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组合,决定着不同的激励强度
期望值(expected value ) ×效价(valence) =激励力量(Motivate ) E高×V高=M高 强激励 E中×V中=M中 中激励 E低×V高=M低 弱激励 E高×V低=M低 弱激励 E低×V低=M低 极弱激励或无激励 表明: 1,一个人追求某一目标的行为动机的强度,决定于他对可 能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对目标效价的重视程度。 2,同一目标对不同的人所起的激励作用,也会有差别。
第三节 农民行为的改变
1、行为改变的概念 2、行为改变的模式 3、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与层次 4、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5、影响农民行为的因素
1、行为的改变概念
行为改变 —— 利用外加手段,达到
引导、优化人的行为的目的。
2、农民行为改变的模式
推广的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快改变过程, 在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改变平衡状态的途径是:
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①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 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
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
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 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②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根据需要理论,推广人员应该对不同地区(发达、
引入驱动力
1 2
去掉阻碍力
农民改变行为的阻碍力: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积极诱发农民兴趣 同一目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效价; 甚至同一目标,由于内容、形式的变化,也会产生不 同的效价。 所以要根据不同农民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深入地进行思想动员,讲深讲透所要推广的项目的价 值,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 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提倡的“参与式推广”,给予农民较多的参与机会,效果较 好。
(2)农民的经济行为
(一)农民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
趋同性。 由农民居住方式和文化水平所决
定。农民获得信息的途径有限,除政府引导外, 主要依靠周围人们的示范、交流。因此,他们不 愿意冒大的风险,以免影响家庭生活。照搬别人 的成功经验,这样风险最小。
第二节 农民行为的特征
农民阶级的政治地位总是属于从属性的、相 对低下的位置; 他们很少能在政治体系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要 求,也很少有渠道向政治系统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农民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
从不同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的收益弹
性较差,从事这个行业的农民群体物质资本积累 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差,怕风险和求稳心态导致 该群体的创新意识较差。
(1)户均收入水平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投入也相应增加。
(2)农民文化程度
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农户家庭从事种植业的比重越低,而从 事非农产业的比重就越高;在生产经营性投入上,具有较强的 非农投入倾向。
(3)农业经营规模
户均耕地面积、养殖规模等影响投入数量,即户均规模偏 大或偏小都会造成投资的不经济。
或家庭。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从政策上强 化了农民经营的个体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个体经营的弊端开始显现,但出于历史的原因 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多数农民还是不愿意与他人 合作经营,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于是坚持个 体或家庭经营。
(二)投入行为
农民投入行为指农民用于发展经济再生产所需劳力、资 金的投入去向。我国农民的投入行为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
生理需要
个人生存的原始的基本需要。
2
安全需要
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需要。 当人的生理需要获得适当满足后,就产生 了第二层次的需要 — 安全需要 。如人身 安全、职业保障、防止意外事故和经济损 失以及医疗保证、养老保险等。
3
社交需要 又叫情感和归属需要,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希望得到友谊和爱情,并希望被某一团体接纳为成员, 有所归属。
(二)科技购买行为 科技购买是农民有偿采用创新的行为,是农民的一种 生产性投资行为,也是农业传新传播、有偿推广服务的一 种重要形式。 农民科技购买的行为过程
知晓阶段 知道有某种科技产品存在 认识了解产品的作用 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 确信自己需要,产生购买愿望 进行实际的购买活动
常经过5个阶段
了解阶段 喜欢阶段 确信阶段 购买阶段
(1)社会行为: 交往、决策、社会参与 (2)经济行为: 投入、劳动组织、生产经营 (3)科技采用与购买:
采用、购买
(1)农民的社会行为
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是农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表现形式。3个特点:
一是以感情为重。二是注重伦理。三是非契约性。 社会参与行为
是指农民参加社会管理、经济决策及技术决策等活动,并在其中扮演一定 角色,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参与最后决策的行为。增强农村民主意识,调动 农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3)农民的科技采用与购买行为
(一)科技采用行为
农民是农业创新的采用者。一项农业创新能否推而广之,主要看 农民是否采用。采用行为是指农民为满足生产和生活中的需要,采用 新技术、新技能及新方法的行为。
①反映对创新的需求 ②实际应用创新 农民采用创新的行为方式 ③评价应用效果 ④决定是否继续采用
农民的采用行为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经营规模、生产水平、家庭与家族关系、社交能力、社会价值观念、政 策法制因素以及农业新技术本身的特点等。
动机由需要所引发,但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够成为动
机。
只有当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 可能性时,才能形成动机,也才会对动机有推动力。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即内在的需要。当一个人感到某种需要未
得到满足,同时又期待满足时,就会产生欲望,引发动机。但它 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意向—愿望—动机。
(4)家庭经营结构
农户家庭经营结构是指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某项产 业的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5)农业的比较利益
预期收入最大化是选择就业项目和资金投入的行为准则。
案例:2014-03-06安徽宿州: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案例:2013-10-20土地托管新模式: 机械化标准化生产
降成本增效益
案例:2014-04-01孔洲村土地流转的故事
1908.4.1—1970.6.8
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 学会主席、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
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 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个体对生活实践中所 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指人们对某 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需要是引起动机进而导致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Maslow) 于 1943 年提出了著名的“需 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 5个层次;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 层次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 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 实现需要。
LOGO
第二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本章学习要点
行为产生的机理 农民行为的特征 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农业推广对象(农民):
1、农民家庭及其个体 2、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下属的集体经济组织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涉农企业 5、国有农垦企业职工
尽管我国农业推广对象是多元的,但具有家庭生产 决策权的农民仍然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业推广对象,因 此在很多情况下,用农民泛指农业推广对象。
第一节 农民行为的产生
1、行为产生的机理 2、行为产生的理论
1、行为产生的机理
动机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动机则是由
人内在的需要和外界的刺激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其 中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动机
行为
目标
内在需要 外在刺激
需要满足
2、行为产生的理论
(一)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 A.Maslow)
第一种假设(理性小农)
农民所作出的行为选择,同样符合理性原则, 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
小 农 意 识
指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 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 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 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在价值观念上,患 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在思维方式上, 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
一般、落后 ) 和不同个体 ( 生产水平高低等 ) 制定不
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
需要。
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所谓需要的主导性是说众多的需要当中,某种
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
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到较大的效果。
(二)动机理论 动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 法。
2.外在条件:环境条件。 设置适当的目标途径,使需要
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需要才能形 成动机,才会对行为有推动力。
需要是人们采取行为的源泉,动机是开始行动达到目标 的内在动力。外来刺激和外部环境是实现行为目标的保 证条件。
(三)激励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沃隆(Vroom)于1964提出。他认为,确定 恰当的目标和提高个人对目标价值的认识,可以产生激励力 量,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激励力量 = 效价 × 期望值 激励力量: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 大小。 效价: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 值的评价。 期望值: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的估计。
但也不乏创新者的出现。
田野里走出的“土发明家”
农民高振楼在两位德国专家的帮助下,筛选 出16个特优葡萄新品种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杨湾村四组王耀东
发明的水稻直播机
刘亦兵——中国农民第一飞
1、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
农民兼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因而 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农户是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农 户的行为实际上是多种角色的综合反映。 对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存在两个明 显的倾向。
随意性。根源是经济信息的不全面和小农意
识。由于小农意识的存在,难以做到根据边际效 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安排生产,往往是求平 稳,以风险最小作为经营准则。
短期性。与农民自身素质和经营环境有关。
今天看这个挣钱就干这个,明天看那个挣钱就干那 个,赶潮流,跟风走,没有真正的经营方向。
个体性。农民的经济行为主体,一般是个体
4
尊重需要
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公 正的评价赞许。要求在团体中确定自己的地位:一种是希望自 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工作;另一种是要求给予名誉、地 位和权力等,要求他人对自己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
5
自我实现需要
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这是一种要求挖掘自身 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全 部能力的需要。
第二种假设(道义经济)
农民的行为属于道义的行为,受到礼俗 的支配,而并非是完全为追逐个人利益或利 润最大化的行为。习惯、习俗和社会关系的 伦理准则对他们的行为影响更大。
案例:2014-3-26懒人稻推广
2、农民行为的特点
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守业意识强 2. 开发意识弱
3. 利益驱动
3、农民的行为分类
满足之后,才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主次性: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
次的需要仍然继续存在,但其影响力已居于次要地 位;
需求的差异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人的需
要的水平、对需要的满足程度可能不尽不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 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
“中国首善”
陈光标, 1968 年出生, 慈善家,江苏黄埔再生 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 长。
1998 年 (30 岁 ) 开始慈善 事业,累计捐献款物超 过 30 亿元人民币。 2010 年9月宣布死后捐出全部 财产(截至 2010 年陈光 标拥有总资产约 50 亿人 民币)。
需要的循序渐进性: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
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期望理论表明,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 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
在确定目标时,要尽可能地在组织目标中能够包含
更多农民的共同要求,使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 在确定目标时,要尽量使目标切合实际。
自己的切身利益,把组织目标和个人利益高度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