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体翻译教程 第三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看,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与构
建不可避免。
西方后哲学时代强调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和相融,生态翻 译学的哲学基础就是强调译者主体对客体的关联和整体 统一。
其次,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有着诸多的相似性、关 联性和同构性。
最后,生态学以自然-人-社会的互联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构建超越人类社会的整体宇宙观,翻译活动同样关系到
点就在于译者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从翻译的操作过程看,译者的适应是一种多维度
适应; 由于译者与其周围环境间的复杂非线性联
系,译者的选择也应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选择。
3.3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的“忠实”与 “创造”
翻译适应选择论更加全面强调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 中心地位。
翻译适应选择论强调的“译者有为”就意味着译者为了 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就必须选择,必须突破原文文本层面 的信息有所创新,提供适合(整合性适应选择程度最高) 的译文,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
3.2.4 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与翻译评价方面 的整合性原则
就翻译原则方面看,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第一个重
点就在于译者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从翻译的操作过程看,译者的适应是一种多维度
适应; 由于译者与其周围环境间的复杂非线性联
系,译者的选择也应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选择。
就翻译原则方面看,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第一个重
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
3.2 有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几个论题
3.2.1 “译者为中心”与“译者的自由边界” 3.2.2 译者存在的生态学空间 3.2.3 翻译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连续过程 3.2.4 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与翻译评价方面的整合性原 则
3.2.1 “译者为中心”与“译者的自由边界”
3.4.1 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
3.4.2 译者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
3.2.2 译者存在的生态学空间
生态翻译学为认识译者主体性建构了生态学范式。一方面 从翻译过程本身来看,任何一项翻译活动的顺利完成不仅 关涉译者、语言、文化、社会、自然多重因素,翻译适应
选择论的基础之一是将译者的存在关联为译者←→语言
←→文化←→人类←→自然界,从而将译者的生存空间由 社会空间扩展为自然生态空间。
“君子”和gentleman 是专门属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词, 是两个民族文化的区别指数之一,因此两者之间难以对应。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汉语的“君子”和英语中的“绅士”
对译是典型的归化翻译。从适应选择论的视角看,“君子”
的理想翻译应该是将其作为一个生态整体,使用具有鲜明 民族特色的译法。
3.4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的应用文体翻译
生态系统分为翻译内部系统、翻译的社会系统、翻译的自然系统三个 层次。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看,译者面对原语文本的制约和译语文化的前 提,主动地选择服从或颠覆原语文本制约/译语文化支配的程度—从完 全服从或颠覆,到部分服从或颠覆—即可视为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 境所作的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亦即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译者首先需要适应环境,他还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以适应环境,然后选择相应的行为策略来适应翻译生态 环境,而且这种适应-选择过程具有循环性质,译者在完 成翻译选择过程后又会面临新的环境条件,他又会被卷 入新一轮的选择与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者的主体 性必将受制于他所赖以生存的翻译生态环境,他的主观
能动性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中心’,
译者起‘主导’作用,但译者还是有人‘管’的, 因为译者的这种‘中心’的主体性是受到制约的, 即所谓restricted subjectivity。
“‘译者中心’只是生态翻译学研究里解释译者 操作行为的一个视角。”(胡庚申,2011:8)
从翻译研究的内容来看,译者个人、一个民族或 历史时期翻译标准的形成、译者翻译材料的选择
和翻译策略的制定、一个民族的翻译思想的形成,
或者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翻译的整体特征或者翻译 政策的制定,等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必要 结合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考察。
生态翻译学则更加强调译者存在的复杂生态系统,这里编者将翻译的
新思考,并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思考。
从总体上看,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 理论,通过展现原语、原文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也即以 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
联互动整体,将译者置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中,展现他在语
言、文化、交际三元维度中的适应与选择,并提出翻译语言-文化-交际-自然相互关联的整合性译论研究模式,比 较合理地建构起生态视角下翻译研究的初步平台。
第三章 应用文体翻译的生态视角
3.1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生态翻译学简 3.2 有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几个论题 3.3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的“忠实”与 “创造” 3.4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的应用文体翻译
3.1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生态翻译学简介
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译研究中尝试引进达尔文的进 化论理论,从“适应”、“选择”、“适者生存”、 “择优汰劣”等生物学理念透视人类的翻译活动,发现 进化论讲求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与选择”,那么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适应与选择过程。否则 他的译文就很难生存。由此开启了他对翻译活动性质的
wenku.baidu.com
严复翻译为了通达,“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 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 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罗新璋,
2009)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看,严氏的“达旨”翻译
和“古雅”语体在当时都是他为了适应当时所处的翻译生 态环境进行的适应性选择,反映了他的译者有为思想。
3.2.3 翻译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连续过 程
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于翻译过程的重要思路就在于译者的 “适应”和“选择”,翻译过程可以划分为译者适应和 译者选择两个阶段,“适应中包含着选择”、“选择中 包含着适应”,“适应和选择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但两者并无明显的分界限,而且反过来看,适应是选择 的基础,适应阶段包含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