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深入了解古民居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古民居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报。
一、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这些地区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古民居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二、调查内容。
1. 古民居建筑结构,我们对古民居的建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记录,包括建筑材料、搭建工艺、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古民居保护现状,我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3. 古民居文化价值,我们对古民居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
1. 古民居建筑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搭建工艺复杂,建筑风格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2. 古民居保护现状,调查显示,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资金缺乏、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3. 古民居文化价值,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古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调查建议。
1. 加大保护力度,针对古民居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力度,增加保护资金投入,完善保护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
2. 加强文化传承,建议加强对古民居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古民居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制定政策措施,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古民居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结语。
古民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古民居,传承好古民居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闽北邵武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民俗风情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民俗风情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智慧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邵武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年味十足的春节了。
每年春节期间,邵武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人们挂灯笼、贴春联,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在春节期间,邵武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庙会、民俗表演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邵武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让人们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民居建筑的韵味邵武的传统民居建筑保留着古老的风格,曾经的繁华和历史沉淀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
老街区中,青瓦白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是古代建筑工艺的结晶,更是邵武人民智慧和生活方式的写照。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楼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挂上红灯笼,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邵武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如剪纸、刺绣、扎染等技艺在这里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
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代表着邵武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生活方式。
在当地的集市上,可以看到很多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传承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民俗美食的诱人香味邵武的民俗美食也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
当地以鲜、香、酥、脆、软、嫩等风味为主,不仅以海产品和山珍为主料,还有以花生、茶叶等其他农副产品制作的特色菜肴,其中包括闽北美食的代表菜肴——臭豆腐,以及当地特色小吃等等。
不仅如此邵武的传统民俗美食还包括当地的特色米酒、豆腐乳、腊肠等一系列风味独特、别具特色的美食。
五、传统服饰的古朴韵味邵武的传统服饰也保留着浓厚的民俗风情。
女性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旗袍和盛装,头戴花环,手持蒲扇,走在街头,优雅动人;而男性则多穿着鹰毛冠、襟络、白布身衣等传统服饰,整体上尽显古朴与沉稳。
(完整word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完整word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时间:2023年12月地点:泉州地区调查人:一.概况简介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相溶,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调查,截至2023年11月,泉州地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34项,其中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有11项,第二批有17项,第三、第四批各有三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76项,其中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第二批有25项,第三批有16项,第四批有15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外来语融合的闽南方言文化;以陈三五娘等民间传说及存量丰富的泉州歌诀为典型的口传文化;音乐活化石泉州南音、南戏遗存梨园戏、蜚声世界的木偶戏、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珍稀的宗教仪式剧种打城戏和承载闽越族遗风的拍胸舞等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南派剪纸、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文化;特色鲜明的惠安女、蟳埔女服饰;举世闻名的惠安石木雕刻、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烧制、远销国外的铁观音茶制作等传统技艺文化;闽南古厝、庙宇等传统建筑文化等等。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部的下梅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古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由100多座古宅和近20座庙宇组成,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存完好。
下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受中原文化和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建筑风格独特,大多数房屋都是两层建筑,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石板,墙壁涂有黑灰泥,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下梅古民居的建筑物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错落有致的屋顶和围墙使得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
在古民居的建筑群中,有许多精美的壁画、雕刻和砖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此外,下梅古民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井、古道、古祠、古庙宇等,这些历史遗迹反映了下梅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下梅古民居的保存完好,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拓展:下梅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存完好。
下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受中原文化和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建筑风格独特,大多数房屋都是两层建筑,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石板,墙壁涂有黑灰泥,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下梅古民居的建筑物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错落有致的屋顶和围墙使得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
在古民居的建筑群中,有许多精美的壁画、雕刻和砖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此外,下梅古民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井、古道、古祠、古庙宇等,这些历史遗迹反映了下梅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下梅古民居的保存完好,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完整版)闽南民居
堡土楼
依山构筑,基本特征是高大、厚实的堡墙,墙上筑有跑马道和碉式角楼,墙内建有 祖堂、厢房、护厝、厨房等建筑单元。布局合理对称,防御居住兼备,因地制宜设 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筑;基本上以村或家族为建制单位,功能齐全,居住、教 育(配套有书院、书斋)、仪事等功能完备;装饰、装修上富有闽中地方特色,木 雕、灰塑、彩绘等品味高、传统文化色彩浓郁。
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 个十字轴空间结构,这是中原建筑古老型制 的遗存。这种型制的平面格局是以正方形为 基础的九宫格式,中央为庭院,四正为厅堂, 四维为正房
“三合天井”型
堂厢式
堂虎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楼
“方圆土楼”型
堡土楼 手巾寮
“土堡围屋”型 “竹筒屋”型
方楼
圆楼
椭圆楼
1、中轴线鲜明 2、以厅堂为核心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民居色彩对比
•闽南民居之古式大厝
1)古式大厝的红墙 墙体—红色文化.红砖拼接花纹.砖墙浮
雕. 镜面壁.“出砖人墙”的建筑工艺.窗.
虎脚.塌寿 2)古式大厝的屋顶 红瓦.燕尾脊.山墙构件\样纹装饰 3)古式大厝的浮雕装饰
4)古式大厝的代表 5)现有运用闽南民居元素景观的景区
闽南民居与风水理论
宅基的选址
风水观中的居住空间理想模式
风水观中的宗祠空间理想模式
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
全宅共设了大小八个天井轴线正中的两个天井前大后小——“昌”字, 左右两侧护屋围成的天井,用廊隔开,成为两节——“日”字, 护屋上下两端——人手的上下两节。 全宅只有一大二小三个门之外,形成对内外封闭的平面格局。
风水、住宅、人三者关系
A、要观山势。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是“龙脉”。起伏、 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 B、要观察水流;水流必须缓慢、平隐、弯曲、环绕,这样的水即是理想的水。 所以选择宅基的原则:1)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
土楼调研报告
土楼调研报告土楼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土楼是福建省土地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瑰宝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土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我们组织了本次土楼调研。
二、调研内容1. 土楼简介土楼又称“土佛堂”、“风楼”,是福建土地上特有的集住宅和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形式,通常由砖、石和土土夯筑而成。
土楼一般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层叠状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均有门窗,以防御为主。
2. 历史文化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经过宋朝和明朝的发展,至清朝达到鼎盛时期。
土楼是福建一带少数民族居民的居住形式,如土家族、侗族等,这也是土楼独特的文化背景。
3. 建筑特点福建土楼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土楼有着牢固的防御能力,楼体坚实可靠,可以抵挡强烈的风雨和洪水。
其次,土楼的内部结构合理,楼内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等级划分居住区域,保护隐私并方便管理。
最后,土楼的外观造型独特,周围有美丽的田园风景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人居环境。
三、调研结果1. 土楼的保护情况在我国,目前有许多土楼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
但是,也有一些土楼因为年代久远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而遭到破坏和损失。
2. 土楼的旅游开发由于土楼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许多土楼已被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3. 土楼的传统文化价值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
土楼不仅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和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杰作之一。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土楼调研,我们对土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土楼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土楼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好土楼的独特价值并传承下去。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福建土楼是中国建筑史上独特而宏伟的建筑艺术之一。
作为福建省特色的建筑形态,土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建筑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福建土楼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所在。
一、土楼的起源与发展福建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和发展起来则是在宋代。
土楼是建于山区的农家住宅,早期由于对抗外来侵略和山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寻求安全和生活需求成为主要目的,因此采用了独特的圆型或方型平面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楼的构建逐渐成为彰显家族荣誉的象征,成为多户聚居的堡垒式建筑。
二、土楼的特点与建筑风格1. 土楼的材料与结构: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石块、花岗岩、土和竹木等,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
楼体坚实且结构严密,外墙大致分为三层,内墙则更加多层,以确保安全和隐私。
2. 土楼的平面布局:土楼的平面布局独特千变万化,常见的有环形、方形、斜角五边形等。
楼分为内外两个环形,内环用作居住区,外环则是用来防御敌人。
内环的楼层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圈”、“地圈”和“人圈”,每个圈按照世系关系来分房。
楼梯间呈螺旋形,便于运输和防御。
3. 土楼的建筑装饰:福建土楼始终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楼的外表常常精心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和浮雕,瓦当也装饰得金碧辉煌。
楼内的墙壁、栏杆等装饰也充满了传统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
三、土楼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除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外,福建土楼在中华文化中还有着重要的价值。
1. 社会联结的象征:土楼作为宗族组织形式的住宅,其内部居民大多是同一姓氏或是具有亲属关系的人。
土楼的存在加强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保护了传统的家族文化。
2. 文化传承的载体:福建土楼是传统福建民居和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丰富的福建民俗文化与历史记忆。
每一座土楼都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记录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社会制度,对于后代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传统文化的中考满分作文
福建传统文化的中考满分作文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福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象征。
在中考满分作文中,我想探讨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展示福建人的骄傲和民族自信。
首先,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福建的核心文化之一,代表了福建人民的精神和个性。
闽南方言浓厚而独特,被誉为“五岳之音”。
闽南歌曲动人心弦,以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闽南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态度。
闽南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拥有独特的砖雕、木雕和瓦雕技艺,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而世界闻名的闽南木偶戏更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传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其次,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还有悠久的闽北文化。
闽北文化受到闽江流域的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闽北地区的民居建筑气势宏伟,以土楼为代表,是福建土楼建筑的瑰宝。
这些土楼无论在结构设计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独具特色,成为福建文化的瑰宝之一、此外,闽北还传承着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如陶艺、刺绣和蔡墟组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创意和艺术价值,反映了闽北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
同时,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还有充满神秘和仪式感的闽西文化。
闽西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闽西地区的农事文化和宗教信仰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俗和庆典活动。
世袭祠堂是闽西地区的一大特点,代表了地方宗族文化的核心,寄托了家族的祭祀和传承,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此外,闽西地区的陶艺、剪纸、剪绢等手工艺也享有盛名,展示了闽西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最后,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还有其他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
福建的山川湖海养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
南靖土楼、武夷山茶文化、黄巾军和扶南道教的传播等都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福建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篇一: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下梅村的一处传统古老民居建筑群,被誉为'活化石'。
这座民居建筑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闽南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福建传统山区建筑和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特点。
这些古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以青砖和红瓦为主要建材,建筑的结构和屋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对抗台风和地震的需求。
古民居的建筑内部布局也非常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一般来说,古民居的正门会面向南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古民居内部会有一个宽敞的庭院,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用来居住、储物和工作。
这些房间往往会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装饰,展示了古代福建人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历史悠久,有些建筑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这些古老的建筑凝聚了历史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见证。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一直是当地居民的居住地,也是世代相传的家族聚居地。
如今,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传统建筑的魅力,了解古代福建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古民居内还设有一些展览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展示了福建地区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
此外,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周边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还有绵延不绝的茶园和果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武夷山茶和当地特色美食。
总而言之,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一处值得探访的旅游胜地。
它不仅展示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自然环境和文化活动,使游客能够全面感受到福建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想要享受自然风光的旅行者,这里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目的地。
篇二: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的一处古老民居建筑群,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
下梅古民居坐落在武夷山的腹地,被山峦环抱,四季花木繁茂,景色宜人。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由于客家人是从战乱中迁徙到福建的,所以他们对安全有着极高的重视。土楼的防御功能强大,厚实的围墙和紧密的房屋设计使得 土楼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这种防御功能不仅提供了家族的安全保障,也反映了客家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尊重
文化教育的传承
在福建土楼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书房或学习空间。这些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体现了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 对知识的尊重。这种文化传承的精神为客家人的后代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的影响与价值
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其影响力和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在建筑艺术上 独树一帜,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证明了福建土楼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福建土楼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它的生态环保理念、防御功能设计 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的来说,福建土楼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它以其独 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意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之一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的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家族精神的体现:土楼的设计和建造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每一座土楼都有 一个中心厅堂,厅堂是家族聚会、祭祀祖先的地方。厅堂的位置和大小都是以 家族的规模和地位来决定的,体现了客家人对家族的尊重和重视
福建土楼介绍及 其人文意蕴
-
1 福建土楼的历史与建筑风格 2 福建土楼的人文意蕴 3 福建土楼的影响与价值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闽北古民居及家族教育内涵考述
柏穿屋而出 , 建筑与 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此得到 了充分印证 。廖 氏家族先 辈深受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 浸润 , 在 建造房 屋 时极 为讲 究顺应 自然 , 物 尽其 用 , 保 留古树 。其 尊重 环境 , 顺应 环 境 中各 种关 系 , 追求 建筑 与 自然交 融 , 心理 与 自然共 鸣 , 不仅蕴含着“ 渊源 共 生 , 和谐 共 融 ” 的美 好 寓 意, 也是 一种 典 型的 生态之 美 。此外 , 柏 树是 常青 树 , “ 柏” 与“ 百” 谐音 , 充 分表 达 了廖 氏先 辈 借 物寄 情 的思想 情怀 , 寄予 家族 能像 柏 树一样 永 久长 青 , 绵 延万 代 。 2 . 体现 “ 以和为 贵 ” 思 想 就平 面布局 而言 , 闽北 古 民居 多为 向平 面展 开 的组 群 布局 , 由若 干 个 单体 建 筑 构 成庭 院 , 再 由一 个个 庭 院组成 村 落 。如 “ 中 国历 史文 化名 镇 ” 邵 武 和平 古 镇 , 它是 一 处全 国罕见 的碉 堡 式 大 村镇 , 这里 明清 年代 的古 民居 建筑 有 2 0 0多 幢 , 以组 群 的对 称 、 和谐 创 造 和 睦之 美 的布 局 形式 , 充分 体 现 中国传 统“ 家 和万 事 兴 ” 的观 念 。古 代 社 会 以 血 缘 为纽 带 、 以 姓 氏 为主 的宗 族 聚 居 的民俗 民风 , 直接 体现 在 民居抱 团集 聚 建设 在 高墙 围合 的村 落 空 间 中。 即所 谓 的墙 内 为 姓之 家 , 墙 外 为一姓 之地 。 ④为了家 族成 员 的和 睦相 处 , 在 建筑 布 局 上淡 化个 体 而 强调 组 群 , 并 且用 高大 的 围墙 合 成一个 向心力极 强 的 家庭 院 落 , 以增 强 家 庭 的凝 聚力 。 在延 平 峡 阳古 镇 流 传有 “ 高 高的 马头墙 , 深 深 的居 民 房 , 步步 高 的三 进厅 , 雕 窗 画栋 的美 宅 阔院 ” 的说 法 , 这 形 成 了远 近 闻名 的峡 阳古 民居 的特 点 。古 民居外墙 都 砌 有青 砖 黛 瓦 马头形 的封 火 墙 ( 当地 称作 马头墙 ) , 一 般都 高 出屋 顶两 三米 , 不仅 增加 了房屋 的 层 次感 , 而 且使 房 屋 显 得更 加 挺 拔 秀美 。 从远处观看 , 这些高高低低 、 错落有致 的马头墙恰 与周围的起伏 山峦相呼应 , 显得格外 和谐 。 此外 , 封火 墙 在邻里 关 系上也 体 现和谐 思 想 。闽北 古 民居木 质材 料居 多 , 民居 与 民居之 间大 都 相连 , 一旦发生火灾, 就会殃及邻里。马头墙起着阻隔火源作用 , 防止火势蔓延 , 使邻里免受灾 害 。古 民居 天井 的设计 , 也 体现 相 同思想 。通 常 , 闽北 古 民居 大 门设 在建 筑 中轴 线上 , 迎 面正 房 为大 厅 , 后 面 院 内常建 二 层楼 房 。 由四合 房 围成 的露 天庭 院通称 “ 天井 ” , 供排水、 通 风 和采 光 之用 。每 逢雨 雪之 季 , 天井 四面 屋顶 内侧 坡 的雨水 从 四面八 方 流 入天 井 , 故称“ 四水 归 堂 ” , 古 民居 自身 具有 良好 的排水 功能 , 屋 面滴水 不会 影 响邻里 , 避 免 纠纷 。
闽北民居建筑ppt课件
闽北多山多水,如群星般散落的山间盆地和 河间谷地,尤其适合中、小型聚落的形成和 发展。闽北地区的网格水系以及串珠状大小 盆地等基本地理特征,对古村落的形成产生 了至关重要的影 响。由于平原面积的狭小及 山间大小盆地的发育,使闽北的古村落呈现 小聚落、大分布的格局。
2021/7/28
返回返回闽北传统民居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
2021/7/28
一、古村落 二、传统民居 三、家族祠堂 四、廊桥 五、闽北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2021/7/28
建瓯腾云桥
2021/7/28
政和赤溪桥
2021/7/28
松溪花桥
2021/7/28
闽北最长古廊桥— 文昌桥
2021/7/28
2021/7/28
2021/7/28
砖雕:民居中的砖雕主要用在大型住宅或 家祠入口的分隔庭院空间的檐壁上面,成组 的镌刻着回纹、卷草、鸟兽、花卉或镌刻雀 替、垂花。有的还用磨砖拼成斗拱、镂花砖 窗和各种线脚。
2021/7/28
2021/7/28
2021/7/28
2021/7/28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是族人供奉祭
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进行宗族管 理、聚集议事、解决纠纷、规范礼 制及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地方。闽 北宗族聚族而居,非常重视祠堂的修 建和保护,几乎每个姓氏都建有本族 祠堂,各支系建有支祠。
石雕:主要是柱础、门础、门当抱鼓石, 摆设与厅堂上的石雕小品古鼓,构筑天井情 趣的石水缸、石花架、墙角的石条等。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董琪珺;詹凯丽【摘要】旧时徽州村落房屋密集,因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其形似马头,故被称"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历史上的微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包括浙、赣、皖、闽四省的交界地区.现有资料显示,浙江全部、皖南、赣东、闽北(闽东)甚至鄂南等地区都有马头墙.【期刊名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1【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马头墙(封火墙);古民居;结构;社会背景;地域性【作者】董琪珺;詹凯丽【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
旧时,徽州村落房屋密集,因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
因其形似马头,故被称“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即浙、赣、皖、闽四省交界之处。
现有资料显示,浙江全境、皖南、赣东、闽北(闽东)甚至鄂南等地区都有马头墙。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一书中提到:“为了适应屋面的坡度,封火墙一般都做成台阶状,这与河边的码头很相似,于是这种台阶状的封火山墙又被形象地称作“码头墙”,而“码头墙”又被讹传为“马头墙”。
“封火墙”本是按照其功能来命名的;“码头墙”则是根据其形象来命名的。
如今以讹传讹,成为“风火墙”和“马头墙”,很令人费解。
[1]对于以上观点,也存在一些不同意见。
有人指出“封火墙”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但“马头墙”的称谓也全非以讹传讹,更兼顾着形象与文化蕴意。
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古徽建筑使用马头墙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
(完整版)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
下梅古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堪称是下 梅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雕刻技术精细而不失大气 ,寓意深刻而不失气韵灵活,图案精美而不显庸俗 ,人物造型逼真而不显做作,环境描绘贴切自然而 不显浮夸。生动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 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术 下,最大限度的加以艺术化。
• 下梅古民居中还有多幅表 达福禄长寿的寿星骑 鹿图
也都以圆形纹样的形式来 体现,如此流露 更加体 现
了圆形所代表的没有终点 没有起点、 或起点就是终 点、 终点就是起点, 循环 反复、 周而复始、 生生不 息的 特点, 正符合了古人 对生与死、 生命轮回的观 点, 即最形象地体现了宇
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 念。
• 下梅古 民居的门楼中处于 枋中间的寿星图、 以及左 右的两幅 圆形纹样—— 马 上封侯图和仙鹤图, 在以 直线为主的 砖雕中, 异常 醒目;也就是说, 在有圆 形和方形 的图形中, 我们 的视觉是先圆形, 后方形 , 即在直线为 主的图形中 , 曲线占了绝对优势。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
的曲线形,造型优美。
•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
砖雕精致、华丽。
•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
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
见的全木质柱础。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武夷山
福建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福建传统村落调研报告[报告内容概要]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福建传统村落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为保护与传承福建传统村落文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1. 阅读相关文献与资料,了解福建传统村落的定义、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对福建省内的几个代表性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包括村落的规模、布局、建筑风格、文化传统、社区活动等方面。
3. 通过访谈当地村民和相关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对于传统村落的认知、保护与发展的看法。
三、福建传统村落的特点和价值1.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福建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反映了福建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2. 独特的建筑风格:福建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包括传统木结构建筑、石雕、琉璃瓦等元素,体现了传统村落建筑艺术的精髓。
3. 融合的社区文化:福建传统村落的社区文化包括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形成了独特的村落社会生活。
四、福建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1. 建筑破损与保护:部分传统建筑因年久失修而面临倒塌和破损的问题,需要加强保护工作。
2. 城市化对村落的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村落被破坏或改造,其原有特色受到严重影响。
3. 传统文化传承困境:部分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老龄化和年轻人流失的问题,亟需有效的传承与创新。
五、福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1. 加强保护意识与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提高居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村落保护工作。
2. 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平衡点,鼓励传统村落发展与时俱进。
3. 提高社区参与与文化教育:鼓励村民参与村落保护与发展,加强文化教育,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
六、结论福建传统村落作为福建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然而,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意识,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福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探究——以福建屏南县忠洋村韦氏老宅为例
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探究——以福建屏南县忠洋村韦氏老宅为例摘要:本论文主要是以研究中国福建闽东地区民居空间特点为主的一篇论述型文章。
中国民居建筑空间丰富多样,各地区不同地貌、气候及文化经过长期沉淀形成了特有的空间风格。
福建闽东地区民居不仅具备以上几点基本元素,同时也延续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在材料使用上、地形选择上、空间格局处理上与当地的气候人文等相结合,令该地区的民居更加的鲜活。
本论文以福建闽东地区韦氏老宅为例,通过现场测绘、访谈、拍照等方法论证出该地区民居主要的空间特点,以记录生活方式为文章论述的主要脉络。
民居空间形态研究不仅仅是对空间的记录同时也是对文化沉淀依托于建筑空间内的记忆。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活方式;福建地区;空间特点;韦氏老宅1.绪论1.1研究背景福建地区地处中国东南部,山高水深,地形险峻复杂,交通阻塞,福建地区的人口组成大部分是由中国不同朝代三次大迁徙与小部分原住民闽越族的后代组成。
这里即保存了非常传统的中原汉民族文化,同时也在长期的生活中融合了小部分的闽越族文化,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沉淀,折射在我们传统民居的角角落落。
本论文以闽东韦氏老宅为目标,通过实地测绘、访谈及图片记录的方式以空间特点进行论述。
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通过对韦氏老宅深入调研,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的特点,其次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去发现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从而论述出福建闽东地区的民居空间特点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1.2.2研究意义当我们在研究一座传统民居建筑时,我们会“从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质素,增加对旧建筑结构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
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建筑特有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1]这是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话,对于我们古民居建筑研究工作也具备同样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城村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城村福建南平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南平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距南平武夷山东南21公里。
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村汉城发现于1958年。
已知有高胡南坪和胡北坪的宫殿建筑,以及下寺岗和马道岗,以高胡南坪建筑规模最大,是福建省已发现的古城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汉代古城址,也是我国江南地区比较完整的一座,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被列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古汉城遗址保护区。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由三组东西走向的山岗和高胡坪组成。
城墙南北约860米,东西宽550米,周长2896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方向北偏西25度。
城墙宽约6至8米。
墙外少数地段地形陡削,大部分有护城壕。
城门4个,分别位于东城墙南段(即东门),南墙中段(南门),西墙南段(西门),东墙北段(北门)。
东城门外左、右两侧,有两个人工筑成的小土岗,当地俗称“南岗”和“北岗”。
北岗经发掘证明,是庙、坛基址。
地面保存着较好的夯土城墙,墙外除天然深谷和洼地外,一般都有墙壕遗迹。
城门两座,位于城址南部,东西遥望,直道相通。
城内大型建筑群基址4处、冶铁作坊遗址5处、居住区15处,以及烽火台、排水系统、古道路等多处。
城村古城是闽越王立国后建设的。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上皇位,复立无诸为闽越国王。
无诸成为西汉中央王朝首封的少数民族异姓诸侯。
无诸死后,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刻"武帝"玺自立为帝,发兵反汉。
汉武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闽越国,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大军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
城村古城及其宫殿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派遣的大军所毁。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闽北邵武位于中国福建省中部,是一个充满了浓厚民俗风情的地方。
邵武的民俗源远流长,深受福建文化的熏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风情。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邵武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举行庙会了。
每逢传统节日,邵武各地的庙宇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庙会上,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游艺活动不断上演,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繁华盛世。
庙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游戏和手工艺品,如糖画、剪纸、面人等。
这些古老而有趣的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成为了邵武民俗风情的一大特色。
在邵武,人们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婚礼上,邵武人有自己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新郎要在婚礼前一天到“打团”地点,与亲朋好友一同吃顿丰盛的晚餐,然后一直玩到凌晨。
而新娘则会在婚礼前夜和姐妹们一起过“洞房”,在这一夜,姐妹们会给新娘做各种各样的有趣小游戏,以娱乐新娘,让她不再思家。
这些传统的婚礼习俗不仅保留了古老的风格,也体现了邵武人热情好客、喜欢联谊的品质。
在邵武,还有着许多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邵武各地都会举行龙虎山上拜天宫的传统活动。
这一天,邵武人会提前几天到附近的山上植树、扫墓、祭祖。
在举行完这些祭祀活动之后,人们就开始上山拜天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邵武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家园的热爱,也展现了农耕文化对于邵武人民生活的影响。
与此邵武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美食文化上。
邵武是一个以农村居民为主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因此对美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追求。
在邵武,有着许多传统的农家美食,如瓦罐汤、蚝烙、酸枣汤等。
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邵武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邵武还有着丰富多样的节庆美食,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美食都代表着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承袭。
在邵武,民俗舞蹈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坊七巷建筑报告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
一,俗称“吉避巷”。宋 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 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 紧回避,遂称“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 巷”,取吉祥如意。改革 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 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 一度更名为“吉庇路”。 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 “吉庇巷”,并开始对北 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 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杨桥巷
杨桥巷:原来的杨桥巷东起 东街口,西至南后街与达明路 的交接处,古名登俊坊,以其 西通杨桥而定名。有辛亥革命 时期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 后为冰心故居,图为《我的故 乡》中的老宅。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
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 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 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 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 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 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 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 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 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 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 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 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 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 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
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 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 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 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 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 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 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 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 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 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独特的福建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受到历史、地理、民俗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闽南建筑进行调研,介绍闽南建筑的特点、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闽南建筑的特点1. 民居建筑: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建筑,底层通常用作商铺,上层为居住空间。
房屋通常以木结构为主,使用精细雕刻和彩画装饰。
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或弯脊顶,具有很高的抗风能力。
2. 祠庙建筑:闽南地区的祠庙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筑岭屋顶、彩画装饰和石雕等元素常见于闽南的祠堂建筑中。
其中屋顶的设计常以类似山的形态,寓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善等思想。
3. 园林建筑:闽南地区的园林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显示出精致和雅致的一面。
园林中的建筑物多为山水、廊桥和亭台等,结合了山水和建筑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二、闽南建筑的历史闽南地区的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代以前的时期,闽南建筑主要是以土坯和木材为主要建材,建筑风格朴素简约。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建筑逐渐采用了更多的砖石材料,并加入了更多的彩画和雕刻装饰。
明代是闽南建筑发展的辉煌时期,许多寺庙、官宦、乡绅大宅等建筑在此时兴建。
到了清代,闽南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三、闽南建筑的发展现状目前,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闽南建筑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同时,一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建筑物逐渐老化和损坏。
然而,仍然有一些寺庙、园林和老街区得以保留,成为闽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闽南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应加强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另外,可以通过推广闽南建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珍惜这一建筑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扇形由于和“ 善” 字谐 音, 在门楼的装饰中也有 运 用, 取抬头见善的吉 祥寓意。 所以在这些图形 中, 除了 圆形、 扇形外 都以直线构成外形, 其硬 朗、 利落的特 点, 唯有 圆形以曲线的形式做出的 具体界定形, 能在 短时 间内吸引注意力、 与直线 形成强烈对比, 在众多的 直线中立刻脱颖而出。
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
的曲线形,造型优美。
•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
砖雕精致、华丽。
•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
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
见的全木质柱础。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武夷山
武夷山 邵武
上榅洋村位于政和县澄源乡南部
雕刻装饰纹样的选择
• 根据相关记载在大多 数的古民居建筑当中 运用圆形纹样较多的 是在 门头或门脸位置 , 而下梅古民居的门 头或门脸 均采用砖门 头来代替木门头, 在 代替的过程中, 砖门 头丧失了门头原有的 物质功能而变成完全 的装饰图形所代表 的性格含义 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性格 皆有四平八稳的性质, 但 由于长方形只有对 边相等 , 当长边大于宽边时具有 水平线的特点, 具有 寒冷 感, 显得稳重、 厚实有富 态感, 长边小于宽边时, 则具有垂直线的温暖感。 正方形由于四边相等, 四 角 垂直, 给人方正、 规 矩感。
天圆地方的体现
• 如邹氏祠堂的门楼, 将垂直 于门楼的四个户对做成圆形的 柱子, 而门当则放在大门两侧 的方块石上, 借方圆之形凸显 天地概念。在左右两个侧门的 处理上, 则更突出天圆地方的 概念。只见 牌楼 “ 木本” 、 “ 水源” 两个大字下的 门被处理成上圆下方, 而不管 是大门还是侧门, 门前的台阶 都由方形条石做成奇数台阶, 将天圆地方的概念贯穿在每个 细节中。
治地更楼从建筑上来说,是区别于周边其他村传统建筑形式的存在。 同时也同上榅洋村其他传统建筑存在着区别。除此之外,它还体现着上榅 洋村自古以来就存有的忠义之情。
上榅洋 01
治地更楼
建筑细部特色 (1)风火墙 上榅洋封火山墙有以曲线形式的山墙,与
建瓯的形式类似,但讲究左右对称,也存在 部分人字形直线山墙,但檐墙也存在着曲线 是上榅洋建筑的一大特色。
• 下梅古 民居的门楼中处于 枋中间的寿星图、 以及左 右的两幅 圆形纹样—— 马 上封侯图和仙鹤图, 在以 直线为主的 砖雕中, 异常 醒目;也就是说, 在有圆 形和方形 的图形中, 我们 的视觉是先圆形, 后方形 , 即在直线为 主的图形中 , 曲线占了绝对优势。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闽北民居多为合院天井式布局。全木穿斗结构或砖木结
构,灰砖空斗外墙,石砌墙基。建筑色彩基调是白墙、灰
砖、黑瓦。
•
闽北盛产杉木,传统民居为木穿斗结构、大出檐瓦屋面
或吊脚楼。木构件清水表面不施油漆,突显质朴的个性。
闽北民居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周围外墙封闭、天井窄
小,常采用马头墙的形式,马头墙呈阶梯形层层跌落。建
下梅 02
• 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下梅 村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村庄 从北朝南,四面环山,村庄被 一条900米长的人工小运河划分 为南北两片街,有九处码头, 具有江南水乡风格。至今村内 留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 筑30余幢,以邹氏祠堂为代表 的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 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古民 居建筑群兴建于乾隆年间,以 居住功能为主,辅以教育、休 闲、娱乐设施和场所。各民居 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 道曲径通幽。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治地更楼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因抗击贼匪数次入侵并擒其首而获神 宗敕旨赐建“更楼”和置设更锣更鼓。元、明两朝,曾凭更楼多次击退贼 匪侵扰。清时朝廷曾赐“礼义之乡”匾额悬于楼,至今更楼保存完好。
“更楼”为土筑碉堡式三层四方形建筑,原为村之入口,西、南、北 向均开门,二三层四向设有瞭望窗兼做射击孔。地下建排水暗道通村外, 上铺厚石条9块,相传此为周氏寻宗认祖的标识,欲入村者若不能说出更 楼地面条石数,即非宗亲,则会被拒于门外。
(2)墙身 上榅洋建筑墙身主要为土墙。 (3)门楼 上榅洋建筑古素质朴,门楼十分简单。 (4)柱础 上榅洋村柱础构造十分朴素,多呈现阁楼 式石头柱础。
上榅洋 01
下梅 02
•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 ,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 武夷山市区6公里,2500 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 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 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 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
福建闽北传统民居古建筑报告 ------以南平一带为例
前言
闽北传统村落特色:
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 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闽北作为我国南方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其独特 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其拥有丰富的人文 景观资源,成为福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为“福建文化走廊”。在闽 北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在过去的 1500 年 中经历了嬗变,形成了现今鲜明的地域特征。
• 古民居“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景观尤为首推 ,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每座民居的大门都 有精美的砖雕装饰,融人物、花鸟、山水、器皿 于一体,人物逼真,环境亲和,蕴意深刻。
在雕刻中体现人为的思想
• 在斗拱上的圆形纹样依次为牡丹纹 、钱纹、卍字纹、菊花纹、荷花纹 、鹿衔 灵芝、一路连科,从植物到 动物,再到植物,共十三个 单独纹 样,以中间的鹿衔灵芝为中心左右 对称依次排开,且处于两端的八个 纹样都取中心对称形式,即从圆心 到弧线的任一点都相同,正如太阳 光普照大地,平等待人,较好地体 现了圆形纹样对称整齐、完美端 庄 的特点。在雕刻技法,通过采用深 浅浮雕,将一条长 线划分左中右三 段线,即减缓了长线给人的单调感 ,又增添了细节对比。将这些圆形 纹样放置在门楼上,为梁枋上的主 体图案做很好的铺垫。