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仰视、俯视》——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视、仰视、俯视》——3
设计者: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王晓洁
一、教材分析:
《平视.仰视.俯视》这单元,与前一单元的接踵而至是恰到好处的,因为构图和视点的应用,虽然从概念上来说不完全相同,但从应用范畴中还是有着交叉渗透的作用。
“视点”的概念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所能产生的不同感觉。其中较为显性的表现为:“平视”给人以亲切、平常之感,“仰视”给人以敬仰、崇高之感,而“俯视”则给人开阔、居高临下之感。
但不是所有的平视、仰视和俯视都会产生这种感觉,其中还渗透着隐性的意义,这也就是本单元的难点之处。那就是创作者如何把内在情感投身于作品,如何巧妙的运用视点来表达自己创作的思想。欣赏者又怎样带着思想去解读艺术作品。
二、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二课时的教学,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广告拍摄和构图游戏,使学生基本理解了:在摄影与绘画的创作中,作者所运用视点的不同,画面产生的效果也随之不同,这是我们欣赏画面的一个显性的特点。
但是,我们是否对画面中隐性的一面也有所了解呢?即当你带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内心世界,不同的视点去观察世界,观
察自然,观察人类,观察事物,你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响。对绘画与美术作品同样会体现出不同的解读答案。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不同的视点观察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2、在自选材料的基础上,创作有主题的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收集创作素材,运用组合与再现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作品的欣赏与感受,体会创作者的绘画语言。
四、教学重点:
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不同的情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
以自己的情感选择视点进行美术创作。
六、教学资源:
教师:投影仪、多媒体电脑课件等。
学生:相关图片资料的收集,创作需要的绘画材料。
七、教学流程:
回顾与点题——分析与体验——感受与表达——实践与创作——展示与共享——反思与调整
八、教学过程:
1、回顾与点题
回顾:通过前二节课,使学生了解到无论摄影还是绘画,在创作中都少不了运用视点去取景或构图,这是创作成功的第一步。
点题:不是所有作品都能使作者和欣赏者达到相同的境界,也就是说,不同的情感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
2、分析与体验
分析(图1):作品《父亲》是中
国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杰作,画家
采用平视的视线,头部大特写的
构图,拉近了观赏者与作品中老
农之间的距离,老农开裂的嘴唇、
满脸的皱纹、被包扎的手指以及
手中粗劣的碗等写实的描绘,形
象逼人,似乎能感觉到老农的体
温和呼吸。作者将此画命名为《父
亲》,这既是一位贫困落后、忍(图一)
劳负重的老农形象,是当时成千上万普通农民的典型,也是养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父亲,充满着感激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在中国当代油画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分析:(图2)
这幅摄影作品我们即可以给它命名为《渴望》;又可以给它命名为《合唱》;还可以给它命名为《等待》。我们可以尝试着按
这些命题来解释这幅作
品的内涵。
(图2)
小结:所有这些作品就像个大容器,它不仅能容纳“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又能容纳“观众”对作品的情感。
3、感受与表达
多媒体演示各种运用不同视点所创作的摄影作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并强调为何要选择这一视点来创作。
(图1)(图2)
(图3)(图4)
(图5)(图6)
4、实践与创作
创作要求:
1、可按自己的创作需要,运用综合材料,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2、用简捷的文字表明创作中所选用的视点,以及创作主题。
在创作的同时,播放慢节奏的抒情音乐,激发学生创作情感。
5、展示与共享
学生:展现自己的作品,并用语言来表达。
师生:点评作品的亮点,并提出完善画面的建议。
展览:把作品在墙报上展示。(未完成的课后可补充。)
6、反思与调整
说明:任何教学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由于执教的教师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预期目标。因此,反思与调整有利于今后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