CH2OH > CHLeabharlann BaiduOH > HOH
+C:C C F > C C Cl > C C Br > C C I 电荷: 带正电荷的取代基对电子的吸引力比中性的大,-C↗; 带负电荷的取代基对电子的排斥力比中性的大,C↗;
3-3 超共轭效应 H
H C CH CH2 H
当C-H键与双键直接相连 时,C-H键的强度减弱, H原子的活性增加。
H
C H
-NO2表现为-C效应
由相应的饱和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偶极矩差值 △μ,可大致估计某些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强度;
△ μ的符号决定着共轭效应体系中电子转移的方向: △ μ为“+”号,取代基为+C效应;△ μ为“-”号, 取代基为-C效应。
CH3-X与C6H5-X(X为取代基)偶极矩△u列举如下:
X
OH F
eg. A:
CH3
Cl
Cl
μ =6.20×10-30c·m
μ =5.67×10-30c·m
△ μ =6.20-5.67=+0.53c·m
氯苯中Cl显+C效应
B:
NO2
CH43
NO2
μ =14.11×10-30c·m
μ =11.81×10-30c·m
△ μ =11.81-14.11=-2.30c·m 。
键链(单链或重链)传递,致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按一
定方向偏移的效应,叫诱导效应(I)。表示如下:
-
+
+
+
+
-
-
-Z
CCC
ZCC C
C
Z
CH
CZ
-I
标准
+I
吸电子诱导
给电子诱导
诱导效应的特点:
1. 起源于电负性; 2.是一种静电作用,在键链中传递只涉及到电子 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即主要是键的极性的改变, 且极性变化一般是单一方向的;
R
②
CH3
O
H
ph
H
①R
RMgX
H CH3OH ph R H
H OH
R H
+
ph
赤型C(H3较多)
HO H
H CH3R
R
H
ph OHH
ph
苏型(CH3较少)
2)。伯卤代烷的乙醇解的相对速度是与中心碳 原子连接的烷基大小相关的:
R EtOH + H C Br
H
R EtO C H + HBr
H
R
H3CCH3CH2(CH3)2CH-
R3N < R2NH < RNH2 < NH3
R RN
R
R' 两者在相互接近过程中,基团
B
位阻导致相互排斥作用-F-张力 (Face - Strain)
R' R'
CH3 N
CH3
2.6-二甲基吡啶 几乎不与R3B作用
4) SN1反应形成正碳离子的一步键角的变化缓解了基 团的拥挤程度
空间效应的作用
1. 化合物(构象)的稳定性 HH CH3
H CH3 H
2. 化合物的酸碱性
O C OH
C CH3
CH3 CH3
(1)
O C OH
(2)
pKa(1 ) < pKa(2)
当t-Butyl 在邻位时, 把羧基挤出了与苯环所在平面, 羧基的 -C效应消失。
3.可使分子产生手性轴或手性面,从而拆分为对映体 如联苯类化合物,丙二烯类,六螺苯类等等
HC N
CH3 C N
0.115nm 0.140nm 0.116nm
键长平均化: 共轭体系中的单键键长↘,双键键长↗。
3.传导距离。 诱导效应是短程的;共轭效应不受传 递距离的影响。Eg.
R O
CH3 C NH2
N H
O
表现为一个酰胺(无键性,无羰基一般反应)
4. 结构特征:共轭体系中单、重键交替, 所有原子 共平面,电荷交替出现
3.传递有一定限度(短程传递),经过三个碳原子以后,
已极微弱。例如 -氯代辛酸
CH3CH2CH2CH2CH2CH2CH2COOH
1H NMR δ: -H 4.34; -H 2.00 ;γ-H 1.34
*当电负性较强的原子或基团与质子相连时,将使质子周 围的电子密度减弱,从而减少屏蔽,结果质子在较低磁场 处发生核磁共振吸收,吸收峰向低场移动,δ值↗。
eg. π-π共轭体系
CH3 CH3
CH2 CH2
CH2 CH CH CH2
0.154 nm 0.134 nm
p-π共轭体系
CH3 Cl 0.177nm
0.135 nm 0.146 nm
CH2 CH Cl 0.138nm 0.164nm
σ-π共轭体系
0.139 nm
CH3 CH CH2
0.148nm 0.135nm
一.共轭体系的分类 共轭体系主要有三类: (一) π - π共轭体系: eg. CH2=CH-CH=CH2
C1 C2 C3 C4
(二)p- π共轭体系:
eg. CH2=CH-Cl
CH2=CH-CH2
O
CH2=CH-CH2
C X
NH2
(三)超共轭体系(σ-π;σ-p)
H
H CH2 C
C H
H
C H
δ
δδ
δ
Y CH CH CH CH2
三.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
共轭效应: ①吸电子效应Ⅰ(-C表示) ②给电子效应Ⅱ(+C表示)
C CCY
(I)
CCX
(II)
共轭效应的强度取决于取代基中的中心原子的电负性 与主量子数的大小。
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测定
(一)通过测定偶极矩确定
从含有某些官能团的一系列饱和及芳香化合物的偶极 矩测定数据,可比较该官能团共轭效应的强度和电子 转移的方向
第3章
电子效应和溶剂效应
取代基效应
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σ, π) 共轭效应 ( π-π, p-π) 超共轭效应 (σ- π,σ- p)
场效应 空间传递
空间效应 (位阻效应) 物理的相互作用
3-1.诱导效应(与极性密切相关)
一.诱导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在有机化合物的分子中,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的影响沿着
H
C CH
H
H
C-H键上的σ电子发生离域,形成σ-π共轭。σ电子已
经不再定域在原来的C、H两原子之间,而是离域在C3- C2之间,使H原子容易作为质子离去。 这种共轭强度远远弱于π-π、p-π 共轭。
H
羰基化合物的α-C 原子上的H
H C CH O 原子在取代反应中是活泼的
H
超共轭效应的作用举例:
C
H H
H
HC CH H
CH2
HC
C CH2
HC CH
σ-π超共轭
H CH2 CH2
σ-p 超共轭
电子离域比较微弱
二.共轭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共轭效应: 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性质的改变。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特征比较: 1.诱导效应存在于一切键上;而共轭效应只存 在共轭体系中。
2.共轭体系键长平均化
2.当烷基连在杂化的碳原子或带正电荷的氮或氧原子上, 表现为给电子基。
Eg.CH3→CH=CH2 ; CH3
; CH3→C≡CH
在多数情况下,烷基可看作给电子基。
四.场效应
通过空间传递的电子效应称为场效应。
取代基在空间可以产生一个电场,而对分子中另
一部分的反应中心产生影响。
Eg. 顺丁烯二酸
反丁烯二酸
CH COOH CH COOH (A)
H C COOH
HOOC C H
(B)
PKa1 1.93
3.03
PKa2 6.59
4.54
H C COOH H C COOH
吸电子的场效应
H C COO H C COOH
给电子的场效应
3-2 共轭效应
经典共价键:定域键;电子定域运动。 共轭体系:离域键;电子离域运动(运动范 围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具有离域键的体系称共轭体系。
pKa
4.76 4.88 4.81 5.05
得出结论:
①-I:-NO2 >-N+(CH3)3 >-CN >-F >-Cl >-Br >-I >-OH ②+I: -C(CH3)3 > -CH2CH3 > -CH3
2.通过分析NMR化学位移确定
化学位移δ大,电子云密度低,取代基-I强。(* 电 子密度大,屏蔽大,需要的外加磁场H大,即 小; 电子密度小,屏蔽小,需要的外加磁场H小,即 大。)
二.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 (一)确定方法:
1.通过测定取代酸、碱离解常数确定
表3-1 取代酸X-CH2COOH的强度
X
-NO2 -N+(CH3)3 -CN
-F
pKa
1.68 1.83 2.46 2.66
X
-Cl -Br -I -OH
pKa
2.86 2.86 3.12 3.83
X
-H
-CH3 -CH2CH3 -C(CH3)3
而带负电荷的基团比同类型的不带电荷的基团给 电子能力强得多。 +I效应:-O - > -OR
同类基团电荷的变化可改变诱导效应的方向或强度。
COOH -COOH为另一-COOH的吸电子基;
Eg. CH2
电离后,变成-COO-,对另一羧基而
COOH 言为给电子基。
3.饱和程度
与碳原子相连的原子,若是同种原子但饱和程度不 同,则不饱和程度高的吸电子能力强。 Eg. –I效应: -C≡CR > -CR=CR2 > -CR2-CR3
4.某些情况下,位阻还会改变电子效应的大小。
eg.
CH3
H3C
ON2
OH
ON2
OH
(A) CH3
H3C (B)
PKa 5.80
6.83
5. 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空间效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常有以下规律:在 没有相反因素(如电子效应)的情况下,一个试剂倾 向于沿着位阻最小的途径接近反应中心。(cram规则) 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