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藏象理论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认识的主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藏象理论之中。

对于藏象理论形成基础的研究,亦即是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发生学是反映和揭示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方法。运用发生学方法,将藏象理论囤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委,探求其源流,以冀更深刻地探求藏象理论的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的内容,大抵可分为藏象形质居位、藏象生理、藏象病理和藏象外应联系四类。其四者的形成基础研究分述如下:

—、藏象形质居位的研究

藏象学说中关于脏腑形状、质地、居位、色相的描述,并非全是其实体解剖的实录,其中掺杂不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测与臆想,而这种猜测与臆想又往往与其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相联系,并借此作为理论工具解释其生理、病理特性。可见藏象学说中脏腑形质的内涵,虽有一定的形态学基础,但其所指已明显超出具体解剖形质的范畴。(-)解剖观察认识脏腑形质居位

解剖方法是藏象学说创生的始基。中医学对脏腑形质、色相、重量、居位等的描述,无疑首先直接导源于解剖认识。

如对肾形质居位等的认识,古今基本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指出肾居腰部。《医贯·玄元肤论》言:肾,“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旁)”,提示肾外形似豇豆。“脊膂”,指脊椎骨。中医所论脊膂,相当于今之第一胸椎始至第四骶椎,共21节,故古人所言肾位于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约距后正中线1.5寸。现代解剖认为:肾上端约平齐胸12椎,下端约平齐第二、三腰椎,肾门约相当于第一腰椎,并有一个椎体左右的上下活动度。故中医学可能是以位于中间的肾门处描述肾位。“相并而曲”,意为两肾曲面相对,朝向脊柱一侧。

《难经·四十二难》言:“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中医学所论之肾是成对的器官,两枚肾之重量若按古今度量衡换算,共重274.38克。现代解剖发现,成人两肾共重271.4克,古今比较两者称重接近。

由此证实,中医之肾,绝非并无形态基础的、仅是功能系统的代称,而首先是起始于解剖观察的实体。其余脏腑亦多如此。

(二)哲学思辨推演脏腑形质居位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深刻影响着藏象学说的构建。依据五脏与五行对应的关系,先贤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演出五脏的部分形质之象。

如《黄帝内经》所述脏腑的色泽,是由五行与五脏的归类程式推演而来,并非指解剖之色。就解剖而言,肺色淡红,而《黄帝内经》却将其记作白色。《素问·五藏生成》云:“白当肺”;《难经正义·三十

三难》亦云:“月市白象金”。可见因肺脏与白色在五行均属“金”,由此推演出“肺色白莹”,其意义在于临床望色中“白”与肺相关,中药中白色药多人肺经。余脏之色均可以此类推。

再如“肝左肺右”的认识,源于五行思辨结合取象思维的推演。该论源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记载,历代医家为之阐发与注释者不乏其人。王冰从天人相应角度疏曰:“肝象木,主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主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丹波元简之《素问识·刺禁论》对此注云:“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先哲医话·多纪桂山》引山田业广之言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所谓生者,言生长其气于左。凡《素问》中言,生者皆同,言左者,非言位置,肺藏于右亦然。验之于实际,病在左者宜疏肝泻肝,可以见也”。

可见,“肝左肺右”并非言其居位,实乃受五行学说影响,根据肝属木,主春气(升),居东方(左);肺属金,主秋气(降),居西方(右),经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强调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的生理特性和生理配合。

(三)由表及里推测脏腑形质居位

“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内藏”。通过观察生理、病理表现,推测脏腑的形质居位,也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如肺为“娇藏”的认识,并非全从解剖角度言肺质地娇嫩,更是缘于对其生理、病理特点的长期观察,实指肺最易罹受外邪侵袭。

有学者经文献考证认为,“月市为娇藏”之说,最早见于宋·张杲的《医说》。张氏指出:“古人言肺病难愈而喜卒死者,肺为骄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伤而难治”。《说文解字注》称:“骄,俗制娇”,后人遂将“骄脏”写作“娇藏”,有一定文字学依据。

“肺为娇藏”之说,兴盛于明末清初。《顾松园医镜·格言汇撰》、《医学心悟·咳嗽》、《笔花医镜·脏腑证治》等均言“肺为娇藏”,肺性“娇嫩”,但对其均未作详解。

《医贯·咳嗽论》曰:“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又肺为娇藏,畏寒畏热”。《临证指南医案·肺痹》云:肺,“为娇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著,即能致病”。《理虚元鉴·劳嗽症》言:“肺气一伤,百病蜂起……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伤故也”。可见,肺性清肃,纤芥不容,凡有外邪、异物人侵,或内生痰湿阻滞,肺多即刻做出喷嚏、咳嗽等排斥反应,这或许也是肺为“娇藏”、不耐邪侵之说的发生学原委。

细究“肺为娇藏”之因,一因肺为华盖,覆盖脏腑,邪气来袭,肺首当其冲;二因肺司呼吸,开窍于鼻,直通天气,邪气自上而下,容易入肺;三因肺合皮毛,外及环境,邪气由表入里,多先传肺。

再如肝为“刚赃”之说,绝非是从解剖角度而言肝脏质地坚硬,而是藉肝象属“木”的五行思辨和对肝藏生理特性由表及里的长期观察而获得。

“刚”有刚强、暴急之意。肝属木,而树木生长喜伸展、条达,恶抑郁。故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由此则有肝为“刚

脏”之说。

《校注医醇滕义·诸痛》曰:“肝为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体阴”,特指肝藏血功能。“用阳”,专指肝疏泄气机功能和肝气主升主动的特性。若阴血不足,肝失所养,则常见肝气升动太过的病理表现,临床以头胀头痛、烦躁易怒、筋脉拘挛等刚强暴急的特征为主要表现。故《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抑”,“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可见滋阴、养血等柔肝和肝之法,实乃肝为“刚脏”之说于临床的具体应用。

二、藏象生理病理的研究

对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有一个从外在生理之象的观察、综合以推测内在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而对生理之象的认识又往往存有“从病理反证生理”的现象。可见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认识的获取,在方法学上有许多交叉重叠之处而难以分而论之。

(-)始于解剖观察认识脏腑生理病理

中医学对脏腑部分生理功能的认识,始于解剖知识。当然,即便如此,也尚有其他方法参与其认识过程。

如“肝主藏血”及肝的生理联系认识的由来,既与解剖观察有关,又与病理反证密不可分。

“肝藏血”,揣测其始,当源于直观,通过动物解剖观察到肝脏内富含血液,极易联想到肝脏具有藏血之功。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藏生成》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