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组织工作概述
第一节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一、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
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各级政府部门、各个党派和政治团体,这些都是组织。
现代社会就是由这样的机构组成。
社会上每个人几乎都至少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和生活。
人们利用组织把资源集中起来,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
而各种组织,尤其是无数个企业似乎在永无休止地改革、重组和再造。
两个以上的群体共同工作,就得互相协作。
为了卓有成效地协作,人们必须了解各自的任务目标、责任与权限,这就需要一个能确定种种关系,便于传达各项决定的正式机构,这就是通常所讲的组织。
当然,为了使这样的机构具有效率,还必须以最少的费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有效地运用组织中每个人的才智,来圆满完成组织的目标。
因此,组织又是发挥管理功能、达到管理目标的工具。
组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释和理解。
从实体角度看,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若干个人组合形成的一个系统。
公司、企业、学校、医院及政府机构等都是组织。
在管理过程中,组织又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协调人群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
二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实体组织
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这个概念具有三层含义:
1、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
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存在的,不论这种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的目
标是传授知识,培养高级人才;而一些非正式组织,它们隐含的目的就是使组织成员受到保护,满足成员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要求。
2、没有分工与协作也不能称为组织。
分工与协作关系是由组织目标限定的。
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要有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和人事等许多部门,这是一种分工,每个部门都专门从事一种特定的工作。
各个部门又要相互配合,采购要根据生产的需要进行,生产要“以销定产”,这就是一种合作。
只有把分工和合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效率。
电影院的观众具有相同的目的,但他们彼此没有分工与合作,不能称其为组织,而电影院的全体工作人员则在工作中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实体组织。
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这是由于分工之后,就要赋予各部门及每个人相应的权力,以便于实现目标。
但同时必须明确各部门或各人的责任,只有权力而不负责任,可能导致滥用职权,同样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所以,职权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二) 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地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及各项活动之间关系,并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结构的设计。
包括组织内横向管理部门的设置和纵向管理层次的划分。
当组织目标确定以后,管理者首先应对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杂乱无章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类,把性质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工作进行归并,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并根据适当的管理幅度来确定组织的纵向管理层次,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2、适度分权和正确授权。
在确定了组织结构的形式后,要进行适度的分权
和正确的授权。
分权表示组织内管理的权力由高层管理者委派给各层次和各部门的程度,分权要讲求适度;授权则体现职权委任给各个管理层和各个部门的过程。
分权适度,授权成功有利于组织内各层次各部门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协同工作。
3、组织内各职务人员的选择和配备。
包括人员的招聘和定岗、训练和考核、奖惩制度,以及对人的行为的激励等。
4、组织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为创造良好的组织气氛而进行团体精神的培育和组织文化的建设。
5、组织运作和组织变革。
组织运作是指管理者怎样使已设计好的组织系统围绕目标而有效地运转起来。
这包括制定和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和建立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模式。
组织变革是指不断适应实现目标的需要,对组织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革与再设计。
6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组织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受环境影响,如何使组织行为与外部环境保持一致是组
织职能的重要内容。
二、组织的类型
组织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
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观点有:
(一)帕森斯社会功能分类说
美国着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分类应按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进行。
他以组织的社会功能为标准,将组织分为:
1、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
这类组织是以经济生产为核心,运用一切资源扩大组织的经济生产能力,它们除生产实物产品外,还提供服务等。
因此,这种组织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包括公司、工厂、银行、饭店等。
2、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
这类组织的社会功能在于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因此它的重点是权力的产生和分配。
如政府部门的一些组织就属此例。
3、整合组织。
这类组织的社会功能在于协调各种冲突,引导人们向某种固定的目标发展,如法院、政党等组织。
4、模型维持组织。
这类组织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持固定的形式,来确保社会的发展,如学校、社团、教会等。
(二)艾桑尼人员分类说
美国社会学家艾桑尼则以人员的顺从程度为标准对组织进行分类,将组织分为:
1、强制型组织。
指用高压和威胁等强制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战俘营等。
2、功利型组织。
指以金钱或物质的媒介作为控制手段来控制所属成员,包括各种工商企业等。
3、正规组织。
指以荣誉鼓励的方式管理组织成员,而组织成员对这种方式是认可的,如政党、机关、学校等。
(三)布劳的实惠分类说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以组织内部人员受惠程度为标准对组织进行分类,将组织分为:
1、互利组织。
指一般成员都可获得实惠的组织。
这种组织是以全体成员最终能得到实惠为依据,如工会、政党团体、宗教团体等。
2、服务组织。
指为社会大众服务,使他们得到益处的组织。
这种组织的目的在于使服务对象受到实惠,如医院、大学、福利机构等。
3、企业组织。
指组织的所有者或经理、股东等上层得到实惠的组织。
这种组织获利最大者是组织的上层人士,如工厂、银行、各种公司等。
4、公益组织。
指为社会所有人服务的组织,如警察机关、行政机关和军队组织等。
国内学术界对组织的分类有以下观点:
(一)按组织的性质分,可以把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和宗教组织五类。
1、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担负着提供人们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物质生活资料的任务,履行着社会的经济职能。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组织已形成庞大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生产组织、商业组织、银行组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性组织等。
2、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出现于人类社会划分阶级之后,它包括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为本阶级提出奋斗目标,制定方针政策。
国家政权组织是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机器。
3、文化组织。
文化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其基本内容的社会团体,如学校、图书馆、影剧院、艺术团体、科学研究单位等。
4、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等,这些组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团结各阶层、各领域的人民群众,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
5、宗教组织。
宗教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
其基本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帮助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代表宗教界的合法利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
(二)按组织是否自发形成,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规定组织成员之间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
正式组织具有下述特征:(1)不是自发形成。
正式组织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经过设计、规划、组建而成,不是自发形成,其组织结构的特征反映出一定的管理思想和信念。
(2)有明确的目标。
正式组织具有十分明确的组织目标,并且为实现组织目标制定组织规范,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目标。
(3)以效率逻辑为标准。
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为提高效率,组织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
(4)强制性。
正式组织通过方针、政策、规则、制度等对组织成员发挥作用,通过建立权威,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因而对组织成员具有强制性作用。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活动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团体。
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1)自发性。
如果正式组织不能满足其成员获得友谊、帮助和社交的需要,成员就会在正式组织之外自发地组成一些非正式组织,以满足其需要。
(2)内聚性。
非正式组织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其成员,他们之所以能够集合在一起,是由于他们有相近的价值观或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有切身的利害关系等,这些都会使其成员产生较为一致的“团体意识”,起着内聚和维系其成员的作用。
(3)不稳定性。
由于非正式组织是自发产生、自由结合而成的,因而呈现出不稳定性,它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活动范围的改变等而发生变动。
(4)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非正式组织中往往有一两个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他们在组织中起着诸如提出权威性意见、负责维系其组织的相对稳定、提供行为模式等的作用,对其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极大。
三、组织的作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都是显而易见的。
金刚石和石墨,其化学成份都是碳,构成要素一样,但分子结构不同,硬度就相差极大;一队士兵,数量上没有变化,仅仅由于组织和列阵方式的不同,在战斗力上也会表现出质的差异。
所以,一个组织如果内部结构不合理,指挥失灵,人浮于事,内耗丛生,那么这样的组织势必难以完成目标。
组织的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人力汇集作用。
人类的组织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由于个人有所期望而又无力实现这一期望,于是就需要和他人相互合作,联合起来,共同行动。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有了发展这种合作、增进相互依存关系,并使这种关系科学化、合理化的要求。
组织就是人们对于这种要求的认识和行动的结果。
组织实际上是个人力量的一种汇集,积涓滴以成江河,把分散的个人汇集成为集体,进而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
2、人力放大作用。
人力汇集起来的力量绝不等于个体力量的算术和,正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着名命题:“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具有一种放大人力的作用,即对汇集起来的个体力量的放大。
人力放大是人力之间分工和协作的结果,而任何人力的分工和协作都必然发生于一定的组织体系之中。
第二节组织工作的原则
组织根据其特定的目标和所处的环境,形成各自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内部关
系。
但不管管理者如何行使组织职能,都必须遵循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指挥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最早由法约尔提出。
它是组织活动有秩序、高效率开展的重要保证。
按照这一原则,组织中每位员工只需服从一名上级的命令并只对一个上级负责,不能出现“一仆二主”。
在指挥与命令上,严格实行“一元化”,避免因多头指挥而导致下属无所适从的窘境。
如果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者同时指挥,则必须在下达命令前,管理者先相互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行下达。
统一指挥原则使企业内各个职位的权责明确,沟通渠道清晰,命令逐级下达,工作
逐级上报,从而形成一个权威、有效的企业指挥系统。
二、分工协作原则
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分工就是按照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把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分成各个层次、各部门及每个人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它们应做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
通过分工,人们可以专心从事某一层次、某一部门或某一职权的工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这正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协作是与分工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明确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各项职权的协调关系与配合方法。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各部门或各项职权都是其子系统,它们不能脱离其他部门或其他职权而单独运行,必须经常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分工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分工没有协作,分工就失去意义;而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协作。
因此,在进行组织设计时,
要同时考虑这两方面问题。
三、权责一致原则
权力是指在规定的职位上具有指挥和行事的能力。
责任就是在接受职位、
职务时所应尽的义务。
有多大权力必须承担多大责任,这是理所当然的。
职权与职责相对应,权责对等虽然很难从数量上划等号,但从逻辑上来说,这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有责无权,不仅束缚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相反,有权无责,必然造成滥用权力,助长瞎指挥和官僚主义。
所以,设
置适当的机构,配备适当的人员,规定适当的职责,也应授予适当的权限。
四、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为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必须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集权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保持统一性和协调性的内在需要。
一般说来,技术越发展,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精细,协作劳动越紧密,就越需要集中统一指挥与管理,以利于加强组织内各部门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但是集权又有其致命的弱点,弹性差,适应性弱,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面前,过度的集权甚至可以造成组织的窒息。
因此,又要实行局部管理权限的分散。
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要求对组织中的重大决策及全局性的管理问题实行集权,对局部的日常管理问题实行分权。
即该集中的权限必须集中起来,该下放的权限就应当分给下级。
五、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
由于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他的管理能力也因知识、经验、个性、年龄等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不同的管理者有不同的管理幅度。
因此,应根据不同管理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工作的性质以及被管理者的素质特征来确定适用于本组织和特定管理者
的管理幅度,做到既能够保证统一指挥,又要便于组织内信息的沟通。
六、弹性结构原则
组织生存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目标也必须随之经常调整。
这就要求组织结构不能僵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以适应变化和调整的需要。
所谓弹性结构,
是指一个组织的部门结构、人员职责和工作职位都是可以变动的,要适应组织内
外环境的变化。
根据这一原则,首先应使部门结构富有弹性,企业可以根据组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及时地扩充或收缩某些职能部门,各部门在经营管理上有较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此外,还可设置临时工作小组,以适应组织环境和不同工作性质的要求。
其次,组织内工作职位的设置也应富有弹性,在划分机构或职位的权责范围时,既要明确但又不易过细、过死,这样有助于在非正常状态下实现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和职位,不按人设岗,报酬应与贡献相联系,而不应与职位等同起来,从而鼓励人
们去追求贡献,而不是片面追求职位。
七、经济原则
组织工作不但要围绕企业目标或任务来进行,还要讲究工作效率,这就要求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应该尽量做到精简。
机构精简能够缩短信息传递的距离,防止因中间环节增多而造成命令失真的现象;人员精简则是实现任务和责任到人的前提,能够有效避免相互推诿和扯皮现象的产生。
英国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帕金森,曾深刻地剖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盛行产生的根源。
作者认为,行政机构如金字塔一样不断增高,各种人员总是越来越多,无非源于两个浅显的道理:其一,凡是当官的人,遇到工作太忙需要加人时,往往是给自己增添下属,而不愿意找一个和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其二,官多了,他们相互之间自然而然地会制造许多工作,全都有活干。
帕金森以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这两个道理。
在帕金森的笔下,一幅机构臃肿、扯皮体制、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的图画跃然纸上,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功能性组织的弊端。
第三节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的演进
组织机构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机构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的职能分工到严密的系统管理的发展过程。
其典型阶段有以下几方面:
1、从无专职管理者到有专职管理者
在工业生产的“手工作坊”阶段,管理职能和劳动职能集于一身,是当时作坊老板的共同特征。
老板既是管理者又是劳动者,这种“兼职管理”是因为当时的手工业生产组织规模很小,业务简单,加上本小利微,也不可能养起一个完全脱产的管理者。
随着手工作坊雇佣人数的增加和产量的扩大,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对作坊老板的脱产管理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人员和产量的扩大,相应的监督、指挥和购销业务必然大大增加,对作坊老板来说,这些管理工作远比亲自劳动重要得多,于是就需要把自己原来从事的那部分劳动交给工人,而自己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老板要摆脱直接生产劳动,还需要以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足以能够养活老板为条件。
当作坊老板的管理活动同直接生产劳动完全分离时,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便由无专职管理者过渡到专职管理者阶段。
2、从“一人管理”到管理组织
工场的老板成为专门管理者之后,至此却仍没有产生管理组织机构。
随着企业简单协作规模的扩大,使得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也扩大起来,原来的工厂主“个人管理”方式渐渐不能适应。
工场主对更多雇佣工人的剥削压榨,加剧了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工人的消极怠工,导致了必须对工人加强管理和监督。
这是监工阶层作为专职管理者出现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扩展和企
业规模的扩大,工场主需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上,而日常生产监督管理活动就交给监工,因而需要增加一个能够代表工场主的管理层,于是产生了工厂主同监工的直线分工。
工场主同监工的分工,是企业管理组织的第一次历史性分工。
它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一次出现了管理组织,即工场主个人管理让位给工场主的组织管理;工场主同监工两个人组成了上下级两个层次的管理机构,出现了纵向指挥系统的雏形;在工厂主和工人这一对矛盾中,又增加工场主同监工、监工同工人这两对矛盾,使管理者内部的关系变得复杂了。
生产关系的这一变化不仅增加了工厂主的管理内容——对监工的管理,还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狭小的私有制对生产规模的束缚,为克服工场主个人能力和水平的不足,而选拔精明强干、精通管理的人员开辟了道路。
工场主雇佣一人监工,只是管理组织的起点。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监工数量也会增多,而当监工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又增加一个新的管理层次,于是管理组织由两个层次发展为三个层次,管理组织进一步复杂化了。
3、从直线管理组织到职能管理组织
管理组织的直线分工虽然形成了等级分明的“指挥链”,但此时的各级监工都只不过按块块分担原来工场主一人承担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而在业务方面仍没有什么分工,每个监工仍然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进行包揽一切的“个人管理”。
随着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管理的内容和业务越来越复杂,不仅对会计管理、劳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设备管理和工艺管理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这就要求资本家不仅要寻求层次管理的代理人,还要寻求职能管理的代理
人,即雇佣职能人员,于是就出现了管理组织的第二次历史性分工,直线管理和
职能管理间的分工。
分工的结果,是职能管理人员的产生和职能管理机构的出现。
管理组织的专业化分工,是管理组织的第二次分工。
其意义在于:为企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是企业管理思想的历史性突破,它把企业主获取更多利润建立在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提高工人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上;使职能管理人员充分的职业化,其管理职能拥有更多的自然属性。
因为监工更多地体现资本家的意志,新分化的职能管理人员则更多地服从生产的客观要求,因而比纵向分工的监工拥有更多的自然属性。
4、从工厂管理组织到公司管理组织
从手工作坊到手工业工场、直到产业革命初期的机器工厂,一般都归一个资本家所有。
当产业革命完成后,机器体系广泛采用,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空前提高,大工厂的建立与运行需要集中大量资金,个别资本一般难以胜任,需要在更大范围从全社会集中大额资本,于是导致了以有效集资和有效运营为特长的公司组织的出现。
公司的出现,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得到了彻底的分离,也使管理组织的最高层呈现出决策、指挥、监督三权分立的新格局。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不同,他们分享着不同权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从而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关系。
随着现代公司在规模、产品、地区和实力的空前扩大,公司管理组织也出现一些新特点和趋势:在决策方面,由个人决策倾向于集体决策;在权力的运用方面,由集权制倾向于分权制;在组
织结构方面,向事业部制和跨地区、跨国的多维立体组织结构发展。
二、组织结构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