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沿革与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沿革与问题

我国当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展开的,发轫于

改革开放与海外借鉴,发展于学科整合与东西方管理文化交融。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恢复与重建时期

(1979-1988)我国的公共管理学是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而来。行政

管理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设,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院系

学科调整后渐被取消,1979年改革开放后开始恢复和重建。随着经济

体制改革的展开,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日渐突出,这表现在体制不适合、功能不适合、人员不适合、程序不适合、规范不适合等各个环境。如何解决纷繁复杂的政治与行政的交织问题,迫切需要行政管理理论

的指导。1982年,尘封近30年的行政管理学科得以恢复。在学科定位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缺乏明确的学科范畴体系,研究与教学领域相对较窄,主要偏重于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和公共管理

一般理论。在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和企业等基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充分行使经济民主权利,实现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充分调动了地方、

企业等基层和广大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但是“官本位思想、人治思想、宗法观点、特权观点、等级观点等既是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严重障碍,又积淀在行政人员的心灵深处,制约着其现代行政

人格的塑造。”

国内学者开始注重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协同改革,着眼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个时期公共管

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行政管理问题,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制化建

设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以参加国家事务、

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发管理工作,强调学科建设要为政府管理

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强调培养人才的国家任务导向。首先在政

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了行政学或行政管理二级学科,学科师资队伍基

本从政治学和法学等学科中吸收进来,尚未有独立而成熟的教学研究

队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社会亟需一

大批有觉悟的高素质人才,很多专业处于多样数量、分散化建设的发

展状态。主要表现为恢复文革前的一些学科,如行政管理、教育管理

等等,行政管理学以试办的身份划归在政治学类下,而卫生事业管理

属于管理门类;新建一些学科专业,如医疗卫生管理等等,但这些专

业归属不同的学科门类。一些综合性、单科性高等院校如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也相继设立了行政管理、土地规划与利用、卫生事业管理

等专业,面向全国招收适量的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到相对应的国家

机关及企事业单位。

很多高校在专业教育资源方面存有明显差别,包括学科定位、师资、

教材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公共管理学科基础不牢,理论体系

单一、重复,对中国现实问题,特别是转轨时期政府和社会所面临的

种种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因为学科刚刚起步,师资基本都是从其他学

科“转业”到公共管理研究的,在实证研究、对策研究也做得不够,

存有理论指导性不强、学科应用性缺乏等问题。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整合与发展时期

(1988-2005)如果说80年代的中国公共管理学仅仅刚刚起步的话,

90年代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则进入了平稳过渡的阶段。1988年,中国

行政管理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此后,全国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行政

管理学会。至止,中国的行政管理研究与教育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个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已成为显学,重点注重体制改革和建设的

实际问题,总结公共治理的实践经验,实现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的法

制化,而公民有序参与治理模式与专业化政府的形成,使得公共管理

学科面临大量的对策性研究课题。在学科建设方面,国内公共管理学

界对引进国外公共管理理论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公共管理实践问题却

没有实质上的定位,不但因为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研究理论、方法

多是借鉴国外的,而且学科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和体系,学

科概念和合法性基础仍未完全自立,难以形成学术争鸣的良好局面。

但公共管理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势头强劲,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公共管理专业在全国各大院系如春笋般设立,师资队伍、招生规模也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持续扩大。

第三次修订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实施后,改变了过去过度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点和模式,公共管理

类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

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并设立了包括教育经济与

管理在内的五个相对应的研究生学位,进一步增强专业整合。在2004

年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原有行政管理、公共事

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上,增加了

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

展经济与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等七个二级学科,一定水准上开阔了

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和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来适合计划经济体制的部门办学体制和单

科性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经

济决策、管理、经营人才不但数量短缺,更主要是在思想观点、知识

结构和水平素质上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近几年来因为环境保护、劳动者

权益保护的呼声日益扩大,在全国很多高校设立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需求出现饱和。2001年开始的MPA教育适合了中国政府机构改

革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的需求。但此时公共管理学科开

设的课程多集中于行政管理范畴,对学科的理论内涵、方法论、学科

专业间内在关系尚未明确,很多专业依然在原有学科的带动下实行科

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不能涵盖当前公共管理改革的实际要求。而且,

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薄弱,在课程设置上也基本上将公共事业管

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专业混同,教学方法和条件难以适合学生公

共管理水平培养的需要。

(三)公共管理学科的优化与提升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