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向量形式及其应用举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且仅当 k = 1 时等号成立 . 3 即k = 1 时 , A B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槡 . △O 4 2 x 2 例 3 已知 A, B 是椭圆C: +y = 1 上两 4 1 试 个动点 , 且直线 O A, O B 的斜率之积等于 - , 4 探求 △O 并说明理由 . A B 的面积是否为定值 , 分析 设动点 A, B 的坐标分别为 A ( 2 c o s α, s i n s i n α β , , 则 由k s i n B( 2 c o s s i n k α) O A· O B = β, β) 4 c o s c o s α β 1 得, , ( ) c o s c o s s i n s i n o sα- . =- α α β+ β=0 即c β =0 4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1 c o s s i n c o s s i n |2 α α| β-2 β 2 ( ) c o s s i n o s s i n s i n α α| α-β = | | = | β-c β = 1. 评注 本题结论可推广到更为一般的情况 : 2 2 x ( ) 若 A, 上两个 B 是椭圆C:2 +y 2 = 1 a >b > 0 a b 2 b 动点 , 且直线 O 则 A, O B 的 斜 率 之 积 等 于 - 2, a 1 A B 的面积为定值 a b. △O 2 A → 2 B → 例 4 设 O 点在 △A 且O B C 内部 , + O + → 3O C = 0,则 △O A C 与 △A B C 的面积之比 为 . A → → , , 分析 设O 则 x O C=( x =( y y 1, 1) 2, 2)
1 → 3 → B → O A- O C =- O 2 2 1 3 , 1 3 ) x =( - x y y 1- 2 - 1- 2 , 2 2 2 2 B → O → A → A = B -O 3 3 , 3 3 ) x =( - x y y 1- 2 - 1- 2 , 2 2 2 2 → → A → A C C -O x . =O =( y 2 -x 1, 2 -y 1)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1 , |x y y 1 2 -x 2 1| 2 1 3 3 ) S△ABC = |( x x - x -( y y 1- 2 ( 2- 1) 2 2 2 2 3 3 ) 3 ( -x - y |x y y y 1) 1- 2 |= 1 2 -x 2 1 |. 2 2 2 S 所以 , △OAC = 1 . S△ABC 3 评注 本题的解法多种多样 , 但运用三角形 面积公式的向量形式解决 , 思路更为简洁 .
1 → → → → 2 2 2 · B| C| A B·A C) . |A |A -( 槡 2 证明 因为
1 → · → · B → →, B| |A C| s i n< A A C> |A 2 B → ·A → 2 ( 1 → · → · A C) B| |A C| 1- → 2 = |A → 2 2 B| · C| |A |A
( ) 收稿日期 : 2 0 1 3-0 6-2 0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向量形式及其应用举例
朱贤良
( ) 安徽省枞阳县会宫中学 , 2 4 6 7 4 0
平面向 量 作 为 一 种 工 具 , 在解题时有着广泛 的应用 . 新课程高考考试 大 纲 对 此 明 确 要 求 : 会用 向量方法解决 某 些 简 单 的 平 面 几 何 问 题 , 会用向 量方法 解 决 简 单 的 力 学 问 题 与 其 他 一 些 实 际 问 本文利用平面向量知 识 , 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题. 的向量形式 , 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 1.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向量形式 公式 1 △A B C 的面积
x 以 g( 故e 当且仅当 x = x) ≥ 0 恒成立 , ≥ x+1, 时取等号 0 . x ( ) 当 x >-1时 , 由e n x+1 ≥x+1可得l ≤ , : , ( ) 当 x 从而可得 当 x >-2 时 l n x+2 ≤ x+1, 且仅当 x =-1 时取等号 . x ( ) 因此 , e n x +2 . ≥ x +1 ≥l 注意到 两 个 等 号 成 立 的 条 件 不 一 致 , 所以可 x ( ) , 即不等式 ① 成立 . 得e >l n x +2 , 因此 当 m ≤ 2 时 , x)> 0. f( x ( ) 评 注 不等式e ≥x+1及其变式l n x+1 在人民教育出版 ≤x 是 两 个 重 要 的 基 本 不 等 式, 》 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数学选修 2—2 x 的习题中就已经要求证明不等式e 从这 ≥ x+1. , ( ) 个意义上来说 上 面 的 第 Ⅱ 小 题 应 该 是 来 源 于 x ( )≤ 不等式e 课本的 . n x +1 ≥ x +1 及其变式l 值得注意 . x 已经多次在各种大型考试中考查过 ,
小题的严格证明 .
, ( 另证 当m ≤2 时, x∈ ( l n x+m) -m, + ∞) ( ) , : , ( ) , 故只须证明 当 时 即 l n x 2 m 2 x + = f ≤ >0 x ( ) e >l n x +2 ① x x ) , ( ) , 设 g( 则 x =e -x-1 g ′ x =e -1 x = 0时g ′( x) x >0时g ′( x) x <0时g ′( x) =0, >0, , ( ) ( , ) , <0 故g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0 + ∞ 单调递 ) , ] ( ) 从而 [ 所 减 区间为 ( 0 x) 0 - ∞, =0, g( m i n =g
x +1 的上方 . x ( ) , 因此 , 且两个等号不 e n x +2 ≥ x +1 ≥l x ( ) 能同时取得 , 所以e n x +2 . >l x : 评 注 直线l y = x+1 是曲线 C: y =e 和 ( ) 的隔离直线 , 这应该是不等 曲 线C n x+2 y =l 2: 式 ① 的几何背景 . 实际上 ,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 如果将直线l 不等式 ① 的几何背景 : y = x 向下 1: 平移 , 必有一个时刻 , 所得直线与曲线 C n x y =l 1: 相切 , 易求得 切 线 方 程 为 y = x -1; 如果将直线 必有一个时刻 , 所得直线与曲 l y = x 向上平移 , 1: x 易求得切线方程为y =x+1. 于 线 C: y =e 相切 , x : : 是可知 : 直线l 是曲线 和曲线 C y =e y =x+1 ( )的公共切线 . C n x +2 y =l 2: 三、 第( Ⅱ )小题的另证 基于上 面 分 析 得 到 的 几 何 背 景 , 要证明不等 x 式 ①, 我们只需分别证明不等式e ≥x+1及x+ ( )即可 , 下面从代数角度给出第( 1 ≥l n x +2 Ⅱ)
S△A B C =

1 → → → → 2 2 2 · B| C| A B·A C) |A |A -( 槡 2
1 (2 2 2 2 2 ( x x x -( y 1 +y 1) 2 +y 2) 1 2 +y 1 2) 槡x 2 1 2 2 2 2 x x x = y y y y 1 2 1 2 +x 1 2 -2 2 1 槡 2 1 = |x y y 1 2 -x 2 1 |. 2 2.应用举例 运用上 述 公 式 , 可以解决诸多与三角形面积 有关的问题 . 例 1 在 △O A B 中, O 为 坐 标 原 点, A( 1, π, π] , ) , , 其 中θ ∈ [ 则 当θ = c o s B( s i n 1 θ) θ, 6 3 时, A B 的 面 积 最 大; 则 当 θ = △O 时, 的面积最小 . O A B △ A → B → ) , 分 析 由 题 意 知O 1, c o sθ O = ( = ( , ) ,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s i n θ1 1 i n c o s θ θ| |1-s 2 1 1 i n 2 = |1- s θ|. 2 2 π, π] 2 π2 π, 因为θ ∈ [ 所以当 2 θ∈ [ , ] θ 6 3 3 3 π 或2 π, 即θ = π 或 π 时 , S△OAB 取得最大值 ; = 3 3 6 3
B → →, c o s< A A C >=
B → →, 故s i n< A A C> → → 2 ( A B ·A C) , = 1- → 2 → 2 B| · C| |A |A 所以
B → → ·A A C , → → · B| C| |A |A

S△ABC =
S△A B C =
S△OAB =
S△OAB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π 即 π 时, 当2 S△OAB 取得最小值 . θ= , θ= 2 4 例2 在 △O A B 中, O 为坐标原点 , A, B 为单 → → A → 位圆上两动点 , 且满足 | k O A +O B|= 槡 3|O - → ) , 求 △O k O B|( k >0 A B 的面积的最大值 . A → 分析 因 为 A, 故 |O B 在 单 位 圆 上, |= B → |O |= 1. A → O → A → kO B → 得, 又由 | k O 3|O + B |= 槡 - | → → → → 2 2 ) ( ) , ( k O A +O B =3 O A -k O B 1 1 → → 化简得 , O A ·O B= ( k+ ) . k 4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
· 辅教导学 · 数学通讯 — — —2 上半月 ) 0 1 3 年第 1 0期(

所 +1 是由直线l y = x 向左平移1 个单位所得 , 1: : ( ) : 以, 曲线 C 与直线 l n x 2 l x 1 + y= + 相 2 y= ) , ( ) 切于点 A( 且曲线C 在直线 0 n x+2 -1, y =l 2: : 的下方 l y = x +1 . x 容易知道 : 曲线 C: y =e 与直线l: y = x+1 x ( , ) , : 相切于点 B 0 1 且曲线 C y =e 在直线l: y=

1 0 =
— —2 数学通讯 — 上半月 ) 0 1 3 年第 1 0期( · 辅教导学 ·
1 B → 2· A → 2 B → ·A → 2 A C) . |A | | C| - ( 槡 2 B → → , 公式 2 △A 设A B C 中, x A C= =( y 1, 1) ( , 则其面积 S△ABC = 1 |x x y y y 2, 2) 1 2 -x 2 1 |. 2 )知 , 证明 由 ( 1
S△OAC =
S△O A B =
= = 1 2 4
1 → → → → 2 2 2 · A| B| O A·O B) |O |O -( 槡 2 1 1

1- ( 1- k+ ) ≤ ×2 1 6 k 6 2槡 1 槡



3, 槡
( ) 收稿日期 : 2 0 1 3-0 4-1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