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1)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源必需品。虽有强调天人合 一,保护森林思想,实际上无节制。如取暖、建房、家具、 墓葬、垦殖等。 (2)手工业的发展。 (3)帝国主义的掠夺。 (4)“重农轻牧”思想,如宁夏。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再植 皆困难。
薪炭林的砍伐造成森林的损耗
柴薪的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柴薪需求量的增 加,林木的砍伐以消费地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 以西康的打箭炉厅(治今康定县)为例,较早的时候,打箭 炉厅的柴薪来自厅城附近的山地,清末须到10里以外去砍 柴薪,到20世纪30年代则需要到20里以外去砍柴薪。 清末以来,煤可补柴薪的不足,但柴薪仍是当时主要的燃料 来源,比如 1941 年的成都市木柴、木炭占燃料的 78.8% ,而煤仅占21.2%。 柴薪的需求量在当时是很大的,如20世纪30年代南京每年用 木柴、木炭达3亿多万斤,昆明1940年木柴、木炭用量也 在 2100 万斤以上。木柴、木炭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更 多的林木被砍伐
讨论: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 因



中国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历经很大变化,其原因有自然本 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地区植被变化的程度随人类活动频繁的状况不同而异, 如华北平原因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天然植被已破坏 殆尽,全由栽培植被替代,实质上意味着大片森林的砍伐。 黄河中游、太行山区除了人为破坏外,又加上气候干燥等 不利的自然因素,更使不少地区变成了荒山、荒坡和沙丘。 西南、东北等地区由于开发较晚,人类活动相对而言较少, 故至今尚保存较多的天然森林。总之,中国在4000多年中, 植被覆盖面大为缩小,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这座墓的主人是广阳顷王刘建和王后,所用的题凑是用15880根柏木椽垒成
大炼钢铁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四)清代以后 继续皇木采办,山地垦殖运动,长江流域继续减少。东北、 云贵地区采伐加大。但清前期(1700)森林覆盖在26.1% 左右,南方福建、广东、云南、四川等超50%,北方黑龙 江、吉林超90%。 伴随帝国列强掠夺,鸦片战争后12.61%。近代:1936年 全国森覆盖8.19%,五十年代大炼钢铁后持续二十年空前 绝后的破坏。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停止砍伐 天然林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新造人工林 4.47亿亩,比五年前增长了21.31%,中国人工林总面积已 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三)隋唐至元明 唐宋之时,黄河中上游原始森林十分罕见,华北 平原破坏严重,山地仍有一些,故黄河中游覆盖 率32%左右。比今天好得多。长江中下游森林被 大量利用,日益减少。而周边之地,长江上游、 珠江、东北仍保存完好。华南亦是。 明朝东南开发加快,北方森林不能自给,重大工 程用材到南方采办,所谓“皇木采办”。长江上 游破坏严重,中下游影响更大。
皇木采办主要树种及制作后的家具
墓葬需求对森林的破坏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 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 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 框型结构。所谓“黄肠”,颜师古 注引苏林的说法即黄心的柏木, 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 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 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 (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手工业的发展与森林的损耗(明清以后)
(1)煮盐业 明清时期南方的两淮、江浙、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产盐,煮盐需要燃料,燃料主要是利用柴薪,柴薪的砍伐 必然造成盐产地附近森林植被的破坏。 (2)陶瓷制作 明清时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 东等地产陶瓷,其中以江苏宜兴、湖南醴陵、福建德化、 广东潮州德的陶瓷制作最为有名,烧制陶、瓷器也需要柴 薪。如江西的陶瓷业较发达,当地有“一里窑,五里焦” 的说法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
一、什么是植被


1.植被的定义
植被指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
2.植被的类型

按属性可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人工植被)。 按类型可分为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

3.我国植被分布概况: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的天然
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分成森林、草原、荒漠地带。
中国境内植被分布的类型图
历史 时期 森林 植被 破坏 地区 分布 图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二)秦汉至南北朝 战国以来,铁农具广泛采用,经济开发加快,前二世 纪冀鲁豫交界已缺乏薪材。华北平原继续减少,种植 桑蚕。 西北干旱化加剧,从东汉开始,季风气候退缩,河流 缩短,古城堡消亡,湖泊缩小,森林线上升,故东汉 丝绸之路南迁。(三国中段形成三道,即开通天山北 麓) 东汉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牧区、牧草丰茂,山地 森林仍遮天弊日,但因天气转寒,难以恢复原貌。
明清时期的垦殖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使得南方的森林遭受因垦殖带来的 毁坏。 赣南山地:经过多年的垦殖后,武宁县一带至乾隆年间已是 “童秃一片”(乾隆《武宁县志》卷54)。 湖南一带:湘西地区经过多年的垦殖后,慈利县一带至道光 年间因“民多耕山,山日童然”,湘南地区经过多年的垦 殖后,衡阳一带自道光以后“百里之境,四望童山”(同 治《衡阳县志》卷 6) ,江华一带至同治年间也是“老林 已尽”(同治《江华县志》卷10)。
手工业的发展与森林的损耗
(3)造纸业 明清时期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四川为南方重要的纸的产地, 造纸所用的原料多用竹、藤,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对竹、藤等资源的 消耗也会不断增大。 (4)造船业 明清时期的造船地主要集中于南方的沿江、沿海一带,造船所需 要的木材也必须从森林中砍伐。 (5)矿冶业 矿冶包括铜、铁、铅、金、银等矿物的开采和冶炼,明清时期在南 方各地都有矿冶业的分布,矿冶所需燃料主要为木炭,为烧制木炭也 要砍伐大量的林木资源。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是呈点状分布的,它对森林 资源的破坏要比农业垦殖要小一些。
我国植被的类型
大兴安岭森林景色
小兴安岭
长白山森林
草原景观
沙漠景观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所谓森林:主体指成片林木和灌丛。可分为山地 森林与平原森林。 (一)先秦时期 依据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来看,森林分布十分茂 密,西北为草原荒漠,荒漠面积比今小,华北平 原普遍存在天然森林植被。 周朝时被破坏区见图。先秦温暖湿润,利于生长。 据先秦史籍研究表明,全国森林覆盖率49.6%, 南方达90%以上。东北83%以上,和珠江流域由 于人口稀少属原始状态。一直持续到唐宋以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