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和东亚模式的比较
如何评价中国模式
Thank You!
参考: 丁学良 香港科技大学 《辩论“中国模式”》
L/O/G/O
二、纵向,与中国历史上某个历史阶段 纵向, 比较来看
从以往历史角度讲, 从以往历史角度讲,当今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是 其最高峰,充其量是“再崛起” 恢复往日的地位。 其最高峰,充其量是“再崛起”,恢复往日的地位。 元朝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 元朝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 占世界的 30%-35%左右 ; 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 美元, 宋朝人均 达 美元 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 的 65%,北宋 ,北宋80%,南宋 ,南宋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 , 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 的 ,整个明朝的GDP是 是 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 ,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 迅速下 滑至一半, 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 平。
一、横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 横向,
二、纵向,与中国历史上某个历史阶段比较来看 纵向,
三、从当下来看,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当下来看,
四、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模式未来的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
一、横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 横向,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模式产生的非常显 著的绩效。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模式并不具 著的绩效。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模式并不具 有大的优越性。 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 有大的优越性。“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是东亚模式 的一个最新变种” 的一个最新变种”。 先是日本, 先是日本,1961-1973年经济增长率大概有9.8%,中国通常 是8%-9% ;196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6年 1966 GDP 1000 6 后达到2000美元,再过3年达到3000美元,仅仅过了2 2000 3 3000 2 年就超过了4000美元,然后花了长达十年时间最终达到 了人均10000美元GDP 随后“亚洲四小龙” 再以后是东南亚国家, 随后“亚洲四小龙”,再以后是东南亚国家,在各自的黄 金时代所创造的经济效果, 金时代所创造的经济效果,并不逊色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 以来的成果,并且“在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化、 以来的成果,并且“在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化、 制度化方面,在经济发展所落脚的实际国民福利方面, 制度化方面,在经济发展所落脚的实际国民福利方面,它 们的表现比中国大陆有更显著的优势” 们的表现比中国大陆有更显著的优势
试论中国模式的内涵、局限和未来
关 于 中 国 模 式 的争 论
关于 中国模式是否存在 ,目前学术界
争论非常激烈 。一种观点认 为中国模式是
前讨论的拉美模式等 ,基本上是在经济学 意义上界定的。很多学者把 中国模式等 同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凡是 中国特色 的都
纳入其中 ,有政治 、经济 、文化 “ 三位一 体”说 , 也有政治 、经济、文化 、社会 “ 四 位一体”说 ,更有政治 、经济 、文化 、社 会、 外交 “ 五位一体 ”说。显然 , 如此界定 的 中国模式概念实在是太过宽泛 了,以至 于丧失 了理论研究 的价值 ,至少不具有确
客观存在 的;另一种则 声称根本 不存在中
国模式。
( 一 )国 内外 的 观 点
国 内学术界否认 中国模式存在 的这一 派可 以分成 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 市场 派” 。
该派别认 为中国3 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 证 明了市场经济是实现人 类解放 ,增加个人 自由,增加个人财 富水平 的根本 出路 ,中
▲ 本 文 为延安 大学研 究 生重点 创新 项 目 “ 中国模 式和 中国经 济 学”
研 究 成 果
◆ 中图分类号 :F 0 1 9 文献标识码 :A
进派” 。该派别否认 中国 3 0多年的经济增
内容 摘 要 :随 着 中 国经 济 的腾 飞 , 关于 中 国 模 式 的 讨 论 也 日渐 升 温 ,至 今 仍 没 有一致 的看 法。本 文着重论述 了中 国模 式 的 内涵、局 限和 未 来 , 旨在促 进
刊 高级 编辑 乔 舒亚 ・ 库伯 ・ 雷 默发 表 了
《北京 共识 :提 供新模 式 》一文 ,掀起 了 关于 中国模 式讨 论 的高 潮 。 目前 中国 的 经济 改 革进 入 了深 水 区 ,迫 切 需要 理论
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与模式探究
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与模式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中国未来二十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道路。
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中国的国情以及特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和模式应该如何理解和应用。
一、理解中国特色发展方式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是指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验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化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寻求中西方现代文明和制度结合的发展途径。
这种发展方式不是简单地把其他国家的经验搬过来,而是在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成果的同时,注重发挥中国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发展方式的最高总结。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发展方式包括独特的政策,如:“以人为本”、“三农政策”、“现代化经济体系”等。
同时,倡导共同富裕,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重视权力关系和法制等方面的建设等也是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
二、探究中国特色模式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借鉴了苏联模式和东亚模式的经验,并发扬本土文化和优势。
其中,苏联模式注重经济和社会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意味着党和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程度较大。
而东亚模式重视市场化和经济自由化,有明确的政府角色,但并非像苏联模式一样集中控制一切。
中国特色模式则是在这两个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自己的特色。
中国特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掌握现代技术并以奋斗精神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在于市场化和公共服务与计划化和国家管理的无机结合。
中国特色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强调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它的模式是一种既有计划、又有市场和法制、又有集中、分权与协调发展的模式,着力解决资源和劳动力的配置问题,充分激发社会的积极性和生产力的潜力。
三、中国特色发展方式和模式的优势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和模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无论从党在发展方案中的总体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措施,还是采用市场经济举措、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计划等方面,都能够发现这种特有的模式和方式的卓越优点。
东亚模式
展模 式、 是一种以人 的全面 需求和全面发展 为依归的社会发展模 式 、 是一种开
始关注社会功能 、 挖掘社会潜力 、 发挥社会作用 的社会发展模 式 、 是一种坚持
社会 主义, 强调 民族特色 , 同时叉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但 共处 竞争 、
对话 合作 ” 的社会 发 展 模 式 。
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制度保证
中 国 人 民大 学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院 长 秦 宣 : 中 国模 式 所遵 循 的 中 国道 路
展 的精 神支柱 ; 要坚持科 学发展观 , 周到细致地 统和平 发展的 社会环 乞 嘲 境。 雹
20/ / 081 B总第 4 期 23 2 20
f政策支持 下的稳定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 7 一个具有创新性和竞 ()
与传统的社会 民主主义混合的 “ 第三条道 路” 进行转 变。瑞典的社会保 障制度是在 经
济增长的情 况下不断发展 起来 的,最终 导
I争力的经济, 大一部分活力来 自于经济开放 。 其很 由于始发于东南 1亚地 区的 19 97年金 融危机 , 了人们对东亚模式的再认识和新 引发
I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现为 :政府 的职能仅限于为市场交易提供合法 }机构并在 市场失败 时提供公共政策或货物;3保持较 高的储蓄率 ()
业增加积累和投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
福利 。对其他 众多国家而言, 瑞典是私营企
业与公共部 门合作的“ 混合经济” 。
《中国模式》读后所思
《中国模式》读后所思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模式的优势显露无疑,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
最近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感慨良多。
什么是中国模式?比较官方的定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以上定义太学术,通俗的讲,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的发展方式。
中国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也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加以教条式的理解。
中国模式是剑走偏锋的结果,它跳出“发展悖论”的陷阱,避免了种种预言中的风险,创造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一书,将中国模式归结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中国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经验问题,但是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来说,则是一个战略问题、价值问题,而对于中国的未来而言,这些发展经验将指引着中国继续高速发展。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模式的意义在于开拓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现代化道路。
随着中国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世界的走向不再单纯由美国和欧洲所决定。
中国模式是一个在自身经验教训的累积中不断反思和超越的发展模式,它既追求速度,又保持平稳;既保护暴富,又注重均衡。
这种自我调整、不走极端、善于化危为机的智慧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下面主要就人民比较关心并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主政治和国家权力两个方面来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中国模式”是建构在复杂的国情和国家治理难度较大的现实之上的,法治经验严重不足,发展与稳定、繁荣与公平、民主与和谐的矛盾十分突出。
民主化作为国家建设的过程,必须进行精细的考量和细致的安排。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合法的、主权的、对人民负责的国家机器远比精英之间进行你死我活的政治游戏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亚_拉美_印度现代化之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亚、拉美、印度现代化之比较*樊 文 娥摘 要 现代化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旋律,通过比较中国与东亚、拉美、印度现代化道路,得出:中国既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即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制与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佳体制组合,同时也要借鉴他国成功之举以加速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现代化 比较 启示作者樊文娥,南通大学教授 (南通 226001)。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实现现代化。
在世界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开始于1500年前后,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社会现代发展问题才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也在一些国家走俏起来。
中国的现代化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其间曲曲折折,历程艰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走上了一条特色之路。
今天,我们比较不同国家现代化之路,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以坚定我们成功现代化的信念,以调整我们的现代化思路、战略和工作重点。
一、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认同不同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重视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落后的民族经济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不平衡,激发起这些国家的人民、领导人研究和实现现代发展的强烈欲望。
发达国家以实现自身 再发展 需要,也促使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去研究发展问题。
他们首先开始研究的不是自身的 再发展 ,而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并开出 西方化 的药方。
之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也对不发达问题的性质展开探讨。
发展研究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由于人们的研究都围绕着 发展 这一主题,并且从不同角度涉及到影响不发达国家现代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即影响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传统、经济因素、政治制度、人为因素以及政策选择等各种相关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与不发达国家发展的关系。
这就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而对相同问题的讨论,则使真理愈辨愈明。
这样,对现代发展的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入,并不断形成认识上的认同。
世界各地的儿童教育模式比较
世界各地的儿童教育模式比较第一章:引言儿童教育是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
在世界各地,儿童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千差万别。
它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儿童教育模式进行比较。
第二章:西方国家的儿童教育模式西方国家的儿童教育注重发掘儿童的兴趣、天赋和能力,强调个性化教学。
在幼儿教育方面,西方国家一般采用托儿所和幼儿园相结合的模式,为年龄在3岁至5岁的儿童提供教育。
在小学教育方面,西方国家通常采用基于能力的学习模式,强调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章:东亚国家的儿童教育模式东亚国家的儿童教育模式注重集体主义和尊重权威。
在幼儿教育方面,东亚国家一般采用大班教学模式,重视一个完整的集体性经验。
在小学教育方面,东亚国家注重知识的传授,强化竞争意识,同时也注重品德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在上学期间通常接受长时间的集体且有规律的教育和训练,以达到更高的考试分数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第四章:非洲国家的儿童教育模式非洲国家的儿童教育模式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在幼儿教育方面,非洲国家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
在小学教育方面,非洲国家的主要障碍是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格。
此外,非洲国家还面临着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与国际化教育相平衡的问题。
第五章:中国儿童教育模式的特点中国的儿童教育模式是东亚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同时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幼儿教育方面,中国优秀的幼儿师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材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备受称赞。
在小学教育方面,中国注重提高学习质量,从素质教育转向深度发展教育。
除了知识,中国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六章:结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是由其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和教育目标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对四种社会保障模式比较
对四种社会保障模式比较社会保障模式比较一、介绍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社会为解决公民生活中的风险与困境而采取的制度和措施。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对四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进行比较,包括:北欧模式、大陆欧洲模式、英美模式和东亚模式。
二、北欧模式北欧模式是指包括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在内的北欧国家采用的社会保障模式。
它的特点是高度的社会福利,全面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金和住房津贴等。
北欧模式注重公民的平等和社会公正,并提倡高福利和高税收并存的模式。
⑴医疗保险⑵失业保险⑶养老金⑷住房津贴三、大陆欧洲模式大陆欧洲模式是指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大陆欧洲国家采用的社会保障模式。
它的特点是以法律为基础,注重责任和义务的平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企业退休金等。
大陆欧洲模式注重社会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并鼓励以公共机构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机制。
⑴社会保险⒊⑴医疗保险⒊⑵失业保险⒊⑶养老金⑵社会救济⑶企业退休金四、英美模式英美模式是指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英美国家采用的社会保障模式。
它的特点是市场导向,注重个人责任和风险管理,包括私人保险、养老金个人账户和个人储蓄等。
英美模式注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并倡导市场的发挥和自由竞争。
⑴私人保险⑵养老金个人账户⑶个人储蓄五、东亚模式东亚模式是指包括、韩国和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采用的社会保障模式。
它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基础,注重家庭责任和互助,包括社会保险、企业退休金和家庭救济等。
东亚模式注重家庭的责任和互助,并鼓励家庭为社会保障提供支持。
⑴社会保险⑵企业退休金⑶家庭救济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文件表格。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社会保障:国家或社会为解决公民生活中的风险与困境而采取的制度和措施。
⒉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金和住房津贴等社会保障措施和福利待遇。
⒊公民的平等:保障公民在社会保障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福利待遇。
⒋社会公正:追求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均衡发展。
日本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何不同?作为东亚两个被称为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日本和中国的教育体制各有不同。
虽然两国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梳理这些差异,以期加深人们对两国教育体制的认识。
一、教育模式差异1. 中国的教育模式以知识传递为主,强调单一的正确答案和应试能力中国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传递知识,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
中国的教育体系将教育和考试视为一个整体,并将评估和反馈作为教育的核心。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则在各种考试中用以回答问题。
因此,中国的教育体系被任务为机械和僵化。
2. 日本的教育模式追求全面教育,强调个体发展日本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教育,使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发挥出个人的能力和才能。
这种模式强调非传统知识—比如体育、音乐和艺术等—以及思考、创造和个人的自主性。
在日本的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导学生并提供基础知识。
学生也比较注重思考和辩论,而不是直接记忆和死记硬背。
二、教育内容差异1. 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中国的大多数教育交给了公立学校,其中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科目,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
这些课程主要注重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领域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注重实践技能。
2. 日本的教育内容既有实践技能课程,又有基础知识课程日本的教育内容包括实践技能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
除了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知识课程外,日本的学生还学习音乐、体育、美术和手工艺等实践课程。
此外,日本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日本的文化特色,如生活、社会常识等课程,覆盖了更广泛的知识体系。
三、教育方法差异1. 中国的教育方法注重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中国的教育中,考试被视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
因此,老师会强调教学课程—如例题、模仿和独立做题—以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学生同样被注重着卷面成绩和好的名次,而不关心实际掌握到的内容多少。
国家发展模式
>
主要特征
1.独立自主 •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邓小平说,"独立 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充分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尽管外贸依存度较大,但不是外部依 赖经济,更谈不上"依附型积累",经济 增长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城镇化、工 业化进程的推动,独立自主的发展实 质始终没有变。
• (三)集权型的现代国家结构
• 从历史渊源来看,东亚地区长期处于统一而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统治之下,个 人主义、自由观念受到压制和排斥,群体精神、社团主义则得以不断提倡和发展。 即使在战后“民主改革”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东亚工业地区在强有力的健全的基 层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实行温和集权主义,并由此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东亚市场经 济模式---开明集权主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中国同样处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但 并非在基层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实行而是在中央行政机构实行并向下逐级推行。
二、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的比较
• (一)混合经济 • 中国模式和东亚模式都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 差异性在于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认同程度、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
• (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 在这一点上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也存在相同点。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 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这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要比西方发达国家的 政府职能强,政府主导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正是政府的强力干预和详 细的权威性指导为他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针和夯实的成长基础与条件。强有力 的政府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计划及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活动, 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但东亚国家偏重支持和发展富有活力的竞争性的私人经济, 从而诱导社会经济活动向国民经济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则更注重集体经济,并且 同时鼓励私人经济。
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的特点、变革及走向
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的特点、变革及走向一、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表明,发展观及其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第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固守一成不变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即发展模式是动态的。
第三,即使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同一时期内,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
从地理、地域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分类方法进行概括,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一)英美模式英美发展模式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所实行的发展模式的总称。
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理论依托,强调企业自由经营,推崇利润至上的企业经营目标。
它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乃至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也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发展模式和战略。
它起源并兴盛于英国,不断演化、发展与变化,主要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个阶段,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的发展模式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崇尚个人主义;强调并鼓励自由竞争,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因是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主张实行私有化,要求放松管制、削减赋税,鼓励个人积聚财富;要求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以企业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公司注重并追逐利益目标;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发挥股票和证券市场对经济的杠杆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英美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发展起源上,由最初着眼于政治自由扩展到经济领域的自由;在经济领域内,由最初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主张国家干预;当国家职能越来越多、难以保障全社会的自由时,又主张为政府减负,重提自由市场经济主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分别推行的“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意味着英美发展模式进入第三个阶段。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中国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中国的崛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可以从东亚模式中吸取经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模式。
东亚模式是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在20世纪的发展经验。
它们以高度依赖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教育和技术创新等为特点,经济发展迅速,一度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
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中国可以借鉴东亚模式中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非常注重教育,并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体系。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以推动经济的创新转型。
其次,中国可以学习东亚模式中的技术创新能力。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创新。
中国应当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可以学习东亚模式中对劳工和社会保障的关注。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高度重视劳工的权益和福利保障,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者的福利待遇,提高劳动力的稳定性和获得感,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中国可以借鉴东亚模式中的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东亚地区的发展一度以高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东亚模式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摘要:通过分析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和中外对比,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讨研究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
比较“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之异同,阐述和思考“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发展的未来。
最后强调文化和教育对于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模式;大国崛起;社会市场经济;理性政府;科教强国;兼容并蓄20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纪。
世界的重心也随着这波澜壮阔的画卷的展开,而悄然改变着。
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更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步跃进,以及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向东亚的转移,无怪有人高呼:“亚洲时代即将来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凭借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里领一时之风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成为20世纪发展模式的典范。
很显然因为国情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般地直接套用别国模式。
但是全面了解这些模式,剖析其成功和不足,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模式”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亚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以及从宏观上分析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然后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教育与文化几个方面比较中国与上述东亚国家,进而探究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东亚模式”面对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
尽管东亚模式极大地繁荣了上述国家的经济,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了上述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经济大国,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东亚模式有了更多的质疑。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东亚模式,我们需进一步认真思考。
那么,什么是“东亚模式”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东亚模式”的解释是观点不一的。
主要的观点有:1、它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选择与中国的作为
港 比较 高 外 , 余 的一般 仅 限于 本 国范 围内 , 融 市 其 金 场一体 化 程度较 低 。 ( ) 乏政 治 基础 二 缺
诞生 , 欧盟 就是遵 循这 一理论 逐步 发 展起来 的 。 19 9 9年 1月 1日, 元的 诞 生标 志着 欧 盟从 区 欧
寻找 回避 金 融 风 险 的方 法 , 保持 自己在金 融政 策上 的独 立性 , 由此产 生 了货 币合 作 的构 想 。 但是 目前东 亚地 区还 不 具备 建 立 一 个 真正 意 义 上 的、 有制 度 保 障 的、 以汇率 目标 区为主题 的、 类似 于欧元产 生 之前 的 欧洲货 币体 系 的货 币合 作机 制 的条 件 , 由此 导 致 东亚 货 币合作进 展缓 慢 。 因此 , 究东亚货 币合 作 的 研
的措 施 。 经过 对这 场 危机 的深 刻反 思 , 东亚 国家 决定
甚至是社 会动荡 , 同时也给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缓 慢进程敲响了警钟 东亚各国从这场金融危机中清 楚的认识到 , 东亚各国经济相 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 高 , 个 国家必须 相互合 作 。 应对 新形 势下 的金融 各 要 风暴 , 不仅需 要各 国之 间的金 融支持 , 还需 要在 防范 和应对 金融 风暴方 面 的国际 合 作 。 自 l 9 以来 , 9 7年 东亚 各 国 ( 区) 生 了强 烈 的相 互 合作 的 愿望 , 地 产 加 快 了区域经 济 、 币合作 的步 伐 , 在货 币合 作方面 货 并 取得 了实 质性 进 展 。 ( 二)最优 货 币区理 论 以及 欧元 的示 范效 应 蒙代尔的“ 最优货 币区” 论认为 , 内部经济 理 在
济实 力 等诸 多 因 素 的影 响 , 发展 中国 家 只有被 动 的 选择 盯住 某 一大 国货 币的 汇率 波 动 , 导致 汇率 的维 持成 本越来 越高 ; 一方 面 , 另 国际金 融机构 仍然 以少 数发达 国家 主导 , 乏 有效 的监控 及调节 手段 , 缺 在金 融危 机爆 发 时 , 不能 及 时 做 出反 应 和 实施 化解 风 险
中国社会的转型路径及对“中国模式”的评价
中国社会的转型路径及对“中国模式”的评价摘要: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中国模式”的讨论热潮。
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逐步走出独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发展及趋势进行了探讨。
本文在对中国社会转型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模式”给予评价。
关键词:转型;中国模式;挑战一、中国社会的转型路径社会转型一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结构朝着有进化意义方向转变的一种描述。
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更高级的类型发生转变。
正如亚诺什·科尔奈所言,“转型不仅仅只包括经济的转型,还包括了生活方式、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的转型等多个方面”。
[1]即它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体制、社会阶层、人文环境、价值观念和发展环境等社会系统内部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迁。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使得社会基本特征产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上从崇尚权威和实行人治逐步向崇尚民主和实行法治转变;文化上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变。
从此,中国开创了一条在现实的结构性制约条件下具有自己特色的转型道路,出现了“中国模式”之说。
二、“中国模式”的特征与内涵弗朗西斯·福山[2]认为,“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包含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元素。
首先,与西方多党制民主相比,中国具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这一点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并不罕见,然其特殊性在于政府的目标是国家的发展,对人民负有道德责任,即政府必须要为公益服务。
第二个特征是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中国的出口依赖管理、货币、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以及大规模的国内金融压抑。
第三个特征是较为欠缺的社会安全网络。
中国政府认为,与退休金、失业保险之类相比,创造价值更加重要。
可见,中国的体制不像欧洲社会福利模式,把分配放在核心地位。
是制度缺陷,还是制度创新——对“中国模式论”的质疑
二 、所谓 “ 中国模 式” 不是一 种 制度创 新
从广义上讲,“ 中国模式 ”是 指 中国现代 社 会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在相当 程度 上也改 所 谓 “ 式 ”( 模 经济发展 模式 ) ,它 的特
性社会构建 的目 和路径 , 标 即涵盖政 治、 经济、 变 了 球 的经济版 图。如何 运用经济 学 的方 征 不仅表现 为一种差 异性 ,还 表现为 它的可 全
是 制 度缺 陷 ,还 是 制 度创新
对 “ 国模式论"的质疑 木 中
■ 文 I 晓 秦
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 可以 充分调 动资源 ( 集
中力量办大事 ) 、高效 决策。 另一派认 为所谓 中国经济 增长 的奇 迹是 “ 发展 主 义政府 ”主 导 经济 的产物 ,这与上世 纪六 十、七 十年 代 出现 的 “ 亚模式 ”具 有共 同特征 。经济学 东 的研究 和历史的实践证 明,这 种模 式不具 有 可持续性 ,而且会 造成资源浪费、结 构失衡、
形成了政 府对市场的某 种程度的替 代。 在转轨 的初 期,作为一种过 渡 的制度安
各种经济、 社会 问题 。 部分是 旧体制 带来的 , 一
一
体制 向市场体制 的 转轨大 大降 低了制 度运行 交易费用 ,在 工业化 和城 镇化的
部 分是现 有模 式产生 的,所以这 些问题在 的成 本
大体上可 以分 为两派 ,一 派认 为 中国经 济增 选择 和 旧体制 的影响 ,即政 府对 市场 的管 制 长 的奇迹 表 明中国已建立 了 个区 别于欧 美 和行 政干预 。我不赞 同市场原 教旨主义 的 自 一 “ 格鲁 一 一 撒克 逊”的 新 的模 式,其主 要 由放任 观 点和制 度,但中国当下政府 对市场 盎
世界形成六大国家发展模式
世界形成六大国家发展模式作者:肖雄来源:《决策与信息》2009年第07期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趋于多元化,正在兴起的世界各派模式将逐步替代过去的同盟化和盟约化。
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和自身优势,正在效仿、参照和借鉴适合本国发展的他国模式。
目前世界基本形成以下几类国家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从国际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亦称“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的集中体现。
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中国模式”再一次引起世界关注。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民族以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快速发展的壮丽史诗,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国模式”的特征:第一,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改变了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历史命运;第二,中国综合国力在短时期内的惊人增长,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第三,中国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国际政治的和平因素,更加有利于国际社会实现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标;第四,“中国模式”影响着全球治理,承担着国际责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全球治理的现状和未来;第五,中国独特的市场经济和渐进式改革为世界提供了一条成功的有效转型经验。
“中国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模式,其价值体现在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拉美模式“拉美模式”是指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战略。
20世纪8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陷入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形势非常严峻,急需找到一条通过经济改革摆脱困境的道路。
1989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曾在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10项主张,即“华盛顿共识”。
主要内容包括:加强财政纪律、重新确定政府公共开支重点、开展税制改革、实施金融自由化、统一汇率、实现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解除政府管制和保护产权的10条改革建议,得到西方主要经济机构的认同。
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
又 是 一 个 处在 不 断改 革 与 发展 过程 中的 动 态概 念 , 在 不 同的 阶段 、 不 同的 部 门 和 不 同 的 地 区 有 着不
同 的表 现 形 式 。 中国模 式一 方 面 体现 了经 济社会发 展的 普 遍 规律 , 另 一 方 面 体 现 了特 殊 的 时代 特
征 、 民族特色和制 度要求。
立经 济特 区 为特 征的试 验探索 模式 ; 从 19 9 2 邓 小平
南方讲 话到 20 世 纪末 进 一 步 扩大 开 放 的全 面 开 放
模式 ; 从 2 0 1 年到 2 0 06 年 以 加 入世 界 贸易 组织 为
契机 的体制 接轨模 式 ; 20 7 年后 对外 开 放进 人新 阶 段后 的互利 共赢模 式。 从 总体上 看 , 中国 的开 放模
那 么 , 到底 应 当如 何认 识 中国 模 式 的本质 特 征 呢 ? 以下 几点 可 以说 是最 基本 的 : 第一 , 中国模 式是 对 改革 开放 30 年 以来 中国改革 与发展 的基 本制 度 、 基 本政 策和基 本道 路 的概括 与总 结 , 它 不 同于传统 的计 划 经济模 式 , 又 与西 方 模 式 、 拉 美模 式 、 东 亚模 式 以及 苏联东 欧 的激进式 改革 有着 明显 的差别 。 第 二 , 中国模 式的 主 要 内容是 市场 化 、 工 业 化 和 全球 化 , 或 者说 是改革 、 发 展 与 开放 , 贯穿 于其 中的 主 题 和核心 则 是发展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 第 三 , 中 国模 式既有 相 对稳定 的一 般 性 的 特点 , 同 时 又是 一 个 处
正确处 理对外 开放与 独立 自主 的关 系成 为 了 中
国对外 开放模 式 的核 心 问题 , 在 这个 问题上 , 既要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王金路(商学院国贸 10级2班 20101611365)摘要:通过分析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和中外对比,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讨研究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
比较“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之异同,阐述和思考“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发展的未来。
最后强调文化和教育对于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模式;大国崛起;社会市场经济;理性政府;科教强国;兼容并蓄引言20 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纪。
世界的重心也随着这波澜壮阔的画卷的展开,而悄然改变着。
进入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更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步跃进,以及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向东亚的转移,无怪有人高呼:“亚洲时代即将来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凭借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里领一时之风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成为 20 世纪发展模式的典范。
很显然因为国情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般地直接套用别国模式。
但是全面了解这些模式,剖析其成功和不足,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模式”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亚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以及从宏观上分析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然后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教育与文化几个方面比较中国与上述东亚国家,进而探究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东亚模式”面对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
尽管东亚模式极大地繁荣了上述国家的经济,然而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了上述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经济大国,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东亚模式有了更多的质疑。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东亚模式,我们需进一步认真思考。
那么,什么是“东亚模式”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东亚模式”的解释是观点不一的。
主要的观点有:1、它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它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指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4、它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模式”,认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
5、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具有众多的要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有其独有特色。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和侧重点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总结与概括,有些观点与分析甚至相当的精辟和深刻。
尽管上述观点看起来百花齐放、众说纷纭,但是在我看来,东亚模式的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政府主导或是国家计划干预的市场经济体制;重视贸易、出口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依靠科技和教育。
而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无一例外的都有着美国扶植的影子。
最重要的是,东亚国家普遍有着理性的集权政府,这是其保证其国家政策和制度实行的根本原因。
再把眼光收回到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由于自身国情、内外环境以及国家价值的实现目标与其他东亚国家的不同,东亚模式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要求。
因此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二、大国崛起国际关系学表明,大国崛起指的是新兴大国的实力赶超世界最强国,并改变国际格局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将崛起理解为快速发展,这种理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两者之间的程度区别,而没有看到性质差别。
发展是指绝对实力的增长,而崛起是指相对实力的增长,而且特指新兴大国与世界霸主之间的相对实力变化。
因为大国崛起在本质上是零和性的,大国崛起的过程就是一个国际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
而这种零和性决定了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
所谓结构性,是指新兴大国的崛起成功必然改变该国与霸主国之间的实力地位关系。
不可避免地,霸主国为了维护其在国际权力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会对新兴大国进行压制。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 80 年代美国通过汇率和贸易规则的调整造成对日本的压制,使得日本元气大伤;又有冷战后美国积极将战略重心向西太平洋转移,以其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在第一岛链从东从南对中国进行全面军事封锁,同时还积极鼓吹“中国威胁论”、阻挠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等。
为了打破国际格局,进而实现崛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建立在一些必要条件之上,采取适当的崛起战略。
概括来说就是“内外兼修,刚柔并济”。
必要的条件主要有:军事上无外部入侵之虞;外部获得国际承认,内部实现政治稳定,即无内战之虞;具有大规模出口能力和技术赶超能力。
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虽然发展与崛起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但是发展之于崛起的意义无异于跬步之于千里、细流之于江海,只有逐步积累量变,才能达到实力逆转之质变。
简而言之,崛起是最终目标,发展则是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可以说要想实现崛起,我们首先必须考虑如何发展,如何快速发展,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因为这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的、和谐的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成败和发展模式中汲取经验,启发灵感。
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然有所侧重,但也不可偏颇,因为根据木桶原理,制约任何一个事物达到新的高度的原因只有可能是其最薄弱的一环,对于人是,对于国家亦然。
首先谈谈政治与经济这传统上归于“硬实力”的两方面,其中先谈政治。
(一)政治前述东亚模式成功的核心要素是理性的集权政府,这在东南亚国家以及“江汉奇迹”期间的韩国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样的政府形式有利于集中力量,保证政策和制度的实施。
政府通过权利高度集中,摧毁一切不利于发展的障碍,使得经济在高度威权主义下飞速发展。
但是这要求政府的高度理性,而一般而言,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性是脆弱的。
尤其是当这种集权性达到一定高度后,由于政府手中的权利过度集中,将会损害经济增长的自然秩序,给一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严重破坏。
泰国和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拉美就是前车之鉴。
而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缓解政府和民众、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呢?韩国和新加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韩国是通过民主政治改革,从权威集团内部改革派代表卢泰愚开启先河,在文人出身的金泳三、金大中等民主人士的努力下,现代韩国从威权主义向民主政府转变,虽然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现今保留了浓厚的权威政治的特征,但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国传统政党的格局,并不断使韩国政坛走向制度化。
而新加坡则是另外实现了“新加坡式”的民主。
虽然保持着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但在高度集权之下却能保证清廉执政,这不得不对“腐败来源于高度地集权”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
新加坡的反腐倡廉工作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其长久以来提倡的廉政文化,另一方面来源于其合理的保廉机制,具体包括高薪养廉、以规固廉、以法保廉三个方面。
对于现在的中国政府来说,盲目地推行民主化进程是不理智的。
因为我国在意识形态上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上的不同,国民素质也不足以清醒地发挥民主的正面效用,而且我国更不可能如上述国家般得到美国的扶持,因此可以说我国如果盲目地推行民主,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国家的分裂。
更不用说社会上许多别有用心之人鼓吹的“废除一党制”的言论了,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在我看来,一党制不是目前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本,因为新加坡也是一党制,不设反对党,但照样有着廉政政府,因此根本在于文化问题和纠错机制问题。
文化问题暂且放下,后文再说。
先谈纠错机制的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纠察以及治理腐败的制度,这不光是实施不力,也有体制的缺陷。
香港和新加坡是反腐倡廉的良好学习对象,但是由于大陆的地域以及人口远大于香港和新加坡,实现和完善这样一个机制难度将远超想象,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但是只有切实解决共产党及中国政府自身的不足,削弱高度集权带来的负面效果,我们才能在这样的党和政府带领下缓步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体制改革,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二)经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普遍是依靠两件法宝:一个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也主要是借鉴了这两点成功经验,效果显著。
在此不细说这两件法宝的巨大作用,而谈谈其弊端以及解决办法。
首先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由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市场制度,为了使市场更加良好的运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未能很好地平衡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关系,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过多地扶持和保护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削弱了企业自身竞争和生存能力,这显然不利于市场的活力和进步;另一方面损害了市场制度原则,在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时,政府参与资源配置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是当市场逐渐接近成熟时,这便成了市场完善的最大阻碍。
而且政府过分干预市场,往往造成政治权利渗入市场,官商勾结,又将重提腐败问题。
其实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上,德国一直做得很好。
“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也是用来形容德国经济模式上的,以其很好的平衡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国家调控的关系。
其次是出口主导型的贸易政策。
一个国家具有大规模的出口能力,意味着该国能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意味着该国的经济深受国际市场的制约,而且容易带来贸易纠纷以及经济制裁。
明显的例子:1985 年发达国家经济紧缩,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降至 2.3%;从 60 年代到 80 年代,日本与美国、西欧贸易摩擦从纺织品到钢铁,从汽车到家用电器,愈演愈烈直至白热化,直接导致了日本放弃“贸易立国”的政策,转而向内需型经济。
对于中国而言,刚过去的经济危机反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本来危机就是说的危险与机遇并存。
首先,中国可以借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顺势放慢经济增长速度,避免“经济泡沫”的形成,进而切实解决重点是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诸多问题;其次,经济重心逐渐向国内市场转移,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进而带动国内各个产业的发展;再次,加速产业升级,从劳力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积累科技实力,进而改变出口商品的产品构成,从而在出口贸易中占得主导,避免经济摩擦;最后,考虑经济对于环境的影响,逐渐使经济模式绿色化、节约化。
切实来说,目前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碰到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应该这样说,目前中国遇到的一切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单方面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是汇率改革、房地产热和世界多国对于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贸易限制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