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悲哀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崇祯。
十八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明王朝命运,但明末的吏治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1644年,李自成西安称王,建国号「大顺」。
一个月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从此灭亡明崇祯帝朱由检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皇帝,誓死不迁都,遇难不逃避御驾亲征以身殉国,正真体现了大明皇帝自成祖以来天子守国门的治国方略.令人敬佩!崇祯皇帝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统治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
朱元璋家族的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
崇祯皇帝的名言是:“朕非亡国之君。
”他怎么不是?他扎扎实实是亡国之君。
明朝亡在他手里是历史的必然。
亡得应该,亡得毫无悬念。
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而崇祯皇帝是以毁灭人才亡者。
通览晚明史,崇祯皇帝仿佛与他手下那些人才都有深仇大恨似的,非要把他们置于死地而后快。
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明虽亡,仍人才遍地。
今天中国虽饱经了磨难,仍人才济济。
关键是怎么发现和使用他们。
同样是一批人,在崇祯皇帝手里是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里是阿谀奉承之臣;在满洲人手里却成了开国之臣。
他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
他的命运决定民族的命运。
他把自己当天才,把臣属当庸才。
然而不幸的是他自己偏偏是个庸才。
二流的领导不敢用一流的部属。
崇祯充其量是个三流货色,人才不用,国家必亡。
他拥有世界最大的帝国,心却比针尖还小。
有两点可以说明:一、他不敢负责。
李自成兵临城下,有人建议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援京师。
此举意味着放弃辽东。
崇祯皇帝明明想这么做,而自己偏不说,要让臣属们说。
臣子们早看透了这一点,偏不说。
最富于戏剧性的一幕是,崇祯召一个大学士商议此事,大顺军的炮声已在西直门外隆隆响起。
崇祯说:“今事已急,此议如何,你说一句话就可以定夺啦!”那个大学士跪在地上,不发一言。
崇祯的悲哀(吴)
崇祯的悲哀
崇祯是一个好皇帝,我一直这么觉得。
明朝末代皇帝,姓朱名由检。
他接手大明朝时,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外有强夷满清虎视眈眈,内有宦官败坏朝政。
然他上台之后,沈机而断,刈除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魏忠贤(这厮竟被搬进孔庙与孔子并列,还获封九千九百岁,可谓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太监殊荣之最.权利之最),并启用一大批有才之士。
硬是将大明王朝的统治延续了数年。
不知看过历史的有没有注意到,明朝末期能打的几个大将,几乎都是文官出身。
构建关宁防线的孙承宗是文官出身,一炮轰毁努尔哈赤征服天下美梦的袁崇焕是文官,还有打得李闯只能钻山沟子的孙传庭等等。
文官任武将,还不只是偶然。
那么,就很能说明崇祯的识人能力了。
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非常勤政,这方面堪比老祖宗朱重八老兄。
然而,明朝气数已尽,刚刚好转的民生,又遭受各种天灾,国力早已经不起折腾。
灾荒,饥荒,人民吃不上饭,能怎么办,造反呗!
于是,消灭了混天龙,又冒出个扫地王(ps:历史上真有这号人物,造反人民知识水平有限,大家多多理解啊)。
镇压了一批,另一批又重新接过旗帜,继续造反之未尽事业。
明朝亡了,崇祯也自挂东南枝,去地下找朱祖宗汇报去了。
明朝亡了,但崇祯不是亡国之君。
生,为国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死,也随自己的王国而去。
(终)。
崇祯朱由检是怎样一个皇帝?竟让明朝走向灭亡!
[键入文字]崇祯朱由检是怎样一个皇帝?竟让明朝走向灭亡!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登基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烽火四起;外有满清八旗劲旅,虎视眈眈。
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此时社稷零落,山河破碎。
作为希望成为中兴大明王朝一代明主的崇祯皇帝,虽然决事果断,雷厉风行,但却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重用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一代名臣,但是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而一旦翻脸,严酷无情,大加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屈杀忠良、重挫军心的严重后果。
他虽然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驱百姓于水火;他寡情薄恩,翻脸无情,但也温柔多情,体贴他人,与皇后周氏互敬互爱,感情甚笃;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直至后来煤山自缢殉国。
据有关史学家分析,崇祯是中国古代最勤政的皇帝。
有史书记载,他十八岁登基,二十多岁头发已经斑白,眼角现出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
史志上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最为难得的是,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为朝野上下称道。
《明史》就评价崇祯说:“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崇祯执政初期,皇太极率领满清八旗骚扰关外,以致狼烟四起,民不聊生。
对此,大明王朝的大臣们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不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失守,京畿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更是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
但不幸的是,袁崇焕后被崇祯皇帝以诛杀毛文龙、1。
历史趣谈:明朝崇祯皇帝唯一因藏私房钱而丢性命的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崇祯皇帝唯一因藏私房钱而丢性命的皇帝
导语:162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十七岁受遗命继承皇位。
即位初年,崇祯帝为了减省国库的开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带领着臣民进行了一场轰
162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十七岁受遗命继承皇位。
即位初年,崇祯帝为了减省国库的开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带领着臣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勤俭节约大运动。
作为倡导人和带领人,崇祯皇帝起到了很好地带头作用,衣服破了舍不得换新的,让宫女缝补一下接着穿。
皇帝一般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崇祯皇帝却是家常便饭,十分简朴。
但就是这样一位事事从简的皇帝,私藏的小金库数目却是非常的惊人。
甲申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起兵后,在西安建立了政权,随后便有无数百姓蜂拥而至投靠他,不多时便召集了百万人马。
李自成带着这百万大军攻陷了平阳和太原后近逼北京。
面对声势浩大的起义将军,崇祯皇帝慌乱了手脚,他当时赶忙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屋襄等户部、兵部的要员们,商量如何将关外的吴三桂调入关内。
当时面对崇祯的惶恐,吴襄先给他算了一笔军费账:如果要调吴三桂入京来保卫京城安全,就需要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军费。
但国库空虚,账面上显示的银子只有区区四十万两,远远低于需求。
所以,他恳请崇祯慷慨解囊,从自己的小金库拿出部分银子,当作军费,以解燃眉之急。
但令所有大臣没有想到的是,崇祯皇帝居然拒绝了这个请求,他宁愿将自己的私房钱收藏起来,也不愿意拿出来去做这护国护家的大事。
当时,满朝文武全都上疏恳求,希望崇祯皇帝拿出来自己的黄银内帑以充军饷,但崇祯却向大臣们哭穷到:“内帑业已用尽。
”
生活常识分享。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崇祯年间,是明朝最后的几十年,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自登基以来,面临着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重困难,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崇祯并不是没有努力,但他的努力却并未得到成功。
因此,历史上对崇祯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吧。
一、崇祯时期的经济崇祯时期,明朝经济的衰落已经十分明显,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国库空虚,而崇祯本人又不懂经济,所以他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并不得力。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经济问题,是由于明朝长期的封闭政策以及官僚主义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二、崇祯时期的政治崇祯时期,明朝政治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权力斗争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崇祯本人又缺乏决断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政治问题,是由于明朝政治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三、崇祯时期的军事崇祯时期,明朝军队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而清朝的崛起也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崇祯本人虽然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却缺乏决断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军队。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军事问题,是由于明朝军事制度的缺陷以及崇祯本人的不足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四、崇祯的个人品质崇祯本人也受到了历史的评价,有人认为崇祯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狭隘自私的君主。
史学家认为,崇祯的个人品质是很复杂的,他有着一些优点,如勤政爱民、有学问等,但他也有着一些缺点,如狭隘自私、决断力不足等。
综上所述,崇祯时期的历史评价是很复杂的,他的才能和不足都有所体现,但总的来说,崇祯时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崇祯时期的历史,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思,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吸取崇祯时期的教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
周鉴崇祯皇帝的故事
周鉴崇祯皇帝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崇祯皇帝的一些故事: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面临了明朝的衰落和满清入侵的困境。
以下是一些与崇祯皇帝相关的故事:
1. 朱由检登基:崇祯皇帝在1627年登基,当时他只有16岁。
他在位期间努力改革政治和军事制度,希望能够挽救明朝的颓势。
2. 杨嗣昌之死:杨嗣昌是崇祯皇帝的重要官员,他在明朝的后期担任内阁首辅。
然而,由于与权臣魏忠贤发生矛盾,杨嗣昌被陷害并被处死。
这个事件对崇祯皇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更加孤立和无助。
3. 满清入侵:崇祯皇帝的统治时期正值明朝衰落和满清入侵的关键时刻。
他面临着来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后来的满清入侵的双重压力。
尽管崇祯皇帝努力抵抗,但明朝最终还是在1644年被满清征服。
4. 崇祯皇帝之死:在明朝灭亡之后,崇祯皇帝选择了自杀。
他在北京紫禁城内上吊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象征着明朝的终结和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崇祯皇帝的故事反映了明朝晚期的动荡和衰落,也体现了一个年轻君主在逆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
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的灭亡
人祸, 农民起义, 满族 ^ 侵各种外忧内患一齐冲击着病人膏肓的明王
朝, 灭亡廿{ 土 扰不可避免 , 亡国之君 , 难辞其咎, 虽然他 日口声说 自己不
致使李 白成得以喘息逃脱而东山再起 , 数年围剿之功毁于一旦。因 而孙拒不受命 , 以有耳聋为由不予就任, 崇祯派巡按御使杨一俊核 实, 杨核实相告确有耳聋并非“ 托疾”致使崇祯武断地认定杨包庇孙 , 传庭, 派绵衣卫押解f ] 回京受审。致使一员杰 出的帅才无端被关
关键词 : 崇祯 ; 格 缺 陷 ; 愎 自用 性 刚
中图分类号 : 4 K28
文献标识码 i A
文章编号 :0 9 4 5 (0 0 O 一O 3 一O 10 - 4 8 2 1 )2 3 2 2
一
、
引言
() 1崇祯即位伊始, 太监魏忠贤权势熏天 , 天下侧目, 崇祯能审时 度势, 不动声色, 将客魏阉党集团一网打尽, 并钦定逆案 , 永不叙用 阉
是亡国ZC , _t 但明王朝的确是亡于他手 , 不论怎样说他对此应负有不 可推卸的责任。下文就崇祯帝的性格缺陷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
~
分析, 论述中难免挂 ; , 万 如有不正之处, 诚请方家斧正 。
二、 刚愎自用, 独断专行
我们说他冈 发自 , 用 从下列事迹就可看出端倪:
人监狱达三年之久。中 原战事置渚脑后 , 铸成了 无法挽回的 错误。
党成员 , 此举使天下人心大 决, 臣民欣欣望治, 正因如此 , 使他对 自己 无上的权力有了新的认识: 权势如日中天的魏氏也不过尔尔, 何况其 他大臣!这就助长了他的骄逸之气 , 认为天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 中, 对大臣的意见往往不予理会 , 独断专行。正如清乾隆时的大学士 全祖望所说: 烈之明察济以忧勤, ‘ 住 其不谓以亡 国之君, 固也, 性愎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导读: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一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
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二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
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历史趣谈:崇祯皇帝死的时候多少岁 朱由检后妃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崇祯皇帝死的时候多少岁朱由检后妃简介
导语: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北京城的那一刻,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自缢身亡。
崇祯皇帝死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北京城的那一刻,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自缢身亡。
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生于1611年,死去的时候是1644年,享年34岁,这个年龄正是一个男人最好的年纪,本应该是大展宏图,但是却悲惨的自缢身亡,令人叹息。
1644年,崇祯皇帝带领之下的明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大明的军队正在和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以及清军两线作战,并且前线形势糟糕,屡战屡败,可以说明朝的军队已经完全的失去了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起义军围困了北京城,十八日的晚上崇祯皇帝和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远的望着城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着,崇祯帝已经感觉到了大明王朝气数已尽。
于是崇祯皇帝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
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并且简单的嘱咐了儿子们几句,让太监把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之后崇祯皇帝命周皇后、袁贵妃等妻妾自尽殉国,之后拿起刀杀死了昭仁公主,并且将坤兴公主砍成重伤,昏死过去,之后在王承恩的陪伴下,来到了北京的煤山上选择了一个歪脖树,自缢身亡了。
这一天是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生于1611年2月6日,死时刚刚过了三十三周岁的生日不久,虚岁只有三十四岁。
朱由检后妃简介
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朱由检却是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灭亡前,崇祯组织捐款时大臣们集体哭穷,最后结局悲惨
明朝灭亡前,崇祯组织捐款时大臣们集体哭穷,最后结局悲惨崇祯皇帝一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面对内忧外患的明朝末期,“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1644年的3月18日,李自成的大军攻陷北京,崇祯煤山自缢,大明从此灭亡。
崇祯自缢崇祯这个皇帝可以说是刚愎自用、极爱面子,但在危机存亡的最后关头,他也曾放下面子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为了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他放下尊严苦苦哀求大臣捐款。
结果,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一毛不拔,集体哭穷。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一名60多岁的老头,眼里满含泪水,把自己养老的400两银子捐出来了,这是他毕生的积蓄。
崇祯知道后感动不已,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的职位。
崇祯皇帝平民尚且如此,那些百官怎么能掉链子,但是结果令崇祯大跌眼镜。
时任内阁首辅的魏藻德,只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
而崇祯本来是说“以三万为上等”。
其实三万两对于这些大臣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2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
一时间,京城权贵集体开始了表演,有的假装卖房,有的干脆去街上摆摊。
崇祯的岳父周奎,贪官一个,崇祯也知道他有钱,天真的以为大难临头,他身为国丈,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怎么也得多出一点吧。
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等到周奎开心了,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起个带头作用。
周奎一听,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开始了表演,说:“老臣安得多金?”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
最后,他坚定的表示只能捐1万两。
这一天是3月10日,距离大明灭亡还有8天。
大臣家里养尊处优崇祯一看,这不是典型的糊弄人么,但是也不好说啥。
于是把数额减到两万。
周奎眼看着不好糊弄了,就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救。
周皇后还算深明大义,劝父亲捐款,最后还拿出5千两给父亲。
可笑的是,周奎拿了这5千两银子,自己藏起来两千两,又捐出去3千两。
历史趣谈:崇祯皇帝朱由检死了 百姓们为何张灯结彩起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崇祯皇帝朱由检死了百姓们为何张灯结彩起来
导语: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刚刚立国的清王朝和风起云涌、所向披靡的农民起义军,一筹莫展。
尤其是后者,虽然他频频派兵遣将,进行围剿堵截,但依然
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刚刚立国的清王朝和风起云涌、所向披靡的农民起义军,一筹莫展。
尤其是后者,虽然他频频派兵遣将,进行围剿堵截,但依然兵败如山倒。
时至崇祯十七年的正月,他在紫禁城内,隐隐听到了农民军咚咚的战鼓声。
明朝江山难道就这样完了吗?朱由检不愿相信,更不敢想象
崇祯自此时开始倚用李明睿策划南迁之举,这是绝望的一种反映。
西边的大顺王李自成有如一张催命符,节节紧逼。
二、三月的京城,人心惶惶,崇祯帝切身感到了众民离叛的气氛。
北京的一般居民却似乎有点显得无所谓。
崇祯皇帝要大臣们献计,但没有谁能拿出可行的计策。
而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又向崇祯皇帝密陈南迁。
李邦华请太子先到南京,“一系天下之望”。
李明睿则坚请崇祯皇帝南迁。
朱由检内心认定南迁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在外表上并未充分显示出来。
三月十六日,崇祯皇帝召对文武百官,商讨对策。
面对行将到来的灭顶之灾,大臣束手无策。
朱由检面对此景,为此不禁潸然泪下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在宣武门投降,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
北京城并没有因为崇祯皇帝之死而带来多少悲哀的气氛。
百姓们张灯结彩,摆香设案,张贴“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永昌元年,顺天王万万岁!”等标语,热烈欢迎农民军的到来。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历史】乾隆皇帝评明朝末代皇帝:悲壮的死真的值得效仿-
【明朝历史】乾隆皇帝评明朝末代皇帝:悲壮的死真的值得效仿-大明王朝是帝制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崇祯皇帝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君主,是他将大明王朝送进了历史,结束了朱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
奇怪的是,一个将江山弄丢的亡国之君,在过往三百七十年间很少受到指责。
不论是明朝遗老,还是新朝统治者;也不论是新史学,还是旧史学;人们对崇祯帝抱有普遍同情,以为明朝之所以亡国,并不是崇祯的错。
善良是人的天性。
人们对崇祯亡国抱有同情,主要是因为他在最后时刻壮烈殉国,而且留下了感人的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
然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以死报国,其情其景,令人感动。
不过,崇祯帝将所有责任推给“众爱卿”,其反省、道歉显然并不那么真诚。
即便崇祯帝的检讨发自内心,然历史主义回望显然问题多多。
只是他的死太悲壮了,并不是所有末代君主都能做到,因而崇祯虽是亡国之君,但人们总是想方设法为其开脱。
1940年代,傅增湘为崇祯帝新写的碑文说:迄于思宗,运丁阳九,毅然舍身殉国,且遗书为万民请命,其悲壮之怀,沦浃于人人心腑者,历千龄万祀而未沫。
故明社久墟,而意概英风,未尝随破碎山河以俱逝。
此人心天理之公,故后世所宜崇敬者也。
况碧血遗痕,长留禁苑,吾人怵目恫心,宁不眷念徘徊而思,所以播扬修烈也乎?崇祯帝舍身殉国,不忘百姓,其悲壮之怀历千古而弥新。
但从明亡反思,崇祯帝难道真的没有责任?责任肯定是有的。
“十全老人”乾隆大帝出于大清帝国长治久安的考量,很不赞同明亡之后政治家、历史学家对崇祯帝的评价,以为崇祯帝以死报国固然悲壮,但并不值得效法。
一个伟大的君主不是自杀,而是要凭借自己的智慧让帝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崇祯帝悲壮地死了,并不能置换其应负的责任。
乾隆帝认为,故有善守之主,必无败亡之理。
既然将一个帝国折腾没有了,帝国第一责任人必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崇祯帝在临死前将明帝国衰败、灭亡的责任全部推给臣子,仅此事实就足以说明崇祯帝的糊涂、颟顸、不负责任。
历史趣谈:明朝崇祯皇帝怎么死的 崇祯死前杀了多少妃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崇祯皇帝怎么死的崇祯死前杀了多少妃嫔导语:明思宗(明毅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明思宗(明毅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
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
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围攻京城。
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石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
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
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
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
朱由检又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
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懿安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崇祯皇帝是哪天吊死的 崇祯皇帝上吊的树位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崇祯皇帝是哪天吊死的崇祯皇帝上吊的树位置
导语: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就在北京的煤山上殉国而亡了。
崇祯皇帝哪天死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就在北京的煤山上殉国而亡了。
崇祯皇帝哪天死的?崇祯皇帝具体的死亡日期应该是1644年的4月25日,中国农历的1644年三月十八。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熹宗1627年去世之后由于没有子嗣,于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检,这位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登上帝位之后非常的勤政,首先清除了魏忠贤阉党,大快人心,也想要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积弊,但是由于明王朝积弊已经太深,崇祯皇帝的才能还不能够做到力挽狂澜。
明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着灭亡的命运。
1644年,明王朝同时与李自成和清军在两线作战,明军节节败退,可以说完全的丧失了战斗力,李自成的军队很快围困了北京城,崇祯的勤王部队也没有能够前来解围,崇祯帝登上煤山,望着城外的连天烽火,沉重的叹息着。
1644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历1644年的4月25日,崇祯皇帝再次登上煤山,望着浩浩荡荡进入北京城的大顺军队悲愤难平,回到宫中安排好自己的儿子们,让妃嫔们自尽之后,砍死了自己的女儿昭仁公主,砍伤了坤兴公主之后,重新回到煤山,与贴身太监王承恩一起自缢而亡了。
崇祯皇帝哪天死的?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那一天大顺军队正开进北京城,历史永远的记住了这一天,公元1644年4月25日,中国的农历1644年三月十八。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为何说勤勉的崇祯皇帝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说勤勉的崇祯皇帝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导语:中国自古以来的各个国家或朝代更替,其亡国之君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而明朝统一政权的最后皇帝崇祯恰恰是个例外,他在位期间勤勤恳恳,简直就中国自古以来的各个国家或朝代更替,其亡国之君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而明朝统一政权的最后皇帝崇祯恰恰是个例外,他在位期间勤勤恳恳,简直就是模范皇帝,然而他却也是个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急功近利的人。
他是个幸运的人,也是个倒霉的人。
崇祯的母亲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嫔妃,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他爹给打死了,而他就跟着一个没有生养的嫔妃,结果没几年那个收养他的嫔妃也生了个小孩。
得了,两个顾不来,所以他又被带到别的嫔妃那去了,所以他是很没有安全感的人,这种人就是想法多。
他是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当上皇帝,哪知他的木匠老哥这么早就死了,又没儿子,而且一查,就他一个老弟。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当了皇帝,在他为哥哥守孝时得到了嫂子的提醒不要吃魏忠贤的东西。
这就奇怪了,因为天启皇帝临死前跟他说过魏忠贤可以重用。
而魏忠贤对他很尊重的。
怎么这小两口说的不一样啊,这就把他吓着了,守个孝还能出人命啊,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就自带干粮。
不过还好没事,但心里有事啊。
突然有一天魏忠贤给他送了几个美女,于是他留了个心眼,让人检查了下,结果每人身上有几颗春药,难怪木匠皇帝死的这么早。
看透了魏忠贤后装作不知道,暗地里却剪出魏忠贤的党羽,之后利用文官集团一举拿下魏忠贤。
除了这个心腹之患就可以勤恳的工作了。
倒霉的是当时正是“小冰河”时期,在位的十几年里不是旱灾就是蝗灾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而辽东正在打战,就打算把一些地方的驿站取生活常识分享。
如果崇祯跑到了南京 明朝是否还能再续命吗
如果崇祯跑到了南京明朝是否还能再续命吗本文导读:作为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无疑是悲哀的,他在明朝覆灭的前夕登上皇位。
面对被父兄败坏的无以复加的江山,崇祯皇帝励精图治,试图挽回大明王朝的颓势。
可惜天不遂人愿,底子烂透的大明已经无法挽救。
不巧的是,崇祯登上帝位之后就遇到多年的北方大干旱。
东北的女真满族政权不断地向大明进攻,不断消耗明朝实力。
内部农民起义达到中国历史之最,长达十余年。
崇祯皇帝性格急躁,用人多疑,这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崇祯时期也曾有过数次可以解决危机的时机,但可惜的是,崇祯皇帝都错失良机。
直到最后的时候,明朝其实也没有被放弃,还是有机会复兴的。
当大顺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时,如果崇祯皇帝果断放弃北京城,那么最差也可能会出现割据南方的情况,而不是像南明小朝廷一样,在内乱和清军的进攻中最终败亡,彻底断绝了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
如果崇祯皇帝避开李自成的锋芒向南撤退,那么,这将成为盘活大明整盘棋局的关键。
就像《天龙八部》里虚竹破珍珑棋局一样,先败而后胜。
所谓舍得,正是有舍才有得。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将会有三大优势,彻底改变劣势。
首先,大明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将会由供应全国改为仅供应南方。
此时的中国北方被战乱和旱灾的影响,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对于明朝来说,这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
正所谓船小好调头,扔掉负担的崇祯皇帝可以腾出手来整顿改革,恢复元气。
其次,此时的南方民心依然心向大明。
明朝在南方的民心可谓是坚若磐石。
想想清朝在进攻南方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吧。
想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倒在清军的屠刀下的灵魂就是心向大明的表现。
李自成身死九宫山同样表明着民心的向背。
最后,三方势力鼎立的格局出现。
大明撤出北方后,必定由农民起义军和清军来填补北方政治的空白。
这时李自成的农民军队士气正盛,战力彪悍。
清军战力还未被繁华世界所腐蚀。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这恰好为明朝提供喘息的时间。
同时,由于北方土地广大,战争肯定不会快速结束。
崇祯皇帝是昏君么 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崇祯皇帝是大明的亡国之君,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亡国之君都是非常昏庸的皇帝,正是因为其昏庸所以才导致了王国的灭亡,崇祯皇帝是昏君吗?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崇祯皇帝不能称之为昏君,因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只是明朝的积弊实在是太深了,崇祯皇帝无法力挽狂澜才导致灭亡。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崇祯皇帝不是昏君。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始了大力的整顿朝局,首先剪除了魏忠贤阉党,其果断和雷厉风行令人拍手称快。
并且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特别的勤政,真的可以说的上是“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崇祯皇帝殷殷求治。
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
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
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
同时整饬边政,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并且在个人生活上崇祯皇帝崇尚节俭,也不好女色,几乎没有任何的不良嗜好,从崇祯皇帝的所有行为来看,实在是不能说崇祯皇帝是一个昏君。
既然崇祯皇帝不是昏君,而且勤政爱民,那么明朝为什么会在崇祯的手里灭亡了呢?明朝之所以有崇祯这么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还难免灭亡的命运,完全是因为明朝的积弊实在是太深了,史学家一般认为明朝走向衰亡,并不是一朝的昏庸所致,明朝的万历皇帝怠政三十年已经注定了明朝逐步的走向灭亡的命运。
崇祯皇帝虽然是有所作为,但是崇祯皇帝的能力却无法做到力挽狂澜,明朝的灭亡是崇祯的能力所限,也是明朝的腐烂已经达到了根部所致。
总而言之,崇祯皇帝不是一个昏君,只是一个时运不济的皇帝,接手了那么一个烂摊子,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无法做到力挽狂澜而已。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凡是亡国之君一般都是昏君,但是史学家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却是相当的高的,一般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为,并且积极的付诸行动的君主,在崇祯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举措,但是却没有做到力挽狂澜,最终亡国。
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是明朝末代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是明朝走向衰落的关键时期,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复杂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崇祯皇帝有着不同的评价。
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政治方面,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是明朝的政治危机期。
他继位时,面临着多方势力的夹击,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
他又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和领导能力,无法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政治决策往往是迟疑不决、犹豫不决的表现,使得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从政治方面来看,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负面的。
经济方面,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是明朝经济发展的低谷期。
他的统治时期,明朝的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国家财政状况非常困难。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加强对商人的控制、限制商品流通等,使得经济发展更加萎缩。
从经济方面来看,崇祯皇帝的评价也是比较负面的。
文化方面,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是明朝文化繁荣的时期。
他非常注重文化教育,积极推动科举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文化教育的普及率。
他还重视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明朝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文化方面来看,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积极的。
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是明朝走向衰落的关键时期,他的政治决策和经济政策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全面评价崇祯皇帝,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崇祯皇帝是明朝末代皇帝,他的统治期间是明朝走向衰落的关键时期。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
虽然他的政治决策和经济政策存在问题,但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全面评价崇祯皇帝,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历史故事-崇祯皇帝最后的日子
历史故事-崇祯皇帝最后的⽇⼦ 崇祯皇帝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政权的最后⼀位皇帝,那么崇祯皇帝最后的⽇⼦是怎么过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崇祯皇帝最后的⽇⼦吧! 崇祯皇帝最后的⽇⼦ 崇祯⼗三年江南遭⼤⽔,⼗四年有旱蝗并灾,⼗五年持续发⽣旱灾和流⾏⼤疫。
地⽅社会处在⼗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为剿流寇,明思宗先⽤杨鹤主抚,后⽤洪承畴,再⽤曹⽂诏,再⽤陈奇瑜,复⽤洪承畴,再⽤卢象升,再⽤杨嗣昌,再⽤熊⽂灿,⼜⽤杨嗣昌,⼗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闯军的将领。
这其中除熊⽂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的才⼲。
然皆功亏⼀篑。
李⾃成数次⼤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此时北⽅皇太极⼜不断骚扰⼊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加上明思宗求治⼼切,⽣性多疑,刚愎⾃⽤,因此在朝政中屡铸⼤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重⽤宦官,《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年⼗⼀⽉,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后⾦反间计,杀袁崇焕。
随着局势的⽇益严峻,明思宗的滥杀也⽇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7⼈,巡抚被戮者11⼈。
明思宗亦知不能两⾯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
但明朝⼠⼤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和谈为耻。
因此明思宗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旁的卢象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督师,⾂只知战⽃⽽已!”,明思宗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
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灭亡之途。
崇祯⼗五年(1642年),松⼭、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想和满清议和⽽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商议计划,后来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崇祯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
崇祯⼗七年(1644年)明朝⾯临没顶之灾,明思宗召见阁⾂时悲叹道:“吾⾮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
北京故宫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北京故宫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北京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京故宫见证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故事。
其中一件著名的历史故事是关于明朝皇帝崇祯的悲剧。
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
在位期间,明朝陷入了农民起义、官员腐败和经济崩溃等诸多问题之中。
最终,清军入侵北京,明朝灭亡。
而崇祯在清军攻入紫禁城的前夕,在景山上自缢身亡,结束了自己不幸的一生。
这一事件凸显了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弱势,也象征着一个伟大王朝的结束。
另一个令人感动的历史故事是关于清朝的乾隆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争斗。
乾
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治理下的清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然而,当乾隆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和慈禧太后之间发生了权力斗争。
慈禧太后最终掌握了实权,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这场内部争斗的结果对清朝未来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伏笔。
此外,北京故宫还承载着一段美丽而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
相传,明朝皇帝与
一位宫女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然而,驰骋在权谋之中的皇帝和宫廷规矩之下的宫女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成为了中国古代宫廷爱情的缩影。
这些故事只是北京故宫中发生的众多历史故事之一。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
古代历史的思考和了解。
北京故宫作为一个充满传承和故事的地方,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窗口。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祯即位于大明天下将倾未倾之时,开国之初的那些家底都被他的太爷爷,爷爷,父亲,哥哥败的差不多了。
朝廷内部是东林唱罢,阉党登台,各部官员非此即彼,各地天灾连连,叛乱此起彼伏。
外部,皇太极已拿下大半个东北,朝廷已成守势;察哈尔在北边虎视眈眈;海上荷兰军,海盗等兵连祸结。
即位过程胆战心惊,坐稳皇帝后立即拿下魏忠贤,彻底整垮阉党,经历党争之后朝廷栋梁几乎没有,没能再出一个张居正般改革创新的锐意大臣,连徐阶、高拱般修补能臣亦无再现,在当皇帝最轻松的明朝,他却成了最累的一个,内无治世之能臣,外无退敌御侮之强将。
有一个能守住东北的袁崇焕,却与皇帝战略思维屡屡相左。
崇祯几乎事必躬亲,却也没能挽救大厦之颓,最后感慨:三十年不上朝的能做太平天子,沉迷于木工的也能安心享受,没读四书五经的文盲也能自得其乐,唯独这锐意进取,文采昭然,励精图治,事必躬亲的皇帝却内有外患,愈演愈烈,最终吊死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