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
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 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 要素等理论问题上。1965年,安索夫发表《企业战略 论》,对企业成长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程序进行了研究, 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探索期,
2.
3.
4.
(1)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 的考证》一书中,率先在企业管理中引入“战略”概念,并首次分析 了环境、战略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观 点。因此他被公认为环境—战略—结构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 在此基础上,关于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 “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
随后,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
安索夫强调企业战略管理是把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同长期计
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并将战略管理理 论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 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 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
明茨伯格(Mintzberg)认为战略是由五个“P”组成,包括计划(plan)、 模式(pattern)、谋略(poly)、定位(position)和概念(perspective)。
安德鲁斯(Andrews)认为战略是关于企业宗旨、目的和目标的一种 模式, 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指定的主要政策和计划。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进展
1、什么是战略?
孙子曰: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胜者,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
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如胜之道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战略一词在中国起源于兵法,指将帅的智谋,顾名思义就是“战争谋略”; 在西方,英文中“strategy ”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 ”,其原意是将军,之后
(3)以资源、能力、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 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 从此,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开始兴起,并且形成了战略理论中的核心能 力学派。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理论假设是:假定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包括知识、技能 等),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对于某企业独具的 资源,其他企业无法得到或复制,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是企业形 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它是需要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
反馈信息等,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它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
行的总体性管理,是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为,其核心问题
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以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3.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
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 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 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 究之先河。
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 考证》,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
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战略管理。安索夫的《从战
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1976年)和《战略管理论》 (1979年)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
从80年代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争鸣与反思期。随着80年代世界经 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战略研究学者认识到必须更新 70年代形成 的战略管理模式,从过分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和过分理性化的 研究方法转变为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进而导致非主流学派的迅速
《管理学高级教程》一书中,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将战略定义为,管理者
立足组织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通过利用内部优势、把握外部机会,对事关组 织全局的、长远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谋划。
2、什么是战略管理理论
安索夫(Ansoff)在197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战略管理概念》 的文章,战略管理理论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4)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之
上的标淮与规则的竞争
企业在产品或服务时期,对外部环境采取的是一种规避风险、抓住 机遇的作法。通过内部积极主动的行动一一扩大产量、提高质量、降低 成本、加强营销,利用高效的组织机构等取得规模效益。在对外和对内 的行为方式上,被动应对色彩更为浓厚一些。而当企业跨人以标淮为核 心的竞争阶段后,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则完全变了,企业除了对外界变化 会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外,可能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 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整个行业的技术 标淮或者是竞争规则。通过对标淮或规则的掌握来获取高额的利润,确 定企业的优势地位。总之,企业要在塑造未来产业结构方面的竞争给与 更多的注意力,并力求有所作为。
(3)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制定战略可能不光只是企业高层决策人员的特权,普通员工也 不再仅仅是战略的接受者与执行者。战略制定这一工作将变得更 为普遍化,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应用,使得组织结构向扁
平化方向演化,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渠道也变得大众化和多样化,这
就导致了在整个企业内部拥有信息的权力趋于平等。信息传播方 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 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 更多的机会参加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
边缘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来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 它力图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状态,使得公司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 妙的平衡状态。
5、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 行业的界限、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战略的谋划将不再只限于既定的 行业内市场份额的竞争、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更多的是在无边界的范围内对商 业机会的竞争。这一竞争必然导致竞争参与者之间,在塑造未来产业结构方面展 开争夺。竞争的概念基本上是界定于不同的联盟之间、不同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 竞争的物理空间也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球。由于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 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臵自身
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及与之相适应。经典的企业 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
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
(2)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Fra Baidu bibliotek争战略理论
波特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S)-行为(C)-绩效(P)分析范式”的基础 上,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 业作为一个“黑箱”,是同质技术上的投入产出系统,企业资源是可以自由 流动的,并且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相对确切的技术关系。
2、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理论”(KBT)诞生于“资源基础理论”(RBT),强化
了知识的重要性,将知识视为企业最大的资源,而企业经营的目的在
于要创建并运营知识。
知识管理是由传统的技术、方法等不同阶段产生的管理形态,上升为
一种抽象为一种核心的理念式管理,将企业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即“企
业知识”,作为核心的“知识资源”及核心竞争力基础来对待。 3、边缘竞争战略理论。
崛起。
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是战略管理研究转折期,战略研究 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基于知 识等崭新观点,并对战略联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4、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有关战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从其发展
先后顺序来看,大致把演变过程分为了以下四个阶段:
1.
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以资源、能力、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的资源,在资金、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有机的
组合,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的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 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快速变化,无法预知和确定。在不确定的风险 之下,在要求企业的竞争战略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的条件下,企业要具 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必须依赖于战略的弹性而伸缩自如。战略弹性是基 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它应该包 括:组织结构的弹性、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的弹性、市场营销的弹性、管 理的弹性和人员构成的弹性。由于它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员工的知识构成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 战略弹性一旦建立起来,企业内部的协调系统也就确定下来,从而导致 对整个系统的模仿或复制的可能性极其微小,由此就形成了企业的战略 优势。
动权。战略联盟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关注企业间的各种形式的联合,在此背
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热点。围绕这一趋势,出现了一些新 的理论: 1、动态能力管理。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再配臵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 变化环境的能力。它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 化,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其关注的是企业能力的改变过程。动态能力理论 将战略管理理论关于对截面、静态问题的分析转向对纵向、动态问题的研究。
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
作用。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让协调不同的
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4)20世纪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理论的 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战略管理理论多建立在对抗和竞争的基础上,侧重于讨论 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企业很难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竞争的主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格卢克(Ge Luke)指出,战略管理是制定一种或者几种有 效的战略,以达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
可以看出战略管理有如下特征:
1.
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括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
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2.
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动态管理过程,
强调“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经过漫长的演化,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
极大的扩展,“战略”已不再局限于均军事范畴,而是更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外 交、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许多学者对战略进行了定义。
钱德勒将战略定义为“企业长期目标的决定,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采 取的一系列行动和资源分配”。
安素夫把企业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三类,并认为战略是 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的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的决策, 是一条贯穿于企业活动与产品/市场之间的“连线”,涉及产品/市场范围、 增加向量、竞争优势与协同作用。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
竞争地位。
为了正确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和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波特在其《竞争
战略》一书中提出了由五种竞争力量(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
的竞争以及买方和供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形成的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的吸引 力、潜在利润是源于这五种力量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与伦德,在《经营政
策》一书中,首次推出SWOT模型分析架构。
计划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 次提出“企业战略”这一概念。
尽管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从根 本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直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只有 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战略要适应环境 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得足够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