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掌握和积累文中的文言现象;

2、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了解本文“传中变调”“传人见己”的写作手法;

3、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与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传主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探求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表达与对生命价值取向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林语堂《苏东坡传》(PPT展示)林语堂先生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道:“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大概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有别于诗歌,林语堂的传记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温柔敦厚,全面而又真实的苏轼,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亲切敬佩的微笑,一起来学习苏轼笔下的传记作品,去认识另一位形象生动的传主。(板书)

二、诵读涵泳,文言积累

苏轼一生只为同时代的两个人写过传,其中一位就是方山子,接下来我们一起在诵读中走进方山子。

1、齐读,要求同学们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语气。

(找出诵读中误读的字,加以纠正并解释意义)

2、文言积累

将学生们课前预习中存在疑问的字词通过自主释疑的方式解决,学生自

己不能解决的,教师帮助解决。

三、研读文本,探讨人物形象

1、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概括苏轼对方山子的总体印象。

“余既耸然异之”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异

2、请结合文章句子,说说方山子“异”在何处?(方山子性格特点)

明确:

⑴装扮之异:“弃车马,毁冠服……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⑵经历之异:少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文中是否有对于侠士形象的描写:一身侠骨、一腔豪气、一颗雄心)

中儒“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方山子想要通过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并非只想要寻求一官半职,而是想要施展抱负,大济苍生,致君尧舜,如儒士一般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晚隐“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作为隐士的方山子有着什么样的形象特点?隐居后的生活,隐去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隐去)

方山子为何选择归隐?然终不遇

归隐后的方山子,隐去了什么?任侠之气,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对于世间万物不再积极追求。

归隐后的方山子,还有什么没有隐去?“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往往佯狂垢污”

⑶生活之异:“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⑷际遇之异:“世有勋阀,当得官……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读来穷山中。”(隐者并不是因穷困潦倒而走向归隐之途。陈季常

原是“世有勋阀”,家有“园宅壮丽”可“与公侯等”的富贵人家,一切荣华富贵,皆弃不取,独往穷

山中,可见是一位奇人。)

小结:通过苏轼的文字,我们感受了这样一位特立独行、意气风发、卓

尔不群的方山子。方山子的读书之举、精进之心和豪侠之气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于真正的隐士而言,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可抛下,但不会放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标准,他们隐居山林,以“异人”的姿态固守着自己价值的底线,护养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奇笔妙用,感受传记艺术

过渡语:方山子和苏轼是早年好友,19年之后,他们一个归隐山林,一个被贬黄州,故友相遇,他们又如何看待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对方呢?

1、请找出文章中描写方山子看到苏轼之后的句子。(读)

面对苏轼遭遇的不平经历,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在一俯一仰之间,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过程?

明确: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本不可答,亦不必答,同是天涯落沦人;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及与苏轼交情深厚。

2、对方山子的归隐,苏轼是什么样的态度?文章中什么样的句式最能表苏轼的态度与情感?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皆弃不取,读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方山子倘见之欤?”

苏轼对于方山子的归隐,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有惊讶,有惋惜,有赞美也有向往和羡慕。

小结:一篇好的传记总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透过苏轼的这篇传记文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方山子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感受到了苏轼寄托于文字之中的丰富的情感。这正是他有别于一般人物传记的独特之处,他并没有遵循传统传记按照时间顺序将人物生平的经历,一一罗列,以他者视角客观地进行铺陈直叙,用一支奇笔来状写异人。

清代沈德潜语:“生前作传,故别于寻常传体,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写游侠须眉欲动,写隐沦姓字俱沉,自是传神能事。”

五、合作探究,分析创作目的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考苏轼为何要为方山子作传?(比较传主和作者之间的异与同)

明确:他们都有着“大济苍生,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他们都有着“终不遇”的人生经历。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不纠缠于困境而毅然转身回归生命本心,勇于超越自我的方山子,无疑给陷入困境中的苏轼打开了一扇窗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触动了他,启发了他,从而在精神上找到了突破。

“苏子一生并未隐退,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