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嗜热菌芽孢的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嗜热菌芽孢的检测
1.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2.嗜热微生物的介绍 3.嗜热菌的检测方法
微生物的概念

microorganism,Microbe来自法语microbe, 是指一切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的总称。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 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 物的通称
1983年J.A.Barros等在太平洋底部发现的 可生长在250~300℃高温高压下的嗜热菌 更是生命的奇迹。

耐 热 菌 的 生 境
耐热机制(生物化学原理)
嗜热微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机制主要表现在 1 细胞膜上脂肪酸的成分 2 耐高温酶 3 生物大分子的热稳定性上。 4 细胞壁 5 热休克蛋白的作用
嗜热微生物的概念
1.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icmicroorganisms) 是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的一类高适应微生物。 2.它们有其自己的适应机构和特定的新陈代谢 能力,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的生理机制 及代谢产物,是地球上的边缘生命形式。
嗜热菌的最适生长温度65~70℃,40℃以下不 能生长。超嗜热菌又称之为嗜高温菌,其最适 生长温在80~110℃,最低生长温度在55℃左右。 大部分超嗜热菌是古生菌,但也有真细菌归属 此类。
源自文库
特征
个体微小,用肉眼难以直接观察,需用光学
显微镜(m)、电子显微镜(nm) 结构简单,都为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是 非细胞类 进化地位低,起源早,古生菌在地球形成后 的第一个十亿年中已经出现 ,可能是地球上 最古老的生命
个体小:
测量单位:微米或钠米
火 星 陨 石 中 发 现 的 细 菌 化 石 ( 直 径 20 nm
南极Vostok湖冰芯样品中的微生物
易变异
★突变频率一般为10-5~10-10,但因繁殖快, 数量多,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因而在短 时间内可出现大量变异的后代。
(五)分布广,种类多
人迹可到之处,微生物的分布必然很多, 而人迹不到的地方,也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
种类多 代谢产物种类多;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的种数“多”;

人类(300万年)
爬行类(2亿年)
适应强

耐热、 耐寒(-196℃-300 ℃ ) 耐盐 耐酸、耐碱
两栖动物(3亿年)

耐压:
鱼类、陆生动物(4亿年)
后生动物(6亿年)
古细菌
蓝细菌 好氧性异养细菌
(20亿年)
真核微生物
(15亿年)
(35亿年) ( 32亿年)
南 极 冰 盖 下 的 微 生 物

嗜热芽孢杆菌,其细菌繁殖 体对培养基要求低,在溴甲 酚紫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上生 长良好,表面粗糙呈米黄色。 其最低生长温度为28℃,最 高生长温度70~77℃。最适 生长繁殖温度为56~65℃, 培养24h即可形成菌落, 37℃下24h看不到菌落,在 pH6.8~7.2的培养基中生长 良好。
实验方法

样品制备:
将20g样品放入
盛有适量玻璃珠 的250 mL灭菌三 角烧瓶内,加灭菌 蒸馏水至100mL 刻度线,振摇,制 成均匀的混悬液。
接种培养和计数

用大口径移液管 或移液枪移取10 mL面粉混悬液,在 搅拌状态下加入 盛有100mL融化的 葡萄糖胰蛋白胨 琼脂(55~60℃)的 250mL三角烧瓶内。

实验前准备 测定一个样品单次需要:


1个无菌的空250ml三角 烧瓶(装有适量玻璃珠)
1个装有100ml无菌培养 基的三角烧瓶 5个无菌培养皿 无菌水100ml 无菌琼脂
高压灭菌锅的注意事项
堆放灭菌物品时,严禁堵塞安全阀的 出气口 使用前必须确保锅内有足够的水,防 止干烧 在运行压力灭菌锅前,需确保容器盖 已完全密封 放气口上的橡胶管需插入装有冷水的 容器中 压力灭菌锅工作中,不得强行开启和 触摸容器盖 压力灭菌锅运行结束时,需待压力表 指示归零后方能打开容器盖
(二)吸收多,转化快
消耗自身重量2000倍食物的时间: 大肠杆菌:1小时 // 人:500年(按400斤/年计算 70公斤重的人每天进食5公斤,每小时吸收的量只 为自身重量的0.3% 乳酸菌每小时吸收的营养物质的重量为自身重量 的100多倍
意义
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四) 适应强,易变异

因为嗜热菌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繁殖, 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难以将其灭活,所 以食品生产检测中需要测定嗜热菌的菌 落总数
嗜热菌的检测方法
----采用国标SN/T 0178-2011
实验原理

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 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 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微生物集合而 成。
嗜热微生物的发现

高温环境:嗜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有热泉 (温度可达100℃)、草堆、厩肥、煤堆、 地热区土壤及海底火山附近等处。在美国 黄石国家公园的热泉中,热溶芽孔杆菌 (Bacillcu caLdolyticus)可在92~93℃(该 地水的沸点)下生长(实际上,在实验室条 件下该菌可在100~105℃下生长)。
将此混合物
在沸水或蒸 汽柜中放置 15 min。
轻微搅拌使尽快冷却,再将全部混合物等
量倾注至5个灭菌培养皿内。凝固后于其 表面覆盖一薄层2%灭菌琼脂
待覆盖琼脂凝固后,倒置培养皿于55℃保
持一定湿度培养48 h。
计数5个平板上的菌落

面粉: 5个平板上的菌落数相加,再乘以5即为 10g样品中的需氧嗜热芽孢总数,单位为 CFU/10g。

首先,这些生物中的酶和其他蛋白质比嗜温微 生物中的酶和蛋白质更具有耐热性,并且这些 大分子实际上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起到最佳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氨基酸序列不同,使酶以不同的 方式进行折叠,从而使此酶能耐受热变性作用。

嗜热菌细胞膜的稳定性也与其耐热机制有关。它的 细胞膜上长链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随着温度的提高而 增多,相应的不饱和脂肪酸则减少,而饱和脂肪酸 比不饱和脂肪酸能生成更强的疏水链,这些疏水链 更有利于膜对高温的稳定性。此外,嗜热菌的tRNA 中G.C含量高,可提供较多的氢键,故具有独特的热 稳定性。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一) 体积小
面积大
意义
1 扩大了吸收面、排泄面、信息交换面 2 是将微生物作为群体研究的依据 3 启发人们利用动、植物的微化培养
个体小:微米、纳米 群体表面积大
表面积 4r 2 3 比面值 面积/体积=比面值 4 体积 r 3 r 3 6/1 600/1000
微生物类群 有细胞结构(细胞型) 代表物
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 原体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
菌)、原生动物、显微藻 类 无细胞结构(非细胞型)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类病毒、拟病毒、阮病 毒)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当样品被稀释到一定程度,与培养基混合,在一 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 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个可见的菌落。菌落总数是 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 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值、需氧性等) 所取1ml(g)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

嗜热芽孢杆菌在特定的时间中,经100℃或 106℃热处理后,能在指定的培养环境和非选择 性培养基中,55℃培养生长形成菌落的细菌芽 孢。包括需氧芽孢、厌氧芽孢,其中需氧芽孢包 括平酸菌芽孢,厌氧芽孢包括产硫化氢厌氧芽孢 和不产硫化氢厌氧芽孢。接种后的培养基通过沸 水热处理15分钟,能把非嗜热菌灭活,通过 55℃培养即可得到嗜热菌。
《科学》上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对一快活性陨石上可能存在的生命遗迹的 研究,这块陨石在45亿年前在火星上形成,13亿年以前由于宇宙碰撞而离开火 星,13000年前作为陨石降落到地球上。对它的分析表明其上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更重要的是在该陨石上发现了类似细菌化石的东西,其直径仅为20~40 nm.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