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公共经济学在研究中分析问题的概念体系的论述概括公共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从研究方法、配置范式、交易方
式这三个方面更好的理解经济问题,或者更好地作出预测和得
出结论,从而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出合理的判断和结论。
关键词:研究方法配置范式交易方式理性经济人学科历史
正文:一、公共经济的理论结构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公共经济学理论大量引入到中国,当前已有不少研究开始应用公共经济理论分析中国问题。
1. 公共经济学诞生的背景
亚当斯密发现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由此把经济学从古典哲学中独立出来。
围绕经济发展或国民财富增长的问题,经济学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资本主义从自由放任阶段
到国家干预阶段然后到福利国家阶段,经济理论对政府在经济
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在自由放任阶段,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只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
垄断和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政府在资本积累和资本扩
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然而这
种理论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分析是粗线条的,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和规范性标准衡量政府经济职能。
福利国家阶段,政府全面进入微观经济领域,福利政策不仅对国家宏观经济有着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企业、个人的经济决策,经济学家开始全方位关注政府的经济职能,然而实践的发展往往走在理论的前面,政府经济职能的日益加强迫切要求经济理论在界定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评估政府经济政策优劣等方面做出贡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经济学应运而生。
2公共经济学的未来方向
随着公共经济学外延的进一步扩大, 公共经济学将面对许多前沿问题。
世界银行斯特尔认为, 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公共经济学家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私人部门增长与发展的政府治理及制度研究
2.保证穷人直接参与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制度研究
3.投资环境研究。
与传统经济学注重研究大企业的做法不同, 下一阶段应基于各类、特别是中小型公司的数据来分析投资环境;
4.公众参与。
如教育、供水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公众(家庭、社区等)如何参与其中, 公共部门、非政府部门、社区如何实现制度性互动;
5.行为研究, 与传统经济学中行为研究不同, 公共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制度、政策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斯蒂格利茨近年来曾撰文对今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做了一些方向性
的提示:政府失灵问题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矫正;私有化与公共生产的适当范围问题;透明度问题等。
从相当的程度上讲, 以上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经济学问题, 这表明了公共经济学未来更可能朝着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综合的、多维交叉的方向前进。
3公共经济学的理论范畴
随着经济学对政府职能探讨的加深,经济理论所关注的经济主体从单一的私人部门如家庭、企业等扩展到公共部门,因此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和经济效应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须明确公共部门的最大化经济目标,最大化经济目标在某些分析中是既定的。
公共经济行为往往通过复杂的决策体系反映出来,其结果不仅表现在特定的物质或精神形态(公共物品)而且反应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上。
公共经济学广泛研究财政行为的经济效应。
政府如何选择税收和支出政策,上级政府如何影响下级政府政策,地区间税收和支出差别如何影响私人部门的行为和政府间财税关系等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公共经济学诞生初期,人们关注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中的重要作用,随后,不仅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而且经济学家开始探讨政府失灵的
二、研究范式的创新
第一,公共经济学应当摈弃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入手进行理论分析与阐述的公共财政学传统研究范式,改为从现实人的两重属性———个人性与社会性或自利理性和集体理性出发,推演出人的需要的两重性———个别需要与公共需要,再推演出满足需要的两种手段———个人物品与公共物品,进一步推演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门———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由此进入两种经济———民间经济与公共经济,然后进入公共经济的再生产四大环节。
如此这般,即可以合乎逻辑地创建出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环节入手进行理论分析与
阐述的公共经济学新型研究范式。
第二,通过改造提升,重建作为公共经济核心范畴的公共物品概念。
即把公共权力机构遵循公共性原则所执行的一切公共事务都归结为公共物品,其中包括法律、制度、政策、规制、货币、金融监管、国有企业、克服外部经济和国防、外交、司法、财政、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环境维护、资源管理、宏观调控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具体公共服务事项。
经过如此改造重建的公共物品范畴,就如同剩余价值范畴之于资本主义经济研究一样,将成为公共经济理论研究依以展开的中心线索。
三、公共经济学既有规范分析又有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拉本德拉贾(2004)和加雷斯D 迈尔斯(2001)等在其公共经济学著作中都把福利经济学作为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看待,福利经济学两大定理(即完全竞争均
衡是帕雷托最优及帕雷托最优能通过设计完全市场而实现)均依赖帕雷托最优的有效性,而帕雷托最优有其自身的局限。
首先,帕雷托最优没有包含经济正义的观念,某些高度不公平的分配可能是帕雷托最优的。
其次,很多情况下,帕雷托最优分配集是无限的,该准则不能对政策选择提供多少指导。
最后,帕雷托准则不能提供各种准则的全序,从而有些状态不能依据这一准则加以比较,所有这些缺陷均根源于帕雷托准则回避了人际比较,而大多数分配决策恰恰需要进行这种比较。
补偿标准的提出和次优理论的诞生大大扩展了福利经济学的应用空间,但它仍然以帕累托最优为基本参照系。
因此,在许多情形下,福利经济学并不能为公共部门参与经济提供规范性准则。
公共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既利用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又超越福利经济学的限制,首先,公共经济学的规范分析关注重点不是帕累托最优条件本身,而是以帕累托最优条件为基本参照,考察现实经济状况如何偏离帕累托最优条件,运用次优理论寻找规范性标准。
R Guesnerie(1995)对公共经济学的这一理论特征进行了评述,他认为公共经济学唤醒了次优文化,在次优的世界里价格只提供模糊的信号,价格与价值的
区别在不同的问题中有不同的表现,私人消费和生产的最优并不是社会的最优。
其次,公共经济学提出的规范问题超越了福利经济学效率问题。
阿瑟奥肯(1999)对“ 如何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中增进平等”这一蕴含有政治与伦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在资本主
义制度框架即市场经济框架内小心处理权利、市场和金钱的关系,能够合理权衡效率与平等,实现政治平等主义和防止两极分化的双重目标。
再次,公共经济学发展了制度经济学的规范标准。
Martin Petrick 和Ingo Pies(2007)认为可以通过重构制度解决策略性互动问题,从而获得合作利益。
他们把规范经济学作为人类互动的研究,提出了公民一致作为重要的规范标准。
这一规范标准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公共部门经济职能
的认识,公共部门不仅与私人部门一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而且是不同于市场的行为协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