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民为贵》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 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 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 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 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 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 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 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 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 民的拥护。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 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 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 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 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又 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 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 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 这里的道理 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 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 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 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 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贵:重要 社稷(jì ):土神和谷神,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丘民:庶民、民众 危:危害 变置:重新设置 、新立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粢盛( zī)( chéng):盛在祭器内用 来祭祀的谷物。粢,谷物 以时:按时 【译文】孟子说:“庶民最重要,土神和谷神居第二位,国君不重 要。因此赢得了庶民就做天子,赢得了天子就做诸侯,赢得了诸侯 就做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土神和谷神,就重新立一个贤君 。用来祭祀社稷的全体的牲畜(如全羊等)已经是又肥又壮合格的 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并且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 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 的社稷。”
材料二
解 放 区 土 地 改 革
说明:土地改革使许多赤贫的农民获得了生产 资料,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
送 儿 上 前 线
为了保住手里的土地,解放区 人民踊跃参军。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 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 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 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 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 “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 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 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 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 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 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 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 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 的历史辩证法。
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 纣,是像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 针见血。
语言特色
㈢
一、长于譬喻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 辱,以陷于死亡。
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 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 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 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 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
课文解析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为丛驱爵( què)者,鹯 (zhān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归:归附 圹:旷野、原野 爵通“雀”,鸟雀 就下:就,接近、靠近、趋向 下,低处 为:给 驱:驱赶、赶来 鹯(zhān ):一种猛禽
【译文】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 样(是很自然的)。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木赶雀来的是 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
小结
一、君轻民贵 二、君暴民反 三、君仁民归
课文解析
4.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以,用、拿;行,行动;事,事件;示,显示;之,代词, 代指把天下给他这件事。 【译文】万章说:“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件事吗?” 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 万章说:“这样的话,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授予他的呢?” 孟子说:“是天授予他的。” 万章问道:“天把天下给舜这件事儿,是说天耐心恳切地任命他、叮嘱他吗?” 孟子回答:“不是的。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 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 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课文解析
1.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汤放桀:放,流放 有诸:诸,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 于传有之:传,指传记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即独夫, 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 吗?” 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 齐宣王说:“臣杀害君,可以吗?” 孟子说:“伤害仁的人叫贼,伤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 (即贼和残)叫做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 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 2.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人格魅力
社稷(jì )
粢盛( zī)( chéng)
汤放桀(jié ) 伐纣(zhòu ) 弑君(shì )
走圹( kuàng) 獭(tă ) 驱爵( què) 谆谆( zhūn)
鹯Leabharlann Baiduzhān )
胥( xū)
三年之艾(ài ) 淑( shū)
【译文】现在天下的国君如果有喜欢仁政的话,那么诸侯会为他把百姓驱赶来, 即使想不称王也是做不到的。现在想称王的国君就像得了七年的病(突然)寻求 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如果为(病)积攒(艾草),那么一生都得不到。(国君) 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那么终生忧痛耻辱,以致陷入被诛杀或逃亡的境 地。 。《诗经· 大雅· 桑柔》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 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文本感知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 因为国君可以改立更换,国家也可以
重立,只有老百姓是不可动摇的。庶民之 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 在的最终依据是“得乎丘民”。所以,百 姓最为重要。
材料一
饿解 ,放 反前 内夕 战, ”国 大统 游区 行“ 。反 饥
说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 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了饥饿和死 亡的困境。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 金银,大发国难财。
文本感知
孟子认为“汤放桀,武王伐纣” 是什么行为?
—— “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 暴政的行为。
课文解析
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①聚之② ,所恶勿施,尔也。 道:办法 其:代天下 斯:那么、就 与:为,替。 之① :他们,代百姓 之②:音节助词 施:施加 尔也:如此,这样。也,犹“耳”语气词,表肯定。 【译文】孟子说:“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他 们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天下的 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天下的百姓有办法:得到百姓的心,就 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有办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 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
文本感知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熟读第3则选文,讨论:
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王天下”是 容易还是困难?
实施方法 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
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走圹。”易 “诸侯为之驱民”
久病求艾
苟不志于仁
君之好仁
难
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怎么会“失天 下”?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 下,不仁则失。【读解】
溺( nì )
践(jiàn ) 讴歌(ōu)
暴之于民(pù)
讼狱(sòng )
朝觐(cháo )(jì n)
篡(cuàn )
荐(jiàn )
课文解析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 水溢,则变置社稷。”
语言特色
二、善于排比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 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 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根本途径,气势磅 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力。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 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齐宣王之问实为咄咄逼人,因为在儒 家思想里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 犯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 而孟子首先做一个界定:贼害仁和义 的人叫做一夫(独夫),而诛杀残暴无道, 众叛亲离的独夫的行为不存在弑君的问题, 即贼害仁义,丧失民心就可杀,与“民为 贵”思想息息相通。
课文解析
3.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为之驱:归附 为之驱:为他把百姓驱赶来 无王:无,通“勿”,不;王,名作动 称王、成王业 求:找、寻找 志:志向,此译“施行” 忧辱:忧痛耻辱其何能淑:其, 这样;何,怎么;淑,善,好 载胥及溺:载,句首语气词, 无意;胥,相;及,与;胥及,相继、接连;溺,落水。
重点研读第3则选文
领会孟子的语言风格。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 意已独至。——汉 赵岐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语言特色
㈠
一、长于譬喻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 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㈡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 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民为贵
导
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 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 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 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 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魏征形象地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道出君与民的关系。可见,“以 民为本”是何等重要。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因为脱离了人民群众, 所以导致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条朴素的真理,在2500多年前,我 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已专门做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今天,我 们再次走进诸子散文,走进第三课《民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