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翻译研究与发展轨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3907(2005)03-0036-04

语用学翻译研究与发展轨迹

曾文雄

(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摘 要:语用学与翻译结合的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研究指示语及语用推理、会话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语用翻译与语用翻译策略等。语用学翻译研究呈现出从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证,多角度、多维度,兼容并蓄、敢于创新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关键词:语用学翻译;发展轨迹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210222

作者简介:曾文雄(1967- 

),男,广西梧州人,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口笔译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Pragmatics )最早见于美国哲学家莫里斯的《符号理论基础》(1938),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使用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1977年Journal of Pragmatics 的开始发行,给这个领域正式的命名。语用学逐步与其他学科如翻译学、应用语言学等相互渗透与研究。语用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重视语言交流中的语用意义,强调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的同等语用效果。语用学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将语用学引入翻译学领域,我们能从新的角度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重重的现象,为我们提供新的翻译理论模式。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和其对翻译领域的层层渗透,语用学翻译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形成自己的发展轨迹,正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

1 国外典型的语用学翻译观

国外最早用语用学来研究翻译的为哈特姆与梅

森(Hatim &Mas on )写的《话语与翻译》。哈特姆与梅森从语境的语用学翻译角度讨论了言语行为与翻译、合作原则与翻译,同时认为,译者要根据语境对原语的语义进行推理,综合考虑译者和读者的不同文化语境、原语与译语的关联、译文与读者的关联程度,充分挖掘原文的意图,最后把原文的意图在译语中充分传达出来。但该理论较少涉及实际

的翻译操作。

英国语言学家贝尔从认知的角度描述两种语言间的翻译行为,认为翻译的动态过程经过视觉词汇识别系统及书写系统、句法处理器、语义处理器、语用处理器、思维组织器以及计划器。他指出,翻译过程可分为分析和综合两个大阶段,每个阶段包含了不同的操作领域,即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原语到译语的过程要经过语用分析器及语用综合器的过滤和分析。语用分析器主要执行两大任务:一是分离通过语义分析器的信息的主位结构,二是对此信息进行语域分析。语域分析时译者要分析以下的风格参数,即语篇基调、语篇范围、语篇方式。语用综合器主要执行以下工作:处理原文意图、处理原文的主位结构、处理原文的风格。语用分析与语用合成的过程要求译者要根据语境和语义表征提供的命题内容和其他语用信息选择合适的主位结构和语域,并处理好原文的目的、原文的文体,以及原文的言外之力与言语行为。但其理论强调认知的认识过程,但难于具体实施。

威尔逊(Wils on )的学生格特提出的关联理论翻译观强调,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一种语言交际行为,

第15卷 第3期

2005年6月

长春大学学报JOURNA L OF CH ANG CH UN UNI VERSITY

V ol 115 N o 13June.2005

一个寻找关联链和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两个明示———推理过程,译者的责任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和不同的读者的情况下传达出原语作者的预设和意图,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译文应该是同原文释义相似的接收语语段。格特还首次提出了“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的概念。直接翻译意在保留原文保持“语言特征的相似性”;间接翻译则保留“认知效果的相似性”。正如格特所言,关联理论是利用认知科学对翻译现象的一种“解释”,而不是对翻译活动提出任何规定或具体方法的“理论”。

奥・希金(Leohickey)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从多方面探讨了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制约与影响,如合作原则与文学翻译、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和方式、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礼貌原则、关联原则、新信息与旧信息、前提与指示、时间指示与空间提示、模糊限制语、话语连接词等制约翻译的因素。奥・希金指出,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同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理解和感受”。笔者认为上述论著没有一本明确形成翻译语用学研究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可操作的翻译理论,也没有探讨该领域内这些概念的相对重要性。

2 国内典型的语用学翻译观

国内语用学翻译理论研究较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张亚非1987;何自然1988)。张亚非指出,双语翻译要注意原语与译语的语言结构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曾宪才(1993)结合语义、语用和翻译阐释了语用翻译观。他认为,翻译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再现原文的意义。翻译语义就是翻译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语用意义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联想意义、比喻性意义以及形合意合语用意义中的风格意义、主题意义、突显意义和时代意义。语用意义是翻译的难点,我们可以采用字面法、变通法和改换法。何自然教授(1997)把语用翻译看作一种等效翻译观,语用等效翻译分为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他提出“译事是一种包括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译者要重视原文的语境,寻找最佳关联,并灵活地运用各种语用策略处理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钱冠连教授(1997)的“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活动中语言使用人被视为“翻译者”,而翻译者研究应处理混成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干涉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的语义隐含,原语的隐含意图必须保留在译文中;隐含意图的处理必须依靠语境、附着于人的符号束、智力干涉的帮助与实证,并在忠实原著或话语的前提下进行翻译创造,以获得完美的等值翻译。但上述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语用翻译理论与翻译流派。

3 国内外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

311 指示语、语用前提与语用翻译

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正是靠指示语才得以在语言结构上反映出来。指示语系统可以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话语指示、社交指示。周方珠在《翻译多元论》(2004)对上述指示语的翻译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法国学者Bill Richards on(2000)讨论了指示特征与译者的关系,并从语音层、语义层、话语层和语用层方面探讨了指示语的语用翻译。文军(1994)、花俊(2003)等着重论述了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Fawcett(2000)、戈玲玲(2002)讨论了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对翻译的作用;而且语用前提推理结合语境分析对正确理解原语的内涵及避免翻译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误解与误译起关键作用(孙翠兰、任怀平2002)。

312 会话含义理论与翻译

语言学家格赖斯(1975)认为,言语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时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联准则及方式准则。Malmker (2000)利用合作原则解释文学文本和翻译的现象。廖开洪(1999)运用“合作原则”解释口译:合作原则可以建立讲话人———译者———听者的合作关系,确保交际双方成功交际,同时合作原则的准则还可以作为口译质量的标尺。陈宏薇(1995)认为,格氏的合作原则可以笔头交际,译者必须了解原语和译文之间的不同的语用原则,设法沟通双语的语用意义的差异,填补语用意义的空缺,使原文的合作原则与译文的合作原则一致,原文的语用意义与译文的语用意义达到契合。“会话含义”还可以解释小说对话中的语用翻译(钟海英2003)、商标的翻译(龚从贵2002)、语用翻译等效(朝明高2002等)。

313 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语言学家奥斯丁(1962)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普通语用学的语言学基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

第3期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与发展轨迹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