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思维定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思维定势

一、权威定势

(一)、权威定势的形成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思维的本性一中所固有的吗? 难道人的思维中内在地需要一个权威来作为标尺和范围吗?经研究,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况且,社会中的权威,其自身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先天就固有的。

因此,思维中的权威定势只能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根据研究,、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专业权威”。

拿教育孩子来说,对弱小而且无知的儿童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这些力量构成了一个个的权威。这些权威用一系列“必须做……”、“应该做……”、“不能做……”来教育儿童:

“必须先完成作业再去玩……”

“应该给老年人让座……”

“不能在大树底下躲雷雨……”

从某种角度说,成年人教育儿童与马戏团练动物二者在方法上如一辙,都是采取两种手段:奖励其正确的行为,惩罚其错误的行为;而划分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则是由成年人或者训练员所认定的。

某些场合,当后天教育与儿童自然天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儿童也会以各种方式加以反抗,但是反抗的结果往往是以儿童的失败而告终,这从反面又教育了儿童:权威的力量是不可逾越的,只能无条件的服从。

于是,从不敢反抗,到不愿反抗,进一步到根本想不起来支反抗……如久而久之,在儿童的思维模式中,由教育所造成的权威最终就确立下来了,这个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过程,从来没有例外。

“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地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而唯独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意识。从技术创新、壮大民族料力的角度上说,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为中华民族出现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而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这是具有挑战意义无反顾的历史工作。

权威定势形成的第二条途径,是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即“专业权威“。

一般来说,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个人在自已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全然无知。

在专业领域之外,为了弥补自已的无知,以应不时之需,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个领域内的专家,而对专家的意见,人们唯有点头称是,拿来就用,请看报纸上的文章:

菠菜的含铁量最高,经常食用能防治贫血。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颗小行星撞上了地球。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如此等等。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按照专家的意见办事,总能得到预想中成功;如果不慎违反了专家的意见,总要招致或大或小的失败。如此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以专家的是非为是非,总是想当然得认为“专家不可能出错“;于是,在大家的思维模式当中,专家形成了权威,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思维屏障。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这种现象,汉两人发生争论的时候,如果一方能引证某位专家的话为自已辩护,那么另一方就只有拱手认输的份了,再看看我们的文章,如果哪篇文章如果没有大段引用权威的语录,作者和编者都感到心里不踏实,“拿不准”;只有拉出一个权威来帮腔,大家才能都松一口气。

无论是来自教育还是来自专家,归根结底,思维领域的权威定势根源在于个人的有限性。个人知识上的有限,使我们崇奉博学者为权威;个人力量上的有限,使我们崇奉强力者为权威。我们试图通权威的力量,把自身的有限性上升为无限性。

现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报纸等媒体上发表的专家、权威们的意见相佐时,人们不免产生了疑惑,到底听那个一个专家、那一个权威的?

(二)权威定势的强化与弱化

权威定势一量旦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确立之后,就会由于各种因素而不断得到强化。

在传统社会里,权威定势的强化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识地培植,借以巩固自已的地位,扼杀反叛意识,因为统治都本身就是政治权威的代表,自身权威的巩固就会在全社会产生一种导向,使得普通民众对于积压灯权威更加望而生畏,敬若神明,不敢生非分之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儒家主动脉流思想,把孔夫子棒上了天,将他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把他的言论作为当官考试的标准答案。在写文章时要避讳,不能写孔丘的“丘”字,如果一定要写(比如写“山丘”),就要的把“丘”字少写一笔,这叫“缺笔避讳法”,借以神化孔夫子的权威。

在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中也发生过类似的现象,为了树立毛泽东的绝对权威,我们使用了所有的宣传手段和形式化措施,如戴像章,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毛泽东有关的商品不能说“买”,只能说“请”;……等等。

某一领域内的权威确立之后,除了会出现不断强化的情况之外,还会产生“权威扩大化”的现象。所谓“权威扩大化”,是指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内,这种扩大化加剧了人们思维过程的权威定势。

例如一位先生,本来是一位科技专家,在某顶尖端技术的研究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于是,马上有请他参政议政,请他担任研究所主任,请他谈儿童教育问题,请他裁判大学生辩论赛,请他评论某本畅销小说……,他成了“明星”,成了一切领域的权威,他什么都懂——别人这样认为,他自已也逐步有了这样的感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权威都会这样,有些权威尽管自已的声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随便对本专业范围之外的事物作评论;对于自已不擅长的领域决不参与。,例如,伟大的爱因斯坦成为世界级科学家之后,有人邀请他参与政治,去竞选以色列国的总统,但是爱因斯坦很坚决的回绝了。

不管哪种形式的权威强化和泛化,都会助长思维领域内的权威定势,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从权威定势的消极意义着眼的,是把权威定势当作创新思维的对立面来论述的;这种论述难免有片面性,希望读者朋友注意。

(三)、权威定势的利弊

每种事手都有两面性。从思维领域来看,权威定势有益处也有害处。权威定势在日常思维中具有积极意义,它为我们节省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我们不必再从头去研究几何学,只需学一学欧几里德的几何理论就行了;我们不必亲自去“看云识天气”,只需听一听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就行了;……所有这些都是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权威”,而是指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权威。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合格”的权威,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他所处的地位,有利于获得相关的事实和材料。

2、他所受的教育和所积累的经验,使他能够对特定的问题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