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秦汉时期书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武威张伯升柩铭》字形方扁不一,颇 为严整。因为经历千余年,出土时已经 折皱或破损,非当时原貌,但是我们犹 能感受到当时大字篆书的书法:笔画圆 浑,结字匀称。从篆法来看,这两件西 汉篆书是“八体”中“小篆”的手写体。
东 汉 《 袁 安 碑 》
《袁安碑》
•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 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 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 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 庚申徵拜 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 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 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 闰 月庚午葬
• 汉朝文字书迹,有的铸于货币,有的铭 刻于铜器和石碑,有的写于竹简和缣帛, 有的模印于砖瓦。前人为了区别秦、汉 两朝的篆书,将秦朝篆书称为“秦篆”, 汉朝篆书称为“汉篆”。“汉篆”书迹 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一)规范的篆书
西 汉 《 句南 鑃越 》文 帝 九 年
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秦朝的正体字 ——“小篆”
•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运动 中确立的体势,也是秦系篆书朝着整齐 化、规范化和简化的方向发展的终结形 态。小篆具有规整匀称的特点,如,笔 画圆匀而且比大篆更为平直,结构平稳, 有“上紧下松”的意味,字形呈纵势。 小篆的象形痕迹更少,符号性更强。
秦始皇纪功刻石
• 秦始皇多次巡遊东土,炫耀其“并兼天 下”的威风,先后立下《峄山刻石》 (前219年)、《泰山刻石》(前219 年)、《琅琊台刻石》(前219年)、 《之罘刻石》(前218年)、《碣石刻石》 (前215年)、《会稽刻石》(前210 年),刻石上的小篆,据说出自李斯的 手笔。
秦汉时期书写质材的变化
• 以传统的“金石”之制而论,商周有金 无石,春秋战国金多石少,秦朝、西汉 石刻稍多。东汉为之一变,石盛而金衰。 秦汉两朝的日常书写所采用的材料是方 便易得的竹、木,以及缣帛,东汉发明 了造纸术纸的发明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书 写“革命”。
第二节 汉朝的各体书法
一、“汉篆”种种
瓦当的字数
• 瓦当上的字数多寡不一: • 一字瓦当,如“马”、“金”、“卫”、
“关”、“冢”、“无”; • 二字瓦当,如“上林”、“甘林”、“齐园”、
“右将”、“千秋”、“万岁”; • 三字瓦当少见,如“有万喜”; • 四字瓦当最多,如“汉并天下”、“朝神之
宫”、“都司空瓦”、“宗正官当”、“冢上 大当”、“殷氏冢当”、“长陵东当”、“京 师仓当”、“永奉无疆”、“长宜子孙”、 “千秋长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 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 片。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年)。古隶。 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 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 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是 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夏阳扶荔宫砖文
• 一九六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 出土,距司马迁墓很近,砖上文字为 “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 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 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
(四)东汉碑额上的篆书
二、汉朝隶书
• 汉朝隶书遗迹有两大宗,一宗是过去书 家熟悉的汉碑隶书,一宗是 20世纪以来 出土的大量汉简隶书墨迹。当时中央和 地方政府所藏的简牍文书,都在战乱中 毁佚净尽,出土的汉简是汉朝人埋入墓 中或者弃于边荒之物。
齐 白 石
篆 书
(三)美术化的篆书
• 秦汉时期的美术化篆书,最典型的一种 是汉朝的瓦当文。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 的部分,俗称瓦头,用来遮蔽木椽,起 防雨的作用,同时也是建筑物上的一种 装饰品。在瓦当模印装饰性的文字,极 盛于汉朝。瓦当上的文字,有表示地点 者,有表示建筑名称者,有标示建筑类 属者,有表示吉祥者。
瓦当的字数
• 五字瓦当,如“鼎胡延寿宫”、“长久乐哉 冢”、“延寿长相思”;
• 六字瓦当,如“千金宜富景当”; • 八字瓦当如“千秋万岁与地毋极”、“千秋万
岁与天无极” ; • 九字瓦当如“长乐未央千秋万世昌”、“长乐
未央延年永世昌”; • 十二字瓦当,如“天地相方与民世世中正永
安”。
瓦当的种类
觚
• 一种多棱形的木棍,断面一般是三角形 或方形,有三面或四面可以书写,有的 多至七个面。长度都在30厘米以上,有 的长达82厘米。敦煌发现的觚,有抄写 的檄书、字书,还有习字 。
检
• 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所用的木牌,称 为封检。一种是宽检,题写收信者的名 称与传递方式。一种是加封泥、盖印章 的封检,用于传递机密书信和财物。
句鑃是吴越地区的一种金属乐器,广州出 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的一套句鑃有八件, 每件都铭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2行 8字,其下分刻“第一”至“第八”的编 码,皆小篆体。笔画或曲或直,饶有书 写的笔趣;字形依笔画的繁简和结构的 特点而略有变化,“九”“工”为扁形, “文”“府”“造”为方形, “帝”“年”“第”为长形,但结构匀 整。
汉代“万岁”瓦当
“万岁"瓦当·汉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采集,“万岁"为 汉代通用吉祥语,表现了汉代人们对长 寿永生的追求和愿望。
汉代“单于和亲”瓦当
汉代“单于和亲”瓦当
• “单于和亲"瓦当·汉 瓦当上的"单于和亲"文字反映出汉匈和 亲确实堪称当时的一件盛事。
“汉并天下”瓦当
夏 阳 扶 荔 宫 砖 文
东 汉 《 祀 三 公 山 碑 》
《祀三公山碑》的内容
• 《祀三公山碑》的内容主要是祷祀三公 山神,祈求消除天灾人祸,求得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使其百姓安居乐业,太 平无事。
“缪篆”
• 此碑刻于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与 《袁敞碑》同年刻立,清朝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在河北元氏县发现,因为 碑上的篆书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有人 指认这种体势是“缪篆”。清朝时,碑 派书家重视变形的体势,所以特别推重 此碑。齐白石那笔平直强劲的篆书,得 益于《祀三公山碑》。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书
•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 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厚葬的标志
• 东汉厚葬的基本标志是起坟垄、树墓碑、 建祠堂,有的还建石阙,构成了一组地 面建筑群。
(二)变形的篆书
• 汉朝人写篆书,因为种种具体的缘由, 出现了许多变通。变通多了,必然变形, 与规范的篆书体貌颇不一样了。这里所 谓“变形的篆书”,主要是指杂有隶书 体的篆书。
青 川 木 牍
青川木牍
• 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 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秀劲清丽, 笔力沉静,笔势流畅,结体自然,布白 疏朗,有轻松恬淡之美。
“秦隶”
• “秦书八体”中有“隶书”名目,但是汉 朝以后一直见不到秦隶的面目。1975年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朝 隶书简牍(图3-4)、1980年在四川省青 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秦隶书 木牍之后,我们才看到了秦国至秦朝时 期隶书的模样。此种隶书是至今所能见 到的最早隶书,所以称为“古隶”,或 者“秦隶”。
简牍形制介绍
简
• 是简牍最基本的形制,材料有木有竹。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简长72-75厘米。汉 简一般长23厘米,合汉尺一尺。最长者 为银雀山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简》, 长69厘米。简宽0.5-1厘米,写一行字。 有的宽2厘米,写两行字。主要用于抄写 书籍、过录公文、登记财物。
牍
• 《说文》解释为“书版”,是一种版状 简,宽至6厘米,长度与普通简相同,多 为木质。牍多用来写书信、契约、医方、 历谱和“过所”(通行证)。墓中出土 的牍多用来记载随葬品。
(一)简牍隶书墨迹
居 延 汉 简
居 延 汉 简
居延汉简
• 释文:华商尉史周育当为 君牛不相当杀 廿 予恩己决恩不
敦 煌 木 简
敦煌木简
• 释文:到,责未报闻,可写下,其奉以 从事,不愿知指,传马 皆大齿。
• 一九七九年在敦煌县马圈湾出土了大量 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包括隶、草、 行三种书体。书记简为章草,文字婉转 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开后世 狂草体势。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 境内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
“诏辞”与“诏版”
• “诏辞”是指秦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多 是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颁布的 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文辞。将“诏辞”凿 刻在铜板上,然后钉在器物上,称为 “诏版”;有的直接将文字凿刻或者范 铸在器物上,这一类书迹,后人也称为 “诏辞”。
《 秦 诏 版
》
《秦诏版》
• 《秦诏版》上凿刻的小篆就显得随便一 些。作者以刀代笔,圆转的笔画破为方 折,甚至把横画刻成斜笔;字形忽大忽 小,字与字之间,距离不等,纵有行而 横不成列。虽然是小篆的体势,却不象 秦刻石小篆那样整肃、庄重,有许多出 人意料的变化。
出土的大宗汉简
• 《敦煌汉简》—— 出土于汉朝敦煌郡烽燧遗址, 凡2190枚,时代约自西汉武帝至东汉桓帝时期;
• 《居延汉简》—— 出土于汉朝张掖郡居延烽燧 遗址,总计10200枚,约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 中期;
• 《武威汉简》—— 出土于武威汉墓,凡600余 枚,约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 《银雀山汉简》—— 出土于今山东临沂银雀山 汉墓,为西汉武帝时期,凡4942简。
袁 敞 碑
袁敞碑
• 释文:敞叔平司徒公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 五月丙 戍除郎中九年 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申申 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年平元 匠其七月丁丑拜东 丙戍徵拜大仆五年 初二年十二月庚 其辛酉葬
•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碑有断缺。《袁 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1923年春, 出土于洛阳。此碑以方折之笔作篆法,不失流 畅,成为此碑长处。是小篆书体中不可多得的 珍品。清邓石如习小篆,从此碑获益不少。
泰 山 刻 石
泰山刻石
•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 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 刻石在乾隆五年(1740年)遭火焚,嘉庆二十 年(1815年)发现时存10字,清末存9字,现 存6字,藏于山东泰安市岱庙。传世的拓本以 明朝安国所藏北宋本最为著名,存165字。但 有学者怀疑安国本《泰山刻石》不是原拓本, 而是翻刻本。西汉 Nhomakorabea《
铭 》
武 威 张
伯
升
柩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武威张伯升柩铭》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 武威,出土时覆于棺盖上,质地为黄色 麻布,纵120厘米,横41厘米,下残。上 书“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哭”, 2行14字。“平陵敬事里”是墓主张伯升 的籍贯;“过所毋哭”表示不惊扰生者。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第二讲 秦汉时期书法
第一节 秦朝书法
秦书八体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奏同之,罢其不 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 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 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 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 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 (《说文解字·叙》)
(二)端庄的碑刻隶书
• 东汉人好尚立碑,但是南北朝以后就难 以见到汉碑了。北宋时,士大夫喜好收 集三代秦汉的金石书迹,椎拓收藏,尚 有所存。清朝时金石学大兴,汉朝的刻 石隶书时有发现,积至今日,数量尚可 以百计。
碑
• 先秦时期就有“碑”,是实用工具。立于宫庙 以识“日影”的竖石,建于庙门以拴牲口的石 柱,竖于墓穴以引棺下葬的木(石)柱,都称 作“碑”,不刻文字。铭文之碑制奠定于东汉, 肇端于冢墓碑,又以墓碑为大宗,是当时营丧 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演为风气之后,宫庙、 道桥、闾里,莫不有碑。立碑的意图在于借碑 石之固传名后世,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形 式。
• 瓦当最早出现于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 群遗址,鼎盛于秦汉。瓦当的发展经素 面、图案、图像(动、植物图像)、文 字之演变过程。
动物图案瓦当
秦代十二字瓦当
十二字瓦当·秦
• 此瓦一九五三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 阳文篆书十二字:"维天降灵,延元万年, 天下康宁。"分三行竖列,行间及四周为 乳钉和四叶纹。篆有方圆两种,惋曲刚 劲,秀整可爱,布局协调,纹饰随圆形 当面而变化。表达了秦始皇"天命"、"神 授"及"千秋万岁"永恒不变的思想。
东 汉 《 袁 安 碑 》
《袁安碑》
•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 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 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 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 庚申徵拜 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 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 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 闰 月庚午葬
• 汉朝文字书迹,有的铸于货币,有的铭 刻于铜器和石碑,有的写于竹简和缣帛, 有的模印于砖瓦。前人为了区别秦、汉 两朝的篆书,将秦朝篆书称为“秦篆”, 汉朝篆书称为“汉篆”。“汉篆”书迹 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一)规范的篆书
西 汉 《 句南 鑃越 》文 帝 九 年
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秦朝的正体字 ——“小篆”
•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运动 中确立的体势,也是秦系篆书朝着整齐 化、规范化和简化的方向发展的终结形 态。小篆具有规整匀称的特点,如,笔 画圆匀而且比大篆更为平直,结构平稳, 有“上紧下松”的意味,字形呈纵势。 小篆的象形痕迹更少,符号性更强。
秦始皇纪功刻石
• 秦始皇多次巡遊东土,炫耀其“并兼天 下”的威风,先后立下《峄山刻石》 (前219年)、《泰山刻石》(前219 年)、《琅琊台刻石》(前219年)、 《之罘刻石》(前218年)、《碣石刻石》 (前215年)、《会稽刻石》(前210 年),刻石上的小篆,据说出自李斯的 手笔。
秦汉时期书写质材的变化
• 以传统的“金石”之制而论,商周有金 无石,春秋战国金多石少,秦朝、西汉 石刻稍多。东汉为之一变,石盛而金衰。 秦汉两朝的日常书写所采用的材料是方 便易得的竹、木,以及缣帛,东汉发明 了造纸术纸的发明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书 写“革命”。
第二节 汉朝的各体书法
一、“汉篆”种种
瓦当的字数
• 瓦当上的字数多寡不一: • 一字瓦当,如“马”、“金”、“卫”、
“关”、“冢”、“无”; • 二字瓦当,如“上林”、“甘林”、“齐园”、
“右将”、“千秋”、“万岁”; • 三字瓦当少见,如“有万喜”; • 四字瓦当最多,如“汉并天下”、“朝神之
宫”、“都司空瓦”、“宗正官当”、“冢上 大当”、“殷氏冢当”、“长陵东当”、“京 师仓当”、“永奉无疆”、“长宜子孙”、 “千秋长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 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 片。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年)。古隶。 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 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 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是 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夏阳扶荔宫砖文
• 一九六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 出土,距司马迁墓很近,砖上文字为 “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 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 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
(四)东汉碑额上的篆书
二、汉朝隶书
• 汉朝隶书遗迹有两大宗,一宗是过去书 家熟悉的汉碑隶书,一宗是 20世纪以来 出土的大量汉简隶书墨迹。当时中央和 地方政府所藏的简牍文书,都在战乱中 毁佚净尽,出土的汉简是汉朝人埋入墓 中或者弃于边荒之物。
齐 白 石
篆 书
(三)美术化的篆书
• 秦汉时期的美术化篆书,最典型的一种 是汉朝的瓦当文。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 的部分,俗称瓦头,用来遮蔽木椽,起 防雨的作用,同时也是建筑物上的一种 装饰品。在瓦当模印装饰性的文字,极 盛于汉朝。瓦当上的文字,有表示地点 者,有表示建筑名称者,有标示建筑类 属者,有表示吉祥者。
瓦当的字数
• 五字瓦当,如“鼎胡延寿宫”、“长久乐哉 冢”、“延寿长相思”;
• 六字瓦当,如“千金宜富景当”; • 八字瓦当如“千秋万岁与地毋极”、“千秋万
岁与天无极” ; • 九字瓦当如“长乐未央千秋万世昌”、“长乐
未央延年永世昌”; • 十二字瓦当,如“天地相方与民世世中正永
安”。
瓦当的种类
觚
• 一种多棱形的木棍,断面一般是三角形 或方形,有三面或四面可以书写,有的 多至七个面。长度都在30厘米以上,有 的长达82厘米。敦煌发现的觚,有抄写 的檄书、字书,还有习字 。
检
• 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所用的木牌,称 为封检。一种是宽检,题写收信者的名 称与传递方式。一种是加封泥、盖印章 的封检,用于传递机密书信和财物。
句鑃是吴越地区的一种金属乐器,广州出 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的一套句鑃有八件, 每件都铭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2行 8字,其下分刻“第一”至“第八”的编 码,皆小篆体。笔画或曲或直,饶有书 写的笔趣;字形依笔画的繁简和结构的 特点而略有变化,“九”“工”为扁形, “文”“府”“造”为方形, “帝”“年”“第”为长形,但结构匀 整。
汉代“万岁”瓦当
“万岁"瓦当·汉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采集,“万岁"为 汉代通用吉祥语,表现了汉代人们对长 寿永生的追求和愿望。
汉代“单于和亲”瓦当
汉代“单于和亲”瓦当
• “单于和亲"瓦当·汉 瓦当上的"单于和亲"文字反映出汉匈和 亲确实堪称当时的一件盛事。
“汉并天下”瓦当
夏 阳 扶 荔 宫 砖 文
东 汉 《 祀 三 公 山 碑 》
《祀三公山碑》的内容
• 《祀三公山碑》的内容主要是祷祀三公 山神,祈求消除天灾人祸,求得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使其百姓安居乐业,太 平无事。
“缪篆”
• 此碑刻于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与 《袁敞碑》同年刻立,清朝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在河北元氏县发现,因为 碑上的篆书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有人 指认这种体势是“缪篆”。清朝时,碑 派书家重视变形的体势,所以特别推重 此碑。齐白石那笔平直强劲的篆书,得 益于《祀三公山碑》。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书
•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 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厚葬的标志
• 东汉厚葬的基本标志是起坟垄、树墓碑、 建祠堂,有的还建石阙,构成了一组地 面建筑群。
(二)变形的篆书
• 汉朝人写篆书,因为种种具体的缘由, 出现了许多变通。变通多了,必然变形, 与规范的篆书体貌颇不一样了。这里所 谓“变形的篆书”,主要是指杂有隶书 体的篆书。
青 川 木 牍
青川木牍
• 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 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秀劲清丽, 笔力沉静,笔势流畅,结体自然,布白 疏朗,有轻松恬淡之美。
“秦隶”
• “秦书八体”中有“隶书”名目,但是汉 朝以后一直见不到秦隶的面目。1975年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朝 隶书简牍(图3-4)、1980年在四川省青 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秦隶书 木牍之后,我们才看到了秦国至秦朝时 期隶书的模样。此种隶书是至今所能见 到的最早隶书,所以称为“古隶”,或 者“秦隶”。
简牍形制介绍
简
• 是简牍最基本的形制,材料有木有竹。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简长72-75厘米。汉 简一般长23厘米,合汉尺一尺。最长者 为银雀山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简》, 长69厘米。简宽0.5-1厘米,写一行字。 有的宽2厘米,写两行字。主要用于抄写 书籍、过录公文、登记财物。
牍
• 《说文》解释为“书版”,是一种版状 简,宽至6厘米,长度与普通简相同,多 为木质。牍多用来写书信、契约、医方、 历谱和“过所”(通行证)。墓中出土 的牍多用来记载随葬品。
(一)简牍隶书墨迹
居 延 汉 简
居 延 汉 简
居延汉简
• 释文:华商尉史周育当为 君牛不相当杀 廿 予恩己决恩不
敦 煌 木 简
敦煌木简
• 释文:到,责未报闻,可写下,其奉以 从事,不愿知指,传马 皆大齿。
• 一九七九年在敦煌县马圈湾出土了大量 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包括隶、草、 行三种书体。书记简为章草,文字婉转 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开后世 狂草体势。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 境内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
“诏辞”与“诏版”
• “诏辞”是指秦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多 是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颁布的 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文辞。将“诏辞”凿 刻在铜板上,然后钉在器物上,称为 “诏版”;有的直接将文字凿刻或者范 铸在器物上,这一类书迹,后人也称为 “诏辞”。
《 秦 诏 版
》
《秦诏版》
• 《秦诏版》上凿刻的小篆就显得随便一 些。作者以刀代笔,圆转的笔画破为方 折,甚至把横画刻成斜笔;字形忽大忽 小,字与字之间,距离不等,纵有行而 横不成列。虽然是小篆的体势,却不象 秦刻石小篆那样整肃、庄重,有许多出 人意料的变化。
出土的大宗汉简
• 《敦煌汉简》—— 出土于汉朝敦煌郡烽燧遗址, 凡2190枚,时代约自西汉武帝至东汉桓帝时期;
• 《居延汉简》—— 出土于汉朝张掖郡居延烽燧 遗址,总计10200枚,约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 中期;
• 《武威汉简》—— 出土于武威汉墓,凡600余 枚,约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 《银雀山汉简》—— 出土于今山东临沂银雀山 汉墓,为西汉武帝时期,凡4942简。
袁 敞 碑
袁敞碑
• 释文:敞叔平司徒公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 五月丙 戍除郎中九年 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申申 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年平元 匠其七月丁丑拜东 丙戍徵拜大仆五年 初二年十二月庚 其辛酉葬
•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碑有断缺。《袁 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1923年春, 出土于洛阳。此碑以方折之笔作篆法,不失流 畅,成为此碑长处。是小篆书体中不可多得的 珍品。清邓石如习小篆,从此碑获益不少。
泰 山 刻 石
泰山刻石
•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 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 刻石在乾隆五年(1740年)遭火焚,嘉庆二十 年(1815年)发现时存10字,清末存9字,现 存6字,藏于山东泰安市岱庙。传世的拓本以 明朝安国所藏北宋本最为著名,存165字。但 有学者怀疑安国本《泰山刻石》不是原拓本, 而是翻刻本。西汉 Nhomakorabea《
铭 》
武 威 张
伯
升
柩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武威张伯升柩铭》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 武威,出土时覆于棺盖上,质地为黄色 麻布,纵120厘米,横41厘米,下残。上 书“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哭”, 2行14字。“平陵敬事里”是墓主张伯升 的籍贯;“过所毋哭”表示不惊扰生者。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第二讲 秦汉时期书法
第一节 秦朝书法
秦书八体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奏同之,罢其不 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 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 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 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 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 (《说文解字·叙》)
(二)端庄的碑刻隶书
• 东汉人好尚立碑,但是南北朝以后就难 以见到汉碑了。北宋时,士大夫喜好收 集三代秦汉的金石书迹,椎拓收藏,尚 有所存。清朝时金石学大兴,汉朝的刻 石隶书时有发现,积至今日,数量尚可 以百计。
碑
• 先秦时期就有“碑”,是实用工具。立于宫庙 以识“日影”的竖石,建于庙门以拴牲口的石 柱,竖于墓穴以引棺下葬的木(石)柱,都称 作“碑”,不刻文字。铭文之碑制奠定于东汉, 肇端于冢墓碑,又以墓碑为大宗,是当时营丧 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演为风气之后,宫庙、 道桥、闾里,莫不有碑。立碑的意图在于借碑 石之固传名后世,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形 式。
• 瓦当最早出现于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 群遗址,鼎盛于秦汉。瓦当的发展经素 面、图案、图像(动、植物图像)、文 字之演变过程。
动物图案瓦当
秦代十二字瓦当
十二字瓦当·秦
• 此瓦一九五三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 阳文篆书十二字:"维天降灵,延元万年, 天下康宁。"分三行竖列,行间及四周为 乳钉和四叶纹。篆有方圆两种,惋曲刚 劲,秀整可爱,布局协调,纹饰随圆形 当面而变化。表达了秦始皇"天命"、"神 授"及"千秋万岁"永恒不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