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肝气的名医名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的证候分类

肝与胆的病理变化(胆附于中)反映于临床,常见病症为:中风、眩晕、癫痫、昏厥、积聚、耳鸣、疝气、吐血、惊恐、不寐、麻木、震颤等。

一、肝郁

肝郁又称肝气不舒。

其病机为郁热伤肝,气失调达,肝气横逆,疏泄无权,气机阻滞不畅,为瘤为聚;血行瘀阻,经脉闭塞,为痞为积。

临床表现:胁痛、呕逆、刺痛、便泄、便溏不爽、积聚等,苔薄黄,脉弦。积聚部位在胁下,或左或右,或聚散无常,胀痛或刺痛,情绪郁闷或易怒,妇女痛经,或经水不调等。

肝郁早期,主要郁于本经,症以情绪抑郁、胁胀痛为主。当病情进展,肝气进一步横逆时即影响他脏,特别是侵犯脾胃。

这时可表现为胃痛、嗳气、呕吐、反酸、食欲减退等脾胃机能障碍症状。

这种肝木反及脾土的疾患,临床常见的有肝炎、神经官能症、胆囊疾患,

以及某些类型的慢性胃炎、胃及十ニ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痛经、月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乳房慢性肿块等。

二、肝火

肝火的产生,机理有三:

一是在大怒等情志后直接激发;二是在肝气郁滞情况下,郁久化火;再则为营血衰少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阴虚火旺。

前二者为肝经实火(包括郁火),后一种为虚火。

实火表现:情绪极易激动、胁痛、眩晕、头痛、咽干、日赤面红、便秘、小便热涩黄赤刺痛、耳鸣耳聋、吐血,甚则发狂,舌边尖红、苔黄或干、舌质红乏津,脉弦数。

其胁痛为灼痛不饮,呕吐黄水或苦水,眩晕头痛,自觉筋脉跳动,额热,痛如刀割刀劈,或为胀痛。

耳鸣耳聋均为暴作,按不缓除。目赤为眼结膜发红,暴病头肿,吐血亦骤作,血量多。郁火则有往来寒热、呕吐反酸、乳房结节、颈项瘰疬等特征。

临床见肝火证候的疾患有高血压、肝胆系统病症、上消化道出血、结膜炎、角膜炎、咽炎、喉炎、淋巴、乳腺结核或脓肿。

但肺结核之慢性纤维性空洞型,症见咳嗽咯血、消瘦失眠、面红咽干,则是阴虚火旺的虚证。

肝风

肝风的机理有二:

一是由肝火旺盛发展而来。肝火又可由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而成,故肝气、肝火皆能演变成肝风;另一方面,在多数情况下,是由阴亏血虚形成。

阴虚则阳盛,风经阳化,血虚则生热,热盛生风,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不过这里的风属内风范畴,不包括外感引起的外风。

肝阳化风的病机:肝气化火,阳气暴涨,火连气窜,横逆经络,血随气逆,上出顶,“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或震顾、舌强、舌体偏斜抖动、言语不清等,甚则猝然昏倒、手足拘挛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

多见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某些类型的神经衰弱、美尼尔综合征、子痫等。

关于热极生风,则见于温热病及急性热病的高热惊厥,如脑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破伤风、肝昏迷等皆与肝风内动(水不涵木)有关。临床上属实证范畴。

四、

肝的病变在早期与肾水不足有很大关系。肝赖肾阴(水)滋养,肝阴不足往往子盗母气,必赖肾阴上济,久则肾阴亦匮乏。

血为阴液,肾阴偏虚不足以化血,血不养肝,使肝肾两脏受病。肝肾母子,子病则犯母,母不足亦损及子,即所谓“乙癸同源”。

肝肾阳亏多在病的后期出现,它有两类表现:一是以肝肾阴亏证候为主的;一是阴虚阳亢为主的,阳即肝阳。但这类阳亢与肝火不同,此为虚证,前为实证。

也有头痛、眩晕、耳鸣、耳聋,但头痛不剧而是绵绵不止,眩晕而不欲睁目(无呕吐),耳鸣多渐渐发生,不似肝火突然耳鸣,且鸣声低。最重要的体征:虚证为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数。

除上症外,可有全身乏力、易于疲劳、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潮热、咽干、喉痛,妇女月经偏少、紊乱、色红或暗,或有手足震颤麻木(血不养肝,不能营养经脉),均为阴血亏耗过多所致。继续发展可“阴损及阳”,出现脉细弱、尿频、肢冷等。

高血压及肝肾疾病多有此类证型。高血压属肝阴不足的以六味地黄汤加龟甲,中心视网膜炎以杞菊地黄汤加鳌甲,慢性迁延型肝炎肝阴不足的则可以一贯煎养肝阴。

心肝火旺:急躁易怒、惊悸少寐、精神失常、狂躁不安、语无伦次,苔黄舌尖红,脉弦数,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肝胆郁热:胆附于肝,湿热内蕴,疏泄失常,故发生黄疽、胁痛等症。胆为中清之腑、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症状:胁痛较重、胸脘满闷、呕吐酸苦水、口干苦、肩背疼痛、

皮肤角膜发黄、尿黄赤(阻塞性黄疽),急性期可有舌苔腻。

陆干甫肝病的治法与方药

《内经》提出了总的治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缓之。”

此后,历代诸家著作中对此有所发展和充实,其论治及治法,分别列在中风、眩晕、郁证、肝火等病症中叙述。

特别是陆老根据古代文记述及他自己的临床心得,把病系统分为肝气、肝火、肝风几个方面,由此而提出一整套治疗肝病的方法,这些方法现在仍为临床广泛使用。

肝病的治疗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直接从肝本脏着手;一是根据脏腑的制约关系经过对他脏的治疗,来到达治肝的目的,即间接治疗,这个疗法就是古代的“隔一”“隔二”治法。

这里重点谈谈肝病的直接治疗。

一、疏肝和泻肝

二者含义相同,肝主疏泄,当肝气郁滞出现各种肝郁症状时,经过疏和泄的治疗,使肝恢复条达,以达到解郁的目的,此即《内经》所谓“木郁达之”之法。

疏理肝气药物的应用:早期,早期肝气郁于本经尚未到达化火、生风、酝酿成疾的情况下可使用柴胡、郁金、香附、青皮、延胡索、川楝子、苏梗、木瓜等,病程稍久可用刺蒺藜、香橼、佛手、玫瑰花、

绿萼梅等。

“新病在经,久病在络”,疏通肝气药无用不效。可通过另一疏通肝络治疗,药物:旋覆花、红花、桃仁、九香虫,丝瓜络、地鳖虫、赤芍、川芎、三七等。

当脾气虚弱,肝郁过旺,横逆脾胃,使脾失正常生发之机,胃失通降之势,湿浊瘀滞中焦,出现木克土证候时,应当扶中疏肝双管齐下,方能收效。

疏肝药物的特点,除少数略带甘或酸味外,一般多辛、苦(如香附、延胡索、青皮、柴胡、佛手)。

盖辛能散能走,苦能降能泄,故疏肝药一般辛散而苦,以药物作用来分,大都属理气类,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治则,故疏肝药都具有辛的特点。

疏肝药物虽属温凉之剂,但一般很少有大寒大热者,而只是偏温偏凉之异。偏凉如柴胡、川楝子、赤芍等;偏热如刺蒺藜、延胡索、青皮、九香虫等。由于疏肝药一般均较辛散,故应用时要注意病人体质。

如阴亏较重,则须少用或不用,如用之可适当配合养肝阴药,以免耗气伤阴,便病情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