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概述
• 神经系统疾病基本症状的分类
– 缺失症状:神经系统受损后正常功能丧失,如偏瘫、 偏身感觉丧失
– 刺激症状:在病因作用下,引起神经细胞的活动剧烈 增强,如脑肿瘤引起局限性癫痫发作。
– 释放症状: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失去了对低级中枢 的抑制,出现常态下没有的症状,如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 左侧顶枕区 视觉失认(如给看某物件他不认识, 放在他手重触摸一下,他即能认知。对颜色、 面容及图形都可能失去辨认能力)。
岛叶
• 岛叶功能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 • 刺激人的岛叶引起内脏运动和感觉,如
唾液分泌增加、吞咽、呃逆、胃和肠蠕 动,恶心和饱胀感。
边缘叶
• 边缘叶与网状结构,大脑皮质有广泛的 联系,参与内脏与精神等活动,损害是 出现情绪改变、记忆丧失、意识障碍、 幻觉、行为异常、智能减退等精神症状。
基底神经核及锥体外系病变
• 解剖
(1)基底神经核(大脑半球白质内的灰质核团), 包括纹状体(含尾状核和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2)锥体外系: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不是一个独 立的系统,主要是功能上的一个单位。锥体外系涉及 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丘脑 底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桥脑、前庭核、小脑 和网状结构等。
• 自体认识不能和病觉缺失均属体象障碍。 • 一侧顶叶病变 触觉忽略,表现为两侧分别检查触
觉是,病儿能认知,如两侧同时给触觉刺激时, 病灶对侧无感觉。
枕叶
• 矩壮裂 视觉中枢,病变时产生视觉障碍。 • 视中枢病变
– 一侧视中枢病变 偏盲,不影响黄斑区视觉(黄斑回 避),对光反应不消失。
– 视中枢刺激性病变 闪光、暗影等不成形视幻觉。 – 视中枢周围视觉联络区刺激性病变产生成形视幻觉。
上丘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 上丘脑松果体病变多见于肿瘤:常压迫中脑四 叠体,出颅内压增高外,可引起帕里诺 (parinoud)综合征,表现为:①瞳孔对光 反射消失(上丘);②眼球垂直性同向运动障 碍,尤其是向上的凝视障碍(上丘);③神经 性聋(下丘);④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
颅神经病变
• 解剖
– 颅神经共12对(10对位于脑干,2对是脑的一部分)。 在脑干10对路神经的分布:中脑:Ⅲ、Ⅳ;桥脑: Ⅴ~Ⅷ;延髓:Ⅸ~Ⅻ。
– 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急性而严重损害时,产生超 抑制,而发生暂时机能障碍,如急性脊髓炎的迟缓性 截瘫即脊髓休克。
神经诊断包括定位和定性诊断
• 诊断过程的三个步骤:
– 全面占有临床资料(包括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用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对收集的
资料及有关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初步确定病变 解剖部位,即定位诊断。 – 结合起病形式、疾病进展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及临 床检查资料,经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病因,即病因诊断 或定性诊断。为澄清病因或证实诊断的正确性,还可做必 要的辅助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准则
• 首先明确神经系统病损的水平、即中枢性(脑或脊髓),周 围性(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肌源性(肌肉或神经 肌肉接头),还是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 明确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多发性、播散性),还是 系统性(选择性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
• 定位诊断通常要遵循一元论原则,尽量用一个局灶的病变来 解释患儿全部的临床表现。
内囊
• 是大脑皮质连接丘脑、脑干、脊髓的所有 传入和传出的投射纤维密集处。损害时出 现“三偏症”,
• 即病变对侧半身瘫痪、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同向偏盲。
综上所述,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
• 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 • 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 • 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 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 • 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行为有关。 • 大脑髓质内囊病变出现“三偏症”
呕吐等。
小脑病变
• 解剖
– 小脑有小脑蚓部、小脑半球和小脑三个脚 (上脚-结合臂,中脚-桥臂和下脚-蝇状体) 组成。
小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 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 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半球病变
• 病侧运动性共济失调,上肢较下肢明显 • 眼球震颤 • 病侧肢体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若为占位性病变(肿瘤)可出现“小脑危象
丘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 对侧偏身感觉减弱和对侧弥漫性疼痛(丘脑痛) • 对侧意向性(动作性)震颤或偏身共济失调伴
手足徐动症 • 情绪不稳,强迫性哭笑,与丘脑前庭及下丘脑
和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有关。 • 短暂性对侧轻偏瘫。与丘脑病灶附近水肿影响
内囊有关。
下丘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 是一个自主神经皮质下中枢,又是一个 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分泌腺体。
• 优势半球角回 古茨曼(Gerstmann)综合症(计 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 能等四个症状)。
• 右侧顶叶邻近角回病变 自体认识不能,不认识自己 对侧身体的存在,表现穿衣、吃饭都困难,认为左 侧肢体不是自己的。
顶叶
• 右侧顶叶邻近缘上回病变 病觉缺失,表现为不认 识自己有缺陷,否认左侧偏瘫存在。
发作”(婴幼儿可出现发作性头及背部后仰, 呈角弓反张状,向后摔倒)
小脑蚓部病变
• 运动性共济失调,下肢较上肢明显。 • 躯干性平衡障碍,呈蹒跚步态 • 肌张力下降 • 若为占位性病变(肿瘤)可有枕下部疼痛
或呈强迫头位、眩晕。
间脑病变
• 解剖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左右间脑之间 狭窄为第三脑室。丘脑下沟将间脑分为丘脑 和下丘脑。丘脑位于第三脑室两侧,下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第壁。松果体属上丘脑结构。
• 首发症状常具定位价值,即提示病变主要部位,有时也提示 病变性质。
不同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大脑半球的病变
• 解剖
• 大脑皮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和边缘叶(有胼胝体周围的扣带回、峡、海 马、海马回、钩回、额叶眶回、岛叶前部、 杏仁回、丘脑和下丘脑一部分组成)
• 大脑髓质:内囊
额叶
• 额叶前部:精神障碍(情感、记忆、思维综合能力、 人格、痴呆等)
• 一侧颞叶的局灶性病变症状比较轻,特别是右侧, 故有时也称为“静区”
• 颞叶前部病变累及内侧的嗅觉和味觉中枢(钩回): 钩回发作,为癫痫的一种。
• 白质内视辐射: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性盲。 • 左侧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 • 双侧颞叶受损:严重记忆障碍。
顶叶
• 中央后回 皮质感觉中枢,受损后以感觉症状为主。 刺激性病灶对侧身体局部性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 灶产生对侧精细感觉障碍(皮肤定位觉,实体觉及 两点鉴别觉)。触,痛及温度觉往往不受影响。
– 颅神经系混合神经 • 1) 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 • 2) 感觉神经:Ⅰ、Ⅱ、Ⅷ • 3) 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 4) 颅神经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Ⅲ、Ⅶ、Ⅸ、Ⅹ
颅神经病变
• 大多数颅神经手双侧大脑皮质支配,仅 一部分(面神经核下部,副神经支配斜 方肌部分和舌下神经)受双侧大脑皮质 支配
• 运动减少伴肌张力增高或强直为特征的 临床综合征——旧纹状体病变引起
脑干病变
• 解剖
– 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 主要结构:
颅神经及其核团 传导束(上行束、下行束和小脑脚及其中 的纤维)
脑干病变的临床特点
• 多数颅神经受损病征。 • 锥体束受损病征(病灶对侧中枢性偏瘫,病灶侧
周围性颅神经瘫痪,即交叉性瘫痪)。 • 感觉征:病灶对侧感觉障碍 • 小脑征: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 上脑干病变出现精神症状,下脑干病变出现眩晕、
• 额桥束纤维(额叶桥脑小脑经路);对侧肢体共济 失调,步态不稳。
• 额中回后部(侧视中枢):破坏性病灶两眼向病灶 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
• 额叶后部 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
额叶
• 中央前回皮质运动中枢:破坏性病灶多引起对 侧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对侧下肢瘫痪,下 部受损出现对侧面、舌和上肢瘫痪。
基底神经核及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特点
• 不自主运动
– 舞蹈样动作 – 手足徐动样动作 – 半身投掷样动作 – 静止性震颤 – 扭转痉挛
肌张力改变
• 苍白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及静止 性震颤
• 纹状体:肌张力降低并伴舞蹈样动作 • 尾状核:手足徐动
总的出现两个不同临床综合征
• 运动过多伴肌张力减低为特征的临床综 合征——新纹状体病变引起
病变时可出现
• 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束受损,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而产生中枢性尿崩症)
• 体温调节障碍:下丘脑视前区(前端),中枢性 发热。下丘脑尾端病变可出现体温过低。
• 睡眠、觉醒障碍:下丘脑前部与睡眠有关,后部 与觉醒发生和维持有关,后部受损出现多睡,损 害累及中脑前端网状结构引起深睡,严重者转为 昏迷。
– 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 (Jackson癫痫)
– 中央旁小叶:痉挛性截瘫、尿潴留和感觉障碍。
• 一侧额叶底部(肿瘤):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 缩及嗅觉缺失,对侧视神经乳头水肿 (Froster-Kenndey综合征)。
•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 额中回后部:书写不能。
颞叶
病变时可出现
• 摄食异常:内侧核“饱食中枢”,损害时摄食异 常地显著增加( 下丘脑性肥胖)。灰结节外侧区 为“饮食中枢”,损害时显著厌食而极度消瘦。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出血:交感缩血管纤维麻痹 导致黏膜下血管扩张和出血。或迷走神经过度活 动,使胃肠道肌肉收缩,引起局部缺血。
• 性机能障碍:腹内侧核为促性腺中枢,释放促性 腺垂体激素。腹内侧核前端为性行为抑制中枢, 在儿童此区受损则失去抑制功能而性早熟。
脊髓病变
• 解剖 – 纵向结构 – 横截面
• 反射
– 反射弧
周围神经病变
• 弥漫性 • 局限性
概述
• 神经系统疾病基本症状的分类
– 缺失症状:神经系统受损后正常功能丧失,如偏瘫、 偏身感觉丧失
– 刺激症状:在病因作用下,引起神经细胞的活动剧烈 增强,如脑肿瘤引起局限性癫痫发作。
– 释放症状: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失去了对低级中枢 的抑制,出现常态下没有的症状,如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 左侧顶枕区 视觉失认(如给看某物件他不认识, 放在他手重触摸一下,他即能认知。对颜色、 面容及图形都可能失去辨认能力)。
岛叶
• 岛叶功能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 • 刺激人的岛叶引起内脏运动和感觉,如
唾液分泌增加、吞咽、呃逆、胃和肠蠕 动,恶心和饱胀感。
边缘叶
• 边缘叶与网状结构,大脑皮质有广泛的 联系,参与内脏与精神等活动,损害是 出现情绪改变、记忆丧失、意识障碍、 幻觉、行为异常、智能减退等精神症状。
基底神经核及锥体外系病变
• 解剖
(1)基底神经核(大脑半球白质内的灰质核团), 包括纹状体(含尾状核和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2)锥体外系: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不是一个独 立的系统,主要是功能上的一个单位。锥体外系涉及 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丘脑 底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桥脑、前庭核、小脑 和网状结构等。
• 自体认识不能和病觉缺失均属体象障碍。 • 一侧顶叶病变 触觉忽略,表现为两侧分别检查触
觉是,病儿能认知,如两侧同时给触觉刺激时, 病灶对侧无感觉。
枕叶
• 矩壮裂 视觉中枢,病变时产生视觉障碍。 • 视中枢病变
– 一侧视中枢病变 偏盲,不影响黄斑区视觉(黄斑回 避),对光反应不消失。
– 视中枢刺激性病变 闪光、暗影等不成形视幻觉。 – 视中枢周围视觉联络区刺激性病变产生成形视幻觉。
上丘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 上丘脑松果体病变多见于肿瘤:常压迫中脑四 叠体,出颅内压增高外,可引起帕里诺 (parinoud)综合征,表现为:①瞳孔对光 反射消失(上丘);②眼球垂直性同向运动障 碍,尤其是向上的凝视障碍(上丘);③神经 性聋(下丘);④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
颅神经病变
• 解剖
– 颅神经共12对(10对位于脑干,2对是脑的一部分)。 在脑干10对路神经的分布:中脑:Ⅲ、Ⅳ;桥脑: Ⅴ~Ⅷ;延髓:Ⅸ~Ⅻ。
– 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急性而严重损害时,产生超 抑制,而发生暂时机能障碍,如急性脊髓炎的迟缓性 截瘫即脊髓休克。
神经诊断包括定位和定性诊断
• 诊断过程的三个步骤:
– 全面占有临床资料(包括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用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对收集的
资料及有关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初步确定病变 解剖部位,即定位诊断。 – 结合起病形式、疾病进展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及临 床检查资料,经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病因,即病因诊断 或定性诊断。为澄清病因或证实诊断的正确性,还可做必 要的辅助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准则
• 首先明确神经系统病损的水平、即中枢性(脑或脊髓),周 围性(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肌源性(肌肉或神经 肌肉接头),还是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 明确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多发性、播散性),还是 系统性(选择性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
• 定位诊断通常要遵循一元论原则,尽量用一个局灶的病变来 解释患儿全部的临床表现。
内囊
• 是大脑皮质连接丘脑、脑干、脊髓的所有 传入和传出的投射纤维密集处。损害时出 现“三偏症”,
• 即病变对侧半身瘫痪、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同向偏盲。
综上所述,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
• 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 • 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 • 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 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 • 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行为有关。 • 大脑髓质内囊病变出现“三偏症”
呕吐等。
小脑病变
• 解剖
– 小脑有小脑蚓部、小脑半球和小脑三个脚 (上脚-结合臂,中脚-桥臂和下脚-蝇状体) 组成。
小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 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 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半球病变
• 病侧运动性共济失调,上肢较下肢明显 • 眼球震颤 • 病侧肢体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若为占位性病变(肿瘤)可出现“小脑危象
丘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 对侧偏身感觉减弱和对侧弥漫性疼痛(丘脑痛) • 对侧意向性(动作性)震颤或偏身共济失调伴
手足徐动症 • 情绪不稳,强迫性哭笑,与丘脑前庭及下丘脑
和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有关。 • 短暂性对侧轻偏瘫。与丘脑病灶附近水肿影响
内囊有关。
下丘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 是一个自主神经皮质下中枢,又是一个 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分泌腺体。
• 优势半球角回 古茨曼(Gerstmann)综合症(计 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 能等四个症状)。
• 右侧顶叶邻近角回病变 自体认识不能,不认识自己 对侧身体的存在,表现穿衣、吃饭都困难,认为左 侧肢体不是自己的。
顶叶
• 右侧顶叶邻近缘上回病变 病觉缺失,表现为不认 识自己有缺陷,否认左侧偏瘫存在。
发作”(婴幼儿可出现发作性头及背部后仰, 呈角弓反张状,向后摔倒)
小脑蚓部病变
• 运动性共济失调,下肢较上肢明显。 • 躯干性平衡障碍,呈蹒跚步态 • 肌张力下降 • 若为占位性病变(肿瘤)可有枕下部疼痛
或呈强迫头位、眩晕。
间脑病变
• 解剖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左右间脑之间 狭窄为第三脑室。丘脑下沟将间脑分为丘脑 和下丘脑。丘脑位于第三脑室两侧,下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第壁。松果体属上丘脑结构。
• 首发症状常具定位价值,即提示病变主要部位,有时也提示 病变性质。
不同脑病变的临床特点
大脑半球的病变
• 解剖
• 大脑皮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和边缘叶(有胼胝体周围的扣带回、峡、海 马、海马回、钩回、额叶眶回、岛叶前部、 杏仁回、丘脑和下丘脑一部分组成)
• 大脑髓质:内囊
额叶
• 额叶前部:精神障碍(情感、记忆、思维综合能力、 人格、痴呆等)
• 一侧颞叶的局灶性病变症状比较轻,特别是右侧, 故有时也称为“静区”
• 颞叶前部病变累及内侧的嗅觉和味觉中枢(钩回): 钩回发作,为癫痫的一种。
• 白质内视辐射: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性盲。 • 左侧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 • 双侧颞叶受损:严重记忆障碍。
顶叶
• 中央后回 皮质感觉中枢,受损后以感觉症状为主。 刺激性病灶对侧身体局部性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 灶产生对侧精细感觉障碍(皮肤定位觉,实体觉及 两点鉴别觉)。触,痛及温度觉往往不受影响。
– 颅神经系混合神经 • 1) 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 • 2) 感觉神经:Ⅰ、Ⅱ、Ⅷ • 3) 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 4) 颅神经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Ⅲ、Ⅶ、Ⅸ、Ⅹ
颅神经病变
• 大多数颅神经手双侧大脑皮质支配,仅 一部分(面神经核下部,副神经支配斜 方肌部分和舌下神经)受双侧大脑皮质 支配
• 运动减少伴肌张力增高或强直为特征的 临床综合征——旧纹状体病变引起
脑干病变
• 解剖
– 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 主要结构:
颅神经及其核团 传导束(上行束、下行束和小脑脚及其中 的纤维)
脑干病变的临床特点
• 多数颅神经受损病征。 • 锥体束受损病征(病灶对侧中枢性偏瘫,病灶侧
周围性颅神经瘫痪,即交叉性瘫痪)。 • 感觉征:病灶对侧感觉障碍 • 小脑征: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 上脑干病变出现精神症状,下脑干病变出现眩晕、
• 额桥束纤维(额叶桥脑小脑经路);对侧肢体共济 失调,步态不稳。
• 额中回后部(侧视中枢):破坏性病灶两眼向病灶 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
• 额叶后部 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
额叶
• 中央前回皮质运动中枢:破坏性病灶多引起对 侧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对侧下肢瘫痪,下 部受损出现对侧面、舌和上肢瘫痪。
基底神经核及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特点
• 不自主运动
– 舞蹈样动作 – 手足徐动样动作 – 半身投掷样动作 – 静止性震颤 – 扭转痉挛
肌张力改变
• 苍白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及静止 性震颤
• 纹状体:肌张力降低并伴舞蹈样动作 • 尾状核:手足徐动
总的出现两个不同临床综合征
• 运动过多伴肌张力减低为特征的临床综 合征——新纹状体病变引起
病变时可出现
• 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束受损,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而产生中枢性尿崩症)
• 体温调节障碍:下丘脑视前区(前端),中枢性 发热。下丘脑尾端病变可出现体温过低。
• 睡眠、觉醒障碍:下丘脑前部与睡眠有关,后部 与觉醒发生和维持有关,后部受损出现多睡,损 害累及中脑前端网状结构引起深睡,严重者转为 昏迷。
– 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 (Jackson癫痫)
– 中央旁小叶:痉挛性截瘫、尿潴留和感觉障碍。
• 一侧额叶底部(肿瘤):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 缩及嗅觉缺失,对侧视神经乳头水肿 (Froster-Kenndey综合征)。
•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 额中回后部:书写不能。
颞叶
病变时可出现
• 摄食异常:内侧核“饱食中枢”,损害时摄食异 常地显著增加( 下丘脑性肥胖)。灰结节外侧区 为“饮食中枢”,损害时显著厌食而极度消瘦。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出血:交感缩血管纤维麻痹 导致黏膜下血管扩张和出血。或迷走神经过度活 动,使胃肠道肌肉收缩,引起局部缺血。
• 性机能障碍:腹内侧核为促性腺中枢,释放促性 腺垂体激素。腹内侧核前端为性行为抑制中枢, 在儿童此区受损则失去抑制功能而性早熟。
脊髓病变
• 解剖 – 纵向结构 – 横截面
• 反射
– 反射弧
周围神经病变
• 弥漫性 • 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