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介绍讲稿(配合PPT)

合集下载

闽文化—林纾(近代)

闽文化—林纾(近代)

提问:
为什么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 作家会选择外国小说的翻译?
• 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枕。 • 向西方发达国家寻找更先进的精神武器。
2015-6-6
的工具。
一、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1、林纾的简介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
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一、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2、少年林纾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 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 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
路继续走下去。
林纾和他翻译的《茶花女遗事》
二、主要文学成就
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 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
等7种。
林纾翻译的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有: 1、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 2、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 3、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 4、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5、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等 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
闽文化—林纾(近代)
2015-6-6
壹 贰 叁 肆 伍
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主要文学成就
文学理论 小故事
小问题
2015-6-6
林纾五十八岁照
2015-6-6
林琴南先生造像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
入侵,民族危机使得立志改革的先进
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他
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
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林纾

林纾
林纾和他翻译的《茶花女遗事》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 《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 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 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作品介绍
翻译作品
其他作品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 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 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 《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 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
生平介绍
林琴南先生造像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 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 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林纾画作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 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 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林纾

林纾
翻译家 林纾
林纾简介
•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 1852年出生于福建
•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 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 光绪八年举人,官教论。工诗古文辞, 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 於画。 • 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 说笔记
青年林纾
• 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 • 1882年(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 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 赫有名的举人 •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 《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 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 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 大仲马《玉楼花劫》 英国狄更斯的《贼史》 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美国欧文的《拊掌录》 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挪威易卜生的《梅孽》 瑞士威斯的《□巢记》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 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 菲尔丁的《洞冥记》 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 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 里德的《吟边燕语》 安东尼· 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 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 雨果的《双雄义死录》 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他认为学桐城不如学左、庄、班、 马,韩、柳、欧、曾。并以为在 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能出。 “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 也。”

作品
• 翻译小说 • 文章《畏庐文集》《续集》《三集》 • 诗歌《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 • 笔记《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 琐记》《技击余闻》 • 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 斋论文》《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 华》
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 动。

林纾与翻译PPT课件

林纾与翻译PPT课件
7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8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9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林纾过分注重其译作中救国思想的宣扬,对原作进行删减和增加, 导致一定程度上对原作的不忠实。
林纾翻译中的“讹”:一种是不通西文和粗心大意的“讹”。另 一种是明知故犯,创新性的“讹”。第一种“讹”对译文产生荒 唐或有害的效果,第二种“讹”则给译文带来了活力。在林纾众 多的译文作品中,有一些确实是其滥砍滥伐后的作品,有一些也 出现不相关的增加的内容,但其创新性地为原文修枝剪叶,省略 了大量与情节发展不相关的,冗长的人物描写分析,再进行润色 补充,就大大增强了译文的活力。
10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科波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
12
: 比较论 林纾指出中外文学共同的表现,即小说的题材、情节
、人物可以不同,但其间所反映表现的情感是相同的。在林纾看 来,不管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小说(文学)所传达的情感形式 虽有不同,却都具有“共心”的一面。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PPT课件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PPT课件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林纾的讹

翻译速度
•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 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下笔如飞, 文不加点。
• 造句松懈、用字冗赘,字句的脱漏错误。
林纾的讹
字迹潦草
• 最特出的例是《洪罕女郎传》男主角的 (Quaritch),全部译本里出现几百次, 都作“爪立支”;“爪”宇准是“瓜” 字,草书形近致误。
化境理论
• 翻阅“林译小说”,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中故 事本身的奇妙情节,而且还有译者本人澎湃的爱国 主义激情。林琴南是一个有血性刚烈、感情奔放的 作家,他常常是噙着热泪,怀着赤诚,去创作翻译 的。他把自己的译书作为一种救国的事业。
• 他的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 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 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 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林纾
•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 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 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 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终于 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 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 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 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 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 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 日常开销。
林纾
•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 "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 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 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 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 境邀他一同译书。

翻译奇才-林纾

翻译奇才-林纾

有可与我国的太史公相比肩的作家;
提高了小说在中国文学文体中的地位,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翻译
世界文学作品之风气。林纾的许多翻译理论观点至今仍有很大
的参考价值。
谢谢观赏
增减,改写。
①选择文言文作为翻译的语言
对先秦的词法、句法、语序等进行模仿,灵活运用。
有时他的文言文翻译会比原作更胜一筹,具有通顺的文法 。 例如:林纾往往会使用一些中国古代的习惯表达,如 向人问候曰:“晨来纳福”,谦称自己丈夫为”拙夫“; 年长者自称”老朽“等。
②原文进行保留
例如:在《黑奴吁天录》直接涉及到“上 帝”“天主”的内容被保留。以及那些被认为 琐碎无意义的人物内心的呐喊,也绝大多数被 译出来。举个例子,:“天主啊怜悯我们! “永不惧怕,可怜的女人们,相信天主吧!” 这些都被全盘译出。
Shop”f翻译为《孝女耐尔传》,把可怜耐尔的形象转化
成了一个伟大孝女的化身,而孝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所大力倡导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美德。
3.采用独特的翻译方式---合译
林纾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由两部分成员共同担任,各司其职:一为精通
外文的口译者,如王守昌、魏易等人,由他们负责理解原作;二为具有较
林纾不懂外文,会出现一些误译,漏译(例如:把儿童读物
当做名著原作,把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译成德国
等。)
五、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林译小说-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视野,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
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真切地了解了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
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不仅了解西方文学,而且知道西方,亦
译作品数量多哦,质量高,好评如潮。例如:《块肉余生
述》、《滑稽外史》、《鲁滨逊漂游记》等。
第三个时期为低谷时期(1910-1915):产出数量非常之少, 翻译速度下降,翻译质量逊色于山歌时期。译作有:《离恨天》、 《黑楼情孽》、《鱼海泪波》等。 第四个时期为退潮时期(1916-1924):林译的风光不再,此 前的追捧已杳无踪影。此时的林译无精打采,灵光不再,翻译质 量差强人意。

林纾介绍讲稿(配合PPT)

林纾介绍讲稿(配合PPT)

根据《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介绍,作者方华文将我国翻译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活动;民国时期的翻译活动;建国后的翻译活动。

在清末民初时期,作者首次提出将梁启超、严复和林纾称为那个时期的译坛“三杰”。

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林纾。

首先介绍一下林纾的生平。

林纾是今天的福州人,是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他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所作古文属于桐城派,这一点对他后来的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1882年,林纾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可惜空有一颗爱国心的他“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也正因为这个,他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而他又不幸自己的母亲逝世,妻子病故。

他的好友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

刚才提到的他的两位朋友对他以后的翻译生涯也有极大贡献。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他的翻译生涯。

首先看看他翻译过的作品,我列举了一些比较常见的。

在他的翻译生涯的28年之中,他一共翻译过18部作品,包括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和笛符的《鲁滨逊漂流记》。

其实直至今日,一些学者对林译小说还是持有不同的见解的。

一方面大家觉得林纾对近代翻译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林纾从未学过外文,所以一些漏译、误译的现象让大家觉得他并未“忠实”于原文。

下面我们就从林纾和林译小说的特色、贡献等方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说一下林纾的翻译特色。

林译小说中的“名品”多为通俗小说,而他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对原本进行的浓缩。

在郝岚的新著《林译小说论稿》中,他称林纾翻译的文体为拟古文体,因为林译小说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桐城派古文,而是较为通俗、较随便、富有弹性的文言。

因为那时候白话文运动即将开始,但是他又是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所以考虑到大众群体的接受能力,它就选择了两者中间的地带。

除了文体,林纾的作品都带有爱国主义情怀,他曾经说过“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所以他选的作品都是一些冒险、神怪的作品,希望弘扬反帝爱国思想。

明清时期的翻译 翻译家林纾页PPT文档

明清时期的翻译  翻译家林纾页PPT文档

本) P709
• 《月界旅行》:鲁迅译 “译法荒谬”
• 《蝴蝶生漫游记》: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倡人们重视 自然科学研究,破除迷信
• 中译西方侦探小说早于日本 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 (林纾)
• 爱伦.坡:侦探小说鼻祖 周作人 译
美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 侦探小说的翻译,一直延续到“五四”前后 如果说当时翻译小说有千种,翻译侦探小说要占五百部 二三人(周桂笙、奚若、陈景韩) 庞大的翻译群(林纾)
四、评价
• 中国新文化 先 驱 • “译才并世数严林” • 译界之王、译坛泰斗 • 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 ,开 拓了人
们的视野
• 戊戌维新前,进步爱国,针砭时弊思想 • 后来思想保守,跟他始终主张忠于光绪帝的立场有关
翻译缺陷
• 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 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 到外国文学。——曾朴
一、生平
• 生辰:1852年 • 籍贯:福州人 • 职业:文学家 翻译家 国画家 (晚年常住北京专以译
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并曾任教于北大)
林 纾 故 居
林纾绘画
• 学 历:举人 (考进士不中 )
• 地位:是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 艺作品的人 • 爱好:能诗善画,喜史记 • 文章特点:擅叙事抒情,崇尚韩柳,文笔婉约动人
• 翻译侦探小说热盛行的原因:1.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P715
2. 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扩大
3.追求惊险好奇的文化心理
4.朦胧的科学意识
光宣时期文学翻译的特点
• 初期,政治教育意义,情节曲折动人 • 后期,加强文学意识
小说散文
• 1. 《伊索寓言 》 (林纾 、严复之子) • 2. 《天方夜 谭》 (周桂笙、周作人) • 3. 印度 • 4. 日本 (梁启超、鲁迅、林纾) • 5. 英国 (跛少年 林纾) 《鲁滨逊漂流记》 《格列佛

林纾

林纾

五、林纾作品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 《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 《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 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 《金陵秋》等,
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 《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 《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
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 《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译家
目录
一、生平简介 二、学术主张 三、青年林纾 四、中年林纾 五、林纾作品 六、林纾评价 七、林纾绘画
一、生平简介
林纾 (一)
一览表 姓名:林纾 生辰:1852年11月8日 民族:汉 籍贯:福建福州莲宅人 职业:文学家 翻译家 国画家
林纾生平(二)
林纾(1852—1924),是我国最早翻译西 方文艺作品的人。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 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 人。
六、林纾评价
译界之王、译坛泰斗 译界之王、
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 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
七、林纾绘画
山水扇画
四季山水
非常感谢你的听讲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 观”。
学术主张(二)
“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 辙”。
学术主张(三)
桐城派。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 的义法为核心 。 啥叫义法主张? 啥叫义法主张
义 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意思是说文章要有内 容; “法”即“言有序”,意思是说文章要有 条理跟 形式技巧。
林纾生平(三)
清光绪七年(1882年)中 举人。 他能诗善画,喜史记,用力颇勤。 文章擅叙事抒情,崇尚韩柳,文笔婉约动 人。
林纾生平(四)

林纾--翻译家 (2)15-优质课件

林纾--翻译家 (2)15-优质课件

归化与意译
归化意译也是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 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和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水
平,林纾的译作里经常出现任意删减或增补原文的意 译方法。 如塞万提斯的长篇巨著《堂吉诃德》第一部、林译本 《魔侠传》则成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法国著名作家 雨果的《九三年》,林纾译为《双雄义死录》,篇幅 亦减少很多。 林纾更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论文由大家网整理提 供原文一些冗长的景色和心理描写都被删去。他借助 传统的文言小说、札记以及当时流行的报刊文体,大 大增加了“林译小说”的可读性。
主要译作
《贼史》(《雾都孤儿》)(英) 《新天方夜谭》(英)斯蒂文森
狄更斯
《拊掌录》(《见闻札记》)
《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 (美)欧文
(英)狄更斯
《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
《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
小屋》)(美)斯托夫人
尔》)(英)狄更斯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
林纾译著中的翻译理论运用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过程中解决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之间差异的两大基本模式和方法。
归化翻译倾向于用带有某些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 语词语 。
异化则更多地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 。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 , 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强大 ,
使翻译文学处于一个次要地位 , 以这一多元系统为目 标系统的译者往往会采取归化式 (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的翻译方法; 而如果翻译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一个主要地位 , 译者则 多采取异化式的翻译 ( foreign zing translation)。
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 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 《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我事先也看过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 杰》、周桂笙译的侦探小说等等,都觉得沉闷乏味。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 小说会那么迷人。我把林译里哈葛德、欧文、司各特、迭更司的作品津津不厌地 阅览。假如我当时学习英文有什么自己意识到的动机,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天能够 痛痛快快地读遍哈葛德以及旁人的探险小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 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 明得多。”——钱锺书

林纾

林纾

• 经过多年的苦读,林纾终于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28岁时,他考中了秀才。31岁,又中了举人。然而他的 科举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接着的考试无不败兴而归,于 是他对科举本身终于失去了信心。那时,林纾已迁至了霞 洲,每日伴涛声读书,夜晚全家围坐在一起,尽享天伦之 乐,生活也算悠闲。此外,他先后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如 李宗言二兄弟,高而谦,高凤谦,卓孝复,陈衍等19人, 并成立了福州支社。该社活动达十年之久,直至李氏兄弟 离开福州后才自行解散
• 一日几位朋友又欢聚一处,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而林纾对法国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执意请他们 为自己介绍,于是子仁便将风靡法国一时的《茶 花女》娓娓动听的讲述了一遍。立时,林纾被引 入了一个极富于异国情调的世界。林纾不由得思 绪飘荡,为之神往。在朋友的倡议下,林纾答应 了将之翻译过来。就这样,林纾终于找到了适合 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此后他便开始了他的翻 译生涯。他的成功并不在于作为一个伟大的翻译 家,而在于代表着一种新的精神现象。他带来了 另一类迥然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使人们从寂 寞难耐中获得了某种解脱。1924年10月9日丑时, 林纾怀着“悠悠百年,自有能辩之者,请诸君拭 目俟之”的遗愿,离开了这个令他极度失望的世 界,享年73岁。
•青少年时期的林纾以我行我素,狂放不羁,不拘小 节著称。“少年里社目狂生,被酒时时带剑行,这是 林纾晚年依然留有的对青少年时代的生动回忆。18 时他与同乡的刘琼姿完婚。琼姿是一位贤妻良母。岳 父是一位未中科举的道学先生,他极善于以封建理学 书籍教诲林纾,这对林纾道学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容 忽视的影响。19岁时师从石颠山人陈文台学习美术。 山人读了青年林纾的诗后,对他的才华表示十分惊叹, 而林纾在领悟先生的翎毛用墨之法上,同样表现出非 凡的能力,陈文台对此曾以无法克制的喜悦称赞道: “孺子能不局于成法也。”

第12讲 林纾

第12讲 林纾

三、林纾翻译活动概述
• 此后林纾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 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美国、 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 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单 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 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 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 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 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
二、林纾翻译பைடு நூலகம்动的缘起
• 1897年,林纾母亲去世,着妻子病故。魏易、 王寿昌等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 同译书。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让洛阳 “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 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该书1899年在福州 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 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 后人的评述,基本上也以这两人的评价为 准。 •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第12讲:“译才并世数严林”之 林纾
2012年11月22日
一、林纾其人
• 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别 属冷红生,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 (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则柯读欧阳 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 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 有狂生的称号。1882中举,考进士不中。1900 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 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 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 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 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 (1)前两个段落:翻译具有“译”、“诱”、“媒”、 “讹”、“化”等功能,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 • (2)从“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到“它只 成为我生命力累积的前尘旧蜕的一部分了”:林纾的翻 译所起的“媒”的作用。 • (3)从“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到“那句话 可以应用在这个例子上”:林译小说中的“讹”。 • (4)“林纾四十四五岁,在逛石鼓山的船上,开始翻 译”开始的一段:总体论述林纾的翻译成就,并对林译 小说前后期的不同风格予以解释。 • (5)从“林纾是古文家”到“不必礼节性地把哈葛德 在外国是个毫不足道的作家那句老话重说一遍了”:林 纾翻译使用的文体。 • (6)从“传记里说”到文末:用几件轶事说明翻译在 林纾心目中的地位很低。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ppt课件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ppt课件

战。
新文化阵营中的人们干劲十足,但是觉得缺少关注。他们需要一个靶子。林纾被他们选中

1918年3月15日,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旧派文人的口吻写了一封致《新青年》编者
的信,信中对林纾充满褒扬之辞,并对《新青年》做出批评。随后,刘半农对此信做出答复
,逐一反驳,极尽刻薄。
林纾开始还手。1919年2月和3月,林纾在上海的《新申报》发表两篇短篇小说,影射蔡元
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其中的一篇《荆生》,被写入历史教材。林纾从此成了反
面人物。不过,林纾后来在报纸撰文,承认那两篇故事具有侮辱性,并向蔡元培等人道歉。
1924年6月10日,年迈体虚的林纾生病。两个月后,于8月26日夜里卧床不起。8月28日,
林纾写下绝笔书;同时为子弟书遗训十多条。10月9日凌晨(丑时),林纾病逝于北京寓所,
以任侠闻,事亲至孝,顾善骂人,人以为狂。”1879年,林纾受福建
督学孙治经的赏识,破格录取林纾入县学读书,28岁才改变“童生”
身份,获生员资格,成为一名秀才。
1882年,31岁的林纾领乡荐,高中为福建举人,一家人大喜,家
中境况也开始好转。
5
主要事迹
中年林纾--仕途不顺 文路通达
1883年,从这一年起,林纾先后七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却屡试
林纾
—在历史洪流中追寻“译界泰斗”
1

林纾生平概述
人生主 物平要 介简事 绍介迹
2
人物介绍
林 纾(1852.11.8-1924.10.9)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古文家、翻译家,晚称蠡叟、 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 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 八年举人,二十六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 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天演论》片段,以及林纾的生平PPT课件_OK

《天演论》片段,以及林纾的生平PPT课件_OK

2021/7/27
14
• 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 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国托尔 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 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 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 《梅孽》,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 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 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 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 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自然状态”。
•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 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2021/7/27
2
•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林纾

林纾

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大。‛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如‚隽语‛:梁上君子,五朵云,土馒头
口语:小宝贝,爸爸,阿姨
‚东人新名词‛:普通,社会,幸福,脑筋 音译:列底,密司脱,安琪儿,俱乐部
他热烈的摇摆( shake)我的手。
这东西太亲爱(dear),我买不起。
自由式古文
‚我最初读的Haggard的《迦茵小传》……这怕是 我所读过的西洋小说的第一种。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并 没有什么地位,但经林琴南的那种 简洁的古文译出来, 却增了不少的 光彩……后来我虽然也读过 《Tempest》、《Hamlet》、 《Romeo and Juliet》等莎 氏的原作,但总觉得没有小时候所读的那种童话式的译 述来得亲切了。‛ ——郭沫若
T h re e fa c ts fo r th e d e fe c ts
NO1.Not mastering the foreign languages himself . "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述,即有讹错,均出不知。”
—《西伯利亚郡主传·序》
NO2.Self-confident to polish up the original works.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 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能根据个人的写作标准和企图, 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信有点铁成金、以石攻玉 或移橘为枳的义务和权力,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 鳞西爪的写作。”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林译:盖吾之自由,必与持压力者抵死争之,必胜而 后已。且美国之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美国同英伦力争而得。今吾之 自由,必当力与美国争之。
忠于原文
虽然林纾因不懂外语而失败地翻译了一些外国作 品,但是他仍多次指出翻译时还是应该忠实于原著。 他说自己对叙事文,有时会增添删改,但是论事文 (议论文),则不敢妄意裁减。

怀念林纾演讲稿

怀念林纾演讲稿

怀念林纾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今天,咱们来聊聊林纾,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有着独特地位的人物。

也许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会有点陌生,可他在文化领域那可是相当有分量的。

我第一次知道林纾啊,就像突然在旧书堆里发现了一颗蒙尘的宝石。

那时候我在图书馆瞎逛,偶然翻到一本介绍近代翻译家的书,林纾的名字就这么闯进了我的视线。

我当时就想,这是谁呀?怎么之前没咋听说过呢?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林纾就像一座桥梁,一座连接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桥梁。

他不懂外语,却靠着别人的口述,把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了中文。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自己不会种食材,却能把别人递过来的原材料变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这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在那个时代,西方文化就像一阵狂风,呼呼地往中国吹。

林纾就像一个勇敢的舵手,把西方文学的船引入了中国文化的港湾。

他翻译的那些作品,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新大门。

可是啊,现在提到翻译家,大家可能更多地会想到严复之类的。

林纾好像有点被边缘化了。

这是为啥呢?也许是因为他翻译的方式比较特殊,没有直接接触外语原文。

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啊。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林纾,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学的了解会不会晚很多年呢?就像一群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少了一盏明亮的灯。

他的翻译虽然可能不是最精准的,但那种传播文化的精神,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咱们再说说他的文学功底。

他本身就是个传统文学素养很高的人。

他的文字就像江南水乡的流水,细腻而流畅。

他把西方文学用这种富有中国韵味的文字翻译出来,就像是给西方文学穿上了一身中式的华服,别有一番风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好像渐渐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这让我有点难过,就像看到一个曾经辉煌的老英雄被人遗忘在养老院里一样。

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林纾的价值呢?是不是应该把他从历史的尘埃中拉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贡献呢?总之,林纾这个人啊,值得我们怀念。

他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即使有时候蒙了点灰尘,但只要我们轻轻擦拭,他依然能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47页PPT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47页PPT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介绍,作者方华文将我国翻译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活动;民国时期的翻译活动;建国后的翻译活动。

在清末民初时期,作者首次提出将梁启超、严复和林纾称为那个时期的译坛“三杰”。

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林纾。

首先介绍一下林纾的生平。

林纾是今天的福州人,是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他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所作古文属于桐城派,这一点对他后来的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1882年,林纾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可惜空有一颗爱国心的他“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也正因为这个,他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而他又不幸自己的母亲逝世,妻子病故。

他的好友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

刚才提到的他的两位朋友对他以后的翻译生涯也有极大贡献。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他的翻译生涯。

首先看看他翻译过的作品,我列举了一些比较常见的。

在他的翻译生涯的28年之中,他一共翻译过18部作品,包括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和笛符的《鲁滨逊漂流记》。

其实直至今日,一些学者对林译小说还是持有不同的见解的。

一方面大家觉得林纾对近代翻译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林纾从未学过外文,所以一些漏译、误译的现象让大家觉得他并未“忠实”于原文。

下面我们就从林纾和林译小说的特色、贡献等方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说一下林纾的翻译特色。

林译小说中的“名品”多为通俗小说,而他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对原本进行的浓缩。

在郝岚的新著《林译小说论稿》中,他称林纾翻译的文体为拟古文体,因为林译小说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桐城派古文,而是较为通俗、较随便、富有弹性的文言。

因为那时候白话文运动即将开始,但是他又是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所以考虑到大众群体的接受能力,它就选择了两者中间的地带。

除了文体,林纾的作品都带有爱国主义情怀,他曾经说过“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所以他选的作品都是一些冒险、神怪的作品,希望弘扬反帝爱国思想。

比如他译完《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2>后,震动国人,人们纷纷悲叹黑奴的悲惨遭遇,感叹中国人的命运。

但是同时呢,他又觉得他应该恪守和维护孔孟纲常,所以在他的翻译里除了可以看到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也有封建思想的残余在其中。

下面说一下林译小说的翻译技巧。

其实一开始我也很疑惑,林纾明明不懂外文,却能翻译,未免太神奇了。

其实他主要是先靠他人口译,然后再自己组织成句的方式进行翻译的,而我刚才提到的魏翰、王寿昌就与他有很多次的合作。

就是说,我告诉你梳理描写了有很多树、有乌鸦,有夕阳,你就翻译成了枯藤老树昏鸦。

而他的翻译速度是极其惊人的,可能口述的人还没说完,他就写完了。

而且是文言文额。

所以他经常会加入自己的看法和想象,有的时候译作甚至会超过原著。

接下来,我举一个例子。

是《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一段》。

《鲁滨逊漂流记》是曾宗巩口述,林纾笔译的。

曾宗巩是曾巩,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后代,也是个牛人。

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大家看一下,这是原文,这是他的译文,这是现代文的翻译。

我们可以看到文中,笛福用的都是“earthen ware,”“earthen pots,”“earthen-ware vessels” 这一类词汇,但是在林纾的翻译之中,他用到了瓦、瓷等字眼。

把原文中的模糊术语一一修正了。

我记得在《说明解字》中,对瓷的解释是:瓷,瓦之坚也。

我查了一下,整个18世纪,西方国家都在寻找烧制瓷器的方法,所以鲁滨逊在岛上烧制瓷器纯属科学幻想,但是为了反映鲁滨逊白手起家、亲手制作的日用器皿的成果,林纾还是选择瓦、瓷这两个词,为读者开拓了一个丰富的解读空间,形象自然。

最后总结一下林纾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翻译大家。

第一个是爱国情怀,这个之前说过了,第二点是选材精心、翻译灵活。

第三点是他的文学修养,小时候就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长大了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阅读古籍不下两千余卷,因此,他有很高的鉴赏力,对口述者说出来的文字比较敏感,也就比较能体会外国文学的精华所在。

官林曾经评价:“以华人之典料,写欧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费匠心”。

当然还有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等等。

总的来说,生活在清末民初,林纾是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但是也正是那种时代的大背景成就了林纾,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人,只要对人民好的,他就会去译。

因此林译小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创始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