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族山歌与民族音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土家族山歌与民族音乐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的武陵山区。

据199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土家族人口已经增至600多万。

其中贵州的土家族118万多。

现在大概已经超过140万了。

土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学术界大多数认为土家族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巴人,以巴人后裔为主,融合周边一些民族逐渐形成土家族。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土家族地区设立有:永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思州宣慰司等四个宣慰司。

沿河自然就隶属思南宣慰司。

1957年,中央确认土家族单一的少数民族。

目前,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湘西,恩思两个自治洲,长阳、五峰、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沿河、印江等9 个自治县以及个别土家族民族乡。

相对聚居是土家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点。

自明末清初(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以后(对改土归流进行解释),由于大批的汉族劳动人民进入土家族和苗族地区(即武陵山区),于是形成了3 个民族的大杂居和小聚居,这样,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都受到了影响。

这样看来,土家族生活的迈进和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

王静如教授撰写的《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中指出:土家语言“乃是汉藏语系中属于藏缅语族比较接近彝语的语言。

”目前,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的龙山、永顺地区还有近10万聚居的土家族人使用土家语。

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称相邻的苗族为“白卡”,外来的汉人为“帕卡”。

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根据沿河土家族人民的要求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的审查意见,以国函(1986)189号文件下达,同意撤
消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并于1987年11月23日举行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成立大会。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地处黔、渝、湘、鄂结合部的武陵山腹地的乌江中下游。

全县22个乡镇,405个行政村,总面积2468.8平方公里,63万左右人口,土家族占60%多。

是全国四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也是贵州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

2010年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4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因为土家族特有的演变过程,和受巴渝文化和荆楚文化以及乌江文化的影响,沿河形成了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土家文化。

沿河的土家山歌也逃不出全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结构。

大体上说是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情感真挚,唱腔高亢明亮;号子粗野,真实,有力。

小调如泣如诉委婉动人;花灯独具打击音乐风格和旋律形态。

一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几种形式:
1山歌
武陵山区土家族人在宋代都被冠以“土夷”、“土蛮子”、“土人”、“土民”等的名称。

所以土家族的山歌的歌词含蓄、曲折,音乐表现形式坦率、直露。

演出者不是为了表演和娱乐,而是抒发歌唱者心中郁积已久而不得不发的强烈情感,因此,它不过多讲究修饰,有明确的表情目的。

如:《这山没得那山高》、《看妹抬头不抬头》、《望牛山歌》等。

2 号子
因受乌江文化的影响和土家族人在劳动中自娱自乐的生活情结。

沿河土家族的号子有船工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

船工号子又分:平水号子、横梢号子、上滩号子。

现有的《乌江船工号子》里面就很明显的有了区分。

工程号子:如《打夯歌》,《石工号子》等。

作坊号子最明显的是在以前的榨油坊里的《打油号子》。

3 小调
因为土家族人有着开发武陵山区的精神和历次保卫祖国不受侵犯的斗争经历,所以土家族的小调音乐就更丰富多彩。

在我们沿河境内的小调音乐同样有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之分的音乐素材。

吟唱调即是儿歌素材。

如《大月亮小月亮》、《铜钱歌》等,旋律接近口语形态,以朗诵为主,结构简单。

谣曲又有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和嬉戏歌等。

如《苦媳妇》、《赌钱歌》、《壮丁歌》、《大雨落来细雨飘》、《太阳出来照白岩》、《花花轿子》、《哭嫁歌》、《飙酒歌》、《扯谎歌》、《绣荷包》等。

时调音乐主要来自于谣曲,小部分吸取了山歌和其他体裁的音调。

在沿河境内有《梳妆调》、《栽秧歌》、《薅草锣鼓》等。

4 花灯
在我们沿河境内的花灯暂时还停留在过年过节老百姓的自娱自乐阶段。

二土家山歌的演唱技巧及特点:
我国土家族主要集居在武陵山区。

因受山高林密,长江,乌江等多因素和地域影响。

土家族山歌都以高亢,明亮为主。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改土归流”前期,宫廷歌舞表演的需要,唱腔上就有了小嗓(和假声有区别)。

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特点。

1 在湖南、湖北的土家族因靠近中原地区,受宫廷文化影响更严重,在唱腔上面就纯粹的明显小嗓。

其技巧在于气息不完全下沉。

腔体只用口,鼻和头腔。

发声点在上口盖和上牙根之间,上口盖完全打开,喉腔稍闭,用小股气流冲击发声点,在利用鼻腔和头腔的共鸣表现音色。

这样的声音近者听着小声,但实际穿透力强,传得更远。

近几年,湖北的高腔山歌被国内国际认可,
也是有科学依据和实际效果的。

2 在贵州和重庆的土家族山歌演唱就和他们有点小区别。

当然也是因为“改土归流”后,这两个省的土家族人满足于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而对山歌的表演上就有所失真。

也因为受汉族文化影响,在唱腔上就有点介于汉族和其他两个省土家族之间。

当然因为都是高腔山歌,所以基本都只用口,鼻头腔发声。

不同的是喉腔会完全打开,发声点在比他们稍靠近上额中间位置些。

这样听着就有点和现在民歌即民族唱法接近。

但在音区越高的位置,就越接近其他两个省的山歌唱法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