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贝壳》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蝉》、《贝壳》为钥开启初中比较阅读之门【内容提要】
在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明确提到对比阅读或比较阅读的课文有23篇,七年级上册就有6篇之多。

《短文两篇》(《蝉》、《贝壳》)又居6篇之首,因此,上好这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笔者以《蝉》和《贝壳》课文教学为例,就初中语文比较阅读的操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蝉》《贝壳》比较阅读板块
俗语说:“有比较才有辨别。

”乌申斯基也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在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明确提到对比阅读或比较阅读的课文有23篇,七年级上册就有6篇之多。

《短文两篇》(《蝉》、《贝壳》)又居6篇之首,因此,上好这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我以《短文两篇》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做法,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板块分明,环环相扣。

《蝉》和《贝壳》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精美,尤其写法值得借鉴,对于刚入初中校门的同学来说略有难度。

语文新课程七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中提到:比较阅读等题目“是根据‘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大原则设计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意在学用结合,既走进课文,又走出课文,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语文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提高能力。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课后“研讨与练习”,又要兼顾单元教学要求,更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目的,遵循语文教学的大原则。

结合单元提示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要求,第一板块设计为:默读,撷取文章要点。

针对单元提示中“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要求,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二板块设计为:品味,弄懂句子意思。

在前面两个板块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板块的学习:比较,鉴赏文章特点。

二、研究学生,给予方法指导,教师示例,有据可依。

第一板块设计为:默读,撷取文章要点。

说话句式:作者由感悟到。

对《蝉》一文,第一条横线上,有些同学填“蝉”,教师提示学
生:是蝉的什么让作者产生感悟?同学们马上心领神会,补充为“蝉等待了17年才等到了一个夏天”。

第二条横线上,同学大多填的是“要珍惜生命”或“生命的可贵”。

教师引导学生用原文回答,学生很快找到“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教师及时点示:“撷取文章要点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以引用原文”。

有了《蝉》一文的示范,《贝壳》一文就容易多了,同学很快说出“作者由贝壳精致的花纹感悟到应该用自己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何这个精致的贝壳让作者有如此感悟?”原来,这个贝壳是为曾经居住过的短暂和细小的生命而制作的,如此一追问,学生以后读书时就会读细,读深。

七年级的同学虽然已经学习了六年的母语,但是多数还停留在读背阶段,是一种机械的浅显的学习。

比较阅读的训练却是一种理性层面的训练。

教师宜多给予方法指导,最好能够写写赏析短文,供学生模仿。

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比较阅读,一时无从下手。

我在比较阅读之前给予简单提示:从内容、写法、结构、主题、语言等方面入手。

同学探究两文的相同之处后教师出示自己预先写好的赏析短文:
相同之处:
1、都是写物。

一篇写蝉;一篇写贝壳。

2、都是开篇点明所写的物。

3、物都很“小”。

蝉是“那么小”的“小东西”,且是病蝉,“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贝壳“小小的”、“很小”、“短暂和细小”、“脆弱和卑微”。

4、物都经历了漫长的准备。

蝉为了活一个夏天,等了17年;贝壳为了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制作居所。

5、都是借物抒情,“小中见大”。

由物联想到生活,联想到自我。

6、都恰当地运用了“!”,表达自己对弱小生命的由衷敬佩。

7、都运用了记叙、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

8、语言都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这篇赏析短文,教师有意写得很浅显。

因为太深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更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但浅显不等于随意,每一点都紧扣着课文,从内容到写法,再到语言,层层深入。

教师边朗读赏析短文边稍作讲解,提醒同学们阅读课文时注意包括标点符号在内的细节。

有了范例,就有了抓手。

学生的思路得到开阔,接下来的答问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的提示,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二者的写法不同:一个是先抑后扬,一个直接表扬。

还有二者的主题不同,一个是珍爱生命,一个是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有个同学发现了标点符号“?”的用法不同,但是回答得很笼统。

教师点拨:两文中的“?”问的对象是否一样?回答的形式是否一样?有同学说结尾不同,但是又说不出哪里不同。

教师点拨学生:“这两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情,但是这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同学领悟到:一个没有直接写出,一个则是明确写出了。

鉴于同学们已经对比较阅读有了比较清晰的感知,但是在表述上语言还不够精准。

教师再出示赏析短文:
不同之处:
1、写法不同。

《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接夸赞。

2、主题不同。

《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结尾方式不同。

《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表露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4、标点符号的运用不同。

《蝉》中的“?”是对蝉的质疑,《贝壳》中的“?”是对自我的反问。

5、结构不同。

《蝉》用两问两说组织全文;《贝壳》用捡贝壳——想贝壳——想自己——想未来组织全文。

至此,对于比较阅读,学生已经由陌生变为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阅读的角度,包括:
1、写作内容;
2、表达主题;
3、写作方法;
4、文体特点;
5、结构特色;
6、标点符号。

三、研究课堂,发挥教育机智,课堂反应,灵活处理。

第二板块设计为:品味,弄懂句子意思。

幻灯出示句子: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同学们反复朗读上述句子,细细品味。

对第一个句子,有同学说:“作者联想到秋风扫落叶,也会把蝉给吹死的,于是同情蝉了。

”教师对他的发言进行肯定:“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可是伴随而来的的秋风”引导同学注意“秋风颜色”、“固执”、“简单”三个词语的含义,并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浓缩:
1、听觉与视觉交融,情感发生变化。

2、承接上文比较,感悟精致人生。

3、留下执着单纯,期待后人读懂。

在教师的简单提示下,同学自读后发现:1、两文都有感悟;2、两文都是对生命的理解。

此外,就一筹莫展了。

教师对同学们的发现给予肯定,适时出示自己预先写好的赏析短文。

四、精心设计,布置课外仿写,迁移拓展,巩固所学。

最后,教师布置课外选做题。

仿写:
试仿照《蝉》一文,以先抑后扬的方法写作一片短文。

试仿照《贝壳》一文,以“写物——想物——想自己——想未来”的结构写一篇短文。

参考书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语文教材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